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农业技术、手工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2.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
3.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差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2.呈现(10分钟)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市兴起有什么影响?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对西欧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5.拓展(5分钟)对比中古中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古中国社会之间的异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欧洲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需要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因此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此外,学生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欧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2.难点:西欧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西欧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发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社会的变化。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西欧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分析西欧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 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与能力认识欧洲乡村发生的新变化,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获取增强。
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经过本课的学习剖析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致使庄园渐渐衰败和崩溃;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饶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要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初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课时计划 1 课时实质达成教课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复习庄园经济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1.认识欧洲乡村发生的新变化,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获取增强。
2.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致使庄园渐渐衰败和崩溃。
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二、展现学习资本主义的萌芽。
目标3.经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饶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经过新奇的导入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本节课的学阅读学习目习任务,让学生标,明确本课带着任务展开下学习任务。
面环节。
学习要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学习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初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学生先依据导教案自学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而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解说重申。
1.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 11 世纪此后,欧洲乡村出现了大批的农业。
这些地域也效仿城市,成为拥有独立和的地方。
( 2)跟着欧洲庄园经济的渐渐崩溃,农民获取了对自己的支配权。
(3) 14 世纪中叶此后,出租领主直阵营达到一个热潮,领主依赖土地租金生活,不在参加生产管理。
一些富饶农民经过承租、购置领主的土地等三、自主学习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成立租地农场。
( 4 )跟着农产品的富饶和市场的需求增添,农民和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 5) 13 世纪后,分别的手工工场越来越多,此后渐渐转向的手工工场。
(6 )跟着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和手工生产组织渐渐。
2.富饶的农民和市民阶层(1)13、14 世纪,乡村的社会构造发生了变化。
统编版九年级上期历史第五单元步入近代教学活动设计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课后反思: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美术三杰”。
四、莎士比亚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PPT: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悲”与“喜”《哈姆雷特》被誉为莎士比亚戏剧的王冠,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
(PPT: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巨匠。
莎士比亚的作品洋溢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充满着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他歌颂自由的爱情、真挚的友谊、人类的才智;反对封建分裂,痛恨资产阶级的残忍和唯利是图。
文艺复兴主要人物及其成就思考:文艺复兴有着怎样的意义?答: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
2、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3、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思考:你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兴”?课后反思:第15课探寻新航路教案“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英国的一位作家写道:我们的港口是靠非洲奴隶贸易积累起来的资本建立的,是以活人的血肉为代价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
第16课早期的殖民掠夺展示西欧经济发展图片。
1、根本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教师展示图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活动。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新航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
葡萄牙: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
其中侵占中国澳门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
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自称“无敌舰队”,凭借这支舰队,西班牙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除巴西以外)。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讲述了从14世纪至17世纪西欧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国家步入近代化的历程,认识西欧在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西欧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只能从表象上理解,不能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时期的划分和阶段特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西欧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掌握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在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西欧各国在同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西欧社会从封建割据到统一市场的形成,为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实证来支持他们的理解。
此外,对于西欧历史的了解多数停留在表面,对于其深层次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发展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难点: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欧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还能得到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课的学习。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呈现西欧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农业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分工、商业的网络、城市的兴起等。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主要介绍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从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西欧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封建社会这一段历史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西欧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城市的兴起及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展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史料和案例。
3.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