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455.00 KB
- 文档页数:28
夏商西周阶段特征1 历史背景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明阶段之一,它缺乏明确的界定,一般被认为是夏朝至商朝、周朝前后。
此时期集中为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和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三位朝代,延续了先秦前代国家联合制,也就是西周以前存在的大夏国家。
2 经济特征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各项文明最早的发展阶段,经济上的特点是开始进行农耕,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开发,开始以农业为支柱的贸易活动,开发以收集和有效管理水源以进行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始使用负责制的时代。
随着夏朝的发展,营建公路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市场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往来,从而使社会经济结构更加完善。
3 暴政特征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文明史上暴政制度萌芽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主专制朝代,他们把土地作为至上。
当时也开始出现战争,加强自己的国家统治,从而形成残忍的暴政制度,封建以荷锄,石器,写着自己的名字等特殊的文兵器制度,把领地的农地抢光,封建长子继承工厂制度,建立税金,牺牲祭祀制度等,降低耕种者土地占有权而增加暴政特征。
4 文化特征夏商西周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萌芽期,持续从未有过的开放性文明,开始被形成,传统的运用文言太古,在夏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并逐步从线和文献中有效输出,其中毅都言行文件属于比较好保留的到现在,夏商西周阶段开始出现的传统文化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甲骨文,算术,音乐,作者,医学,毅都言行文件,甚至书写系统。
夏商西周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文明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它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变革的重大突破,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成为强大大国的重要基础。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被称为“三奠基时代”,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特点和贡献。
一、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1. 农业经济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基础和主要生产方式。
在夏代,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了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商代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特点,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业生产力。
商代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铲耒、犁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商代的衰落,西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新造农具的使用如铸铁犁,农业科技的进步如用肥料施田、旱田水稻的种植等,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提高。
农田的扩大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贸易的繁荣夏商西周时期,贸易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商代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抬高,商贾阶层的兴起导致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
商代商人经营范围广泛,走出国境开展海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经济的繁荣。
西周时期,贸易活动进一步发展。
周王朝与周边诸侯国建立了严密的宗法体系和周权的统治,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钱币的出现使贸易更加便利,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3. 社会分工的细化夏商西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在夏代,人们开始出现不同的职业,如工匠、商人等,推动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商代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地位,农业以外的产业开始兴起。
铜器的制造、丝绸的织造、陶瓷的制作等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深入。
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制度的健全,为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种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特点1. 礼乐文化的培养夏商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展。
夏_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夏商西周农业工具:耒耜、石刀、石镰原始灌溉技术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畜牧业发达。
种类:猪、牛、羊、马、狗等。
种桑养蚕,酿酒实行井田制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手工业有铜器(未用于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商业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教学设计思路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
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
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①生产力的变化。
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
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
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
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
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
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
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
2019-2020年高三历史考点37夏商周社会经济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一、农业和畜牧业记住“五谷”: ,出现的时期----- 时期。
“五谷”的种植说明农业品种的增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识记小字部分甲骨文和《诗经》中记载有关蚕丝、酿酒等常识,并联系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养蚕缫丝及夏朝的酿酒等知识。
二、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识记青铜器精品代表:2、瓷器:原始社会氏族有,商周有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生产的一大飞跃。
3、漆业:原始社会河姆渡氏族已用漆,周朝漆器水平高,用途广泛。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1、商业:商民善于经商,以作货币,商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2、交通:夏交通工具种类多,西周有几条大道通向全国,商周在半路设旅舍,建立制度。
3、城市:各朝都城成为全国政治、交流中心。
【重点知识】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2、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4、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5、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巩固练习】1、(04江苏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B.商、周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2、(05上海3)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3、(xx广东单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4、(xx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5、(07海南历)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6、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A.奴隶制生产方式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农作物品种增多 D.良好的自然环境7、商周农业的进步,不包括A.大量使用青铜器农具 B.种植多种粮食作物 C.施用各种肥料 D.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8、西周青铜器的特点中,不包括A.青铜器趋向生活化 B.往往铸刻着长篇铭文C.出现艺术高超的动物造型器皿 D.以金银错技术装饰青铜器9、司母戊鼎充分说明了商朝青铜器制造业的发达。
2.分封制的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特点、影响分别是什么?西周分封示意图(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性质:既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也是奴隶制国家的(3)内容: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③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
(4)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5)特点有:(1)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或“国”与“家”紧密结合、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2)权利与义务统一等。
(6)影响:的考查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主要从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设问。
{思维激活}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中,诸侯蜂拥而勤王。
这体现了分封制的什么特点?【提示】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特点。
3.分封制、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保证了西周的强盛。
4)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
三、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概况?(1)农业方面:已种植 五谷 ,懂得施肥和灌溉,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
(2)畜牧业:商朝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的发展概况?(从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器工艺几方面看)(1) 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西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2)商周时 玉器加工和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3)陶瓷业方面:商周遗址出土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器工艺:我国是世界上用漆 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3.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概况?(1)商业:商民善于经商,称“商人”,商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3奠基时代——夏商西周的经济文化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夏商西周时期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繁荣昌盛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先说经济方面,农业毫无疑问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
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耒耜等较为原始的农具进行耕种,并且逐渐掌握了灌溉和施肥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的开垦范围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
在夏朝,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商朝和西周,农业技术更是不断改进。
在商代,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井田制。
将土地划分为规整的方块,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们需要先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私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和管理,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青铜铸造业堪称是当时手工业的代表。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从巨大的青铜鼎到精美的酒器,无不展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继续发展,同时,陶瓷业和纺织业也逐渐兴起。
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和样式的陶器。
纺织业方面,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出各种布料。
商业在夏商西周时期虽然不如农业和手工业那么发达,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人们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
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币,商业活动也多在城邑中的固定场所进行。
在文化领域,夏商西周时期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西周时期,文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体更加规整、优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夏代时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但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说明用媒介的交换已经出现。
商代时,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出现了一些从事专业贩运的商贾;二是出现了铜贝,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西周时,商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工商食官”,就是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较大的都邑出现了较大的的市场,设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商业特点有三个:一是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尤其是春秋后期;二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于诸侯。
”;三是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市场在各地出现。
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
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3秦汉时期:秦朝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但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虽是分裂动荡时期,但是,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南朝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再有就是在中外经济来往上较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些都为以后隋唐时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繁荣,“坊”、“市”分开。
第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如在广州设置“市舶使”。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洛阳;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6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
夏商西周时代的经济生活概述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夏代。
由长期生活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的夏族创造的物质文化,考古界称为夏文化。
夏王朝建立后,夏代的历史则不仅仅是夏族的历史,而是中国各地不同部族的共同历史。
夏的统辖地域主要在黄河中游一带,其周围则林立着大大小小的城邦。
夏代的经济在龙山文化晚期的变革中发展较快,考古发现表明,夏代纪年内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城址,不少聚落遗址和公共墓地出土的遗物都反映出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天文、历法、铜器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掠夺和兼并也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战俘和奴隶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丰富的陶器、玉器、骨角器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则表现出设计者的聪明才智,体现出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继夏代之后,公元前17世纪末中国历史到了商代。
商族把东方沿海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与中原的科学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发展了自己商品交易的特长,从而使社会经济空前活跃起来。
由于商代统治的地域更加扩大和生产规模更大,出现了比较固定的采矿、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生产基地。
造型多样、图案庄严神秘的大批青铜器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新技术的推广,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而且使桑蚕业和纺织业、畜牧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造车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水陆交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物资的交换、生产技术的传播和商品的交流;商代的玉器、竹木器、漆器、骨角器等手工业的全面发展,使社会经济呈现出兴旺发达的局面;在经济发展和建筑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雄伟城市。
虽然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边鄙地区还存在生产力低下、只知渔猎不知稼穑的氏族部落,但总的看来,商王朝统治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东方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1世纪建立的西周,经济的发展为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西周的经济制度比较完善了,使全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纳入统治者宏观调控的轨道向前发展。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夏朝的社会经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社会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经济的发展夏朝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当时各种生产活动的基础。
夏朝的农业以粮食的种植为主,种植的作物有谷物、麦类等。
夏朝人民善于灌溉,大规模开展水利工程,提高稻谷等农作物的产量。
2. 物质生产的逐渐发展夏朝的手工业和工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如制陶、制作青铜器等手工业;商业活动主要是以交换为主,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经济。
3. 社会分工的明显存在夏朝时期,社会分工已经分得相对明确,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不同的社会职业。
在城市里还出现了官署、祭祀、匠人等专门的职业。
二、商朝的社会经济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和王朝,其社会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农业经济为主商朝的社会经济也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仍然是经济的基础。
商朝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对水利的建设更加重视,灌溉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 手工业和商业更加繁荣商朝的手工业和工商业发展更加繁荣,铜器制作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商朝的青铜器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商朝还有一定的商业贸易活动,商人起到了连接各地的纽带作用。
3. 社会阶级的出现商朝时期,社会阶级的出现日益明显。
商朝贵族地主占据社会的高层,有农奴和庶民两个阶层,贵族富豪掌握着大部分的资源和财富,农奴和庶民则劳作于贵族的土地上,为贵族创造财富。
三、西周的社会经济西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其社会经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的繁荣西周的农业生产更加繁荣,扩大了农田面积,开展了更加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农作物种植,如蚕桑等。
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者在陶器、纺织品等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商业交流也更加频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经济。
3. 社会阶级的进一步分化在西周时期,社会阶级的进一步分化表现得更为明显。
各朝代的历史时代特征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夏、商、西周(1)政治: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统治。
(2)经济:①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制(井田制)。
) ②手工业、商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丝织技艺发展迅速商朝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西周时期工商业为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3)文化: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2、春秋战国(东周)(1)政治: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各国变法图强,士人阶层兴起。
(2)经济:①农业: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产生,租佃关系产生。
②手工业: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官商垄断被打破,出现私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3)文化:①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③文学: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④科技:天文学、数学、医学成就显著。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1)①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列割据,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秦朝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分封,行郡县,秦律、选官制度,崇尚法家思想)。
(2)汉武帝时期巩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经济:(1)①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秦朝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但其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夏商西周( 一)考点解析1.对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有基本了解。
2.重点掌握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制度,如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工商食官”等。
3.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以及这一时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
如二里头文化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
一、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考研知识点: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1.夏王朝的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其活动区域主要早中原地区。
(1)1959 年,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六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后来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又发现了数十处遗址,主要有偃师二里头、登封望城岗、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洛阳矬李等。
这些文化遗址的类型基本相同,而以偃师二里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统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种文化遗存的时间,据碳一14 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 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内。
(2)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小件的青铜器:小刀、钻、锥、凿、锛、鱼钩等,说明当时各地都能冶炼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作为贡赋献给夏王朝。
亦有兵器和礼器出土,兵器和礼器的出现,是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
此外,还发现有制造骨器的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有鼎、盆、盘、罐等,器皿上的纹饰有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及动物形纹,在大口尊内发现有二十多种刻画符号,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成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3)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多是用石、骨、蚌制作的铲、斧、刀、镰、耒等,在一些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留有用木质耒掘土的痕迹。
出土的陶制酒器甚多,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较高。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比较特殊,说明房屋建造技术已有很大进步,房屋基址已采用夯筑技术。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贝,应当是作为货币用的,说明交换也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