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刮痧示意图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
用刮痧板刮的脖子刮破了…看来不少朋友在家里刮痧时候都是有些盲目,像这种刮痧刮破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刮拭角度的问题,二是没有用刮痧介质如刮痧精油类的东西。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下关于刮痧基本手法,以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既直观,又好记。
刮拭方向
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具体可见上图。
拿刮板法
用手掌握着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
见下图
刮拭角度
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 度到45 度进行刮痧。
见下图
刮拭力度刮痧时应用力均匀,包括上下、内外、左右,刮痧部位应尽量拉长。
补刮、泻刮、平补平泻手法
补刮、泻刮、平补平泻刮法主要根据刮痧的力量和速度来区分。
补泻手法简明表
力量速度(频率)
补刮小(轻)慢
泻刮大(重)快
适中适中
平补平泻小(轻)快
大(重)慢。
腹痛刮痧位置图,非常实用1.背部出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穴位2.腹部出痧:中脘、天枢、关元。
穴位3.双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1.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肠俞穴,重点加强胃俞、大肠俞穴的刮拭;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3.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缓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为临时改善腹痛的一种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治疗器质性(腹腔器官发生损害)腹痛的方法,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配合刮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腹部疼痛发作时一般不宜刮。
穴位1.颈椎出痧:落枕、咽喉炎、颈椎病变。
2.大椎出痧: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3.脊椎出痧:睡眠质量偏差。
4.右肩颈出痧:劳累过度。
5.左肩颈出痧:用脑过度。
6.左天宗出痧:胆囊病变,胆汁粘稠。
7.右天宗出痧:环跳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小气泡代表轻度的经络不通。
8.肩颈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痧:属于肩周炎。
9.肩夹缝有痧:属于淋巴排毒不畅。
10.后背心肺区出痧:感冒胸闷,胸通,心肺机能弱.11.肝木区出痧: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肝硬化.12.脾胃区出痧: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胃酸过多,腰痛.13.肾水区出痧: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肿.14.臀部坐骨区出痧:月经失调,子宫机能偏弱,痛经,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症,坐骨神经痛。
15.肩胛手足区出痧:手脚发麻,膝盖酸痛,卵巢机能差,四肢肿胀。
穴位刮痧出痧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
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泡;急性病多为粟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泡,说明病情较重。
通过出痧部位可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
刮痧示意图(背部、面部、手部)"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刮痧\"所揭示的中西文化差异令不少人沉思不已,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什么是刮痧吗?刮痧原理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
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
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刮痧的工具刮痧的工具很多,过去民间有用光滑的铜钱、铜勺柄、瓷汤匙等,这些工具,使用既不卫生,也不便于消毒,现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刮痧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医药商店有售。
刮痧的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的过程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
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
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的注意事项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
全身各处的具体刮痧方法!看完此图文会刮痧肩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一个桥梁,肩颈部承担着人体头部血管、神经、经络与全身的沟通,因此可以说肩颈部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体全身的健康。
通过刮痧疏通肩颈部的经络,不仅可以治疗肩井的疾患,对于人体面部的疾病也有很大的改善。
以下介绍肩颈部的刮痧方法:选择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肩刮拭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颈部刮痧坐位肩颈刮拭方法:首先,在颈部涂抹均匀刮痧介质(刮痧油),并用刮痧板的平面在皮肤上摩擦到有热感为度,被刮痧者一定要放松。
其次,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刮痧板应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
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最后,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
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肩部刮痧颈部俯卧位刮痧让患者将前额面部放于床的凹孔中,俯卧于刮痧床上,保持颈部前屈而充分暴露颈肩部的皮肤,施者应坐在顾客被刮者的正前方。
从后发际正中的风府穴刮向第一胸椎处的陶道穴,然后刮两侧的天柱至风门,使用轻刮法进行,每一部位刮拭15-20次。
刮拭后发际两侧的凹处的风池穴至肩正中部的肩井穴,在两侧肩上进行刮拭,每一侧刮拭15-20次,使用轻手法,风池和肩井可用点压、按揉手法。
背部刮痧具体操作手法中医认为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俞穴,为内脏气血输注之处,刺激背部脏腑俞穴,对五脏六腑的精气有直接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不但是人的支柱,内在的脊髓神经还是人体大脑与四肢末端及内脏联系的桥梁,人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支配几乎都是从脊柱两侧分布出来的。
根据神经分布和经络腧穴的特点,通过出痧的形式,达到疏通经络、驱邪散热、提高人体抵抗力的功能。
不仅可以祛风泄热,还可以起到调理全身整体功能的作用。
背部刮痧示意图操作程序如下:1)先刮督脉: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与皮肤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脉,每个动作重复5~8次,直至出痧。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中风偏瘫: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刮痧部位】上肢部:(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
(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刮痧退烧方法(附穴位图)
1、工具准备:
①刮痧板:
·虎符铜砭、铜钱等材质均可。
·若没有刮痧板,用勺子、瓷碗、碟子等。
·特殊情况下,银行卡、门禁卡等光滑物品。
②刮痧油:
·食用油(起润滑作用,不用带药性的),刮时,在所在部位放半滴油即可。
·若受条件所限制,水、或口水也可。
2、刮痧顺序:
①重点穴位:
先把大椎穴、膏肓、神堂、肩井穴、曲池穴刮透。
②背部:(若是自己单独一人,可以跳过背部)
督脉、夹脊、膀胱经到尾骶骨。
③前胸:
然后胸腺刮透,重点云门中府,心口窝,到中脘穴;
④四肢:
手肺经大肠经,小腿肾经、膀胱经(从膕窝的委中穴、阴谷穴向下刮到脚趾拉出),申脉照海反复磨来补气。
3、时间、要点:
①花时35分钟,云门中府区域,心口窝区域,中脘穴重点,最后左手心包经右手尺泽穴引血下行。
②刮到不出痧或毛孔张开即可。
特别感恩:砭爷李道政先生,王烨岩老师。
附:——(穴位图)——
①重点穴位:
大椎穴、膏肓、神堂、
肩井穴、
曲池穴
②背部:(若是自己一人,可以跳过次处)
督脉
夹脊
膀胱经到尾骶骨(背部)
③前胸:
然后胸腺刮透
重点云门、中府
心口窝到中脘穴
④四肢:
手肺经大肠经
小腿肾经
膀胱经(从膕窝的委中穴、阴谷穴向下刮到脚趾拉出)
申脉、照海反复磨来补气(顺、逆时针旋转)
刮后痧像参考(因个体差异,每个人出痧情况不同,建议刮出痧,见效更快)
效果分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三)作者:来源:《中老年健康》2016年第10期脱发疾病概述脱发,一般常分为斑秃、早秃、脂溢性脱发三种,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斑秃,中医叫“油风脱发”;早秃、脂溢性脱发中医叫“发蛀脱发”。
油风脱发,多因血虚不能随气营养肌肤,以致腠理不密,毛孔开张,风邪乘虚侵入,风盛血燥,头发失养,发枯而脱;与情绪抑郁,劳伤心脾也有关系。
而发蛀脱发,多因肾精不足,也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以及阴虚热蕴,湿郁化热,湿热上蒸所致发根不固有关。
临床症状为头顶部、局部或大部头发突然或逐渐脱落成片、痒如虫行,皮肤光亮或脱白屑或头皮湿润如油等。
刮痧疗法有效方一:百会、上星、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操作手法:先刮头部百会、上星,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
隔日1次。
此法适用于白发。
有效方二: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
风盛血燥型配外关、血海、合谷;气滞血瘀型配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气海、关元。
操作手法:先刮背部大椎、大杼、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
再按型加刮配穴。
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此法适用于斑秃。
有效方三:百会、头维、风池、风府、阿是穴(脱发区正中)、肝俞、肾俞、合谷。
操作手法:先刮头部、百会、头维、风池、风府、阿是穴,再刮背部肝俞、肾俞,再刮手部合谷穴。
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此法适于斑秃。
有效方四:百会、头维、四神聪、上星、角孙、风池、列缺、合谷。
操作手法:先刮头部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角孙、风池,再刮上肢部列缺、合谷。
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此法适用于脂溢性脱发。
健康贴士若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或其他均不能刮痧。
若有神经衰弱症状,宜选白天进行头部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