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比较《春》与《济南的冬天》的课文异同【相同点】1.文体与主题相同两者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所写季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2.写作手法相同修辞手法都很丰富: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生机勃勃;《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动作和状态,使老城的形象更加亲切可爱。
3.虚实结合的手法相同两篇文章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
例如《春》中作者在描写春花时,想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济南的冬天》中在写雪后的山景时,也有类似的写法。
4.结构清晰相同二文都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春》围绕春依次展开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画面的描写;《济南的冬天》则从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到山、水等具体景物分别进行描写。
5.观察细致相同两位作者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使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春天的“新、美、力”特点,济南冬天的“温晴秀美舒适”特点)【不同点】一、描写季节与基调不同1.季节特点不同《春》描写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和活力;《济南的冬天》写的是冬天,给人一种温暖、宁静、安适的感觉。
2.情感基调不同春天的蓬勃朝气,使《春》的情感基调,更加欢快、激昂,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济南的冬天》的情感基调,则相对内敛、温和,体现出一种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和眷恋。
二、描写角度与侧重点不同1.观察角度不同《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作者对春草、春花等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仿佛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从不同角度对济南的山水进行了描绘,展现出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春济南的冬天教案及练.《春》《济南的冬天》教案及练习《春》《济南的冬天》二. 教学重难点: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感情。
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一、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读准字音:rùn yùn niàng wǎn yùn suō lì朗润酝酿宛转黄晕披蓑斗笠hè liáo sǒu chēng应和嘹亮抖擞撑起2、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3、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补充注释)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
抖擞:振作,振奋。
三、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3、具体抒发了对春天怎样的感受?四、研读与赏析:(一)盼春1、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供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复习回顾“春、冬天、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情思却各不相同。
朱自清的《春》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赞美济南冬天的风貌。
刘湛秋的《四季的雨》则不限一时一地,而是描绘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所写之景围绕“景”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手法语言特点《春》春《济南的冬天》冬天《雨的四季》雨1.写景要抓特点2.写景要有顺序3.写景要有方法序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得分1 找出所写之景物准确找出所选之景物,得一分2 归纳内容归纳内容,对一点得一分3 分析情感能准确说出情感,对一点得一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情感,得两分4 情与景之间的关系能总结物与景得关系,一点得一分;能联系内容总结物与景得关系,得三分二、品味语言1.美读相应篇目中的相应语句,在朗读中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停顿、重音)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一圈的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正确程度字音准确,普通话标准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能注意轻音、变调、儿化音流利程度不顿读、不回读、不重读节奏恰当,注意轻重音情感把握语调、语气、语速适合能做到声情并茂仪态风采精神饱满仪态大方2.品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用“我喜欢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我学到了描写景物要____________。
《春》《济南的冬天》的比较阅读
《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但它们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有所不同。
首先,从写作风格上看,《春》采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通过五幅“春景图”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而《济南的冬天》则以全景式的观察和描述为主,将济南冬天的独特气质和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
《春》主要侧重于近景的细致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花朵、气息和生命力,而《济南的冬天》则更注重远景的描绘,从宏观的角度展现出济南冬天的山水风貌和城市气息。
此外,两篇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有所不同。
《春》采用整句和散句结合的方式,既有节奏感又有流畅感,而《济南的冬天》则多用整句,通过整齐的句式表现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最后,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有所不同。
《春》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界的感悟和赞美,而《济南的冬天》则更加强调对城市、人文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独特气质和环境,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关注。
总之,《春》和《济南的冬天》虽然都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但它们的写作风格、侧重点、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都有所不同。
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
风格和表现手法。
赏析散文语言——《春》《济南的冬天》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一 适用区域部编版 课时 2课时 知识点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角度赏析散文语言教学目标 1.梳理《春》与《济南的冬天》的内容要点2.理解辨析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3.赏析比喻和比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内容2.辨析修辞手法教学难点1.注意比喻与比拟的区别2.赏析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崭新的希望。
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冬天又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今天我们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体会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与你印象中的冬天有什么不同。
二、知识讲解一、导入《春》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其著作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等。
2.文体知识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是散文的一种形式。
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作为主要写作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传递作者情感,吸引人、感染人。
这类散文具有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特点。
3.文章结构4.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济南的冬天》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选文解析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三篇选文来自部编版七上第一单元,均为描写自然景物的现当代散文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传统经典课文,历来占据初中语文教材的显要位置。
它写得像童话一样优美,又像诗一样有意境。
《济南的冬天》也是经典课文,展示了济南冬天富有特征的山水景物;与《春》不同的是,它的抒情性更强,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一个热情、爽朗的作家的情怀。
《雨的四季》是新课文,情感、意境和言辞俱美,适合学生接受、品赏。
作者是诗人,此文写得像诗一样优美,其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现象更加丰富。
二、教学目标1.想象领略画面之美,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重点)2.品读欣赏语言之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3.朗读体会声韵之美,培养审美朗读能力。
4.学会运用语言描绘景色,激发热爱生活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内容:任务一、想象领略画面之美任务二、品读体会语言之美任务三、朗读感受声韵之美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为迎接学校读书月活动,701班组织开展散文诵读比赛,相关筹备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为了参加诵读活动,同学们准备选取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作为朗读脚本。
春风拂柳花满园,秋雨清凉硕果香,冬阳晴暖山水秀,四季美景永流长。
三篇美文,各美其美。
任务一、想象领略画面之美子任务1:初读课文,阅读三篇文章,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子任务2:在三位作者笔下,每一个季节就像一幅画。
请再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片段,读一读,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示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
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初中比较阅读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对比阅读,提高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选取了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
《春》是一篇描绘春天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济南的冬天》则是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绘,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两篇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2)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课堂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然、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本节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拓展,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内所学,课后找一篇类似的比较阅读文章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技巧。
2. 写一篇关于自然、人生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7篇出色的教案使教师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教案可以帮助新教师快速进入教学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济南的冬天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篇1●○教材处理:《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
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
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
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较阅读。
本文和其姊妹篇《济南的秋天》,是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优美散文,描写不同季节的济南,传达出同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
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时间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
《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案【6篇】《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案【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七年级语文第二课《济南的春天》教案篇一知识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教学重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
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
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自由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段落,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
(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
)可以进一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脉络:小山摇篮图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雪霁初晴图空灵水晶图四、朗读、感悟:1、展开朗读比赛2、自选段落,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何选读该段。
自己是用何种情感朗读的?如何把握的,你认为自己读到了什么3、学生点评4、大家公认的优美段落齐声朗读五、布置任务:积累优美文句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一小节:1、第一自然段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再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整个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济南的冬天》等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雨的四季》刘湛秋设计意图本组“群文阅读”是针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三篇现代文进行的整合,这三篇文章语言优美,大量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形象,让学生读之神往,但自己却无法通过运用修辞描绘出像课文中一样的美景。
这时,给学生上一堂巧用修辞绘美景,应了学生的迫切需要。
教学目标1、品关键语句,体会修辞的运用。
2、掌握通过综合运用修辞方法来绘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多种方式阅读文本,通过品关键语句,体会修辞的运用。
2.掌握通过综合运用修辞方法来绘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自然在孕育了我们人类的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世间万物,我们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的馈赠。
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图,让学生在美丽图片的欣赏中,回忆起生活中的美景,由衷的热爱大自然美景。
导入新课: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
如何才能作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巧用修辞绘美景。
大屏幕显示:教学重点、难点二读中思跳读文本,找出这三篇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描写景色的语句。
明确:例1:《春》朱自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例2:《春》朱自清“‘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例3:《春》朱自清“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例4:《济南的冬天》老舍“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例5:《济南的冬天》老舍“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例6:《四季的雨》刘湛秋“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济南的冬天教案(精选15篇)《济南的冬天》教案(精选壹五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济南的冬天》教案1学习目标: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
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
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注意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丰富的情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成良好的语感。
教学设想:《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1.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案
从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我们了解到春天不仅带来人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
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简介济南历史,参看《济南历史概述》一文。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诰(清)“一面荷花三面柳,半城波浪半城春”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大明湖之春》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1)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温晴)(用对比的手法描写)(2)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联系?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修辞在写景中的作用。
(1)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
得最妙?妙在何处?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2)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3)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这些精妙
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什么?妙:引出了下文对雪的光、色、态的描写,点出了雪景的秀丽和奇妙。
卧:展现了一种安适悠闲的气氛,呼应前文“安适暖和”的感受。
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作
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学生自由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再次体会大师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