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
- 格式:docx
- 大小:25.15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历史笔记一、课文概述1.1 课文名称:《清朝的兴衰》1.2 课文内容概要:本课主要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兴盛和衰落的历史过程,包括建立清朝的农民起义领袖--明末清军的建立、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经济繁荣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事件。
教材通过历史事件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二、我对历史课的理解2.1 历史是发人深省的镜子,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发展。
而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代,其兴衰更是令人深思。
2.2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祖先们的奋斗与付出,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和国家。
三、清朝兴起与繁荣3.1 清朝的建立:明末清军领袖努尔哈赤建立清朝,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和我国的统一统一。
3.2 康雍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国家经济达到了一个繁荣期,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四、清朝的衰落与挑战4.1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对清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2 甲午战争:我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瓜分领土,清朝国力更加凋敝。
五、总结与回顾5.1 清朝的兴衰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许多原因。
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2 通过学习清朝的历史,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我的观点与理解6.1 深刻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
6.2 清朝的兴衰只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清朝的兴衰》的历史笔记。
希望通过深入学习历史,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祖先们的奋斗与付出,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和国家。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其兴衰历程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分析: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历史教材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对西欧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掌握相关史实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学生对复杂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欧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西欧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点。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要知识点总结
中世纪印刷工场
图片描绘了中世
纪印刷工人的工
关联拓展
西欧庄园和租地农场的比较
教材问题解答
【P61材料研读】
在租地农场里,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掌握土地等生产资料,他们把土地出租给农民,甚至向承租人提供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
承租人须向农场主支付地租。
双方订立契约,农场主与承租人形成了雇佣关系,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P64课后活动】
租地农场的特点:领主或富裕农民把土地逐渐集中;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农副产品推向市场。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的特点:手工工场由分散转向集中;从事手工工场生产经营的阶层多,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生产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