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亲属称谓语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926.50 KB
- 文档页数:21
英语和韩语中的称谓语前言“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称谓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产物,它不仅仅纯粹是语言现象,它同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关系非常密切。
1、称谓形式对比1.1 代词称谓英语和韩语中都有代词称谓语,但语用规则和功能有着较大差异。
英语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用I(we), you, he(they)来进行自称和他称,这些代词本身并不具备判断对话双方的社会关系功能,因此, 基本在所有的社交场合可以比较自由地使用,不必更多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除非特殊场合(如皇室)。
但在韩语中,代词称谓有着特殊的语用功能,有一套严格的敬语体系。
例如,自称分一般称呼na 和谦称ce,在韩语的三类人称代词称谓中, 最复杂的要数第二人称代词,尤其是与英语you 看上去很像的tangsin, 尽管从程度上来看要比no 和jane 更礼貌, 但使用上有着特殊的语用含义, 首先是用在中年或老年夫妇之间相互称呼;其次,在广告和书籍名称中用以指泛指的顾客和读者;最后,在日常会话中用以质问对方,表示强烈责备和埋怨,因此这时的礼貌程度最低。
从语法功能上比较,英语的人称代词要比韩语负载更多的语法成分功能,比如:(1) Did you read the book, John?这句话中的代词you 实际上是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对话情景,可以很清楚判断you 的所指。
但在韩语中,代词称谓在大多数对话中往往被省略,形成零指示代词。
(2) (Kim sonsang- nim- un) ku jhak- ul ilku- si- oss-umnikka?'Did (you=Mr. Kim) read the book?'(3) (No- nun )ku jhak ilk- an- ni? 'Did (you=小孩或朋友) read the book?'这是韩语中两种常见的现象,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句尾的变化来判断,通常分有礼貌形式和一般形式。
韩中现代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厉娜卢星华发布时间:2021-08-09T15:01:38.780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6月作者:厉娜卢星华[导读] 亲属关系是一种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标记这种关系的亲属称谓语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具有的成分。
由于亲属关系不同社会都普遍存在,亲属称谓语也就成为了各种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词汇现象,并且属于词汇系统中相当稳固的一类词汇类聚—基本词汇的范畴。
吉林延边大学厉娜卢星华 133002摘要:亲属关系是一种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标记这种关系的亲属称谓语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具有的成分。
由于亲属关系不同社会都普遍存在,亲属称谓语也就成为了各种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词汇现象,并且属于词汇系统中相当稳固的一类词汇类聚—基本词汇的范畴。
所以亲属称谓语称得上是语言比较研究的极富价值和意义的材料。
本文将针对韩中两国现代亲属称谓语表述的异同进行对比,探究造成异同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关键词:韩国,中国,亲属,称谓语,差异点,共同点1.绪论1. 1 研究目的,方法,范围对韩汉亲属词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消除韩汉两国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便于两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本文以此为研究目的展开研究。
首先对亲属称谓语进行概念阐述,之后立足于现代这一共时层面,对韩汉语各自的亲属称谓语系统进行概括的对照描写,在描写基础上,通过静态对比分析,一方面总结韩汉亲属称谓语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是发现它们的个性特征。
从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角度研究产生异同的原因,作出解释并进一步发掘出造成这些特点的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1.2亲属称谓语的概念在韩语中,表达“亲属”这个概念,可以使用“亲族”、“亲属”、“族属”、等汉字词,这些汉字词意义相同,其中,“亲族”这个汉字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在韩国的法律中,《民法》第777条规定,亲属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八寸以内的血亲(韩国法律中的血亲,包括自然血亲和法定血亲两种。
아가씨小姐(现在韩国也有忌讳,和中国一样)여러분各位,大家동창[同窗]老同学친구朋友(运用广泛)오랜친구老朋友학우[学友]同学부모님父母!딸女儿아들儿子그대你(用于爱人或亲密者,带有爱意…)I称谓与助词搭配나는 내가我저는 제가我(谦语)너는 니가(最常用)/네가/너가你)우리는 우리가我们저희는 저희가我们(谦语)나의简称为내我的저의简称为제我的(谦语)너의简称为네你的(因为发音和내很像,口语中有时为了避免误解或强调会用“니”누구谁누구세요? 谁啊?(有人敲门,就问一句)누가谁,什么人(主格代词,用语疑问句)注意:들有变成复数的功能,如:그들他们친구들朋友们韩语亲属称谓고조모[太祖母]증조부[曾祖父]증조모[曾祖母]조부모[祖父.祖母]할머니(조모) [奶奶]할아버지(조부) [爷爷]부모[父母아버지[父亲]아머니[母亲]고모[姑妈]이모[姨妈]아저씨[叔叔]아주머니[婶婶]외삼촌[舅舅]외숙모[舅妈]아들[儿子]딸[女儿]남편[ 丈夫]아내[ 夫人]형제[ 兄弟]자매[ 姐妹]형[哥哥](男人叫的)오빠[哥哥](女人叫的) 형수[嫂嫂](男人叫的)올케[嫂嫂](女人叫的)누나[姐姐](男人叫的)언니[姐姐](女人叫的)매부[妹夫]형부[姐夫]남동생[弟弟]여동생[妹妹]시아버지[公公]시어머니[婆婆]시아주버니[大伯]시누이[大(小)姑子]장모[丈母娘]사위[女婿]며느리[儿媳妇]처남[小舅子]처형[大舅子]처제[小姨子]조카[侄儿]조카딸[侄女]손자[孙子]외손자[外孙]손녀[孙女]외손녀[外孙女]中韩亲属称谓称谓是为了表示人们社会关系才产生的。
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的名称、称呼。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狭义的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也就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等关系,以及社会地位、职业等而得来的称。
中韩亲属称谓语对照研究作者:王春红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摘要:称谓语是人们日常沟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称谓"即人们根据亲戚或其他相互关系及身份,职业等得来的名称,亲属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的一部分,在研究语言文化的占有重要位置。
本文通过对中韩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分析,进而探究两国人民语言文化的异同点。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中韩;语言文化;异同点韩国和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礼仪,同时又是友好邻邦,由于进行了频繁的交流,韩国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语中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却也存在一些差异,本文中我们主要以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亲属称谓语为中心,对中韩亲属称谓语进行简单的了解和对照,进而了解中韩语言文化的异同点。
韩国和中国的亲属称谓语对照1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1.1 子女对父母的称谓语韩国语:아버지(아빠),어머니(엄마)汉语:爸爸,妈妈,父亲,母亲在韩国语中,小的时候一般会称父母,엄마,아빠成年之后一般叫아버지,어머니。
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现代年轻人特别是女儿即使成年之后也会称自己的父母为엄마,아빠。
在中国,小的时候一般叫爸爸,妈妈,成年之后一般直接叫爸,妈,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与其年龄身份相符合的称呼。
爸爸,妈妈,一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中,一般使用父亲,母亲。
1.2 父母对子女的称谓语韩国语:(우리)아들,(우리)딸,왕자님,공주님或者名字后面加야,아汉语:儿子,女儿,闺女,姑娘,宝贝,大姑娘,大儿子,名字在韩国语中,一般叫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会在子女的名字之后加야,아如철수야,철수아,但是当父母想表达对自己子女的疼爱之情时,一般会用우리아들,우리딸甚至会有夸张一点的称呼,如우리왕자님,우리공주님等。
中国人在叫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儿子一般直接叫名字或者儿子,叫女儿的情况比较多,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但其中女儿,姑娘,闺女为最为常用的称呼语,直接叫名字的情况也很普遍,当中国父母表达对子女的疼爱之情的时候,一般会在称呼前加“大”字,特别在中国北方地区,大儿子,大姑娘是父母对子女使用的十分普遍的称呼。
中韩亲属称谓语泛化对比研究作者:臧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3期摘要: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现代社会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特点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
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范围非常广,不仅能用于邻里、亲戚朋友之间,也可以用于陌生人之间。
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广泛使用可以拉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合乎道德规范,是现代社会共同生活圈的不可或缺的语言要素。
关键词:中韩;亲属称谓语;泛化;方式[中图分类号]:H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指以血缘或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称谓语,社会称谓语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称谓语。
所谓的亲属称谓的泛化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隔膜而使用亲属称谓去称呼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的一种语言现象。
中韩两国的亲属称谓系统非常发达,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的范围也很大,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两国的亲属称谓泛化使用的情况。
一、中韩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主体对比两国使用亲属称谓语的主体是基本相似的。
在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使用过程中,从使用主体的身份来看出现了几种相似的类型。
首先,从辈分上来看,一般都是在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中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分布,而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就很少出现。
同样,在同辈分人群中也是年龄小的人对年龄稍大的人使用的称谓中多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分布,反之则很少。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在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时也是有等级、尊卑之分的,这与两国同属亚洲汉语言文化圈的地理渊源以及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
二、中韩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方式对比1.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方式(1)姓+亲属称谓“姓+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泛化中最常使用的形式之一,这种形态主要适用于熟人之间。
加上“姓”一起称呼他人通常比不加时更能表达话者的亲切之情,容易与他人拉近距离。
如:李大爷、王奶奶、张阿姨、赵叔叔等。
中日韩亲属称呼词对比摘要:中日韩三国语的称呼词体系大致相近,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文章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出现在连续剧中的亲属称呼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探讨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异同,分析其使用规律。
这对于促进异文化交流和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亲属称呼词相同辈分不同辈分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父母”,“兄弟”,“姐妹”这样的亲属关系。
在称呼亲属时,按照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决定使用怎样的称呼词。
根据国家的不同,亲属的范围和社会关系会有差异,因此亲属称呼词也会有所不同。
中日韩三国的亲属称呼词体系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
关于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在语言交流中成为了非常让人费心的一部分。
尤其和异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称呼词的选择使用时常让人们感到疑惑。
因此,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异文化交流,也对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和韩国,亲属称呼词的对比研究还很少。
才(2005)在“中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中,以中日对译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中日亲属称谓词的不同之处。
彭(2011)在“中韩亲属称呼词的对比”中,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中韩亲属称呼的异同点。
林(2001)在“日韩称呼的对比研究序论”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日韩称呼词的使用情况。
然而,同时对比中日韩三国称呼词的研究似乎不多见。
尤其把最能反应现实生活的连续剧作为研究对象的称呼词对比研究更是罕见。
本稿把电视剧作中出现的亲属称呼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从中出现的亲属称呼词,明确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异同点。
一、中日韩亲属称呼词与资料分析1.中日韩亲属称呼词中日韩亲属称呼词包括“老爸”、“山口百惠”、“”这样的爱称和固有名词,也有“大爷”、“おじいさん”、“”这样的亲属名称,还有“老师”、“医者さん”、“”这样的职业名称和职务名称。
1. 你好! 안녕하세요! [an ning ha sei yao] 安宁哈瑟要2. 你好吗? 어떻게지내십니까? [ao dao kai ji nai xim ni ga] 奥刀开机奶昔目你噶3. (向走的人) 再见! 안녕히가세요. [an ning yi ga sai yao]4. 我叫……。
저는……입니다.[cao ne.. ……… .yim ni da]5. 请多关照。
잘부탁드립니다. [char bu ta de lim ni da]6. (向留下的人) 再见! 안녕히계세요. [an ning yi gai sai yao]7. 好。
예. [yei] 10. 不是。
아니오.[a ni o]8. 谢谢。
감사합니다. [gam sa ham ni da]9. 对不起。
미안합니다. [mi an nam ni da]10. 没关系。
괜찮습니다. [guan can sem ni da]11. 吃饱了,谢谢。
잘먹었습니다. [car mao gao sem ni da]12. 辛苦了。
수고하셨습니다. [su gao ha xiao sem ni da]13. 请给我看一下菜单。
메뉴판을좀보여주세요. [mai niu pan ner zao m bo yao zu sai yao]14. 等一会儿再点菜。
잠시후에주문하겠습니다. [zam xi hu ai zu mun ha gai sem ni da]15. 请给我这个。
이것을주세요. [yi gao ser zu sei yao].16. 来一杯咖啡。
커피한잔주세요.[ke pi han zan zu sai yao]基本口语句子我:na 你:nao 大叔:a zao xi 韩国常用称呼大嫂:a zu ma 韩国常用称呼小姐: a ga xi 常用骂人语傻瓜:pa bao很好(喜欢事物),口头语:好的=OK:cao a yao喜欢你:cao a hei yao 什么:mao?我爱你:sa lang he yo(撒浪嘿哟)那个。
中日韩亲属称呼词对比摘要:中日韩三国语的称呼词体系大致相近,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文章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出现在连续剧中的亲属称呼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探讨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异同,分析其使用规律。
这对于促进异文化交流和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亲属称呼词相同辈分不同辈分所有的国家都存在“父母”,“兄弟”,“姐妹”这样的亲属关系。
在称呼亲属时,按照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决定使用怎样的称呼词。
根据国家的不同,亲属的范围和社会关系会有差异,因此亲属称呼词也会有所不同。
中日韩三国的亲属称呼词体系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
关于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它在语言交流中成为了非常让人费心的一部分。
尤其和异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称呼词的选择使用时常让人们感到疑惑。
因此,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异文化交流,也对中日韩三国语言的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和韩国,亲属称呼词的对比研究还很少。
才(2005)在“中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中,以中日对译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中日亲属称谓词的不同之处。
彭(2011)在“中韩亲属称呼词的对比”中,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中韩亲属称呼的异同点。
林(2001)在“日韩称呼的对比研究序论”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日韩称呼词的使用情况。
然而,同时对比中日韩三国称呼词的研究似乎不多见。
尤其把最能反应现实生活的连续剧作为研究对象的称呼词对比研究更是罕见。
本稿把电视剧作中出现的亲属称呼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从中出现的亲属称呼词,明确中日韩亲属称呼词的异同点。
一、中日韩亲属称呼词与资料分析1.中日韩亲属称呼词中日韩亲属称呼词包括“老爸”、“山口百惠”、“”这样的爱称和固有名词,也有“大爷”、“おじいさん”、“”这样的亲属名称,还有“老师”、“医者さん”、“”这样的职业名称和职务名称。
中韩亲族称呼语比较_语言学论文中韩亲族称呼语比较:摘要: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
本文社会文化差异方面,探讨了中韩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的异同点及其产生原因, 我们看到了中韩亲属称谓从体系到用法各个方面的不同,了解了这些区别对翻译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亲族称呼语,共同点,不同点,产生原因一、引言亲属关系是人们之间一个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
而亲属称谓语则反映了人们的之间的这种婚姻或血缘关系,它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
二、中韩亲族称呼语的分类中国的亲族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两大类,血亲关系指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又可以分为宗亲和外亲。
宗亲是指和自己姓氏相同的亲戚关系,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直系亲属中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孙子孙女等,旁系亲属有伯父,叔父,堂兄弟,侄子侄女,侄孙子孙女等。
外亲只和自己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是不同姓氏的亲戚,包含外祖父母,舅舅,姨妈,表哥表弟,外甥,外孙等等。
姻亲是指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通过婚姻确定的亲族关系。
姻亲主要包括自己的配偶,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配偶兄弟姐妹的配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等等。
在中国的称呼体系当中,排行、年龄和辈分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待亲族、邻里,长辈,师长等一些人得时候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社会关系、等级、身份甚至谈话的正式与否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朝鲜中期即17世纪中叶以前,韩国的亲族体系认为:母系即妻系的亲族不亚于父系的亲族,在亲族体系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亲族之间有相互的称呼,并且体现出一些非父系的特征。
汉、韩语语流音变现象对比研究在语言学研究中,语流音变是指在实际言语交流过程中,由于相邻音素的相互影响以及语言环境的改变,导致语音发生变化的现象。
汉语和韩语中都存在着丰富的语流音变现象,这些现象在两种语言的相互对比中尤为明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韩语流音变现象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在语音变化方面的异同,以期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
汉、韩语流音变现象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在语音方面,两种语言都存在连读、弱化、省略等现象。
例如,在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gē dī”(哥哥)连读为“gédī”,而在韩语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eugnyo”(姐姐)在口语中经常被弱化为“eunnyo”。
汉、韩语流音变现象还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所体现。
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的口语中都存在一些音变现象,如儿化、变音等。
例如,在汉语中,“车儿”可能会被读成“chár”,而在韩语中,“Contrastive”可能会被读成“kontspective”。
在语法方面,两种语言也都存在一些变化,如简化、省略等。
例如,在汉语中,“你去哪里?”可能会被说成“你去哪?”而在韩语中,“你们都去哪里?”可能会被说成“你们去哪?”。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汉、韩语流音变现象的对比,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分析。
以汉语的“kāngkǎo”(康考)和韩语的“강가”(康考)为例。
在汉语中,“kāngkǎo”在发音时,由于音素的相互影响,“kāng”中的“k”会受到“kǎo”中的“k”的影响,发音变为“g”,从而整个词发音为“gāngkǎo”。
而在韩语中,“강가”中的“강”中的“g”受后面音素“ga”的影响,发音变为“kk”,因此整个词发音为“akkka”。
这种音变现象在两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语言习惯和地域差异,可能会有所不同。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流音变现象对于提高口语和听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汉韩称谓语对比研究分析关键词:韩汉称谓语比照差异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前人从多个角度分别研究了同辈、亲属、社交称谓语等等,但是对于中韩称谓语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本文即从多个角度的称谓语入手,找出中韩称谓语之间全面且宏观的差异,便于促进对汉韩两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本文主要从兄弟姐妹、夫妻、同辈、非同辈之间进行探讨。
一、汉韩称谓语语用比照1.汉韩语兄弟姐妹间的称谓在中国至少有两种常见的称谓,即用“兄”和“哥”来称呼同胞中的男性同辈。
但从历时角度讲,“兄”曾泛指家族里男性晚辈,“哥”最早指父亲,后指代兄长。
尽管意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与韩语在男性同辈同胞之间的称谓语差异并不大。
韩语称谓语中的“姐”,在近代才被确定,而且“姐”的尊敬程度较低,起初是单音节,只称呼女性,没有长幼之分。
而在中国“姐”出现得比拟早。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生”是韩语中使用汉字自创的词,原本含义表示家庭里所有兄弟姐妹,直到17—19世纪才被用来称呼晚辈。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言表示“弟弟”。
而中国在甲骨文时期就产生了对晚辈同胞的称谓,上古汉语时期有假设干,中古汉语时期也有假设干,在近代汉语时期又出现新变化。
“妹妹”这个称谓在上古时出现,中古汉语时期开展,“长妹”在近代汉语时期出现〔最迟在唐朝出现〕。
为了更加精确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语义、义素角度入手。
结合图表,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在“兄姐”亲属之间韩语的称谓语表现为精确称谓〔有明确性别区分〕,汉语那么表现为模糊称谓。
而在“弟妹”亲属之间韩语中的称谓表现为模糊称谓,汉语的称谓表现为精确称谓。
两种语言均有从他称谓〔视点转移〕现象。
但是,韩语在使用“兄姐”称谓时,有时并不特指交谈的对方,也可以指第三者。
韩语根据使用者的性别差异有不同的语言,即男性和女性对同性同辈的称谓语是不同的。
相似的中韩称号语韩国在历史上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阻碍,韩国语中有很多汉字,在韩语中称为韩汉语。
此刻中韩交流和经济往来日趋频繁,语言交际愈显重要。
这就使我想起了几年前去韩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时,在与韩国人的接触中留意到,韩国人95%以上的称号语与中国书面语一样,即字同形,义也相同,连发音也近似,似乎和中国某个地址的方言相似,便搜集了一些经常使用韩国称号语,将其与中国的称号语作粗略比较,发觉了其中许多有趣的地址。
韩国人把称号写作“呼称”,据他们说明,应该是先发声音再称号他人。
对长辈称号的异同中国人和韩国人在书面语上完全一样的有:父亲、母亲、祖母、祖父、外祖母、外祖父。
伯父、(母)、叔父(婶婶)、姑父(母)、堂伯父(母)、堂叔父(母)、堂兄(嫂)、堂弟(媳)、堂姐(夫)、舅夫(母)、姨夫(母)、岳父(母)。
以上的称号两国不但字同形,义也相同。
这和韩国人古代同意汉文字有专门大关系,由此沿袭至今。
但在口语中那么有些不一样,这和500年前韩国人发明文字口语多利用纯韩文有专门大关系。
中国人对长辈的口语称号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韩国人对长辈的口语称号是:阿爸、(阿伯基)、噢妈mao(阿妈妮)、哈拉伯基、哈尔莫妮、喂哈拉伯基、喂哈尔妮。
韩国人称为纯韩国语,利用韩国拼音,没有汉字能够表示。
亲属之间、同辈之间称号的异同一、兄弟之间的称号。
中国语和韩国语书面都称兄弟。
中国人口语称哥哥、弟弟;韩国人称:噢爸、同生。
弟弟称哥哥为“哼”(兄)。
韩国人口语中称哥哥为“噢爸”,这和韩国人的传统适应有关。
儿子在家中占有绝对至上的地位,父亲下面即是儿子,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相同的地方。
父亲归天后老大为长。
弟弟称:同生。
汉字“同生”的发音近似汉语(dongsen)。
韩语的发音中没有翘舌音,也没有四声调(大部份发阴平调)。
二、姐妹之间的称号。
汉语书面语称:姐、妹。
口语称:姐姐、妹妹。
(或称名字)。
韩国语的书面语称:( 女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