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痛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58.49 KB
- 文档页数:3
骨癌疼痛机制与相关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刘希江;田玉科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9(19)2
【摘要】随着癌症诊疗技术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有75%~95%的晚期癌和转移痛患者都有癌症疼痛.癌症诱导的骨疼痛(简称骨癌痛)是癌症疼痛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独特的疼痛状态,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骨癌痛动物模型的出现,骨癌痛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外周因素如肿瘤生长和溶骨作用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变化都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机制.骨癌痛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二膦酸盐类药物和其他尚在开发中的药物等.本文综述骨癌痛的基础研究和相关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4页(P154-157)
【作者】刘希江;田玉科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武汉,4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8.1;R730.53
【相关文献】
1.放射性药物治疗转移性骨癌所致骨痛的研究进展 [J], 金问森;胡勇;季其仁;金敖兴
2.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郑晓波;吴晶;王向东;李晴;刘曾旭
3.骨癌疼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邓博;贾立群
4.骨癌痛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余慧芬;唐李;安家乐;闫漫玉;齐玲;赵贵芳
5.骨癌痛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余慧芬; 唐李; 安家乐; 闫漫玉; 齐玲; 赵贵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第3期•文献综述*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杨鹭张程程王中奇摘要:通过总结归纳近十年中医学者对于肿瘤骨转移文献,以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转移性骨肿瘤的病机可高度概括为正虚邪实,其中正虚以肾虚、阳虚为主,邪实则包括癌毒、痰瘀、寒凝等病理产物。
故临床治疗当补肾填髓以扶正,配合解毒抑癌,破瘀化痰,温阳散寒等诸多治法。
关键词: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进展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3-0058-03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one MetastasesYANG Lu,ZHANG Chengcheng,WANG Zhongqi(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0032,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one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inion of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cholars on tumor bone metastasis pathogenesis in recent ten years.The pathogenesis of metastatic bone tumors can be highly summarized as positive asthenia and negative asthenia,kidney deficiency and Yang deficiency are the main types.Evil actually includes cancer poison,phlegm and blood stasis,cold and other pathological products.Therefore,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invigorating the kidney and filling the marrow to restore the integrity,combined with detoxification and anti-cancer,destroying blood stasis and removing phlegm,and so on.Keywords:tumor;bone metastases;etiology pathogenesis;research progress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癌症进展》2019年7月第17卷第13期ONCOLOGY PROGRESS,Jul2019,V ol.17,No.13*综述*骨癌疼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张东鹏#,高杨杨,孟伟宁朝阳市中心医院骨外科,辽宁朝阳122000摘要摘要::癌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最常见因素。
75%~95%的晚期肿瘤患者会出现癌痛,骨癌疼痛具有典型的癌痛特点,初期多为钝痛,疼痛可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其发生与肿瘤因素、骨组织因素及感觉神经元因素等有关。
骨癌疼痛多采用药物治疗,且可选用的药物种类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对于骨癌疼痛患者,应在仔细分析骨癌疼痛发病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性选择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骨癌疼痛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并总结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以期为骨癌疼痛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骨癌疼痛;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治疗;药物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8738..1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19.17.13.06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新辅助化疗、靶向药物治疗的应用,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有所延长[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显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痛的发生率为75%~ 95%[2]。
现阶段,骨癌疼痛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患者的癌痛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以骨癌疼痛最为常见[3]。
本文结合骨癌疼痛的相关研究,对骨癌疼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骨癌疼痛的临床表现骨癌疼痛比较剧烈,主要表现包括进行性、持续性的基础性疼痛或爆发性疼痛。
基础性疼痛通常可以借助阿片类药物予以控制,但爆发性疼痛难以用药物控制,原因如下:①爆发性疼痛为骤然发作,强度为中度至重度,持续时间相对较短[4],而阿片类药物的起效较慢,疼痛发作的快速与阿片类药物起效较慢之间存在矛盾。
骨癌疼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邓博.贾立群(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
北京100029)中图分类号:R73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25(2010)02—9114--03doi:10.3969/j.issn.1001-0025.2010.02.016据报道.有75%.95%的晚期癌和转移癌患者都有癌症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受现有治疗措施的局限.大部分患者的癌症痛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骨癌痛是癌症痛的典型代表.也是肿瘤发生骨转移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2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进行性的基础痛(ongoingpain)、暴发痛(breakthroughpain)和异样疼痛(al—lodynia)t2‘31。
l骨癌疼痛的产生机制骨癌疼痛病理机制复杂.原因较多。
总体来说可分为机械性变形或化学介质释放所造成的骨内膜或骨膜伤害性刺激感受器的激活。
机械原因由肿瘤牵张骨膜或对周围组组、神经或血管的压迫.肿瘤侵犯骨组织而导致疼痛。
化学介质引起的疼痛原因则为前列腺索的分泌过多.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质溶解加快.促使肿瘤周围的骨质吸收.使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致敏而产生疼痛。
肿瘤导致的骨质破坏和局部缺血、缺氧的微环境是骨癌痛形成的起始冈素.以及肿瘤扩散至邻近的软组织或周围神经。
在这些凶素的持续刺激下中枢神经系统也被致敏。
并对骨癌痛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还有高钙血症及病理性骨折等诸多因素141。
1.1局部骨组织的变化骨组织局部微环境变化,如缺氧、酸性pH值和过高的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均可影响肿瘤生长和骨癌痛发生151。
骨组织的破坏程度特别是进行性的溶骨活动与突破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有关。
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启动因素。
骨癌痛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平衡被打破,激活的破骨细胞可分泌酸和溶解酶降解骨基质导致骨吸收引起疼痛。
癌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破坏,而且可导致癌细胞的侵袭性增殖。
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在其疾病病程中遭受严重的疼痛。
癌痛不仅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还可能引起焦虑、抑郁、失眠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的疼痛主要包括:肿瘤相关性疼痛,约占60%~75%;治疗相关性疼痛(特别是化疗和手术),约占10%~20%;与合并疾病相关的疼痛,约占10%。
癌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癌细胞、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就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癌症相关性疼痛1.1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癌痛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发生、生长及转移所处的内外环境,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致痛介质可引起疼痛。
肿瘤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可使动物和人类产生疼痛行为并介导癌痛的产生。
ET-1可激活内皮素A和B受体,并在许多肿瘤中高浓度分泌。
最近研究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作用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通过调节机体内阿片肽的释放影响其与受体的作用,减轻癌症疼痛。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相关疼痛与肿瘤的大小无关,可能与鳞状细胞癌在肿瘤微环境中分泌极高水平的ET-1相关。
Schmidt等为了验证口腔鳞癌患者的疼痛与ET-1相关,通过在小鼠后腿上接种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构建癌痛动物模型,在肿瘤微环境中直接注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结果发现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所产生的止痛效果同大剂量吗啡的治疗效果相似。
最近Kopruszinski等报道在大鼠面部癌痛模型中,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减轻肿瘤诱导的持续疼痛和诱发超敏反应;同时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增强吗啡止痛治疗的疗效,这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能成为治疗面部癌痛的新靶点。
肿瘤微环境作为癌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具有低氧、低pH等特殊的理化特点。
肿瘤的酸性微环境使伤害感受器上的酸敏感性离子通道激活,使其表达上调,产生疼痛。
有研究报道,在坐骨神经结扎模型中,当给予酸刺激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表达和功能明显上调,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最终引发痛觉过敏。
骨癌痛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徐嘉莹;刘薇;黄宇光
【期刊名称】《麻醉与监护论坛》
【年(卷),期】2010(017)004
【摘要】转移性癌性骨痛(metastatic cancer—induced bonepain、CIBP)的发病率较高,然而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研究不清使得传统镇痛疗法效果不佳。
现有研究结论提示.该病的发病机制分为外周因素和中枢因素.肿瘤骨微环境中破骨细胞的持续活化、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激活导致的疼痛敏化、肿瘤组织对骨膜的直接压迫浸润、以及脊髓神经生化改变等因素均影响CIBP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镇痛方法仍为多药联合治疗。
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双膦酸盐、谷氨酸抑制剂和NMDA拮抗剂等。
【总页数】3页(P297-299)
【作者】徐嘉莹;刘薇;黄宇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
【相关文献】
1.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分子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 [J], 汤建平; 涂洋
2.月骨无菌性缺血坏死(Kienbock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J], 屈晓龙; 陈天逸; 郑博; 曹宗锐; 蒋涛
3.月骨无菌性缺血坏死(Kienbock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J], 屈晓龙; 陈天逸; 郑博; 曹宗锐; 蒋涛
4.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 [J], 蔡金培
5.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J], 韩燕燕;李翀;郑旭;窦一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08,15,(4) 193国外医学动态骨癌痛临床骨癌痛据估计,2009年全球将有800万人死于癌症。
尽管疼痛会在病程中任何时候发作,但一般来说癌症越严重,病人所遭受的疼痛就越剧烈。
骨并不是一个生命器官,但是许多常见的肿瘤都有向各种骨发生转移的强烈倾向,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肾癌以及肺癌等。
肿瘤在骨内的生长会导致疼痛、高钙血症、贫血、感染易患性增加、骨折、脊髓压迫、脊柱稳定性降低以及运动功能下降,这些症状都会降低患者的身体机能、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骼系统,肿瘤将诱发产生持续性骨癌痛,这种疼痛在性质上表现为钝痛、间歇发作且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加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阶梯式镇痛方法,加之各种辅助治疗措施如二磷酸盐、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放射核苷酸治疗等,持续性骨癌痛常常能够得到控制,但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都存在严重的剂量限制性副作用。
随着肿瘤不断生长以及肿瘤诱发骨不断重塑,严重的“事故性疼痛”会频繁发作。
事故性疼痛也叫突破性疼痛,用于治疗持续性疼痛的镇痛方法难以控制这种疼痛。
事故性疼痛是一种剧烈的、间歇性发作的疼痛,可以自发产生(没有明显的诱发事件),但更常见于诱发产生,如非伤害性活动或荷瘤的骨骼承受机械负荷。
骨癌事故性疼痛的主要问题是它通常比持续性疼痛更严重,其特点是突然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分钟),每天发作多次且难以预知。
以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加之疼痛骤发性和严重性来看,事故性疼痛仍然是癌症痛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且它造成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临床前骨癌痛模型临床前骨癌痛模型骨癌痛导致的痛苦如此严重,而骨癌痛的第一例动物模型却于十年前才建立,这有些令人惊讶。
有两种活体小鼠模型常用于研究肿瘤导致的骨破坏。
第一种是向左心室注射癌细胞,随后癌细胞扩散到身体多个部位,包括到达骨髓,这些细胞在骨髓生长并诱导周围骨重塑。
《中国癌症杂志》2009年第19卷第2期 CHINA ONCOLOGY 2009 Vol.19 No.2154骨癌疼痛机制与相关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癌症诊疗技术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有75%~95%的晚期癌和转移癌患者都有癌症疼痛。
癌症诱导的骨疼痛(简称骨癌痛)是癌症疼痛的典型代表, 是一种独特的疼痛状态,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随着骨癌痛动物模型的出现,骨癌痛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外周因素如肿瘤生长和溶骨作用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变化都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形成机制。
骨癌痛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二膦酸盐类药物和其他尚在开发中的药物等。
本文综述骨癌痛的基础研究和相关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癌症转移; 骨癌; 疼痛; 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8.1;R7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09)02-0154-04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and drug therapies of cancer-induced bone pain Liu Xi-jiang,Tian Yu-k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Correspondence to:Tian Yu-ke E-mail:yktian@ [Abstract ] With the progress of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cer patients surviv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before, thu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bout 75% to 95% of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rcinoma suffer from cancer pain.Cancer-induced bone pain (CIBP) is a unique state of pain and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ancer pain, which seriously damage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cancer patients, but there is no effective therapy up to now.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nimal models of CIBP,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IBP has progressed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of CIBP involves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growth of tumor, osteolysis and the correlative change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 drugs for CIBP relief includes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opioids, bisphosphonates and other developing drug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and drug therapies of CIBP. [Key words ] cancer metastasis; bone neoplasms; pain; drug therapy通讯作者:田玉科 E-mail:yktian@ 随着癌症诊疗技术的进步,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癌症疼痛的产生机制研究近况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骨髓穿吸活检术、腰椎穿刺术、各种内窥镜检查等创伤性的检查,均可给癌症患者带来疼痛。
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及癌症疼痛综合征,癌症合并感染引起的疼痛及癌症合并癌症疼痛综合征。
本文就癌症疼痛的原因及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标签:癌症;肿瘤;癌症诊断;疼痛;放射治疗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
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有效的止痛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75%~80%的患者是由于肿瘤侵入软组织、骨髗以及神经系统所引起,15%~20%是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5%~10%是由于合并了疼痛性疾病。
1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1.1癌症侵犯神经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局部组织压力增加,从而压迫了支配该部位的神经纤维末梢;同时,肿瘤释放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生长因子等物质。
不但破坏局部组织结构,也破坏支配局部组织的神经纤维分布。
肿瘤生长可以引起小鼠皮下神经纤维萎缩,同时可引起C-纤维持续活化、冲动数目增加、对热刺激的反应阈值下降。
皮神经纤维(ENFs)减少提示至少在癌症晚期神经性因素参与癌症疼痛的产生过程。
1.2硬膜外转移、脊髓压迫硬膜外转移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的常见并发症。
肿瘤侵犯神经根时,则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的锐痛或刺痛,疼痛呈带状分布,若不治疗,则可出现脊髓压迫综合征,伴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的改变或障碍。
1.3癌症侵犯管腔脏器恶性肿瘤引起管腔脏器功能障碍时,可产生疼痛,其特点是无明确的定位,周期性和反复性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
胆道、胰腺管狭窄或阻塞常引起剧烈的疼痛;子宫癌、卵巢癌压迫和侵犯输尿管也可引起难忍的绞痛。
1.4癌症侵犯脉管系统癌瘤压迫、堵塞或浸润动脉、静脉、淋巴管时可引起疼痛。
1.5癌症侵犯骨骼无论是原发性骨肿瘤还是转移性骨肿瘤,均可产生难忍的疼痛。
1.6癌症本身分泌致痛物质癌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致痛物质引起疼痛。
骨转移癌研究现状和进展发表时间:2013-02-20T11:46:26.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云启章慧梁慧[导读] 骨是癌症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骨转移也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1]。
王云启章慧梁慧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湖南长沙 410013)【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152-02骨是癌症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骨转移也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1]。
其中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骨转移病人约占73%[2、3],恶性肿瘤细胞在骨组织形成骨转移时,发生骨的破坏。
骨转移癌最常见的表现为进行性骨痛、病理性骨折、功能障碍、脊索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
目前骨转移的主要评估手段是影像学的方法,如X线、CT、MRI和ECT。
西医学治疗骨转移癌主要采用化疗、放疗、镇痛药物、骨改良药(BMA)、内分泌治疗、手术、热疗等治疗手段,各有优劣。
中医则采用辨证论治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同时综合各学科的优势,对骨转移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肿瘤的转移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环节包括肿瘤细胞间失去黏附能力、肿瘤细胞对基底组织的侵袭和进入特定组织的归巢能力;肿瘤细胞还通过对骨微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成骨性和破骨性骨损伤。
目前肿瘤骨转移的的机制尚未明确,但与这些因素有关。
1、骨微环境的变化促进转移发生。
原发灶癌细胞生长相对较缓慢,而一旦转移到骨,黏附到骨髓内皮细胞,就会加速生长,骨微环境可以提供适合瘤细胞生存、生长的因子。
有些学者提出了“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和“骨拟态(osteommi icry)”[5]的观点。
以前列腺癌为例,前者是指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作为主要刺激溶骨反应的重要因子,另外瘤细胞分泌的IL-6、TNF、M-CSF等也增加细胞表面核转录因子κB受体启动子配体(RNAKL)的表达,进而作用于溶骨细胞前体细胞,诱导溶骨反应的发生和骨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