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 格式:pdf
- 大小:266.67 KB
- 文档页数:10
中考语文重点古诗词赏析汇总1曹操 (汉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主要内容:本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更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2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夜将近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
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也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潮水涨满时,两岸间江面开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和“新”从动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争”和“啄”写出了春光的宝贵和鸟儿们忙碌的动态。
莺歌燕舞的场景富有活力和生机。
表现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渐”运用想象从植物角度写出了早春的花逐渐繁茂的景象。
“没”写出了草刚刚遮盖马蹄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最能表达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4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一、考点盘点诗词鉴赏主要考点有: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概括诗词曲大意,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语句的含义。
(2)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是描写、抒情、议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区别。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3)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手法有比兴、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
(4)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能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等。
备考时首先要注意理解内容,对古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其次要注意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再次要注意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初三语文古诗词考点
初三语文古诗词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诗词作者及背景:对于每首古诗词,需要了解其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诗词内容: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包括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需要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诗词鉴赏:能够对诗词进行鉴赏和评价,包括诗词的艺术特色、风格、语言等方面。
需要了解古诗词的韵律、格律、对仗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鉴赏诗词。
4、诗词名句:掌握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名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在作文或其他场合恰当引用。
5、诗词主题: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如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离愁别绪、爱情婚姻等,能够对这些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阅读古诗词,了解不同作者和时期的作品风格,积累诗词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结合历年中考真题进行练习,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及常见鉴赏答题技巧一、古诗词基本知识1. 古诗词的题材古诗词的题材非常丰富,包括山水田园、送别离别、羁旅思乡、怀古咏史、边塞征战等。
在中考中,常见的题材有山水田园、送别离别和羁旅思乡等。
2. 古诗词的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它是由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交融而成的。
在中考中,常见的意象有明月、杨柳、杜鹃、酒等。
3. 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豪放、婉约、雄浑、含蓄等。
在中考中,需要了解不同风格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二、中考古诗词常考知识点1. 古诗词鉴赏的“三要素”古诗词鉴赏的“三要素”包括:语言、意象和情感。
在中考中,常涉及到对这“三要素”的考查。
2.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等。
在中考中,常涉及到对这几种表达技巧的考查。
3. 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包括:爱情、友情、亲情、爱国、忧民等。
在中考中,常涉及到对主题思想的考查。
三、常见鉴赏答题技巧1. 读题目在鉴赏古诗词时,首先要读题目。
题目往往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如题材、情感和时间等。
通过读题目,可以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2. 抓意象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在鉴赏时需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可以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3. 看注释注释往往能够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和文化常识,因此在鉴赏时需要认真阅读注释。
通过看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4. 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古诗词的重要表达技巧之一,因此在鉴赏时需要认真分析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可以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效果。
5. 悟情感情感是古诗词的灵魂,因此在鉴赏时需要认真感悟情感。
通过感悟情感,可以深入了解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6. 品语言语言是古诗词的基础,因此在鉴赏时需要认真品味语言。
通过品味语言,可以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表达效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原词语节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文常填空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材上属于咏史怀古。
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朝代)词人,“南乡子”是词牌名。
三、解词1.兜鍪:古代作战时士兵所戴的头盔。
这里指代士兵2.坐断:占据。
3.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四、解读诗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兴亡大事呢?连绵不断。
如同没有尽头的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
”五、理解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故土的殷切怀念和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六、归纳中心:通过对孙权的歌颂,表达词人浓浓的爱国之情,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1“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2.“悠悠”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绵长(无穷)3.赏析“不尽长江滚滚流”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的抒发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4.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借古讽今;通过对孙权的歌颂,表达词人浓浓的爱国之情,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中考单项训练古诗词赏析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渔家傲•秋思一、原诗与节奏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文常填空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范仲淹(人名),其中“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词人借塞下秋景所抒发的情思主要是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两方面。
2.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三、解词1.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2.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3.千嶂:层峦叠嶂。
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4.征夫:出征的士兵。
四、解读诗意:西北边疆秋天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军中号角一吹,四面边塞特有的声音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夕阳西下,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战争未胜,归家无期。
悠扬的羌笛吹响,天气寒冷,秋霜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须发都变白了,出征的士兵久戍边塞,也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五、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点明西北边疆秋天风景与众不同,大雁飞去毫无逗留之意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 《渔家傲•秋思》中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抒发思乡和爱国情怀的词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六、归纳中心:本词上片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词人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表达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