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3
作业成本法及其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其精细化的核算方式和对间接费用的合理分摊,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其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核算流程以及优势。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包括其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结合我国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作业成本法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制造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还能为相关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我们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核心思想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模式,而是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面,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最终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准确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驱动因素多元化:作业成本法认为,成本的驱动因素不仅仅是数量,还包括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如批次、时间、质量、服务等。
这些多元化的成本驱动因素使得成本计算更为精确,更能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
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即成本对象(如产品、服务或客户)消耗作业,而作业又消耗资源。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本的竞争开始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作业成本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融合作业会计与作业管理的集成管理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作业成本管理不仅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同,在实务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作业成本法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提供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为准确、相关性更高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把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突破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就成本论成本”的局限性,有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的优势1.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价值的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
因此,企业应选择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作业成本法正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并且尤其重视产品在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2.重新界定期间费用传统成本观念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产品成本直接相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而在作业成本观念下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一个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合理有效,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都应该计入产品成本。
即作业成本法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品直接相关。
这种成本的重新界定,是对管理内涵层次认识的体现,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同时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观念。
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上。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其对成本动因的深入分析和对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和控制成本。
在我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尝试应用作业成本法。
然而,由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企业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本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矛盾、成本核算的复杂性等。
因此,深入研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实践,探索其在我国特定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与问题,以期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成本管理的优化和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研究目的:阐述本文旨在探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其效果。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并积极寻求更为精确、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对企业成本管理、产品定价、决策制定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在许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挑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the production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odels of enterprises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 as an advanced cost management metho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enterprise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in the late 1980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hina, analyze its advantages,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and inspiration for cost management in Chinese enterprises.本文将回顾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介绍其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和成功经验。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主要用于计算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岗位产生的成本。
在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制造业企业中,由于产品种类繁多、材料配件复杂、生产过程控制相对复杂,因此作业成本法尤其适用。
以下是在我国企业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
1. 生产企业:在生产企业中,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
通过该方法,企业可以对每个生产岗位进行成本分析和评估,了解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成本项目的比例,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依据。
2. 加工业企业:在加工业企业中,作业成本法可以用于掌握加工成本。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加工项目,以加工量为基础,按照不同的加工流程和工序进行成本核算,从而计算出加工每个产品的成本。
3. 贸易企业: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对商品的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可以根据所销售的每种商品类型、成本构成进行成本核算,从而在采购时能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总之,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成本的技术,其原理是把制造成本划分到批量化生产中的“作业”上。
作业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与特定的产品、部件或者批次相关联。
作业成本法主要用于计算和分配间接制造费用,以便更准确地核算成本和进行成本控制。
1. 企业规模较大的制造型企业中较多应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制造型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因此更多地应用了作业成本法。
这些企业往往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需要更加精准地掌控每一道工序的成本情况。
作业成本法能够将间接制造费用按照作业耗用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2. 部分企业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偏差尽管作业成本法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在一些企业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业的界定不清晰,导致成本分配不准确;二是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够科学,使得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偏离实际情况。
这些问题导致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了成本管理混乱的局面。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效果1. 提升了成本核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把各项间接制造费用按照作业的实际耗用情况合理分配到产品上,使得产品成本的核算更加精准和准确。
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管理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增强了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作业成本法的引入,使得企业更加关注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控制和管理。
通过对每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成本异常,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保障成本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这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使得企业管理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产品成本结构和成本构成,为企业的定价、产品结构优化、生产计划制定等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班级:0707 姓名:许晓东学号:JB07204099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方法分析与比较改变成本动因战略管理成本关联性期间费用应用条件分析实施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相关国内外研究,并指出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和不适应性。
在文中将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阐述了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一.研究背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企业经营和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响并不断冲击着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生产方式如弹性制造系统(FMS)和适时制(JIT)等也随之出现,这些方式均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另一方面同时现代制造业间接费用所占比重极大提高,这样也使得传统的将成本分为把产品成本区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来进行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不再适用。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一经提出,便在理论界广受推崇,被视为当代管理会计的重大发展之一。
对该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将对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1.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对产品或其他成本目标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
而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另一种方法,是传统的产量成本计算法,该方法假设间接费用由产品产生,即费用与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费用归集到产品,间接费用的变化与产量的变化成正比。
因此,产量成本计算法在对产品分配间接费用时,采用诸如产品数量或各产品所耗直接人工、机器小时或直接材料等产量量度作为分配基础。
而作业成本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产品消耗作业(在组织内从事的某项活动) ,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费用的发生。
它以成本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和传统成本计算并无区别,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制造费用的核算上,增加了分配标准,由按一元成本动因(直接人工或机器小时等) 分配改为按多元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2.国内外相关研究1)国外相关研究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最早由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提出,1941年他在《会计论坛》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编入1952年出版的《会计师辞典》中。
可可虽然注意到作业成为成本计算对象的可能性,但在理论上并不系统。
其后美国会计学者乔治斯托布斯博士在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中揭开了全面研究“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序幕,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去研究作业成本计算法,1971年他出版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啊、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讨论,这也是首部关于作业会计理论的专著。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实务界普遍感到企业的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作业成本的观念才开始广受关注。
库伯于1987-1989年在《成本管理》上相继发表四篇论文,预言作业成本法的兴起。
同时,他与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正确计量成本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这些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并带来了一场真正的成本会计的革命。
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作业成本法的突破在于:它不像传统成本会计那样仅仅关注成本结果本身,还同时追踪成本发生的原因——成本动因;针对传统的以交易或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确定分配姐姐费用,对作业成本实施有效控制,从而使传统成本会计中的许多不可控简介费用变得可控。
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和公司联系起来,共通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91年詹姆斯布林逊的《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彼得特尼的《ABC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和1992年库伯、卡普兰等的《推进作业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等。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后又由于各种原因泛起使用,使得理论界对该方法的正确性、适用性产生一些质疑。
但随着作业成本法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行业的应用,特别是作业成本法软件的开发应用,作业成本法近年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2)国内相关研究1987年作业成本初具雏形,余绪缨教授率先向我国引进了该方法,并在1993-1994年间亲自主持了以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为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此后,作为研究成果,余绪缨教授的项目组在《当代财经》上连续发表了篇论文,全面介绍和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及其框架、内容和内在联系,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
1999年王平心等在《会计研究》上发表论文,探讨了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
到2003年以前,学术界更多的是纯理论的研究。
2003年之后,有很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作业成本法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如杨燕立(2003)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采油企业的应用,方芳杨(2003)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夏鑫(2006)探讨了煤炭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周晓波(2007)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科技型企业中的应用。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方法的比较在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下,各项间接性的成本大都以直接人工、机器等因素分配到产品中。
对于产品品种数量繁多、差异较大的企业来说,这种分配方法是非常不准确的,它导致了产品成本的错误信息,使企业的成本控制成为无的放矢,难以真正做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运用作业成本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业成本法通过成本动因将产品与实际所使用的作业联系在一起,而作业又与所消耗的资源联系在一起,这样所核算出来的成本就能反映出真实的成本状况。
(一)传统成本方法概述1.传统成本管理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从传统成本管理法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比较简单,生产规模不是很大,机器资本的投人不多,原材料加工的程度不深,所以,生产成本只考虑直接原材料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发生额不大,不给予很大重视。
传统的成本管理法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两方面。
成本核算分两步第一,将直接人工、直接原材料打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将各项间接资源的消耗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第二,再将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小时、单位机器小时或产品数量为基础分配至产品。
成本控制的步骤是第一,根据产品需要和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及标准单价确定出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第二,根据以往生产记录和工作的时间研究本公司的工资率,确定出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第三,计算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然后计算分配率最后,根据分配率可分别计算单位产品的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2.传统成本管理法的缺陷及不适应性。
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是与其所产生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在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比较单一,产品的生命周期长,产品的规格化程度高,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管理系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但是,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再深人探究促使其产生和发展的本质原因时,企业界及学术界认识到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及其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有三: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普遍采用了包括计算机控制的先进制造技术使生产组织形成和产品成本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大大降低,而间接制造费用的比重则大幅度提高。
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使得生产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由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化,企业中行政管理、技术研究、营销推广、公关宣传等非生产性活动大大扩展和强化,使得这些活动发生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高速发展的经济使社会对高质量和个性化生活的追求造成对产品的需求高级化与多样化,这就促使企业集团由过去大批量生产同一性产品转向小批量、多样化、复杂化和非标准化产品的生产。
后者往往是企业的主导产品。
这些产品的产量低,消耗的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机器工时少,所以,按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将造成间接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计算的扭曲。
3)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对于许多间接性、共同性的固定成本的分配缺乏有效的办法,往往是以单一的分配基础主动地将其分配给各种产品,或者将其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损益。
(二)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
从前因看,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形成一个作业的必要性如何从后果看,作业的执行乃至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耗费的资源可对产品最终提供给顾客的价值做多大贡献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减少所有环节上的浪费并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有利于企业寻求最有利的产品、顾客和相应的投资方向,赢得不断改进的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整个价值链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运用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意义远远不仅局限于能够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事实上,作业成本法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业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实施不断地改善,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分析与比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比较,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相比的优势是:1.改变成本动因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产生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
2.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
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
因此,应选择实施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作业成本法正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并且尤其重视产品在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3.强调决策的成本关联性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种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做出决策,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忽略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