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2
心衰的诊断标准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根据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指南,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衰的诊断标准。
1. 症状。
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体力活动耐受下降、水肿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致。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心衰的患者,首先需要详细了解其症状表现,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诱因、加重因素等。
2. 体征。
心衰患者的体征包括心率异常、心音异常、心尖搏动位置异常、颈静脉压力升高、水肿等。
这些体征反映了心脏功能的异常,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衰的可能性。
3. 相关检查。
心衰的诊断还需要借助一些相关检查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血液生化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心脏结构和相关器官功能状态,从而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评估。
4. 心衰的分级。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可以对心衰进行分级。
目前常用的心衰分级标准包括NYHA心功能分级和ACC/AHA心衰分级。
这些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5. 心衰的鉴别诊断。
心衰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心衰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常见的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手段,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确诊心衰。
综上所述,心衰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同时进行心衰的分级和鉴别诊断,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评估。
对于可能患有心衰的患者,及早进行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1. 定义: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在排出部分受到损害,继而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的疾病。
它是慢性且可逆的,经常是被慢性心脏病引发,其病因包括冠心病、瓣膜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2. 分类:
根据全身症状,心力衰竭可分为四类:①心脏衰竭: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②脓毒性心力衰竭:由脓毒性疾病所引起的心力衰竭;③慢性心力衰竭:超
过六个月以上持续发病;④心源性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肌梗死。
3. 诊断标准:
①全身症状:体重减轻、排尿量的减少、发热感等症状;
②血液检查:血清放射性物质GCIP及其它指标异常;
③心电图检查:明显的肥厚性心电图及其它异常;
④心脏彩超:心室肥大;
⑤超声心动图:严重心力衰竭可见瓣膜受损及左室容积增大;
⑥胸部X光:可以观察到心脏受损前后血液回流关系的变化。
4. 鉴别诊断
为确诊心力衰竭,还应鉴别诊断病因明确后、肺动脉高压症、ST段抑制、心
肌病、活动性肝炎、肾脏病变等。
5. 治疗原则
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临床病理学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利尿剂、ACEI及ARB等,对于病理学治疗则多为平衡排毒及水、盐等,联合心脏?#26800;?#24863;或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26800;?#24863;等。
心力衰竭【定义】心力衰竭(heartfaihure)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的病名,但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证候,多属于“心悸”“水肿”“喘咳”“痰饮”等范畴。
【诊断标准】(一)左心功能不全1.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在体力活动后、睡眠时发作,严重时呈端坐呼吸及心源性哮喘;2.咳嗽,平卧时加重;3.咳痰,咳白色泡沫样浆液痰,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4.左心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听到心尖区舒张期奔马律;5.交替脉;6.肺部湿罗音,多分布于两肺底。
(二)右心功能不全1.腹胀、食欲低下,恶心、呕吐;2.颈静脉怒张;3.肝大,肝颈回流阳性。
4.右心扩大,可听到奔马律。
5.下肢浮肿,严重时出现腹水或胸水。
(三)实验室检查:1.X线检查:左心衰:肺静脉充盈期:见肺上叶静脉扩张,下叶静脉较细,肺门血管阴影清晰;肺间质水肿期:肺门血管影增粗,模糊不清,肺血管分支扩张增粗;肺泡水肿期:密度增高的粟粒状阴影,继而发展为云雾状阴影;急性肺水肿:可见自肺门伸向肺野中部及周围的扇形云雾状阴影;此外左心衰还可见局限性肺叶间、单侧或双侧胸水。
右心衰:心影增大,上腔静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胸水。
2.心超:EFV0.50。
3.血流动力学检查: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2.4KPa,出现肺瘀血;>3.3KPa重度肺瘀血,4Kpa肺水肿。
心脏指数(CI),V2.2L/mini f2,出现低心排血量症状群。
(四)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标准)心功能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通常称心功能代偿期。
心功能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静息时无不适,但平时一般活动后可出现疲乏、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心衰诊断的标准更新
心衰诊断的标准已经多次更新,最新的标准是根据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联合发布的指南。
以下是心衰诊断的详细标准:
1. 症状:心衰的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特别是下肢水肿)和心悸。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2. 体征:体格检查可能显示心脏扩大、心音减弱、肺部啰音、外周水肿、颈静脉怒张等。
3. 心功能评估:心功能评估通常使用心脏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来确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
根据LVEF的值,心衰可分为以下两类:
- 保留射血分数(HFpEF):LVEF ≥ 50%。
- 减低射血分数(HFrEF):LVEF < 40%。
4.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和肾功能不全等。
5. 心电图(ECG):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室肥厚等异常。
6. 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检查,如运动耐量测试、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脏导管检查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衰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综
合考虑症状、体征、心功能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此外,心衰的诊断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如果怀疑患有心衰,建
议咨询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和诊断。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中文名:心力衰竭外文名:heart failure别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原因冠心病已成为欧洲75岁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和中国的情况相似。
据中国42家医院在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部分地区心力衰竭住院病例所做的回顾性调查,冠心病由1980年的%上升至2000年的%,居各种病因之首。
在高龄老人中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根据病理生理异常,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可分为:(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2)后负荷增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等。
(3)前负荷增加: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
[1] 诱因(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
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
(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4)肺动脉栓塞。
(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1]临床分型心脏结构(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
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收缩功能(LVEF)会降低到50%以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肥胖、腹部肿胀、气促、乏力和心悸等。
此外,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会显示心室肥厚和室间传导阻滞,心肌病理学检查也会显示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过程。
其次,心功能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心脏收缩力明显减弱,收缩期减短,心室肥厚,心腔体积增大,心肌指数显著降低,心跳频率增加,心脏超声波显示心脏结构改变。
再次,心功能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心肌蛋白胶原三聚体(CK-MB)升高,血清肌酐(Cr)升高,血清尿素氮(BUN)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清肌钙蛋白T(TnT)升高。
最后,心力衰竭的诊断也可以通过心脏造影检查和心功能核磁共振检查(CMR)来证实,心脏造影检查可以检测出心脏结构和血流量改变,CMR检查可以检测出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的情况。
总而言之,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包括心脏功能检查、心功能病理学检查、心功能实验室检查、心脏造影检查和心功能核磁共振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心力衰竭,从而更好地治疗这
种疾病。
诊断心力衰竭的金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它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有不同的诊断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心力衰竭,但不同的诊断方法可能带来不同的结论,为了确保诊断准确性,确定心力衰竭的确切诊断标准就变得非常重要。
按照国际心力衰竭学会(HFSA)定义,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脏功能持续受损而导致的病症。
心力衰竭可以分为三个程度:一级心力衰竭(NYHA I)、二级心力衰竭(NYHA II)和三级心力衰竭(NYHA III)。
因此,确定心力衰竭的金标准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心力衰竭学会(HFSA)的定义,心力衰竭的标准包括下列因素:1. 体力活动受限:在正常的体力活动中,比如步行、活动、做家务时出现轻度或中度活动限制。
2. 体检:心脏彩超、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可能揭示心脏病变,提示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3.液检查:心肌酶、血清钠离子、血液氧分压、血液氧饱和度和血清肌酐等指标可以确认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其中心肌酶最为关键。
4.我评估: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评分量表,例如NYHA分级评分、KCCQ评分、KDQOL评分等,以评估自身的心力衰竭程度。
5.他诊断:如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多种心脏病变的信息,帮助诊断心力衰竭。
此外,在诊断心力衰竭时,还要考虑患者的个人史和家族史,以及其他疾病的存在。
同时,诊断心力衰竭的金标准是日益完善的,新的方法也在被提出,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需要对以上金标准不断完善和更新,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总的来说,确定心力衰竭的金标准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因此,临床医生应该熟知相关标准,以便正确诊断心力衰竭,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
同时,有必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诊断标准,以便能够更好地识别病变,最终达到科学诊断的目的。
在一级心力衰竭病例中,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一级心力衰竭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因此,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心功能的可靠标志心力衰竭诊断的主要标准是认定患者的心功能是否低于正常值,可以根据一下项目来评估:(1)心电图的变化,可以从心脏的极化程度、心房和室的电导变化、电容性变化以及QRS段的降低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2)血液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心功能低下时,肌酐和尿素氮会随着心脏容积沉积继续升高。
(3)评价心脏的超声结果,考察心室收缩末期变化和胸腔内液体增多情况。
2.体力活动受限对于病人的行为及体力活动,在诊断心力衰竭时也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并取得病人有效的体力活动受限的证据,以便进行有效的治疗。
包括做一些比较重的体力锻炼,如普通的走路、跑步、蹦床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行为中,患者是否表现出体力解析、呼吸困难或激烈的心跳等症状。
3.心肌酶的变化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心肌缺失或损伤,引起心肌的合成和恢复能力下降,并表现出心肌酶的改变,即血清肌酐水平升高,也可测定血清中肌酐肌醇联合物、LDH和CK-MB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
4.放射性核素测定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来检查心肌灌注能力和心室吸收能力,常用放射性核素有99Tc-MIBI,201Tl,放射性核素提供了认定心室衰竭的有力依据,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患者心肌灌注和灌注区域的状态。
5.其他检查(1)肠动脉测定:需要进行肠动脉分灌技术,以评价肠部血流量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2)血液气分析:除一般血液检查外,还可以测定血气分析及呼吸功能,反映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力。
(3)核磁共振成像:该技术可以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心脏的心室使用率、血管状态及血流速度等信息,对于确定心功能的不全程度有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心力衰竭诊断的标准。
心力衰竭的诊断要根据以上各个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以此来确定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应及早开展治疗,以控制病情及预防进一步发展。
心衰诊断金标准
心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是由于心脏的出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
心衰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成为当今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心脏病之一。
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对心衰的诊断准则也日益严格。
心衰诊断金标准包括:
1、心功能状态:心衰的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功能受损,表现为心电图改变、心尖部收缩压下降、心率变异性加强或心脏后壁出现肥厚等。
2、心室内收缩压低于50mmHg:心室内收缩期压低于50mmHg时,心功能受损严重,可诊断为心衰。
3、心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有效的心衰治疗应包括一系列治疗措施,以缓解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4、功能性下降:心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性可能明显下降,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心率变异增加,血压下降,体液平衡紊乱,包括体重减轻、多尿、水肿等情况。
5、B型超敏蛋白增加:心衰患者多表现B型超敏蛋白的增加,表明其心肌细胞受到细胞破坏性损伤。
6、心电图改变:心衰患者心电图改变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VH、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7、心肌酶谱升高:心衰患者的心肌酶(CK、CK-MB和LDH)水平可能升高,提示心肌细胞破坏严重。
伴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此类金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更好地开展治疗。
根据心衰的金标准,医生可以采取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按病情进行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为了预防和减少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建议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和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心衰诊断金标准》是心衰诊断的重要参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给患者带来实际帮助。
心衰分级诊断标准
心衰分级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心脏功能损害的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所推荐的心衰分级诊断标准(根据下述标准,心衰级别分为四级,从I级到IV级):1级(轻度)心衰:无明显的心衰症状,心脏结构和功能基本正常,无限制活动。
2级(中度)心衰:轻度的心衰症状(如疲劳、呼吸困难等),限制了剧烈活动,但在平静状态下无明显不适。
3级(中度重度)心衰:严重的心衰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等),轻度活动即可引发不适,休息时症状可减轻。
4级(重度)心衰:严重的心衰症状,无论是否活动,均存在明显不适,且症状在无限制活动时加重。
这些分级标准有助于医生评估和诊断患者的心衰程度,以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衰的症状和分级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个体化的医疗评估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建议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定期监测和评估心衰的症状和功能。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有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 2023 年公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23 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 -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 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主要标准Framingham 心衰诊断标准次要标准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肺部罗音心脏扩大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 O)2 循环时间>25 秒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踝部水肿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胸腔积液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 1/3 心动过速治疗后 5 天体重减轻>4.5kg同时存在 2 个主项或 1 个主项加 2 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缘由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 值〕,虽不够准确,但便利使用。
正常 EF 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 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承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 E 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 A 峰,E/A 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 值不小于 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 峰下降,A 峰增高,E/A 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峻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依据患者自觉的活动力量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寻常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病症、但寻常一般活动下可消灭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评估(完整版)心力衰竭(心衰)的准确诊断和全面评估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评估目标包括:是否存在心衰、心衰的病因及诱因、严重程度和预后。
首先,应根据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胸片判断心衰的可能性;然后,检测利钠肽和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衰诊断及分类,再进一步检查确定心衰的病因和诱因;最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一、症状和体征全面而细致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是心衰诊断的基础,可提供病因线索、发现诱因、指导检查手段的选择以及对检查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是根据心衰症状制定的一个简单的心衰严重程度分类方法,可初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相应的死亡风险也增加。
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四大方面:1、体循环淤血,包括全身下垂部位水肿、胸腹水、肝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其中肝颈静脉回流征对右心衰诊断较特异;2、肺循环淤血,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沬痰,双肺底干湿性啰音等,对心衰诊断具重要意义;3、心输出量不足,包括:乏力、腹胀、纳差、肢端发冷等;4、心脏的表现,包括:心慌、心率快、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后二者对心衰诊断具特异性。
病史采集主要包括既往心脏疾病史、心衰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累及心脏的全身疾病(如淀粉样变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结节病)、有无使用心脏毒性药物、药物依赖、近期有无病毒感染等,这对心衰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病史,即可做出临床疑诊。
但对于老年人、肥胖和慢性肺疾病的患者,诊断的可靠性较差。
由于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还需借助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二、心电图心衰患者一般均有心电图异常,完全正常的可能性极低,故心电图是心衰的首选评估措施。
心电图异常对心衰不具备确诊意义,但可提供病因线索及合并症诊断。
比如左室高电压提示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或者肥厚型心肌病。
右室高电压,提示原发性或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和血液淤积而引起的。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力衰竭,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一、欧洲心脏学会的诊断标准欧洲心脏学会的诊断标准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根据该标准,心力衰竭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心率、节律、心肌缺血等情况。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肌收缩力、心腔大小等情况。
4.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帮助判断心力衰竭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5. 心脏核素显像:心脏核素显像可以显示心脏的血流情况和代谢情况,有助于评估心肌的功能和血液供应情况。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确定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美国心脏协会的诊断标准美国心脏协会的诊断标准与欧洲心脏学会的诊断标准类似,也是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多个方面的检查来诊断心力衰竭。
不同的是,美国心脏协会将心力衰竭分为四个阶段:1. 高危人群:指那些具有心力衰竭发生风险的人群。
2. 心力衰竭前期:指那些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但尚未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人群。
3. 明确的心力衰竭:指那些已经出现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的人群。
4. 末期心力衰竭:指那些需要特殊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脏移植等的心力衰竭患者。
美国心脏协会的诊断标准将心力衰竭分为不同的阶段,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与欧洲心脏学会的诊断标准类似,也是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多个方面的检查来诊断心力衰竭。
不同的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的诊断标准将心力衰竭分为三个阶段:1. 临床可疑心力衰竭:指那些有心力衰竭症状,但尚未进行心脏功能检查的人群。
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和标准如何确定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那么,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和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患者的症状。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这种呼吸困难在活动时会加重,比如爬楼梯、快走或者仅仅是日常的走动。
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剧烈活动后感到气促,随着病情的进展,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
此外,患者还可能会感到乏力、疲倦,即使没做什么重体力活也觉得很累,整天没精神。
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水肿,尤其是下肢的水肿,用手指按压会出现凹陷,恢复缓慢。
夜间睡觉时,可能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甚至会在睡梦中突然憋醒,感觉呼吸困难。
除了症状,医生还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比如是否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
了解患者过去是否有过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经历也非常重要。
同时,医生还会关注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可能增加心力衰竭风险的疾病。
体格检查也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用听诊器听患者的心脏,判断心跳的节律是否正常,心音是否有异常,有没有杂音等。
还会测量患者的血压,看看是否存在高血压的情况。
检查患者的肺部,听听是否有湿啰音,这可能提示肺部有淤血。
观察患者的下肢是否有水肿,以及水肿的程度。
用手指按压患者的脚踝或者小腿,如果出现凹陷,就说明有水肿存在。
实验室检查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利钠肽(BNP 或NTproBNP)的检测是常用的指标之一。
当心脏功能受损时,利钠肽的水平会升高。
一般来说,如果 BNP 小于 100pg/ml 或NTproBNP 小于 300pg/ml,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小;而 BNP 大于300pg/ml 或 NTproBNP 大于 450pg/ml(年龄小于 50 岁)、900pg/ml(年龄 50-75 岁)、1800pg/ml(年龄大于 75 岁),则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大。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
佚名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6(021)013
【总页数】1页(P9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新诊断标准及治疗 [J], 杨刚
2.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 李华;胡节惠
3.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J], 李小茜;何建成;黄品贤;曹雪滨
4.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J], 汤雪柏;徐伟;李晓宏;张宁
5.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常见危险因素有哪些? [J], 齐欣;刘德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中文名:心力衰竭外文名:heart failure别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原因冠心病已成为欧洲75岁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和中国的情况相似。
据中国42家医院在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部分地区心力衰竭住院病例所做的回顾性调查,冠心病由1980年的36.8%上升至2000年的45.6%,居各种病因之首。
在高龄老人中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根据病理生理异常,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可分为:(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2)后负荷增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等。
(3)前负荷增加: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
[1] 诱因(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
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
(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4)肺动脉栓塞。
(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1]临床分型心脏结构(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
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是心腔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
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有收缩功能障碍。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舒张功能异常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
它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亦可单独存在。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的能力受损和心室的顺应性降低以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室压力—容量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因而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有:①左室松弛受损。
特别如在心肌缺血时,心肌肌浆网摄取钙离子的能力减弱,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水平降低缓慢,致主动松弛受损;②心肌肥厚和心肌僵硬度增加(伴有心肌纤维化),舒张期心肌扩张能力减弱(顺应性降低)。
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见于有显著心肌肥厚、心腔大小正常并心率增快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向心性肥厚期;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等。
(四)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asymptomatic)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已有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50%)而尚无心力衰竭症状的这一阶段。
可历时数月到数年。
业已证实,这一阶段已有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一旦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后,按心功能的情况可分为四级(1928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委员会1994年修订)。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AHAl994年修订标准增加了客观评定的分级标准,根据心电图、运动试验、X射线和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检查作出分级,分为A、B、C、D四级。
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
B 级:轻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
C级:中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
D级:重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
例如病人无症状,但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很大,则判为:心功能I级,客观评定D级。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
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瘀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瘀血和水钠潴留。
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
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病理生理心力衰竭(一)代偿机制1.Frank-Starling机制。
2.心肌肥厚。
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1)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二)心衰时各种体液因子的变化1.心钠肽(ANP)和脑钠肽(BNP):增高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精氨酸加压素(AVP):长期AVP增加,其负面效应使心力衰竭恶化。
(三)关于舒张功能不全一种是主动舒张功能障碍,原因多为Ca2+不能及时被肌质网回摄及泵出胞外,见于冠心病有明显心肌缺血时。
另一种是由于心室肌的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主要见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
(四)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在心室肥厚、心腔扩大的过程中,心肌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均有相应的变化,也就是心室重塑过程。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
[2] 临床症状左心衰竭(一)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主要由于急性或慢性肺瘀血和肺活量减低所引起。
轻者仅于较重的体力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故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此由于劳动促使回心血量增加,在右心功能正常时,更促使肺瘀血加重的缘故。
随病情的进展,轻度体力活动即感呼吸困难,严重者休息时也感呼吸困难,以致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迫坐呼吸)。
因坐位可使血液受重力影响,多积聚在低垂部位如下肢与腹部,回心血量较平卧时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坐位时横膈下降,肺活量增加,使呼吸困难减轻。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一种表现,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咳嗽频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轻者坐起后数分钟,症状即告消失,重者发作时可出现紫绀、冷汗、肺部可听到哮鸣音,称心脏性哮喘。
严重时可发展成肺水肿,咯大量泡沫状血痰,两肺满布湿罗音,血压可下降,甚至休克。
(二)咳嗽和咯血是左心衰竭的常见症状。
由于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引起,多与呼吸困难并存,咯血色泡沫样或血样痰。
(三)其它可有疲乏无力、失眠、心悸等。
严重脑缺氧时可出现陈一斯氏呼吸,嗜睡、眩晕,意识丧失,抽搐等。
(四)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心尖区可有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两肺底部可听到散在湿性罗音,重症者两肺满布湿罗音并伴有哮鸣音,常出现交替脉。
右心衰竭心力衰竭(一)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
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腹部胀痛,此多由于肝、脾及胃肠道充血所引起。
肝脏充血、肿大并有压痛,急性右心衰竭肝脏急性淤血肿大者,上腹胀痛急剧,可被误诊为急腹症。
长期慢性肝淤血缺氧,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最终发展为心源性肝硬化,肝功能呈现不正常或出现黄疸。
若有三尖瓣关闭不全并存,触诊肝脏可感到有扩张性搏动。
(二)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的一个较明显征象。
其出现常较皮下水肿或肝肿大为早,同时可见舌下、手臂等浅表静脉异常充盈,压迫充血肿大的肝脏时,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此称肝一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三)水肿右心衰竭早期,由于体内先有钠、水潴留,故在水肿出现前先有体重的增加,体液潴留达五公斤以上时才出现水肿。
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卧床病人常有腰、背及骶部等低垂部位明显,呈凹陷性水肿,重症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常伴有夜间尿量的增加,此因夜间休息时的回心血量较白天活动时为少,心脏尚能泵出静脉回流的血量,心室收缩末期残留血量明显减少,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的增高均有所减轻,因而水肿减轻或消退。
少数病人可有胸水和腹水。
胸水可同时见于左、右两侧胸腔,但以右侧较多,其原因不甚明了,由于壁层胸膜静脉回流至腔静脉,脏层胸膜静脉回流至肺静脉,因而胸水多见于全心衰竭者。
腹水大多发生于晚期,多由于心源性肝硬化所引起。
(四)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最早见于指端、口唇和耳廓,较左心衰竭者为明显。
其原因除血液中血红蛋白在肺部氧合不全外,常因血流缓慢,组织从毛细血管中摄取较多的氧而使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有关(周围型紫绀)。
严重贫血者紫绀可不明显。
(五)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重者可发生精神错乱,此可能由于脑淤血,缺氧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六)心脏体征主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由于右心衰竭常继发于左心衰竭,因而左、右心均可扩大。
右心室扩大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在三尖瓣听诊可听到吹风性收缩期杂音。
由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症状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因右心衰竭的出现而减轻。
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
诊断诊断依据(一)左心衰竭:早期肺静脉充血阶段X线检查显示肺上叶静脉扩张。
间质性肺水肿阶段则显示肺血管影增多增粗、模糊不清和肺叶间淋巴管扩张,而出现特征性的Kerley B线。
到肺泡性肺水肿阶段,两肺显示云雾状阴影,肺门呈蝶影。
此外,尚可能显示有胸腔积液和(或)胸膜增厚。
(二)右心衰竭:X线检查示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上腔静脉增宽而肺野清晰。
继发于左心衰竭者则全心增大伴肺纹理增加。
静脉压测定示有明显增高(正常不超过1.37kPa),压迫肝脏后则增高更显著。
实验检查(一)X线检查:1.心影大小及外形为心脏病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根据心脏扩大的程度和动态改变也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
2.肺淤血的有无及其程度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二)超声心动图:1.比X线更准确地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及心瓣膜结构及功能情况。
2.估计心脏功能。
(三)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影,除有助于判断心室腔大小外,以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心室影像的差别计算EF值,同时还可通过记录放射活性-时间曲线计算左心室最大充盈速率以反映心脏舒张功能。
(四)心-肺吸氧运动试验:在运动状态下测定患者对运动的耐受量,更能说明心脏的功能状态。
本试验仅适用于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
(五)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目前多采用漂浮导管在床边进行,经静脉插管直至肺小动脉,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计算心脏指数(CI)及肺小动脉楔压(PCWP),直接反映左心功能,正常时CI>2.5L/(min·m2);PCWP12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