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核心素养浅谈古典诗歌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视逐渐增加。
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的能力。
在这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学生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科的整合性和交叉性。
古诗词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间的词句和意境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诗词教学不能孤立于语文学科中,而是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知识网络。
在历史课上学习唐代的繁盛和兴衰,可以引入唐代的古诗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在音乐课上学习民歌或古乐器,也可以通过古诗词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更加融入到整个学科体系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朗诵、演唱、写作等形式,去感受和体验古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意蕴。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欣赏古诗词,更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
古诗词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合作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一起分析古诗词、朗诵古诗词、编写古诗词等,通过合作探讨和互相学习,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能力。
通过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古诗词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学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究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古代诗歌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并实践探索古代诗歌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关怀。
一、体验情感之韵,领悟文学之美在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表现形式。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古代诗歌除了抒发个人情感之外,还贯穿着文化和政治上的意蕴,是一种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古代诗歌教学的情感表达和文学特点探究是必须关注的方面。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
《登高》《声声慢·寻寻觅觅》《短歌行》等作品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了下来,一部分原因就是它们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体悟和理念,引导读者以作者为中介体验其中的情感。
因此,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刻画能力,有助于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深度沉淀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活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培养同理心和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教育修养。
古代诗歌也表现着自身的文学特点。
比如,唐代诗歌对语言、形式的逐渐完善,使得唐诗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
而元曲则有其独特的曲艺性质,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价值。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主题等入手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美和秩序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并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促进内在的文学素质的提升。
在诗歌教学中,体验情感之韵,领悟诗歌之美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目的。
唯有让学生真正产生读诗、爱诗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对于文学独特价值的探究欲以及阅读、理解、鉴赏和创作的愿望,才有助于构建文化根基和促进情感教育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可以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句子。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摘要】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探讨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感、拓展文化视野、激发创新能力。
古诗词教学应注重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未来,古诗词教学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影响、方法、策略、培养审美情感、拓展文化视野、激发创新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观点。
1. 引言1.1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历史的沧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进而建立起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表达方式简洁优美,意境深远,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风采。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提高文字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语言素养。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古诗词,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新的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古诗词教学也需要与之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词的欣赏水平。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创新思维。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侧重于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但缺乏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的教学理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诵读、改编、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让学生用古诗词表达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跨文化交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诗词作品,增加学生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也可以通过译作、创作、演讲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古诗词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商,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教学一直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传统的诗词教学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本文将就“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浅谈。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关键性、基础性的能力和素质,是指能够支持一个人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的基础素养。
在这一概念下,传统的学科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注重学生的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观。
1. 语言素养古诗词作为汉语语言文化的精华,其语言中所蕴含的意境、音韵、表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包括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比较、运用,使学生掌握古诗词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加用汉语表达、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2. 文化素养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学、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历史和文化观念,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3. 逻辑思维素养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通常有着自己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分析古诗词中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判断和推理等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能够理解作者意图,准确解读古诗词的意义,推理诗词中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4. 情感素养古诗词作为艺术作品,与情感是直接相关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内容,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鉴别、表达和交流能力。
这包括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在与古诗词的交流中感受美,让学生感悟古人的人生哲学,感悟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增加情感的厚度,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感受到自然和社会的美好。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古诗词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形象丰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词还有很多蕴含了深刻思想或哲理的句子,通过学习这些句子,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古诗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古诗词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进行创新。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古诗词教学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任务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比赛、创作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古诗词教学在核心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真正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和语文教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古诗词汇聚了古代诗人们的智慧和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和艺术性,更能够领略到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和人生智慧。
古诗词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古诗词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能力。
古诗词是诗人们用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对生活、自然、人情进行审美表达的艺术形式。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培养出一种细腻、深沉的情感生活。
古诗词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要领会其中的意蕴,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诵读、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会激发出对诗词内涵的思考和探索,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古诗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能力,并且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古诗词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够塑造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古诗词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古诗词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资源、数字化工具等,拓宽古诗词教学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课堂内外•高中教硏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张金美(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云南红河652400)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也是贯彻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中国古诗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本文重点分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培养想象能力,描绘诗歌画面,筑牢鉴赏基石一是以读引想,开启想象之门。
如在教学《雨霖铃》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想像诗人与朋友长亭分别的场景:有的说看到诗人和恋人分别不依不舍的场景;有的说看到了诗人和挚友执手不忍离去的伤悲;有的说看到了诗人和朋友离别时喝了酒,伤心流泪的场景。
二是以画促想,展开意境想象。
古诗词文字凝炼,意境深远。
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能有效地锻炼想象思维,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有的同学描绘出了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有的则描绘出了思妇月下相思图……以诗为据展开描绘,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是还原生活,想象融入现实。
如在教学《氓》时,我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谈谈对诗中人物的理解:有男同学表示,在生活中始乱终弃的例子实在太多,不愿做诗中的“氓”;女同学则观照现实,赞赏女主人公有主见、自强不息,是现代女性的榜样。
虽然有些观点太过肤浅,但能结合现实,融入诗歌,谈自己的体会,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再解读,这种素养难能可贵。
二、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鉴赏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一是继承传统,积累古诗鉴赏常识。
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学生分组搜集李清照的生平,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找出《声声慢》中的意象,并把“雁”“黄花”“酒”“梧桐”“细雨”等意象进行积累,描绘诗词中的几22个画面,初步归纳表达技巧等。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贯穿整个高中诗词教学课堂,才能完成古诗词素养的养成。
二是寓教于乐,融进流行音乐元素。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摘要】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分析了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指出核心素养理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影响。
其次介绍了融入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及核心素养如何促进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的提升。
接着探讨了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最后总结了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核心素养对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关系、方法、理解能力、有效性、启示、结论1. 引言1.1 引言“核心素养”是指现代教育倡导的一种全面发展的素养,包括认知素养、情感素养、能力素养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内容。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情绪。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融入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核心素养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古诗词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核心素养与古诗词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古诗词教学正是可以培养这些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欣赏古诗词,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和跨文化素养,而古诗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界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培养的一种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以其简练、精致的表达形式,传递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增强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古诗词作为文化艺术的精华,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美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情怀。
学习古诗词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对古诗词的创作和仿写,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古诗词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背景、寓意和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增长知识,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我们应该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重视,将其纳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
结合核心素养浅谈古典诗歌教学(一)核心素养首先我们先说说核心素养。
(1)2014年教育部文件就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里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名次。
(2)2016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明确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
(3)和我们语文学科真正相关的是在“总体框架”出台之后,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且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个层级:积累与感悟、认知与逻辑、运用表达创造。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简单地说,四个词:语言、思维、文化、审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并能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这是《课程标准》对四句话内涵的阐述,总体来看四个核心素养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完成的。
那么我们在把这四句话连起来看呢,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是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换一句话说“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所以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这里的“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应是语言的思维——语言活动、语言作品所体现的思维;这里的“文化”应是语言的文化——由语言和言语所承载、体现的文化;这里的“审美”应是语言的审美——不同于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审美。
(三)报告的总体架构基于以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我把今天报告的确定为四个方面:1、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规律,2、诗歌语言活动及作品本身体现的独特思维,3、诗歌语言和言语所承载的文化,4、对诗歌语言艺术的审美与创造。
说实在的,这四点实在是太粗了,单独哪一点拿出来都有好多的东西可以研究,比如说是个诗歌语言的特点与规律,就可以分不同时期、不同诗人、不同题材、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不同形式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要挖下去不得了,不是几十分钟就能讲清楚的。
好在,我把向各位先生们汇报的基点定位在透过核心素养这个新名词(这个窗户)看诗词的大概,只求点到为止,不求精益求精,只是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就好了,因为关于核心素养在个学科中的探索与实践才刚刚开始。
(一)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规律我们先举个例子。
有一天一位大才女就问苏大学士一个问题:要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大学士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想想这也不错么,符合常理,结果这根本没入大才女的法眼,说这是“下品”。
大学士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我们和上边两句比较一下就知道,这两句非常的生动,但是这位才女又说了“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这下子急了,你说不好,那你天两句。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我们看看“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而下句更是意境杳然,恬静的月亮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黯然失色,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换两个字诗的意境已经截然不同。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诗人会通过特殊的语言表达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思考,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诗,首先就要读懂是的语言,就要知道诗歌语言的使用规律。
总体而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总体特点。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语言变式”就是诗歌在使用语言层面最主要的一个规律。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看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这种锤字炼句的例子在整个诗词里随处可见,再比如下面一首。
这是《哀江南》里的一部分,是苏昆生在游历了南京孝陵、秦淮河以后在说到秦淮河上长桥的一段唱词“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剩”有一种被动的,“残存”,“残余”的,被抛弃的感觉;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一下子就把战争过后的惨败景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然人顿生国破家亡,物非、人非历史变迁的惨痛之情,所以苏昆生又在后面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孔尚任是清朝的,《桃花扇》属于曲,所以诗词语言中的“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是不受时代、形式的限制的。
再如下面的例子我们会发现诗词语言的使用规律:语言的变式。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老”、“肥”“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我们就举蒋捷的《一剪梅》来看看,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写游子的心情“一片春愁待酒浇”,环境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就连经过令人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才能和家人团聚,结束这羁旅生活呢?所以后来感叹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时光流逝,绵绵愁绪不尽,全在这“红”和“绿”两个字当中。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践行诗歌语言层面的核心素养,就应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诗词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能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最起码要读懂诗家语言。
就是平时所说的“文章读懂始”,理解诗词首先就是要读懂诗词。
这一点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是非常注重的,这里就不再啰唆啦!(二)诗歌语言活动及作品本身体现的独特思维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话题,我想先用一个图表来展示一下。
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那么在诗词的学习中学生到底可以获得哪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品质的提升?这就要结合诗词在创作中所依循的思维模式,再结合诗词本身以及具体的语言活动,就形成了这张表。
在诗词创作中所体现的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格律思维。
他们组合具体的语言形式表达着诗人各自的精神世界。
我们今天主要将两种组合一种是语言活动和形象思维的组合,另一种是作品本事和逻辑思维的组合。
先看第一个:语言活动和形象思维的组合。
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附着客观具体的形象所进行的思维”。
说得更明显一些,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思维方式”。
简言之,就是“象思维”,或“形思维”。
这里我想通过三个角度来诠释:1、不同的语言组建展现不同的形象思维,2、特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形象,3、全写或既写形象总不离情。
1、寓抽象的思想情感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具体的形象成为意象、意景,最终成为意境。
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活动,即使是同一客观的事物也能展现不同的思想内涵。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夏天到了,我们就以荷花为例。
第一句是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句是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第三句是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将“荷花”放在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的莲叶之上,叶之多,可想花之盛,更是将荷花与日相映,迎着太阳,非常的壮阔、热烈、绚烂生动。
确实六月西湖不与别处相同,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谊也是不同于一般的情感。
(2)但是第二句,同样是红花,却是香残,再加上冷冷的秋风,则是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
(3)第三句更是说红衣脱尽,完全凋谢了,而且还说花有心,哪里是花的心,而是人的心。
他是借莲感叹自己的际遇——“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莲长于偏僻柳塘,无人知道,无蜂蝶采摘,它的“芳”就在于孤芳自赏,自嗟自叹,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当年不肯嫁东风”,莲花高洁,不肯嫁春风,实是贺铸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
最后莲之“无端却被秋风误”,与诗人不为世所容,郁郁终生也是吻合的。
这里我们举了三个例子,只是想说明诗人往往通过不同语言意象的搭建,形成了独特的意景,把人带进不一样的意境中去,原材料是以一样的,但配方不一样,当然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各有千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