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各种各样的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23.08 KB
- 文档页数:4
第4课巍巍太行
课题
第4课巍巍太行
领域
造型.表现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太行山的主要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
2. 能够根据自己对太行山的了解,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3. 深入感受祖国、家乡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
点
根据自己对太行山的了解,创作一件绘画作品。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教学过程:
一、影视引入
1、《太行山上》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太行历史的厚重与巍巍
二、太行风光与历史的呈现,让学生对太行山有一定的了解。
1、太行风景图片
2、太行历史故事图片
3、太行题材的佳作赏析
三、绘画创作
1、描绘太行山实际风貌
2、据图片和感受描绘想象中的太行山
四、太行风情展
学生作品完成后,布置一个“太行风情”展,在展览中,学生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重点描绘了哪些内容,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表达了对太行山怎样的感受?课堂的展示活动其实也是又一次的升华和提高学生感受的活动。
五、拓展
太行的历史文脉,体会太行的巍巍。
板书设计:
第4课巍巍太行
教后反思: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优品课件
第4单元 4.1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
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
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八一南昌起义简介八一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十军、十一军二十四师和十师一部、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五方面军的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警察武装,共两万余人。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起义原定7月30日夜发动,后因张国焘的阻挠而延期。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
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
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
旋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议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准备同富有革命传统的广东东江地区农民起义军汇合,发动土地革命,进军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夺取出海口,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重新举行北伐。
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
优品课件
优品课件之优秀习作秋游之桔园
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四(1)班从龙头渚公园出来后,我们拿好剪刀和袋子去桔园采桔子。
哇,我可最爱吃桔子了!一路上好多同学都在对桔园进行幻想,有的想:桔园肯定是一块大平地,上面种着许多的桔树,桔树上长满又黄又大的桔子,而且很容易剪下来;有的想,桔园在山坡上,桔树很少,桔子又青又小。
哎,从他们的幻想中就能看出来有的同学们的不同性格。
到了目的地,答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桔园是在山坡上的,桔树很多,很集中,但不知道为什么青色的桔子很大,而黄色的桔子却很小。
想了想,终于被我们想通了,那就是又黄又大的桔子早被人采了呗!当老师说才采桔子活动开始时,我们一组找了一棵桔子长的又黄有扁的桔树,因为扁的桔子好吃!我们几个人都跳起来去采桔子,但由于身高的不同,有的同学一跳就能抓到,有的同学跳了十几下也没抓到,象一只只小青蛙,这样就影响采桔子的速度了。
经过大家的商量,决定让有身高优势的同学去将树枝拉下,再让矮个子的同学剪下来,这个方法很快就看出成绩来了。
看了袋子里的桔子我们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个都开始吃新鲜的桔子了,又酸又甜的桔子汁都流进了我们的口中,你吃吃我的桔子,我尝尝你的,我更是不放过这个机会。
不一会儿大家的肚子里装满了桔子,浑身沾满了桔子清香味道。
活动也接近尾声了,我们收起工具往回走了。
突然在一个下坡时我被周凯拌了一下,跌倒了,又把前面的薛程明也给带倒了,真是两个“难兄难弟”,同学们一阵暴笑,虽然有点糗但我们却还是很开心,全身运动嘛!带着我们的战利品和我们的欢声笑语结束了这次采桔子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体会到只要有责任心,大家互相帮助就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长征精神解读党课材料: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长征精神解读党课材料: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多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先哲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正是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塑造了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又使红军跨越了千难万险,走到中华民族抗战前线。
一、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些,构成了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教案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内容点析 1.民族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同一民族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我国有56个民族。
2.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 这张图片的内容是:在国庆节期间,我国56个民族的代表,各自身穿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欢呼的景象。
这张照片充分展示了本节内容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许多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3.少数民族在我国的56个民族当中,汉族的人口数量最多,达到11.85亿(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1.6%;另外55个民族的人口都比较少,55个民族的人口总数为1.08亿,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4%。
相对于汉族而言,这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这个概念只是表明这些民族的人数少,并没有其他的含义。
4.第16页活动1 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民族构成是不同的。
既复习了日本和美国的民族特点,又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族构成,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族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埋下伏笔。
本活动可以按两种方式展开,教师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
方式一: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的民族现状,就此可以进行一场小辩论,讨论出不同的民族构成对各自国家有何种影响?方式二:列一张三国民族状况对比表,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完成该表,了解中、日、美三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各种各样的材料各种各样的材料 1 形形色色的材料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l 教学新课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l 拓展延伸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 1 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教学后记: 2 我们的衣服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2、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3、初步尝试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服装材料,如棉、丝、毛、尼龙等。
2、知道服装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感官和工具探究服装材料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关于服装材料发展历史的资料,丝绸、棉布、尼龙布、毛料四种同样大小的服装材料,钩码、一次性杯、温度计、热水、放大镜、镊子。
学生:各式服装、手电筒、砂纸、剪刀、木块。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 1、P54 观察五幅不同时期服装的图片。
说说各个时期服装的材料。
2、随着科技的发展,服装是变化的,制作服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
教学新课一、调查了解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
1、拿出所带来的服装,查阅服装的标签说明。
2、分组填写调查记录表。
3、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说说:使用不同的材料织成的面料有什么好处?多种材料混合使用是否可以扬长避短?二、衣料的研究。
1、你想研究衣料的哪些特点?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分组讨论: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材料、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拓展延伸课后,对小组的研究计划再做修改。
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教学新课一、衣料的研究。
1、交流汇报制定的实验计划。
如:实验一:将衣料蒙在手电筒上,用放大镜观察衣料的纹理。
实验二:把砂纸固定在桌上。
把衣料包在一个木块上,在砂纸上磨。
研究衣料的耐磨性。
实验三: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和同样热的水,同时用不同的衣料包裹住。
一定时间后,同时测量四杯水的温度。
研究衣料的保暖性。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选择衣料设计服装。
我们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参加不同的活动通常需要穿上不同衣料制成的衣服。
观察 P57 图中不同的人穿的衣服各需要应用衣料的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我设计的未来服装。
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活动?根据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使用合适的衣料设计一种未来的服装。
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一、服装衣料的材料组成二、衣料的研究:纹理、耐磨性、保暖性三、设计的未来服装教学后记:3 纸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2、能用简单器材做观察纸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能模拟蔡伦造纸的过程造一张纸。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为保护森林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2、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纸的一般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能制定研究计划,再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镊子,放大镜,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复印纸、餐巾纸每组各一份,铁架台,钩码,大头针,双面胶,解剖盘,红水,蔡伦造纸的图片资料。
学生:各种纸制品,收集废纸或其他造纸原料,搅拌棒,棉布或过滤网,毛巾或旧报纸,一大堆书,胶水。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导入请同学们拿出所带的纸制品,进行展示。
教学新课一、提出问题。
1、欣赏、观察大家所带来的纸制品。
2、说说纸有哪些类型、用途及纸制品的优点。
二、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1、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纸的相同特点。
2、同学们运用感官认真观察,桌上的这几张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还可以通过以下下两种方法观察纸。
1)将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2)把纸揉搓后展开,观察揉搓后的纸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注意:观察过程中要用放大镜,并把放大镜下纸纤维的样子画下来。
三、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1、关于纸,你有哪些问题?将它写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选择吸水性和抗拉强度等特点进行板书。
3、每组选择一个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做好研究计划。
纸的研究计划第组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论: 4、布置分组带好材料。
拓展延伸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教学新课一、制定研究计划。
1、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2、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二、实验探究。
1、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
2、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
3、交流汇报。
4、总结。
拓展延伸说一说,生活中的纸制品分别应用了纸的什么特点?第三课时教学导入请一位同学说说蔡伦造纸的方法。
教学新课一、学习造纸的方法。
1、大家从蔡伦造纸的活动中,提炼出造纸的方法。
选择树木、废纸等原料把原料捶捣或搅拌成纸桨把我们抄好的纸晒干二、自己造一张纸。
1、学生分组合作生动手造一张纸。
2、展示所造纸的原品。
3、说一说,我们自己制造的纸有什么特点? l 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2 我们的衣服1.常见的服装材料有棉、丝、毛、尼龙等2.调查我们自己的衣服3.衣料的研究教学后记: 4 材料的应用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
2、知道物质有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
3、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处理可再生物质和不可再生物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收集材料发展史、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的图片或资料完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人类生产技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新课一、阅读材料发展的历史。
1、学生阅读教材 P61 的史话材料。
2、教师做介绍、补充。
3、小结。
二、材料的回收利用。
1、请同学们阅读 P62 图片。
你认为下图中谁做得对吗?谁做得不对? 2、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而不知道回收利用,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后果?3、小结: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有限的。
我们要尽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节约资源。
拓展延伸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新型材料。
板书设计: 4 材料的应用 1.材料是不断发展的. 2.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使用. 3.材料的回收利用.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