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化学成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摘要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人口感染乙肝病毒,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探索其可能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引言马鞭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中,用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
早期研究表明,马鞭草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菌、降脂、降糖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马鞭草还具有抗乙肝病毒的生物活性,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乙肝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的研究进展早期的研究表明,马鞭草不仅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降脂、降糖等多种生物活性,还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的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马鞭草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乙肝药物。
研究显示,马鞭草的水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繁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病毒RNA聚合酶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马鞭草的乙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可能是一种糖苷类物质。
另外,研究表明,马鞭草水提取物对于乙肝病毒相关蛋白(HBsAg和HBeAg)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
这些证据表明,马鞭草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乙肝药物。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为了探索马鞭草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马鞭草乙酸乙酯部位富含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氨基酸、糖苷和苯乙醇类物质等。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活性。
比如,一种名为L-甘氨酸-L-赖氨酸的二肽,可以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繁殖。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马鞭草中富含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化合物,如谷胱甘肽、芦丁和卵磷脂等。
这些化合物可能也对马鞭草的抗乙肝病毒作用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作用。
马鞭草临床新用的拓展研究马鞭草临床新用的拓展研究(一)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茯苓出品,盗版必究(二)摘要:马鞭草为马鞭草科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一种常用中药。
其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截疟等功效;主治喉痹、痈肿、瘕瘕积聚、疟疾、经闭通经、热淋等证,疗效显著。
近年来,在临床上的药效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现就其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三)关键词:马鞭草,活血,止血(四)前言:马鞭草科马鞭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龙芽草、铁马鞭、风颈草。
性微寒、味苦。
以干净的地上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尿消肿之功效,并能催促分娩后胎盘的剥离,清除产后排泄物之不尽和月经困难;此外,根可治赤、白下痢等疾病。
主要化学成分为:马鞭草甙、马鞭草醇、挥发油、β-胡萝卜素等。
原产于热带美洲,我国南方地区有种植,为国家药典收载品种。
(五)我通过查文献发现,前人对马鞭草做了详细的研究,但是都在强调其活血作用,没有对其用量变换作用的不同进行的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可以进行试验,现在的相关文献没有提及它的止血作用。
现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下:药理作用1.抗炎止痛作用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内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后者的抗炎作用比前者好。
后者中的水溶部分又较水不溶部分为佳。
水提取物对电刺激家兔齿髓引起的疼痛有镇痛作用,给药后1h开始,3h消失;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在6h后尚示完全消失,水溶部分作用更大,而水不溶部分则无镇痛作用。
2.镇咳作用马鞭草水煎液有一定镇咳作用,其镇咳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和马鞭草甙。
3.对子宫的作用马鞭草在浓度为1.6×10-2g/ml时,对大白鼠子宫肌条及非妊娠人体子宫肌条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在大白鼠子宫肌条,动情期的标本对马鞭草最为敏感,加入马鞭草后常引起紧张性和收缩振幅同时增加;而其他各期的标本常常只是收缩振幅有所增加。
人的子宫肌条对马鞭草的反应较弱,一般只是紧张性发生变化。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孙成、李峰、李炎平、周明军指导老师:杨勇勋年级专业:(2009级应用化工技术)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介绍和说明;最后一部分是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我们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现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马鞭草中分离得一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光谱,鉴定化合物为马鞭草苷,此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下一步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环烯醚萜苷马鞭草苷Abstract:This paper includes two chapters: part 1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the last part is th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To find the iridoid glucosides constituents which have many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cancer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Now, one compou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Verbena officinalis L. by the various chromatography such as silica gel column.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1 was elucidated as verbenali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y of compound 1 provide a basis of exploitation a new drug.Key words: Verbena officinalis 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ridoid glucosides verbenalin1马鞭草研究现状1.1马鞭草概述马鞭草为马鞭草科多年生植物,又名紫顶龙牙草、燕尾草等,始载于《名医别录》[1]。
超声波提取马鞭草总黄酮及鉴别【摘要】目的为充分利用马鞭草植物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探讨马鞭草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方法。
方法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从马鞭草中提取黄酮类物质,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
结果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0.2 028 mg/ml,回收率为101.4%,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
结论该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无任何污染,是提取马鞭草黄酮类物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超声波提取马鞭草总黄酮鉴别The Total Flavanone of Herba Verbenae Extra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by Ultrasonic WaveAbstract:ObjectiveTo make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herba verbenae,avoid wasting and approach the extraction of total flavanoneof herba verbenae.MethodsThe flavonoids were extracted by ethanol as the solvent from Herba Verbenae with ultrasonic wave and ethanoling spectrophotometry to extract and check the flavanone of Herba Verbenae.ResultsThe density of the total flavanone of herba verbenae was C=0.2028 mg/ml and the rate of recovery was 101.4%. Tthe outcome and the purity of the flavanone were all veryhigh.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a purely physical process and has not any pollution. It is an ideal way to extract the flavanone of Herba Verbenae.Key words:Ultrasonic wave treatment; Herba verbenae; Total flavanone; Identification马鞭草Herba verbenae始载于《名医别录》,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icinalis L.的全草,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山西、甘肃、新疆、江苏和浙江等地[1]。
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概述
马鞭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炎、胃痛、糖尿病等疾病。
研
究表明,马鞭草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但其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本文旨在探索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
马鞭草的化学成分
马鞭草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挥发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黄酮苷、
酚酸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经过分离纯化,已鉴定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菊花黄素、亚麻酸等。
马鞭草的抗乙肝活性
马鞭草的抗乙肝活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研究表明,马鞭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
其中,菊花黄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菊花黄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等作用,这些作用
对于抗乙肝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同时,菊花黄素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而减少乙肝病毒的对人体的伤害。
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作用机制
马鞭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来发挥其抗
病毒活性。
具体来说,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干扰病毒复制所需的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
同时,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促进病毒的清除。
结论
综上所述,马鞭草是一种抗乙肝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
菊花黄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过程,从而发挥其抗病毒活性。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有助于促进乙肝病毒的清除。
马鞭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邓家刚;周小雷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5(028)002
【摘要】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
又名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芽草、鹤膝风、苦练草、顺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铁马莲、田鸟草、铁扫手、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红藤草,具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主治瘤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等证。
可用于治疗疟疾、白喉、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邓家刚;周小雷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广西中医学
院,530001,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R285.5
【相关文献】
1.马鞭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陈兴丽;孟岩;张兰桐
2.黄芩汤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汤鑫淼;崔悦;朱鹤云;安仁波;冯波
3.马鞭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何俊;樊瑜琪;杨丰文;黄明;张俊华;张伯礼
4.马鞭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刘雅琳;苗晋鑫;田硕;张明星;许二平
5.薰衣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欧文;张海燕;汪镇朝;杨明;刘英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鞭草化学成分分析作者:门雨梅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01-01【摘要】文章分析了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关键词】马鞭草抗乙肝作用成分分析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民间以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入药。
马鞭草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水肿、痢疾、黄疸等证。
现代研究表明,马鞭草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BsAg,并能抗乙肝纤维化。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作者筛选到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有效部位。
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该有效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素(3)、熊果酸(4)、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其中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熔点用显微熔点仪(四川大学科仪厂制造)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红外光谱用 Nicolet 光谱仪测定,溴化钾压片;核磁共振用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 为内标在上测定。
柱色谱用硅胶(200~300目)、薄层色谱用硅胶(10~40 μm)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为美国GE公司产品,ODS为日本YMC产品。
马鞭草于2008年8月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由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曾令杰博士鉴定为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
2、提取与分离取阴干的马鞭草10 kg,粉碎至约60目,用适量甲醇室温浸泡3次,每次7 d,合并提取液,抽滤,减压回收甲醇得墨绿色黏膏状提取物280 g。
取该提取物250 g分散于适量热水中再转移至2 500 mL分液漏斗,依次用石油醚、CHCl3萃取3次(每次用1 000 mL溶剂),除掉极性小的化学成分,再用EtOAc萃取3次(每次用1 000 mL),减压浓缩乙酸乙酯萃取液后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35 g。
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摘要马鞭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和保健品中。
马鞭草苷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因此,准确、快速地测定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的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测定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的方法,分别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过对比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关键参数选择及标准曲线建立,可以得出不同方法在测定马鞭草中马鞭草苷含量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介绍马鞭草(Lycopodium clavatum L.)是爬山虎科马鞭草属的常绿草本植物,因形态像鱼鳍而得名。
马鞭草分布于全世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在我国也是常见的野生植物和中药材,主要生长于海拔1000-3000米的地区。
马鞭草在中药材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平肝、消炎、镇痛、止血等功效。
研究表明,马鞭草中主要成分为生物碱类、挥发油、多酚类、皂苷类、萜类等。
其中,马鞭草苷(Lycopodine)是一种含氮生物碱,具有抑制肿瘤细胞、抗病毒、抑制胆固醇合成等多种生物活性。
马鞭草苷含量与马鞭草的药效有关,因此准确、快速地测定马鞭草中马鞭草苷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有关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测定复杂混合物中活性成分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离效率高和测定速度快等优点。
通常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5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
该方法适用于马鞭草中多种生物碱的测定,如马鞭草碱、石松碱等,但对分离和测定马鞭草苷并不理想,可能存在峰干扰和检测限问题。
荧光法荧光法是一种适用于具有荧光性质物质的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和高通量等优点。
考虑到马鞭草苷在荧光测定条件下能够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因此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马鞭草苷含量的测定。
通常采用HPLC-荧光检测器,以柱温控制在30℃,以氨水-乙腈-水(0.1%-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8 nm(激发波长为270 nm)。
马鞭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何俊,樊瑜琪,杨丰文,黄明,张俊华,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摘要:马鞭草为中国传统中药,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水肿、疟疾、黄疸、肝炎、咳嗽、流行性感冒等症的治疗。
马鞭草所含化学成分众多,其中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成分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镇咳、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作用。
文章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马鞭草化学成分、药理及毒性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马鞭草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药理;毒性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20)11-1205-08*基金项目:天津市中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研究项目(20ZXGBSY00050)。
作者简介:何俊(1981-),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药物分析研究。
通讯作者:张俊华,E-mail :******************;张伯礼,E-mail :*******************。
马鞭草(Verbenae Herba )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1],始载于《名医别录》,又名风颈草、铁马鞭、紫顶龙芽、红藤草、野荆芥等。
马鞭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于每年6~8月花期采收,在全球有较广的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苏、广西、贵州,此外,安徽、新疆、浙江、四川等地亦有分布。
马鞭草味苦,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散瘀、清热解毒、利水、退黄、截疟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流感、水肿、疟疾、黄疸、咽喉肿痛、牙周炎、经闭、白喉等病症。
马鞭草主要含有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甾醇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镇咳、抗肿瘤、抗早孕、神经保护、调节免疫活性等作用。
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摘要】目的对马鞭草药材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标准研究。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药材中的马鞭草苷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马鞭草药材中马鞭草苷含量不低于0.30%。
加样回收率为100.96%,RSD为2.31%。
结论HPLC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马鞭草药材质量控制。
【关键词】马鞭草; 马鞭草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苦、凉,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1]。
马鞭草苷为其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在药材中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2~3]。
有效检测马鞭草药材中的马鞭草苷对于保证药物的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本实验对其进行含量测定。
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2010CTH,LC-Solution工作站。
甲醇为色谱纯,水为纯净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醇。
对照品:马鞭草苷(美国sigma公司提供,lot:1077090)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色谱柱:迪马C18柱(250 mm × 4. 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30∶7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0;柱温:室温(25℃);理论板数按马鞭草苷峰计算应不低于4 000;色谱图见图1。
a�猜肀薏荻哉掌� b�猜肀薏菀┎� 1�猜肀薏蒈�图1 马鞭草药材HPLC图2.2 对照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马鞭草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制成每毫升含83.84 μg・ml-1的溶液。
2.3 提取方法选择2.3.1 不同提取方法以甲醇为溶剂,分别考察超声提取、回流提取、索氏提取1 h和1.5 h(见表1),结果表明,采用水浴回流提取含量最高,故选用回流为提取方法。
2.3.2 不同溶剂的比较分别用不同浓度甲醇、乙醇为溶剂,回流提取0.5h,制备供试品,见表2。
2019年11月第45卷第6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Nov. 2019Vol.45 No. 6doi : 10. 11920/xnmdzk. 2019. 06. 005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马金华>,杨勇勋2(1.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002.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为研究马鞭草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肢、Cl8反相硅肢、sephadex L H-20等色谱技术与制备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并 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分离化合物的结构.从马鞭草全草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戟叶马鞭草苷(1)、香叶木素(2)、8-羟基-柚皮素-4'-甲基醚(3)、甘草素(4)、二氢咖啡酸丙酯(5)、2-(3,4 -二羟基苯基)-乙醇乙酸酯(6)、2-羟基-3 -甲氧基蒽醌(7).除化合物1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发现.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黄酮;蒽醌中图分类号:S2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271(2019)04"057S M)4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whole pla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MA Jing - hua1, YANG Yong - xun2(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 615000, P. R. C.;2. School of Animal Science, 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 615000, P. R. C.)Abstract :T h 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whole pla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Silica gel, C18 reversed -phase silica gel, Sephadex L H -20 and preparativ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were used to separate and purify the c o m p o u n d 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data with the reported data. Seven c o m p o u n d s were isolated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and identified as verbenoside (1) , geranin (2),8 -hydroxy -naringenin -4X-methyl ether (3) ,glycyrrhizin (4) ,propyl dihydrocaffeate (5), 2-(3,4-dihydroxyphenyl)-ethanoacetate (6)2-hydroxy -3 -methoxyanthraquinone (7). All c o m p ounds except c o m p o u n d 1 were found in this plant for the first time.K e y w o r d s:Verbena officinalis L.;chemical constituent ;flavone;anthraquinone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250种,除 2 - 3种产东半球外,全部产于热带至温带美洲;我国 仅有一野生种,即马鞭草yer6ena L.11.马鞭草,又名铁马鞭、马鞭稍,在我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 与民族药应用.本品性味苦、凉,具活血散瘀、解毒、利 水、退黄、截疟的功效,用于治疗癥瘕积聚、痛经经 闭、喉痹、痈肿、水肿、黄疸、疟疾[2].此外,马鞭草还是 一味世界传统药物,并被收载入多国药典,如收载入英国草药典.马鞭草在欧洲一些国家作为一种促进睡 眠、抗焦虑的药物使用,并且在前期的研究中揭示马 鞭草水提液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且较多的研究证实 其药效物质就是马鞭草中的特征性环烯醚萜苷类成 分,如马鞭草苷[3_4].但是,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自然 界普遍存在的黄酮类成分也具有神经保护、抗抑郁等 方面的作用,而且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苯并二氮箪受 体、体的良好配体[5].因此,鉴于马鞭草植物收稿日期:2019>06-21作者简介:马金华(1965-),男,葬族,教授,研究方向:彝药.E-m a i l:m aj h65@163.C〇m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理工科重点项目(14ZA0213);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610628015 ,201610628029)580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在四川省凉山地区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为寻找、开发天然抗抑郁活性物质、阐明马鞭草的神经保护、促进睡眠、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课题组对马鞭草全草进行了前后两次的化学成分研究,前期研究分离得到了马鞭草苷W ,本次研究再从中分得另一特征性环烯醚萜苷主要成分——戟叶马鞭草苷,以及低极性的黄酮、蒽酿、苯丙素等类型的7个化合物,此为马鞭草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抗抑郁新药的开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仪器与材料D R X - 500 M H z 核磁共振仪(瑞士 Bruker 公司); Agilent M S D - Trap - X C T 低分辨质谱仪(美国 Agilent 公司);R p - C 18硅胶为 40 ~ 60 |x m ( Daiso 公司);M C I gel C H P 20P (日本三菱公司);Sephadex L H -20(GE 公司);柱色谱用硅胶(200 ~ 300目)和薄层色谱用硅 胶(10 ~40 p m ,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D 101大孔吸附树脂(成都科龙化工厂);溶剂均为分析纯.马鞭草药材采集于2016年9月,采集地为四川省西昌市.药材经作者鉴定为马鞭草科马鞭草Kede -mx L •植物的全草.2提取与分离新鲜马鞭草全草,晒干,切碎(10 k g ),用3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l h ,纱布滤过,合并滤液,上 D 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速度大约以每秒1滴的流 出速度进行,吸附终点以流出液显浅黄色时为止.树 脂依次用50%与95%乙醇洗脱,洗脱液减压浓缩回 收溶剂,分别得50%与95%部位(Fr . 1 ~ 2).Fr . 1(50%乙醇部位,150 g )用硅胶拌样,上硅胶 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酸乙酯-甲醇系统梯度 洗脱,点板合并,分成三段(A -C ).取A 段用R P - C l 8硅胶(甲醇-水0:100—100:0)洗脱,分成15个亚 流分(Fr . A . 1 ~A . 15) •合并 A . 10 - A . 14,用 Sepha - dex L H -20凝胶柱色谱纯化(甲醇为流动相),再分 成三段,其中的第二段再用Sephadex L H - 20凝胶柱色谱纯化(甲醇为流动相),以及制备T L C (石油醚:乙酸乙酯=3:1 ),得化合物24;制备T L C (三氯甲烷:甲醇= 10:0.5),得化合物5_7;取B 段,用M C I 柱分离(甲醇水系统10% -40%为流动相),分成三段(B 1 -B 3).将B 2用Sephadex L H - 20凝胶柱色谱(甲醇为 流动相)纯化,将其中一个在254 n m 下有荧光熄灭暗 斑的点作为分离目标,再经硅胶柱(三氯甲烷:甲醇: 乙酸= 10:0.6:0.1%),制备T LC (三氯甲烷:甲醇:乙 酸=10:3:0. 1% )分离,得化合物1.以上化合物的结构见图1.4 5 6 7图1化合物1-7的化学结构Fig. 1 Chemical structures of1-7第5期马金华,等: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5813结构鉴定化合物1无色油状.在254n m下有荧光熄灭暗 斑,硫酸乙醇显黑色,再加之极性大小,以及在本植物 中的量较大,提示本化合物可能是马鞭草的特征性环 烯醚萜苷类成分马鞭草苷.进一步采用N M R测定本 化合物的I D N M R谱,图谱显示出特征的马鞭草苷的 结构信息.如在- N M R谱中,在S3.2 - 4. 6之间有 多个多重峰,其中5 4. 6(_/= 7.9 H z)的一个双重峰 显示出分子中含有一个葡萄糖结构.另外,在S3. 67 的一个3H单峰,说明分子中具有一个甲氧基.以及在 低场的烯氢57. 65单峰均提示本化合物可能是马鞭 草苷•但一个重要的缩醛氢S5.86 (1H,d,= 1.4 H z,H-1)的偶合常数,揭示了本化合物应是马鞭草 苷的差向异构体--戟叶马鞭草苷.进一步的u c N M R及D E P T谱也证实了我们的推断.具体的波谱数 据如下:'H-N M R (C D3O D,500 M H z) 5: 1. 17 (3H,d,J= 6.5 H z,H - 10), 1.89 (1H,d d,J= 8. 1, 18.7 H z,H-7a), 1.98(1H,m,H-8) , 2. 16 (1H, d, 7 = 10.4 H z,H -9), 2.72 (1H,d d, 7 = 8.8, 18.9 H z,H - 7b) ,3. 23 (1H,m,H - 2〇,3. 34 (1H,m,H-4〇, 3.40 (1H,m,H-3〇, 3.67 (3H, s,O C H3 -12) , 3.71(1H,d d,J = 4.5, 12.0 H z,H -6b), 3.88 (1H,d d,J = 1.7, 12.0 H z,H-6a), 4.60(1H,d, / = 7.9 H z,H -l〇, 5.86 (1H,d, / =1.4H z,H-1), 7.65 (1H,s,H-3);13C-N M R(C D3O D, 125 M H z) 5: 211.5 (C -6) ,166.5 (C -11), 155.7 (C-3), 101.1 (C-4), 99.6 (C-l〇, 93.6 (C- 1), 77. 3 (C - 5〇, 76. 4 (C -3〇, 73.2 (C- 2 〇 ,72. 4 (C - 5 ),70. 5 (C - 4 〇,61. 9 (C-6〇,52.4 (C-9) , 51.8 (O C H3 -12),40.7 (C -7),26.4 (C-8), 19.8 (C-10).以上数据与文 献[7]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1为戟叶马鞭草 苷.化合物2黄色针晶(甲醇)」H - N M R(D M S O -r f6,500 M H z)5: 13. 1 (1H,s, 5 -O H), 10.6 (1H, s, 7-O H), 10.3 (1H,s, 3^-O H), 7.88(1H,d d,J =8.5, 2.3 H z,H - 6') , 7_ 53 (2H,m,overlapped, H-2;6〇, 6.91(1H,d, / = 7.4 H z,H-5〇, 7.53 (1H,s,H-3), 6.74(1H,d, 7 = 2.0 H z,H-8),6.57(1 H,d, 7 = 2.0 H z,H-6), 3.75(3H,s, 4^- 0C H3);13C-N M R(D M S O-^6 125 M H z)5: 182.5(C -4),164_2(C-7), 161.6(C-2), 157_6(C-5), 153.2(C-9), 152.8(C-4〇, 151.1(C-3〇, 131.7 (C-l〇,128.8(C-6〇, 121.6(C-2〇,116.4 (C-5〇, 104.5(C-10), 103.2(C-3), 102.8(C- 6),94.6(C-8), 60.4(4'-O C H3)•以上数据与文献 [8]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2为香叶木素.化合物3 无色油状- N M R(C D3O D,500 M H z)5: 2.68 (1H,d d, /=2. 9 and 17. 1H z,H - 3a), 3.08 (1H,d d, 7 = 13.0 and 17. 1H z,H -3b),3.78 (3H,s, 4^-O C H3),5.25 (1H,d d,J= 2.8 and 13.0 H z,H-2),5.95 (1H,s,H -6),6.81 (2H,d,; =8. 5 H z,H - 3 ^and H - 5 〇 , 7. 29 (2H,d, 7 = 8.5 H z,H -2^and H -6〇;13C - N M R (C D3O D125 M H z)5: 198.5(C-4), 160.7(C-4〇, 160.2(C-7), 159.0(C-5), 156.5(C-9), 131.0 (C-l〇,130. 2(C -8),129. 0(C -2^and C -6〇, 116.3(C-3'a n d C-5〇,103.5(C-10),96.2(C- 6),80.6(C-2),61_0(4,-O C H3), 44.0(C -3)•以上数据与文献[9]对照基本一致,鉴定化合物3为8 -羟基-柚皮素-V-甲基醚.对于C- 3位的手性问 题,可从H-2,H-3大的偶合常数来判断,即通过S: 2.68 (1H,d d, /=2.9 和 17. 1H z,H -3a), 3.08(1H,d d, _/= 13.0 和 17. 1H z,H -3b)大的偶合 常数,可确定B环处于热力学稳定的平伏键,即处于 面下,其绝对构型为S-构型[10](见图1),而且现 代的研究也证实所有S -构型的二氢黄酮化合物均 为左旋体[1°-"].化合物4 无色油状.1H - N M R(C D3O D,500 M H z)5: 3.06 (1H,d d,J= 13. 0, 17. 1H z,H - 3a), 2.68 (1H,d d,J = 2.8, 17.1 H z,H-3b), 5.26 (1H,m,H-2), 5.88 (2H,m,H-6,8), 6.80 (2H,d, 7 = 8.5 H z,H-3^and H-5〇, 7.27 (2H, d,= 8.5 H z,H -2'and H -6,);l3C - N M R (125 M H z,CD3OD) 8:196.5 (C-4),167.0 (C -7), 164.0 (C -9),163.4 (C-4〇 ,129.7 (C-l〇,129.0 (C-5), 127.6 (C - 2;6〇,114.9 (C - 3; 5〇, 101.9 (C-10), 95.7 (C-6), 94.9 (C-8), 42.6 (C-3),79.0 (C-2)■以上数据与文献[12]对照基58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本一致,鉴定化合物4为甘草素.根据以上文献[10- 11],以及本化合物H -3大的偶合常数S:3. 06 (1H,d d, / = 13.0, 17. 1H z,H -3a),2.68 (1H, d d,/ = 2.8, 17.1 H z,H-3b),确定本化合物 C-3 的手性仍为S-构型.化合物5 无色油状.-N M R(C D3O D,500 M H z)5:6.68(1H,d,y = 8. 0 H z,H -5),6. 65 (l H,d,y= 2.0H z,H-2),6.53 (l H,d,/ = 8.0, 2.0 H z,H-6), 2.76 (2H,t, 7 = 7.0 H z,H-8), 2.26 (2H,t, / = 7.3 H z,H-7),4. 19 (2H,t, 7 = 7.0 Hz, H-l〇 , 1.59 (2H,m, H -2〇 ,0.90 (3H, t, / = 7.4Hz, H -3〇;13C -N M R(125 MHz, CD3 OD) 8:130.7 (C-1),116. 3(C-2),144.9(C-3),146.2(C-4),117.0(C-5),121.2(C-6), 35.5(C -7),37.0(C-8) ,175.4(C -9),66.4(C -19.4(C-2〇, 13.6(C-3〇•以上数据与文献 [13]对照,鉴定化合物5为二氢咖啡酸丙酯.化合物6无色油状.4-N M R(C D3O D,500 M H z)6:6.68(1H,d,/ = 8.0 H z,H -6〇,6. 65 (1H,d, / = 2. 1H z,H-2〇, 6.53 (1H,d d, 7 = 2. 1, 8.0 H z,H -5〇, 4. 19 (2H,t, 7=7. 1H z,H -1),2.76 (1H,t, 7 = 7.1 H z,H -2),2.01 (3H,s, H-2〇;l3C-N M R (125 M H z,C D3O D) 5: 172.9 (C -1"),146. 3 (C - 4 〇,144. 9 (C - 3 〇,130. 7 (C-l〇, 121.2 (C-2〇, 116.9 (C-5〇, 116.4 (C -6〇,66.6 (C-l), 35.4 (C-2), 20. 8(C - 2*). 以上数据与文献[14 - 15]数据对照基本一致,鉴定化 合物6为2-(3,4-二羟基苯基)-乙醇乙酸酯.化合物7 红色粉末- N M R(C D3O D,500 M H z)g: 7.24 (1H,d d, 7 = 1.7, 7.8 H z,H-8), 7.11 (1H,td, / = 1.7,7.8 H z,H-5),6.86 (2H,m, H-6, 7),6.82 (2H,s,H-1, 4) ,3.86 (3H,s, 3 -O C H3);13C - N M R (125 M H z,C D30D) 5:155. 1 (C-3), 148.9 (C-2), 135.7 (C-8a, 10a), 131.5 (C- 6, 7),131.0 (C - 9a, 4a),130. 1(C - 5), 129.0(C -8),117.0 (C-1),108.0 (C-4) ,56.8 (3 -0C H3).以上数据与文献[16]对照基本一致,鉴 定化合物7为2 -羟基-3-甲氧基蒽醌•4讨论与结论从马鞭草中分离得7个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 为首次从本种植物全草中分离得到,它们的化学结构 类型涉及环烯醚萜苷类、二氢黄酮类、黄酮类、蒽酿类 和苯丙素等,此为马鞭草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神经 保护、抗抑郁等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5.[2]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2.[3]LAI S W, YU M S, YUEN W H, et al. Nove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of the aqueous extrac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inn [ J ]. Neuropharmacology, 2006, 50:641 -650.[4]马金华.马鞭草苷现代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 13(04) :69 -71.[5] MEDINA J H, VIOLA H, WOLFMAN C, et al. Overview - fla-vonoids :a new family of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ligands [ J ] . Neurochemical Research, 1997 , 22(4) :419 - 425.[6]孙成,李峰,李炎平,等.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D].西昌:西昌学院,2012.[7]张玉雪.马鞭草的活性成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8] 郭茜茜,赵丽娜,王佳,等.白鲜根皮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24):4869 -4877.[9]BRACA A, BILIA A R, MENDEZ J, et al. Three flavonoids from Li-cania densiflora [J]. Phytochemistry, 1999, 51:1125 -1128.[10] SLADA D, FERREIRA D, MARAIS J P J. Circular dichroism, apowerful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absolute configuration of flavonoids[J]. Phytochemistry, 2005,66:2177 - 2215.[11JGALEFFI C, RASOANAIVO P, FEDERICI E, et al. Two prenylated isoflavanones from Millettia pervilleana J ]. Phytochemistry, 1997 ,45, 189 -192.[12] 杜琳,常波,张琦,等.光果甘草根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8, 49(20): 4780-4784.[13] SILVA F A M, BORGES F, GUIMARAAES C, et al. Phenolic acidsand derivatives: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ructur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and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 J ]. 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0, 48:2122 -2126.[14]B0VICELLI P, ANTONIOLETTI R, MANCINI S, et al. Expedientsynthesis of hydroxytyrosol and its esters [ J ].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 2007, 37:4245 - 4252.[15] MANNA C, MIGLIRDI V, SANNITO F,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synthetic hydroxytyrosol acetyl derivative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human ceils [ J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5 ,53:9602 -9607.[16] 姜建双,冯子明,张培成.黄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22): 31 -33.(责任编辑:李建忠,付强,张阳,罗敏;英文编辑:周序林,郑玉才)。
马鞭草的研究进展【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摘要:对近年来有关马鞭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为马鞭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马鞭草又名紫顶龙芽、铁马鞭、鹤膝风、土荆芥、红藤草等,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
药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山西、甘肃、新疆、江苏和浙江等地。
本品味苦性凉,入肝、脾、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及利水消肿的功能,主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瘕、痈肿疮毒和牙疳等。
现就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化学成分马鞭草全草含马鞭草苷(verbenalin)、鞣质、挥发油;根和茎中含水苏糖(stachyose);叶中含腺苷(adenosine)和β胡萝卜素。
另发现该植物含强心苷[1]。
从马鞭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3个化合物[2],经过光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熊果酸、3α,24二羟基齐墩果酸、7α,22S二羟基谷甾醇(7α,22Sdihydroxysitosterol),其中化合物7α,22S二羟基谷甾醇为新化合物。
为了探索马鞭草抗早孕有效成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得6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等手段分别鉴定为3,4二氢马鞭草苷、胡萝卜苷、β谷甾醇、乌索酸、马鞭草苷和5羟基马鞭草苷[3]。
訾佳辰等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等色谱手段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马鞭草乙醇提取物中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9-hydroxysemperoside(1)、verbenalin(2)、ursolicacidlactone(3)、2α,3β,23trihydoxyurs12en28oicacid(4)和tormenticacid(5)。
马鞭草成分
马鞭草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其草本部分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马鞭草主要的成分。
1. 香豆素类化合物
马鞭草中含有丰富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包括6,7-二甲氧基香豆素、6-甲氧基香豆素、
7-羟基香豆素等。
这些成分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具有一定的抗血
栓作用,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 挥发油
马鞭草中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包括茴香醛、芳樟醇、香茅醛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镇静、抗氧化等多种作用,能够改善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
统疾病等。
3. 活性成分
马鞭草中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例如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等。
这些成分具有
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防止过氧化作用,维护人体健康。
4. 蛋白质和维生素
马鞭草中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蛋白质可以促进生长发育,维护组织与器官
的结构和功能;维生素则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维生素A能够维护视力健康、维生素C
能够提高免疫力、维生素E能够抗氧化等。
总之,马鞭草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血栓等多种
作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
在使用马鞭草的时候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摄入,以免
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山东工程用马鞭草
马鞭草又称狗牙草、鹤膝风,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截疟的药用价值,对癥瘕积聚、闭经、痛经、热毒喉痹、水肿、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疟疾等有治疗作用。
马鞭草是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干燥的地上部分,味苦,性凉,归脾、肝经,有毒。
马鞭草捣烂外敷患处,有治疗疮痈肿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马鞭草含环烯醚萜苷、黄酮、挥发油、苯乙醇苷、三萜等成分,具有镇痛、镇咳、抗炎、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疟疾、白喉、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丝虫病、咳嗽、血尿等。
马鞭草可煎汁内服,每日常规用量为5到10克,且不可过量服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胸闷等中毒反应。
服用马鞭草期间,不可同时服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螺内酯、维生素。
此外,马鞭草有抗早孕的作用,孕妇及备孕期女性禁止使用。
马鞭草化学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01-01
【摘要】文章分析了马鞭草抗乙肝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
【关键词】马鞭草抗乙肝作用成分分析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名医别录》,民间以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入药。
马鞭草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水肿、痢疾、黄疸等证。
现代研究表明,马鞭草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和hbsag,并能抗乙肝纤维化。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作者筛选到马鞭草抗乙肝活性的有效部位。
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该有效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杨梅素(3)、熊果酸(4)、马鞭草苷(5)和杨梅苷(6),其中化合物3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xrc1显微熔点仪(四川大学科仪厂制造)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红外光谱用 nicolet prot g460 光谱仪测定,溴化钾压片;核磁共振用bruker am500 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为内标;esi ms 在 hp1100 lc/ ms上测定。
柱色谱用硅胶(200~300目)、薄层色谱用硅胶(10~40 μm)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sephadex lh20为美国ge公司产品,ods为日本ymc产品。
马
鞭草于2008年8月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由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曾令杰博士鉴定为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
2、提取与分离
取阴干的马鞭草10 kg,粉碎至约60目,用适量甲醇室温浸泡3次,每次7 d,合并提取液,抽滤,减压回收甲醇得墨绿色黏膏状提取物280 g。
取该提取物250 g分散于适量热水中再转移至2 500 ml 分液漏斗,依次用石油醚、chcl3萃取3次(每次用1 000 ml溶剂),除掉极性小的化学成分,再用etoac萃取3次(每次用1 000 ml),
减压浓缩乙酸乙酯萃取液后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35 g。
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为马鞭草抗乙肝活性有效部位。
有效部位经硅胶柱层析(200~300目),三氯甲烷甲醇系统(体积比20∶1~0∶1) 梯度洗脱。
tlc检测,合并相同组分,共得到7个部分;各部分再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洗脱剂为甲醇水(体积比3∶2)]、ods柱层析[洗脱剂为乙腈水(体积比1∶1)]、制备薄层层析(展开剂为氯仿甲醇体系)等反复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20 mg)、2 (38 mg)、3 (15 mg)、4 (30 mg)、5 (55 mg)和6 (10 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粉末,mp 275.0~276.5 ℃。
hcl mg试验显阳性。
esi ms(m/z): 287.0 [m+h]+。
1h nmr(500 mhz,dmso
d6) δ: 12.18 (1h,s,5oh),8.15 (2h,d,j=8.5 hz,h
2′,6′),7.02 (2h,d,j=8.5 hz,h3′,5′),6.55 (1h,d,j=2.0 hz,h8),6.27 (1h,j=2.0 hz,h6)。
13c nmr (125 mhz,dmso
d6 ) δ: 146.9 (c2),133.5 (c3),176.5 (c4),162.2 (c5),99.0 (c6),164.9 (c7),94.3 (c8),157.6 (c 9),103.9 (c10),123.1 (c1’),130.3 (c2′,6′),116.2 (c3′,5′),160.1 (c4′)。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山
柰酚一致。
化合物2:黄色粉末,mp 303.0~304.5 ℃。
hcl mg试验显
阳性。
esi ms(m/z): 325.0 [m+na]+。
1h nmr (500 mhz,dmso d6) δ : 12.20 (1h,s,5oh),7.80 (1h,d,j=1.8 hz,h 2′),7.68 (1h,dd,j=8.6,1.8 hz,h6′),6.98 (1h,d,j=8.6 hz,h 5′),6.51 (1h,j=2.0 hz,h8),6.26 (1h,j=2.0 hz,h6)。
13c nmr (125 mhz,dmso d6 ) δ : 146.8 (c2),136.5 (c
3),176.6 (c4),157.5 (c5),99.1 (c6),164.8 (c 7),94.3 (c8),162.6 (c9),104.0 (c10),123.6 (c 1′),115.6 (c2′),145.7 (c3′),148.1 (c4′),116.0 (c5′),121.3 (c6′)。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素
一致。
化合物3:棕黄色针晶(meoh),mp 324.0~325.5 ℃。
hcl mg
试验显阳性。
esi ms(m/z): 319.3 [m+h]+。
ir (kbr) νmax/cm-1: 3 350,
3 028,1 660,1 609,1 544, 1 447,1 316,1 245, 1 200, 1 163,1 113,1 095,1 026,939。
1h nmr (500 mhz,dmso d6) δ : 12.50 (1h,s,5oh),7.25 (2h,s,h2′,6′),6.37 (1h,d,j=2.0 hz,h
6),6.17 (1h,j=2.0 hz,h6)。
13c nmr (125 mhz,dmso
d6 ) δ : 147.3 (c2),136.5 (c3),176.2 (c4),161.2 (c
5),98.6 (c6),164.8 (c7),93.8 (c8),156.6 (c 9),103.4 (c10),121.2 (c1′),107.7 (c2′,6′),146.2 (c3′,5′),136.5 (c4′)。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杨梅素一致。
化合物4:白色针状晶体(etoac),mp 285.6~287.0 ℃,硫酸香兰醛显紫色。
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熊果酸一致。
化合物5:无色针状晶体(meoh),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马鞭草苷一致。
化合物6:黄白色片状结晶(meoh),mp 182.5~184.0 ℃。
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杨梅苷一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