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8.72 KB
- 文档页数:3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4):130 135HeilongjiangAgriculturalScienceshttp://hljnykx.haasep.cnDOI:10.11942/j.issn1002 2767.2021.04.0130王蕾,张巍,张明月,等.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4):130 135.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王 蕾1,张 巍2,张明月1,董 然1,韩东洋1,林 强1(1.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长春130118;2.安图县园林管理中心,吉林延边133600)摘要:橐吾属植物资源分布广,化学活性物质多样,药理作用明显,营养和食疗价值较高。
为促进橐吾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本文针对近几年橐吾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形态学、遗传与鉴定、繁殖生物学、化学活性物质、药理作用及营养与食用价值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橐吾属;化学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营养价值;研究与利用 橐吾属(犔犻犵狌犾犪狉犻犪)植物为菊科(Composi tae)千里光族多年生草本,东北地区多数种类集食用、药用、观赏等功能于一体。
橐吾属植物一般花期较长,花多为黄色,常作为园林湿地或林缘花境绿化以及花海中多功能植物材料[1],其中蹄叶橐吾(犔.犳犻狊犮犺犲狉犻)、狭苞橐吾(犔.犻狀狋犲狉犿犲犱犻犪)的根、茎可入药,常作为藏药、川药等民间草药使用,分别称为山紫菀和光紫菀。
该属植物富含倍半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药理上在抗炎抑菌、抗癌、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效[2],同时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在保健品和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
本文全面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橐吾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收稿日期:2020 12 04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80201079NY)。
第一作者:王蕾(1996-),女,在读硕士,从事长白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观赏园艺研究。
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成分,其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
大叶橐吾(学名:Tinosporea montana)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民间传统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本文将介绍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
大叶橐吾属于千屈菜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区。
在传统中草药中,大叶橐吾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腿痛、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对于大叶橐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根茎部分。
研究表明,大叶橐吾根茎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多糖、鞣质等多种成分。
首先,生物碱是大叶橐吾的重要成分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分离鉴定出多种生物碱物质,如巴马古碱、喜楼血碱等。
研究表明,这些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巴马古碱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病等疼痛性疾病。
其次,黄酮类化合物也是大叶橐吾的重要成分之一。
研究发现,大叶橐吾中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如大叶橐吾黄酮、异山橐吾黄酮等。
这些黄酮类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降低血脂、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大叶橐吾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和抗肿瘤药物。
此外,大叶橐吾中还含有多糖、鞣质等成分。
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
研究发现,大叶橐吾中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血糖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鞣质则具有收敛、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发现了更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同时,还有许多研究致力于研究大叶橐吾的药效、药理等方面。
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不仅为其在中草药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品提供了借鉴。
总结起来,大叶橐吾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植物,其根茎部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鞣质等。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展望田苗;王秀茹;李国利;李娜【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1(039)015【摘要】In recent years,natural medicine workers isolated a lot of natural compounds from Ligularia plant,which had significant new structures and physiological pounds discovered from Ligularia genus of the Compositae family were reviewed,and the ph%近年来,天然药物工作者从橐吾属植物中分离出很多结构新颖而又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从菊科橐吾属植物中发现的一系列化合物,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介绍。
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7-42)【作者】田苗;王秀茹;李国利;李娜【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18【相关文献】1.两种橐吾属植物叶片比较解剖学研究 [J], 于婷;刁吴炜;张友民2.长白山2种橐吾属植物乙醇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研究 [J], 朱梅;孙海明;任桂红;赵桂云;董然;刘洪章3.橐吾属植物研究与应用 [J], 田璧瑞;马林喜;费良丹;向碧云;彭耀;郭萌;王俊丽4.橐吾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君;皇甫玉飞;高晓航5.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 [J], 王蕾;张巍;张明月;董然;韩东洋;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橐吾水溶性多糖的初步纯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刘春兰,周 博,杜 宁,王文蜀,李转秀,曾 鸣,张琳霞(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 为合理利用大黄橐吾提供一定依据,对大黄橐吾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大黄橐吾经热水浸提,乙醇沉淀得到大黄橐吾粗多糖.粗多糖经凯氏定氮法测得蛋白质含量为14102%,苯酚2硫酸法测得多糖中糖含量为23141%,硫酸-咔唑法测半乳糖醛酸含量为35116%.粗多糖经Sev age 法和酶法联合脱蛋白,得初步纯化的多糖.纯化多糖经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初步断定其官能团的存在及其所处状态.对大黄橐吾多糖进行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黄橐吾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效果,且初步纯化后多糖的清除效果比粗多糖好.关键词: 大黄橐吾;多糖;提取;纯化;清除自由基作用中图分类号:Q 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036(2007)0420341205收稿日期:2007207204基金项目:国家/9850课题)中央民族大学/9850重点科研项目(cun9852323).作者简介:刘春兰(1962-),女(汉族),吉林人,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生物化学专业.橐吾属(Ligularia Cass.)为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族,全属约有130种.该属药用植物较多,许多种类的根及根茎在民间做中药/紫菀0使用,有很长的药用历史.大黄橐吾(Ligularia duciformis)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湖北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等地,具有润肺下气、祛痰止咳等功效[1].现代成分研究表明,橐吾的根中含有多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对橐吾的叶进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的研究表明,叶中含有Z n,Fe,Cu,Sr,Ni,M n,Pb,Cr,B,P,M o,Se 共l2种微量元素.山紫菀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皂甙,此外还含其他萜类、肽类、香豆素、甾醇等[2].药理研究发现,橐吾中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对二氢吡啶类受体结合的作用和对离体血管张力有影响,具有镇咳祛痰作用;蹄叶橐吾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炎免疫作用;从小舌紫菀根中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出的豆甾醇,木栓酮具有抗菌,消炎,抗癌等生理活性[3~5].但有关相橐吾多糖的研究还很少.鉴于橐吾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多糖具有的多种生理功效,本试验对产于四川凉山的大黄橐吾中的多糖进行提取和初步纯化,并进行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橐吾多糖的药理活性,合理利用大黄橐吾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1 材料与仪器大黄橐吾叶(Ligularia duci f ormis leaves ,采自于四川凉山),晾干,备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总厂),8002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市中环实验电炉有限公司),精密电子天平(感量1P 104),LD 428型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10123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泰2007年11月第16卷 第4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the CUN(Natural Sciences Edition)Nov.2007Vol.16 No.4342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6卷斯特仪器有限公司),VERTEX7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布鲁克(B ruck)光谱仪器亚太有限公司). 112方法11211大黄橐吾粗多糖的提取[6~7]称取经乙醇回流,干燥后的大黄橐吾,加入蒸馏水浸泡一夜,85e水浴煮提3次,间隙搅拌.将提取液浓缩,浓缩后用95%乙醇沉过夜.离心取沉淀,分别用乙醇洗后乙醚各洗一次,真空干燥后得大黄橐吾粗多糖.11212大黄橐吾粗多糖分析1121211淀粉含量采用KI2I2法测定取粗多糖水溶液10mL,加入I22KI试剂,观察溶液是否变蓝11121212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检测[8]1121213总糖含量采用苯酚2硫酸法[9~10]检测1121214糖醛酸含量采用硫酸2咔唑法[11]检测1121215粗多糖的初步纯化配制2%的糖溶液,加入一定量的蛋白酶,充分搅拌均匀,上面加一层甲苯,在37e恒温水浴锅加热3h.然后加入溶液体积1P3的正丁醇和氯仿,其中正丁醇和氯仿的比例为1B4,在分液漏斗中摇20min,然后以3500转P min的速度离心10min,取其上清夜.此步骤反复重复4次[12].最后用乙醇,乙醚洗涤,干燥即可.1121216过氧化氢氧化脱色素[13]2%的多糖水溶液用浓氨水调至pH810,水浴中加热至30e,滴入30%H202(用量为糖液体积的15%),保持pH8~9,4h后终止反应.冷却至室温,草酸调pH至710,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量达70%,过夜,离心收集沉淀,常规干燥至恒重.1121217红外光谱分析分别取1mg样品与10mg KB r研磨混合后压片,VERTEX7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400)4000c m-1扫描.11213清除自由基活性测定1121311多糖清除#O H的测定[14~15].参考Fenton反应体系模型,采用固定时间反应法,在相同反应体积的反应体系内(818mmol P L H2O2,9mmol P L Fe2+015mL,9mmol P L水杨酸2乙醇溶液015mL)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015,110,115,210,215mg P mL)的多糖溶液,并以蒸馏水作参比,与试剂空白液作比较,在510nm 处测量各浓度下的吸光度A.1121312多糖清除O-#2的测定.参考Hassan[16]的光化学方法建立实验模型,反应体系包括214@10-6 mol P L RFV013mL,0101mol P L M et013mL,1167@10-4mol P L NBT012mL,011mol P L磷酸缓冲液(pH810)和不同浓度(0103,0105,0107,011mg P mL)的多糖溶液1mL,将反应体系置于日光灯下45min后,在560nm处测量各浓度多糖的吸光度A.1121313清除率计算公式B清除率=(A0-A样品)@100%P A0.A0为空白对照液的吸光度.2结果与讨论211大黄橐吾粗多糖的提取与分析大黄橐吾叶经水提醇沉后得粗多糖,粗多糖得率为612%,所得粗多糖为黑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KI2I2实验表明粗多糖不含淀粉,凯氏定氮法测定大黄橐吾粗多糖中蛋白质含量为14102%.苯酚2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根据回归曲线方程求得大黄橐吾粗多糖中的总糖含量为23141%.咔唑2硫酸法测定半乳糖醛酸含量,根据回归曲线方程求得大黄橐吾粗多糖中的半乳糖醛酸含量为35116%.因此大黄橐吾粗多糖为不含淀粉的酸性杂多糖.212 大黄橐吾粗多糖的初步纯化和分析21211 酶法和Sevage 法联合脱蛋白通过测定粗多糖中蛋白质的含量,取10g 粗多糖脱蛋白经酶法和Sevage 法联合脱蛋白,进行粗多糖的初步纯化.粗多糖经过初步纯化后所得产物经干燥后为黑色粉末状固体(6161g).纯化得率为74133%.21212 过氧化氢法脱色取初步纯化多糖6161g,经过氧化氢法脱色后得产物为灰色粉末状固体(4110g),得率为62110%.21213 红外光谱大黄橐吾初步纯化多糖在红外光谱仪400~4000cm -1扫描,见图1.从大黄橐吾初步纯化多糖的红外谱图4000cm -1~640cm -1红外区中可以观察到:在4000c m -1~640c m -1区间具有多糖类物质的一般特征谱带,表现在3399149cm -1(强,宽)谱带,对应于羟基的伸缩振动,1600~1000c m -1相关谱带区,1615cm -1、1404cm -1峰为C )H 的变角振动引起的.1100c m -1处的强吸收峰为两种C )O 伸缩振动引起,一种是糖环的C )O )C,另一种是属于C )O )H 的.1404104cm -1为C H 的面内弯曲振动,1000cm -1附近有四个吸收峰,说明大黄橐吾初步纯化多糖可能含有吡喃环和呋喃环1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证明.893cm -1处的吸收峰说明SJ21糖苷键构型为B 型[10].图1 大黄橐吾多糖的红外光谱图Fig 11 IR Spectrum of Ligularia duci form is Polysaccharide213 大黄橐吾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21311 大黄橐吾多糖对#O H 的清除作用参考Fenton 反应体系模型,检测大黄橐吾多糖对#O H 的清除作用.结果见图2,结果表明,大黄橐吾多糖粗品和精品对#O H 都具有清除作用,而且在实验模拟的浓度范围内与浓度成正相关,在糖浓度为011mg P m L,粗品的清除率与精品相近,当糖浓度大于011mg P mL 时,精品的清除率均高于粗品,且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大黄橐吾多糖对#O H 有明显的清除作用,而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多糖精品的清除作用高于多糖粗品,在精品多糖浓度到达110mg P ml 时,清除率高于40%,清除效果明显.原因可能是纯化后的多糖除去了干扰多糖发挥清除#O H 作用的物质,多糖的活性作用更好得到发挥[17].本实验采用的自由基模型体系所产生#O H 自由基浓度远大于体内该自由基的浓度[18,19],体外实验表明大黄橐吾多糖是良好的#O H 自由基清除剂.21312 大黄橐吾多糖对O -#2的清除作用343 第4期刘春兰等:大黄橐吾水溶性多糖的初步纯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图2 大黄橐吾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Fi g 12 The scavenging effect of Ligularia duci form is Polysaccharide on #O H参考Hassan 的反应模型,检测大黄橐吾多糖对O -#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大黄橐吾多糖粗品和精品对O -#2都具有清除作用,而且在实验模拟的浓度范围内与浓度成正相关.在实验模拟的浓度范围内,多糖精品的清除作用高于多糖粗品,原因可能是纯化后的多糖除去了干扰多糖发挥清除对O -#2作用的物质,多糖的活性作用更好得到发挥[17].在多糖精品浓度到0105mg P ml 时,清除率大于30%,清除效果明显.本实验采用的自由基模型体系所产生O -#2自由基浓度远大于体内该自由基的浓度[18~19],体外实验表明大黄橐吾多糖是良好的O -#2自由基清除剂.图3 大黄橐吾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Fig 13 The scavengi ng effect of Ligularia duci form is Pol ysacchari de on O -#23 讨 论本实验借鉴其他植物多糖提取分析方法,用水煮醇沉法从大黄橐吾中提取可溶性多糖,粗多糖得率为612%,所得粗多糖为黑色粉末,不含有淀粉,经苯酚2硫酸法和硫酸2咔唑法测定,粗多糖中总糖含量为23141%,糖醛酸含量为35116%,凯氏定氮法测得粗多糖蛋白含量为14102%;粗多糖经酶法和Seva ge 法脱蛋白得初步纯化多糖;脱色后,多糖为灰色粉末.纯化多糖用压片法做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初步断定分子之中官能团存在及其所处状态.实验测定,大黄橐吾多糖对O -#2和#O H 都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实验模拟的浓度范围内与浓度成正相关,且纯化后的大黄橐吾多糖对上述2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比粗多糖好.上述结果表明大黄橐吾多糖是一种清除自由基良好的抗氧化剂.氧自由基与机体衰老有很密切的关系,推测大黄橐吾水溶性多糖可作为抗衰老保健品或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但还有待于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参考文献:[1] 刘守金,戚欢阳,齐辉,等.中国西北地区真吾属植物的种类及药用资源[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344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6卷[2] 林锦锋,张朝凤,等.大黄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0(24).[3] 车丽波.蹄叶橐吾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0(1).[4] 杜娟,李彦舫.蹄叶橐吾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11(21).[5] 张达治,余国奠,张勉,等.橐吾属植物药用研究概况[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2,4).[6] 李蒙蒙,张丽颖.国内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分析研究概况[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0).[7] 严金龙,吕志敏.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应用[J].化工科技市场报,2004,(11).[8] 王秀奇.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罗毅,潘细贵.苯酚2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显色方式的优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45-46.[10] 张惟杰.复合多糖生化研究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11] 大连轻工院,等合编.食品分析[M].上海:中国工业出版社,1994.[12] 刘成梅,万茵,涂宗财,等.百合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1):89-90.[13] 俞丽君,张尔贤,朱悦雄,等.梅果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析[J].食品科学,1997,33(4):278-280.[14] ED ,KAI Z HI S HARMA R.氧自由基)))疾病和衰老[J].自由基生命科学进展,1998,6:36-37.[15] 王建华,张民,甘璐.枸杞多糖-2的抗羟基自由基氧化作用[J].食品科学,2001,22(1):11-12.[16] HASSA N H M.Determinatio n o f micobial damage caused by o xygen free radicals,and the protective rule of supero xide disern tase[M].NewY ork :A cademic Pr ess ,1984.[17] 聂凌鸿,宁正祥.广东淮山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11):129-133.[18] 周志刚,刘志礼,刘雪娴.极大螺旋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特性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7,39(1):77-81.[19] B ARRY AL LIWEL.A ntio xidant character izatio n (methodolo gy and mechanism)[J].Bio 2chemical Pharmaco logy ,1995,49(10):1341.Study on Preliminary Purification and Scavenging Free Radical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in Ligularia duci formisLIU Chun 2lan,Z HO U B o,D U Ning,WAN G Wen 2shu,LI Zhuan 2xiu,ZEN G Ming,Z HAN G Lin 2xia(Colle ge o f Li fe and Environme ntal Scie nce ,C ent ral U nive rs ity f o r Nationalities ,B ei 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crude polysaccharide w as e xtracted from Ligularia duciformis with hot water,andprecipitated by ethanol.Then some identifiable properties of the crude polysaccharide were studied.Thecontents of protein was 14102%,the c 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 was 23141%and the contents of G A L 2Aw as 35116%.The refined polysaccharide w as prepared af ter protein being separated.B oth crude andrefined polysaccharide were eff ective in scavenging superoxide radical and hydroxyl radical.Thesca venging capacity for superoxide radical and hydroxyl radical of refined polysaccharide was higher thanthat of crude polysaccharide.Key words :Ligularia duci f ormis ;polysaccharide;extracte;purification;ef fect of scavenging radical[责任编辑:白 玲]345第4期刘春兰等:大黄橐吾水溶性多糖的初步纯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阿勒泰橐吾的倍半萜类成分研究张朝凤,王琼,张勉(中国药科大学现代中约教育部蘑点实验窀,生药学研究室.南京210038)摘要:目的对菊科橐吾属植物阿勒泰橐吾(坛如r函altaicaDC.)的萜类成分进行研究并进行抗白血病细胞K撇的活性筛选。
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I’r法进行抗K562细胞增殖的活性筛选,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倍半萜化合物:furaneremophilan一1邻,6a—olide(1),即-hydroxyl-7(II)一eremophilen一12,8a—olide(2)。
7(11)一eremophilen—12,8Ⅱ一olide(3),即一hydroxyl—eremophil-7(11)-ell·12,8a(z4#,6a)一diolide(4),邸一hydroxyl·7(11)一eremophilen-12,8a·olide(5),够,即一dihydroxyl-7(11)一en-I邵,8a—olide(6),7-acetyl-6(7)一ell—noreremophil—133一carboxylicacid(7),83一hydroeremophil-7(11)一eremophilen一12,8a(1够,6a)一diolide(8)和2-hydroxyl-platyphillide(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eremophilane型降倍半萜化合物7和9对K。
细胞生长显示弱的抑制活性.关键词:菊科;阿勒泰橐吾;eremophilane型倍半萜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94(2008)22一1697一04StudyOnSesquiterpeneComponentsofLigulariaaltaicaDC.ZHANGChao-feng,WANGQiong,ZtlANGMian(KeyIx&orator)’ofModernChineseMedicinesofMini,stryofEdwation,ResearchDepartmentofPharmacognosy,ChinaPharmarelaicalI'niversi0’,Nanjing210038,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esquiterpenesoftheundergroundpartofLigulariaaltaicaDC.andtheircytotoxieityactivityagainstK562celllines.METHODSNineeremophilanesesquiterpenesobtainedas:furaneremophilan·14口,6a—olide(1),即-hydroxyl一7(11)一eremophilen,12,8a—olide(2),7(II)一eremophilen一12,8a—olide(3),即一hydroxyl—eremophil-7(11)一ell-12,8a(1邻,6a)一diolide(4),够·hydroxyl-7(11)一eremophilen一12,80r-olide(5),够,s3一dihydroxyl-7(11)一eremophilen一12,8a-olide(6),7-acetyl-6(7)-ell-noreremophil一133一carboxylicacid(7),83一hydroeremophil一7(11)一ell一1印。
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钩藤和蹄叶橐吾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钩藤是一种藤本植物,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物质等,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蹄叶橐吾是一种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为龙葵碱、橐吾碱等,具有解热、镇痛、抗菌等作用。
但是目前对于这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其进一步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1.钩藤的化学成分分析:以传统中药钩藤为对象,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分离、鉴定和确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为其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2.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分析:以传统中药蹄叶橐吾为对象,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分离、鉴定和确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为其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3.比较分析:对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共同和独特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
三、研究意义1.为钩藤和蹄叶橐吾的药用价值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在中医中的应用原理和有效成分,为其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拓展中药材的应用领域:钩藤和蹄叶橐吾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于人体健康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有助于推广和拓展这两种中药材的应用领域。
3.为现代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研究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可以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推进现代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样品提取:采用乙醇提取法进行样品提取,得到钩藤和蹄叶橐吾的总提取物。
2.色谱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对样品进行分离,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谱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3.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等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
大叶蒟根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赵梓颐1,武佳文2,胡仁传1,黄云峰1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22;2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摘要:大叶蒟(Piper laetispicum)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
大叶蒟根茎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有酰胺生物碱类化合物、吡咯烷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及甾醇类化合物,酰胺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大叶蒟素、大叶蒟酰胺A、大叶蒟酰胺B、酰胺生物碱等,吡咯烷类化合物包括5'-甲氧基-3',4'-次甲二氧基桂皮酸四氢吡咯、1-[(2E,4E)-9-(3',4'-次甲二氧基苯)七碳二烯酰]四氢吡咯及1-[(2E,7E)-N-7-(3',4'-次甲二氧基苯)九碳二烯酰]四氢吡咯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胡椒醇、d-芝麻素、牡荆苷等,甾醇类化合物包括β-谷甾醇、豆甾醇及匙叶桉油烯醇等。
大叶蒟根茎挥发油化学成分包括反式-石竹烯、δ-荜澄茄烯及γ-古芸烯等萜烯类化合物。
大叶蒟素、大叶蒟乙酸乙酯提取物及3-(3', 4'-亚甲基二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2E-丙烯酸异丁基酰胺具有抗抑郁作用,反式-石竹烯具有镇静、镇痛及抗氧化作用。
关键词:大叶蒟;酰胺生物碱类化合物;吡咯烷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大叶蒟素;反式-石竹烯;药理作用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0.026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0-0106-05大叶蒟(Piper laetispicum)是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属(Piper)植物,又名山胡椒、野胡椒、小肠风,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及海南省[1]。
根据中国植物志所述,大叶蒟为木质攀援藤本,植株可生长至10 m,枝表面无毛;叶片呈革质,其形状一般为长圆形,叶背面疏被长柔毛;叶脉为羽状网脉。
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本文对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和菊科橐吾属植物黄帚橐吾分别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
大戟属(Euphorbia)植物属于大戟科(Euphorbiaceae),遍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产自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本属植物大约有2000余种,以南美洲和非洲居多,其中有六十余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根据其种类不同,叶、茎、根都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也有一些作为观赏之用。
甘遂(Euphorbia kansui)该属植物之一,也是我国常见的药材之一。
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如治疗腹水、癫痫、水肿、大小便不通、肿瘤等病症。
为了给大戟属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我们对甘遂(E. kansui)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别。
从其根部的乙醇粗提浸膏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包含了1个具有新颖碳骨架的化合物,用高分辨质谱,一维、二维核磁和X-ray单晶衍射实验鉴定了结构。
橐吾属(Ligularia)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全属约有150种,而大部分种类产自亚洲,在欧洲地区只有2种,我国大陆地区约有110余种,主要生长在西南部和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
其中约30余种的全株均可做为我国民间中草药,用于治疗发烧,咳嗽,恶心和胃痛。
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该属植物之一,分布于中国的西北方,我国常见的药材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之前我们对于黄帚橐吾(L. virgaurea)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了发现活性更佳的化合物结构,为橐吾属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我们对黄帚橐吾(L. virgaurea)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别。
从其叶子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包含2个新的艾里莫芬型倍半萜,用高分辨质谱,一维、二维核磁和X-ray单晶衍射实验鉴定了结构。
我们对其中的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测试,应用MTT法测试了新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小细胞肺癌(NC-446)的活性。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皇甫玉飞高晓航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摘要橐吾属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橐吾属植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橐吾属植物含有三萜类、倍半萜类、苯丙酯类、挥发油、丙烯酸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在抗肿瘤、消炎、镇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关于橐吾属的分布、性状及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橐吾属;分布;性状及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我国橐吾属植物有100种,广泛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北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收载有28种及数个变种的检索表,东北约11种。
主要化学成分有倍半萜类、苯丙酯类、生物碱类、三萜类、丙烯酸类、挥发油等。
主要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止咳祛痰、利尿利胆的功效。
蹄叶橐吾的根及根茎名山紫苑入药有本草依据及相当长的历史。
国内外的学者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研究工作综述如下(一)分布[1]种类分布蹄叶橐吾(马蹄叶、圆叶菜、大叶毛、肾叶橐吾、紫苑、小荷叶、马蹄当归)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
生于林下草地、灌木林间,多见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沟旁阴湿草地。
西伯利亚橐吾(橐吾、北橐吾、葫芦七)分布于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生湿草地及河边灌丛。
狭苞橐吾(华橐吾)广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
生山坡、林缘、沟边及路边。
全苞橐吾(合苞橐吾)分布于东北地区。
生于山坡草地,稀疏的榨林下,灌丛间的湿地。
全缘橐吾分布于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等地。
生于草原湿地、干草甸子及山坡灌丛间。
款冬叶橐吾(活血莲、荷叶三七、铁铜盘、奋斗荷叶、大吴风草、铁东苋、橐吾、独角莲、冬苋莲、血三七、芋头七、观音莲、大马蹄、八角乌)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省,多见栽培。
生于山间溪谷、石崖等处。
蹄叶橐吾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之研究进展
杜娟;李彦舫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5(21)11
【摘要】蹄叶橐吾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皂甙,此外还含其它萜类、肽类等;其中一些成分具有抗瘤,抗菌,消炎等活性。
对国内外学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为该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92-95)
【关键词】蹄叶橐吾;菊科;药理活性;化学成分
【作者】杜娟;李彦舫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Q946.8
【相关文献】
1.壳聚糖精制蹄叶橐吾叶多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J], 尤婷婷;姜燕;于润美;张海悦;周玲君
2.蹄叶橐吾和窄头橐吾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J], 陆艇;卢婷;宋云惠
3.蹄叶橐吾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邵鑫;申俊;付迁
4.河南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李俊平;王彩芳;刘婷;张雁冰;刘延泽;张振中
5.蹄叶橐吾和窄头橐吾的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J], 陆艇;卢婷;宋云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叶橐吾根的生药鉴别
田倩倩;王国银;文志萍;许书音;成玉怀;王琪
【期刊名称】《农垦医学》
【年(卷),期】2009(31)6
【摘要】目的:利用生药学研究,为大叶橐吾根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包括粉末制片法和石蜡切片法,理化鉴别方法包括紫外吸收光谱法和薄层色谱法.结果:得到药材的性状特征、粉末及根横切面显微特征、紫外吸收光谱和薄层色谱的鉴别特征.结论:所得结果可作为此种药材的鉴别依据.
【总页数】3页(P498-500)
【作者】田倩倩;王国银;文志萍;许书音;成玉怀;王琪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石河子大学药学院;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
子,832002;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
【相关文献】
1.掌叶橐吾根镇咳作用的初步研究 [J], 董琳;权洪峰;张彩芳;张鹏飞
2.河南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李俊平;王彩芳;刘婷;张雁冰;刘延泽;张振中
3.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邓美彩;焦威;董玮玮;鲁润华
4.山地橐吾根的生药鉴别 [J], 成玉怀;李慧;王琪
5.准噶尔橐吾根的生药鉴别 [J], 李莉娜;李慧;王琪;成玉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叶橐吾中三个新的艾里莫芬型倍半萜
沈彤;李平林;袁呈山;贾忠建
【期刊名称】《化学学报》
【年(卷),期】2007(65)16
【摘要】从大叶橐吾的根部分离得到三个新的艾里莫芬型倍半萜(1,2和3),经多种波谱方法和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6α,15β-环氧-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8α,12-内酯(1),7-乙酰基-13β-羧酸-6(7)烯-降-艾里莫芬烷(2),艾里莫芬-7(11)-烯-6α,15β-内酯(3).此外,对化合物1进行了抗菌和抗癌活性测试.
【总页数】5页(P1638-1642)
【作者】沈彤;李平林;袁呈山;贾忠建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
州,730000;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
州,730000;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
州,730000;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
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
【相关文献】
1.艾里莫芬烷倍半萜抗白血病定量构效关系的量子化学研究 [J], 徐文媛;刘建群;张锐;朱根华;熊浩仲
2.齿叶橐吾中新吉马烷型倍半萜结构研究 [J], 高坤
3.黄鞘蕊花中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 [J], 梅双喜;张宏杰;姜北;李朝明;吕扬;龚宁波;郑启泰;孙汉董
4.离舌橐吾中艾里莫酚烷型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徐健龙;邹坤;杨迪;李文聪;乔婷;卢颖;程凡;王慧
5.假橐吾中四对新的倍半萜结构研究 [J], 高坤;王文蜀;贾忠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