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问一问_答一答》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童诗中的问与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得到各位专家近距离的指点。
我们选的议题是:童诗中的问与答。
执教年级:三年级。
一、说选文和议题去年,有一个叫万奕含的小朋友写了一首题为《秘密》的小诗,在网络上传得如火如荼。
秘密万奕含妈妈说我捡来的,我笑了笑。
我不想,说出一个秘密——怕妈妈伤心。
我知道,爸爸姓万,哥哥姓万,我也姓万,只有妈妈姓姜。
谁是捡来的?不说你也明白。
嘘!我会把这个秘密永远藏在心里。
多么有韵味的一首小诗啊!多么富有童心的孩子啊!著名诗人金波曾经说过:“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享受语言的美,创造语言的美,最好从读诗、写诗开始。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于是,我们沿着第一学段的痕迹继续探究儿童诗。
那么多儿童诗,以什么作为议题呢?偶然间,我们读到了加拿大诗人丹尼斯·李的一首小诗《进城怎么走法》,一个简单的设问,回答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充满趣味,又富有哲理。
原来,一问一答就能成诗。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不能把这种“问”与“答”作为群文阅读的一个议题呢?于是,我们团队开始寻找,搜集。
发现问答的童诗不计其数:台湾诗人七星潭的《我底下有什么》、《四个小男孩》,意大利诗人贾尼·罗大里《开满鲜花的头》、《需要什么》,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薛瑞萍推荐的《日有所诵》三年级篇目上就有好几篇,其中《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我们仔细阅读,发现诗中的问答都特别有趣,并且还有规律可循: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连续呈现,有的只问不答。
于是,我们确定了以“童诗中的问与答”作为议题。
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最后选定五首问答诗:《我底下有什么》、《开满鲜花的头》、《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童话》、《进城怎么走法》。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孩子生活体验较少,语言积累有限,但他们天真纯净,想象丰富,乐于表达,没有太多的约束和顾虑,很多诗歌所展现的奇妙之处,大人未必还有好奇心和闲情逸致去关注,但却是孩童世界的重点。
有趣的问答歌教材分析:儿歌语言朗朗上口,简短易读,内容生动有趣,问答式的语句更能激发孩子们朗读的欲望。
“问答式儿歌”本组议题主要由《姓氏歌》、《比尾巴》、《什么虫虫忙采蜜》、《什么好》、《谁会》、《什么弯弯》问答式儿歌组成。
群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无限地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以一篇带多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去大量阅读。
因此我选择了这组儿歌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孩子喜欢儿歌的兴趣,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问答式儿歌的特点,读出问句和答语的不同语气,激发学生诵读儿歌的兴趣。
2、通过朗读儿歌,体会一问一答和多问多答的不同型式和会找儿歌韵脚。
3.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意,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尝试创编问答式儿歌。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问答歌一问一答和连问连答两种形式,并会读问的语气。
难点:指导朗读,在感受、理解儿歌句式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儿歌。
教法学法:教法:视听讲结合法,完整跟读法和游戏三种教学方法学法:观察法、游戏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课前诵读《猜字谜》、《摇摇船》一、导入1、师:孩子们,听着你们读儿歌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你们喜欢儿歌吗?兰老师也喜欢。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我特别喜欢的儿歌,我把它请过来了,你看。
(出示前四句《姓氏歌》)2、学生会齐背3、师:我们学过各种各样的儿歌有字谜歌,游戏歌,摇篮曲,那姓氏歌跟它们都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4、生答预设(是描写姓氏的)师指生问:你姓什么?生答:我姓李。
师指另外一个:他姓什么?他姓张?师:孩子们,现在有发现了吗?生:有问题和答案(你真是有一双会发现的小眼睛呢)师:由问句和答句组成的儿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问答歌》生:老师,我还发现了是你问一句,他答一句(指生)师评价:你真是火眼金睛5、师:像这样老师问一句,你答一句,对,这就是一问一答的问答歌(板贴:一问一答)6、这节课呀。
群文阅读——有趣的问答歌
(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群文阅读——有趣的问答歌。
说实话,在选课时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让一年级的孩子来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识字少,没有多少阅读基础,甚至连教材里的课文都读得不够流畅……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想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
考虑到设计的课程不能太难,就想着以简单的儿歌来进行。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三个目标设计,设计了多种形式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分组读、师生共读),让孩子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
课内选择了《比尾巴》、《谁会飞》这两篇儿歌,课外选择了《弯弯圆圆歌》、《什么好》,然后让学生仿编了《说话》、《月儿弯弯》、《家》几首儿歌。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以一篇课内带一篇课外的形式呈现儿歌的。
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孩子们课堂上积极主动,达到了预设效果。
但今天这节课我感觉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前的引入提问:“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本来想让孩子发现问答的形式,结果几个孩子起来都说的一些小细节,问题提的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快地引入正题。
第二:儿歌选的有点多,感觉整个过程有些感,导致后面时间很紧张。
第三:对选的课外几首儿歌应提前让孩子读一读,课堂上由于选的儿歌多了一点,没有给与孩子充分的阅读课外儿歌的时间,因此孩子对儿歌读的不是很熟。
第四:应该提前将所有儿歌打印在一张纸上,否则整堂课就忙着让孩子翻前
翻后了。
针对出现的问题,接下来我将继续思考,争取更大的进步。
有趣的问答儿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XXX“四环三学”备课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本节课的课题是“有趣的问答儿歌--群文阅读”,由XXX老师执教。
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孩子积累语言,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目标能力。
同时,了解儿歌的类型,通过快乐地朗读、诵唱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和儿歌的有趣,激发读儿歌的欲望,激起学生对儿歌的热爱之情。
课堂重点是通过快乐地朗读、诵唱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和儿歌的有趣,激发读儿歌的欲望,激起学生对儿歌的热爱之情。
时间分配为5分钟。
课堂环节包括激趣导入、研究、练。
在激趣导入环节,老师通过展示儿歌《比尾巴》,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儿歌。
在研究环节,老师带领学生研究儿歌《什么圆圆圆上天》,并引导学生复述儿歌所要讲的故事。
在练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由读儿歌《进城怎么走》、《谁最快活》、《风在哪里》,并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
最后,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趣味问答读,加上动作。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加上动作,可以用刚刚的方法来读,让学生感受儿歌的节奏和有趣。
同时,老师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儿歌,根据学生所选儿歌进行教学。
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儿歌,加深学生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谁唱歌儿“呱呱--呱呱”?青蛙唱歌“呱呱--呱呱”。
谁唱歌儿“喔喔喔”?(此处明显有问题,删除)谁唱歌儿“嘎嘎嘎嘎,嘎嘎”?(此处明显有问题,删除)你还喜欢什么动物?试着编儿歌。
在编问答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出现名字。
在9分钟内,谁唱歌儿“呱呱--呱呱”,唱歌“”(出示多种动物图片启发)。
小结拓展:孩子们,今天我们又读了这么多有趣的问答儿歌。
水果、蔬菜都可以变成儿歌,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答式儿歌等着我们去发现呢!我们可以和伙伴、家人一起玩玩问答游戏,看看谁的问题和回答最有意思。
儿歌材料:。
一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议题问一问,答一答课时 一课时授课对象小 学 一 年 级 学生教学设计教师“问一问,答一答”选自一年级下册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是一年级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的第一个群文议题,本组议题主要由《什么圆圆圆上天》、《进城怎么走法》、《爸爸,为什么 ⋯ ..》、《谁最快活》、《风到哪儿去了》等五篇问答式的儿歌组成。
儿歌语言朗朗上口,简短易读,内容生动有趣,问答式的语句更能激发孩子们朗读的欲望。
根据我校“群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无限地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以一篇带多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去大量阅读。
因此我选择了这组儿歌进行教学, 以此激发孩子喜欢儿歌的兴趣,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有限,但他们对于儿歌并不陌生,儿歌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他们活泼好动,儿歌教学形式多样,则有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利用一篇儿歌的教学, 让学生领会读儿歌的方法多样, 利用这些方法在快乐的游戏中用不同的形式来读,激发学生读儿歌的语文,让学生爱读儿( 教 歌。
在学儿歌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学 策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选择希望的儿歌进行学习,教师在此过略)教学 目标教学 重点、 难点程中引导学生去快乐地朗读儿歌,在读中感受儿歌带来的快乐。
1. 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帮助孩子积累语言, 并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会读儿歌的方法,了解儿歌的一些类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快乐地朗读、诵唱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和儿歌的有趣,激发读儿歌的欲望,激起学生对儿歌的热爱之情。
通过快乐地朗读、诵唱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和儿歌的有趣,激发读儿歌的欲望,激起学生对儿歌的热爱之情。
有趣的问答歌说课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问答歌》一、说教材“问答式儿歌”本组议题主要由《姓氏歌》、《比尾巴》、《什么虫虫忙采蜜》、《什么好》、《谁会》、《什么弯弯》问答式儿歌组成。
儿歌语言朗朗上口,简短易读,内容生动有趣,问答式的语句更能激发孩子们朗读的欲望。
群文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无限地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以一篇带多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阅读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去大量阅读。
因此我选择了这组儿歌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孩子喜欢儿歌的兴趣,同时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问答式儿歌的特点,读出问句和答语的不同语气,激发学生诵读儿歌的兴趣。
2、通过朗读儿歌,体会一问一答和多问多答的不同型式和会找儿歌韵脚。
3.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意,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尝试创编问答式儿歌。
三、说重难点本着小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认识问答歌一问一答和连问连答两种形式,并会读问的语气。
难点是指导朗读,在感受、理解儿歌句式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创编儿歌。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1、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并结合语言活动自身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视听讲结合法,完整跟读法和游戏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
视: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活动的教具,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从而激发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听:是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认真倾听中感受儿歌的趣味性,从而刺激幼儿喜欢去学习儿歌的目的;讲: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大胆想象下学会创编。
民间故事中的“问答式”描写选文:1.《聪明的牧童》2.《为国王画像》3.《裁缝儿子对付部落主》执教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感知人物特点。
2.比较阅读三个故事,弄清楚三个故事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民间故事“问答式”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及表达效果。
3.学习通过“问答式”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用“问答式”情节创编故事,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导入:四(一)班的孩子们,你们好,我是李老师,很高兴和你们一起上课!听老师说你们很喜欢读故事,你们平时都喜欢读什么故事呢?为什么?我要来做个小小的采访……(采访2——3名学生)生:我喜欢读成语故事,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你在故事中拥有了智慧)我喜欢童话故事,因为很有趣、幽默。
(你在故事中收获了快乐)我喜欢冒险类的故事。
(你是一个勇敢的、敢于探究的孩子)我喜欢寓言故事(你在故事中收获了道理)、神话故事(你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哇,看来你们和李老师有共同的爱好——喜欢读故事。
李老师也爱读故事,尤其钟情于民间故事。
【板书:民间故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民间故事,相信你们的亮眼睛早就发现了,对,就在你们的课桌上。
今天我们要在这三个故事中寻找宝藏,但前提是必须过两关,拿到两把金钥匙。
有没有信心?一、读懂《聪明的牧童》这个故事,初步感知人物特点;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中的“问答式”描写。
师:喜欢故事的孩子一定很期待今天这一场故事盛宴。
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请看大屏幕——我爱读故事。
我请一位爱读故事的小朋友来领取第一张任务卡,其余孩子认真听。
出示任务卡(1):默读《聪明的牧童》,想一想:国王提出了哪几个问题?请用横线勾画下来。
牧童每次是怎么回答的?请用波浪线勾画下来。
思考:从国王提问和牧童回答的话语中,你发现了什么?师:孩子们,只有认真完成任务,才能得到第一把金钥匙哦。
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静静地走进《聪明的牧童》这个故事。
默读,边读边勾画边思考。
有趣的问答儿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读儿歌,通过朗读、诵读儿歌,让孩子感受儿歌明快的节奏,激起对儿歌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了解儿歌的一种类型,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编儿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创作儿歌的乐趣。
本质议题:了解儿歌的一种类型:问答儿歌,启迪引发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编儿歌。
议题综述:儿歌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他们最初接触的祖国的传统文化。
古今儿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不乏童真,童趣,富有灵性。
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一年级的孩子通过读儿歌,说儿歌,创编儿歌等环节,让孩子在读中有所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激发学生对儿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从课外书中获取养分教学思路:通过朗读诵读儿歌,感受儿歌,感受创作儿歌的乐趣,再学编儿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文本组织:四首儿歌:1、儿歌《什么圆圆上天》2、儿歌《进城怎么走》3、儿歌《爸爸,为什么》4、儿歌《谁最快活》教学流程:课前交流活动:《说一些搞笑的绕口令》《一二三四五》等。
一、引入议题:1、师生诵读所学过的儿歌《水乡歌》2、师:孩子们刚才读儿歌的时候都很认真,有的读得很有表情,有的孩子还读的摇头晃脑,看来,大家都喜欢读儿歌,是吧?3、介绍儿歌:儿歌又叫童谣,它是诗歌的一种,可以诵读,也可以吟唱。
在我们的生活中,游戏中,劳动中都藏着一首首好听又好玩的儿歌,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儿歌》板书课题:儿歌(生齐读课题。
)二、进入议题1. 诵读儿歌,读出节奏。
(1)初读儿歌师:看,这是什么?(太阳的图片)生:太阳(课件出示第一首儿歌《什么圆圆圆上天》师:什么圆圆圆上天,什么圆圆在水边…..你能说说吗?(指明回答)别人又是怎样描述它呢?(课件出示《儿歌什么圆圆上天》什么圆圆上天什么圆圆上天?什么圆圆在水边?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姑娘前?太阳圆圆圆上天,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的孩子认真听,想一想你能回答儿歌里的问题吗?(教师指名读儿歌,师随机正音)(2 )读出儿歌的节奏师:我们要怎么读问答式的儿歌呢?(课件出示方法:“1.读问句时语气要上扬,回答时语气要肯定;2.我能一边拍手一边打着节奏读儿歌,你呢?”)师:我们赶紧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