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323.33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明媚、敏感、惊惶、依偎、期盼、耽搁、融洽、忙碌、停泊、幻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实际,换位思考,用具体的语句表达“我”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会珍惜和感恩。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回顾《匆匆》一课,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流逝的感悟,进而引入《那个星期天》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描写,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和父母之爱。
6. 情感教育: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会珍惜和感恩。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具体的语句表达“我”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心情。
2. 难点:联系实际,换位思考,用具体的语句表达“我”的心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匆匆》一课,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流逝的感悟,进而引入《那个星期天》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描写,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和父母之爱。
6. 情感教育: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会珍惜和感恩。
板书设计- 课题: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正确朗读、理解课文、感受父母之爱- 关键词:心情变化、父母之爱、珍惜、感恩作业设计1. 必做题: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那个星期天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那个星期天》。
谁能来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经历了从满怀期待兴奋到等待中的无聊,后来因为母亲的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为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逐渐失望悲伤的变化。
(你回答的可真完整)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如果让你写快乐的心情,不直接出现高兴、开心、快乐等字眼,你会怎样表达?预设1:我可能会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比如我一蹦三尺高,高声喊道,我成功啦。
(你说的可真具体)预设2:(你也有想法,你来说)我们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快乐的心情。
比如走在熟悉的小路上,我觉得草更绿了,花更艳了,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甜甜的味道。
哦,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说的真不错。
二、课文梳理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作简单批注。
小组间交流一下你们的成果吧!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发现吧预设1:(你来说。
你找到的是这一段话。
)这段话表达了小男孩有些焦急的心情。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绝不许她再耽搁。
这是小男孩在心里默默下决心,是心理描写。
当然还有一些动作描写,从蹲、看着、一声不吭,也能表现出来他急迫的心情。
过渡:(说的真有条理。
)这样的心理描写我们也叫内心独白。
真好,哪位同学还找到了其他的内心独白为他补充。
预设2:(你把手举的最高,你来接着说。
)你找到的是这一自然段。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了?......把它们绊倒。
这段话里,有些话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有些话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
这些语言和心理独白交织在一起,表达出小男孩焦急的心情。
(说的真好,读的真有感情。
)我们在读这段话时,要读出“念念叨叨”、越来越着急、甚至有些不耐烦的感觉。
《那个星期天》课堂教学实录师:有句歌词是这样的“没得到的永远在骚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期盼的东西,这些东西,时时刻刻都牵动着我们骚动的心。
有人得偿所愿,欣喜若狂,比如这一位(课件出示)P 抖音视频师:小男孩取得好成绩,如愿得到妈妈奖励的自行车,这张扬而又不是内敛的步伐就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但并非每个盼望都有如此圆满的结局,如果盼而不呢?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P 出示课题)(B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齐读)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生答,师随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师:课前预习过了,谁来介绍下作者?(生答,师随评)这么作家,你们可能比较陌生,来了解下(课件出示)P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同时,把描写时间的词语标注出来(生默读,师巡视)师:谁来概括?(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 文章写了母亲答应星期天早上带我出去玩,却因为家务繁忙,一次次失信,一直拖到下午,最终让我的期盼落空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
师:(P 课件标红:早晨下午)很明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B 板书:时间顺序)文中,有一处很明确得透露给我们这个信息,哪一处??(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齐读)P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个盼望。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课堂实录今天是星期天,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程,老师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让我们描述一下那个星期天的情景。
下面是我们这节课的实录。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写一篇小作文,记述你们那个星期天都做了些什么,看看谁的那个星期天最精彩!同学:老师,我先发言。
老师:好的,小明,请讲。
小明:那个星期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动物园。
我们看到了长颈鹿、狮子、老虎、大熊猫、大象……还有很多很多的动物呢!老师:很好,小明,你的那个星期天看起来很愉快呢!接下来,谁来发言?小芳:老师,我也想说一下我的那个星期天。
老师:好的,小芳,请说说。
小芳:我的那个星期天很特别,因为我们全家一起去了旅游。
我们开车去了一个山间的小镇,那里的风景很美,还有很多新鲜的水果和特产,我很喜欢。
老师:太棒了,小芳,听起来你的那个星期天也很精彩呢!那么,下一个是谁呢?小李:老师,我也来说一下我的那个星期天吧!老师:好的,小李,请说说。
小李:我那个星期天陪爸爸去了公园。
我们一起去散步,慢慢地走着,听着鸟儿的叫声,还看到了好多美丽的花儿。
下午,我还去了图书馆,读了好多好书呢!老师:不错不错,小李,看来你的那个星期天也过得很充实呢!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的作文,大家的那个星期天都不一样,但都很有趣,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思考与感悟。
这样的实践,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语文写作能力,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彼此,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老师拿起同学们的作文仔细的看了看,然后开口说道:“同学们的作文写得真的很棒,好多精彩的点滴都融入到了作文中。
但是呢,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活动中,哪一个是最让你们难忘的呢?”同学们陷入了深思,片刻之后,小芳走上前来说:“我想,我最难忘的应该是那个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出去旅游的经历。
在旅途中,我有了很多新的体验和感受,而且和家人一起出行,更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
”小明也不甘示弱地说道:“我认为,我那个星期天参观动物园的经历更让我难忘。
《那个星期天》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这个超长的假期,大家都在家中宅上了很长一段日子,这段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特别地漫长和难捱。
老师想问你们,当时的你们,最期待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特别想出门,去踏青,看桃红柳绿,听燕语莺啼?或者是回到校园,重返课堂?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天天盼呀盼,盼疫情结束,盼着能快快出门。
有一个小男孩,虽然没有经历疫情,但也曾经和我们一样,有一个热切的期盼。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那个星期天》。
二、解题“星期天”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那个”说明时间比较久远。
因此,读“那”时,声音要拖长一点。
跟老师读一次。
三、简介作者史铁生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当中的一篇。
那个星期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那一天印象那么深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那个星期天,他有怎样的期盼?四、学习生字词本课的生字比较多,也比较难读,先来看看这组:吓唬、惊惶、依偎、惆怅、咔嚓自己先读一读,这组词语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组成词语的两个字,偏旁都相同。
再看下一组:蚁穴、耽搁、急遽、拨弄、绊倒这组词特别容易读错。
五、整体把握我对这个星期天的期盼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回到多年前的那个星期天。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课文读完了,你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都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把课题进行扩展和细化,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
在哪天。
经历了。
结果。
自己说说,试一试。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结果希望破灭的事。
比如《骑鹅旅行记》写的就是一个男孩骑着白鹅去旅行,经历了种种奇遇,最后变得懂事,回到家乡的故事。
这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文题扩展法”,你掌握了吗?(二)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用笔勾画出来。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及反思1、《那个星期天》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chàng)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那个星期天》课堂教学实录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一句歌词“没得到的永远在骚动”,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期盼的东西。
师举例一位小男孩在取得好成绩后得到了妈妈的奖励,内心充满喜悦。
然而,并不是每个盼望都能如愿以偿。
今天,老师要带领学生们研究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XXX的《那个星期天》。
老师要求学生们先齐读课题并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深入探讨这篇文章。
在介绍作者XXX后,老师要求学生们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学生们默读后,老师要求学生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并标注出描写时间的词语。
学生们回答道,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答应星期天早上带我出去玩,但因家务繁忙一直拖到下午,最终让我的期盼落空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
同时,学生们也标注出了文章中的时间顺序。
老师指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并让学生们再仔细读一读文章中的一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请同学们注意文章中的格式错误,并将其改正。
同时,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重新表述每段话。
师:谁想说说这段文章?(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同学们注意到这个词没有?(作者在时间上断开了写作)你的眼睛真是雪亮,作者没有写“从早到晚”,但却这样写“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哪个更好呢?(作者的写法更能凸显时间漫长和那一天的难熬)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学生沉默)(P课件标红:昏暗下去)再仔细品味!有同学发现了!你来说!(这个词有双重含义,除了指时间的变化,也暗示了心情的变化)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你发现了文字背后的秘密。
因此,随着时间和情节的变化,什么也大声唱变化?(我的心情)(B板书:心情变化)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章中,自己阅读,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学生默读,学生圈画,老师巡视)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老师很欣慰的是同学们的课本上留下了阅读痕迹。
谁先来分享呢?(学生回答,老师评价)(课件随机出示)P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家人,珍惜家庭幸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个星期天》2. 生字词: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3. 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主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幸福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庭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新词的理解,交流阅读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教学目标3. 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内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作文,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学习《那个星期天》,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家人,珍惜家庭幸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
《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和背诵《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
-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同理心。
- 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那个星期天》是一首描写家庭生活的诗歌,通过描述一个星期天的家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诗歌结构: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星期天的早晨,第二部分描述了星期天的下午,第三部分描述了星期天的晚上。
3. 诗歌语言:诗歌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4. 诗歌主题:诗歌主题是家庭生活,通过描写家庭成员在一天中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成语。
- 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成语,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 诗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诗歌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那个星期天》2. 诗歌作者:XXX3. 诗歌结构:早晨、下午、晚上4. 诗歌主题:家庭生活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抓住动作描写,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师:“我”的第一次盼望是在一个星期天,那是一个怎样的星期天?生: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师:当时,“我”的心情是——生:激动、兴奋的。
师:为什么?生: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
师:“我”的兴奋表现在哪儿?生1:起床、刷牙、吃饭,这些都是“我”快速完成的。
生2:“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师:“我”在街门口等到母亲了吗?生:等到了。
可母亲是去买菜。
师:“我”的第一次盼望就这样结束了吗?生:没有结束。
母亲答应“我”买完菜就去。
师:母亲买菜的这段时间,“我”做了什么?生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
生2:“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生3:“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生4:“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师:(出示课文插图)这段等待的时光,对于“我”来说是难挨的。
此时,“我”的心情是——生:孤独、落寞的。
师:母亲买菜回来后,并没有马上出发,“我”——生:“我”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师:“我”的这些表现表明了“我”怎样的心情?生:急切。
师:母亲看到这样的“我”,总该带“我”出去了吧。
生: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可“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师:醒来后的“我”做了什么?生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生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生3:“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一声不吭。
师:“我”看着这些,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明白了什么?生:“我”的第一次盼望就这样落空了。
赏析: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这样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地表现人物心理,其中就有借助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教师抓住文中对“我”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
《那个周日》课堂实录詹老师原创(第一
课时)
那个周日课堂实录詹老师原创(第一课时)
本文记录了詹老师在第一课时讲授的《那个周日》课堂实录。
以下是实录内容的摘要:
时间和地点:周日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教室201周日上午九
点到十一点,教室201
学员名单:李明、王丽、张强、刘婧李明、王丽、张强、刘
婧
课堂内容概述:
1. 开场介绍:詹老师向学员们简要介绍了课程内容和目标,并
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
2. 文章导读:詹老师对《那个周日》这篇文章进行了简要导读,包括作者、背景和主题等。
3. 基础讲解:詹老师向学员们详细解释了一些核心词汇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4. 文章解读:詹老师逐段解读了文章的内容,并与学员们进行了互动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题。
5. 课堂作业:詹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要求学员们阅读《那个周日》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方法和策略:
1. 互动讨论:詹老师鼓励学员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2. 课堂实例:詹老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帮助学员们更直观地理解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
3. 写作指导:詹老师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给学员们提供了写作技巧和建议,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下节课准备:学员们需要在下节课前完成作业,并准备提问和讨论。
学员们需要在下节课前完成作业,并准备提问和讨论。
以上是詹老师《那个周日》课堂实录的第一节课内容概述。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文章,进一步拓展学员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那个星期天》课堂实录◆抓住动作描写,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师:“我”的第一次盼望是在一个星期天,那是一个怎样的星期天?生: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师:当时,“我”的心情是——生:激动、兴奋的。
师:为什么?生: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
师:“我”的兴奋表现在哪儿?生1:起床、刷牙、吃饭,这些都是“我”快速完成的。
生2:“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师:“我”在街门口等到母亲了吗?生:等到了。
可母亲是去买菜。
师:“我”的第一次盼望就这样结束了吗?生:没有结束。
母亲答应“我”买完菜就去。
师:母亲买菜的这段时间,“我”做了什么?生1:“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
生2:“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生3:“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生4:“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
师:(出示课文插图)这段等待的时光,对于“我”来说是难挨的。
此时,“我”的心情是——生:孤独、落寞的。
师:母亲买菜回来后,并没有马上出发,“我”——生:“我”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师:“我”的这些表现表明了“我”怎样的心情?生:急切。
师:母亲看到这样的“我”,总该带“我”出去了吧。
生: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
可“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师:醒来后的“我”做了什么?生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生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生3:“我”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一声不吭。
师:“我”看着这些,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明白了什么?生:“我”的第一次盼望就这样落空了。
赏析: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这样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地表现人物心理,其中就有借助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教师抓住文中对“我”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嗯、谅”等11个字,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能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能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能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件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
预设1:我很难过,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预设2:我当时等得很焦急,一直催着妈妈带我出去玩。
2.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呢。
(板书:那个星期天史铁生)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当代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回顾盼望经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叙事?2.初读反馈(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嗯(ǹg)原谅(liàn g)缥(piāo)缈(miǎo)急遽(jù)惆(chóu)怅(chàn g)咔(kā)嚓(chā)噢(ō)消逝(shì)(2)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ǹg liàn g piāo miǎo jùchóu chàn g kāchāōshì嗯谅缥缈遽惆怅咔嚓噢逝预设:①可以用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如“嗯、咔、嚓”三个字分别是“恩、卡、察”加上相同的“口”字旁组成的新字。
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课课堂实录(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回忆交流)生:《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师:对!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师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生齐读课题)师: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生1: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生2: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师:问得好!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
二、新课讲授(一)作者介绍师:刚才提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史铁生。
师: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词。
(生自主学习)(师检查学习情况)师:同学们都学习了一下,效果如何呢?我来做个检测。
先认识以下字、词语:吓唬(xià 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 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 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 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抽读、生齐读、去掉拼音读)师:课文能读通顺吗?生:能!(师抽读重点段落)师: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生: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9《那个星期天》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9.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了解“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了解“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 我们每个的心中都有所期盼的的事情,可是却迟迟不能实现,我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走进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属中学,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
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多种全国文学大奖。
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
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本文选自《务虚笔记》。
字词梳理: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mèi zhuān yǐdāo bàn jiǎo dān媚砖蚁叨绊绞耽róu zhàn cuōhuáng wěn wēi揉绽搓惶吻偎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学生领读,齐读。
(3)识字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交流、讨论:A.加一加:扌+差=搓口+勿=吻虫+义=蚁女+眉=媚衤+果=裸B.换一换:砖-石+车=转绊-纟+亻=伴C.谜语识字:轻轻招手,动作轻柔,偶尔用力,来回搓扭。
《那个星期天》教学实录一、交流导入师: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父母答应了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当时心情怎么样呢?生:我爸妈曾经说过,周末带我去坐摩天轮,可是却一直没有去,当时真的很失望很沮丧。
生:爸爸说过出差时帮我带个礼物回来,后来他却忘记了,我既失望又生气,一边哭一边想,为什么大人说话可以不算话。
师:期盼了很久的事落空,这种滋味真是不好受。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铁凝的文章《盼》,这篇文章写出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和期盼有关,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这是一次怎么样的期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里感受一下。
二、快速阅读,整理文脉1. 初读课文,疏通生字,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师:课文写了什么,谁来简要概括一下。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师: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跟随着时间变化的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表格)借助表格,可以更好更快的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约1200字,文章篇幅较长。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表格内容,提取相关信息,填写关键词句,然后与同学交流。
2. 生快速读文,并完成表格。
3. 师生合作完成表格。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填写的。
生:“事情”:盼望那个星期天母亲带“我”出去玩。
“时间”:早晨、上午、下午、黄昏。
师:你关注到了表示时间的关键信息的词句。
生:“母亲的行为”:买菜、翻箱倒柜、洗衣服;“‘我’的心情变化”:焦急又兴奋、一声不吭、盼望、孤独而惆怅、哭、不出声地流泪。
师:你敏锐地抓住了表示心情的关键词句。
如果要用表示心情的词来表述,你会怎么填写?生: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师:几个词语,让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课件出示要点)请对照“要点”,自行修正填写的内容,注意保留个人的独到见解。
表格梳理,提纲挈领,让我们快速解读了课文,体会了“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经历与心情变化。
三、重点阅读,体会情感和表达方法1.师:如果让你表达这些心情,不直接出现“着急”“开心”等字眼,你会怎么表达?生:通过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等。
《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1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课文,那就是作家铁凝的《盼》。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课文《那个星期天》。
来了解一下一个小男孩,也就是文中的“我”的一段心路历程。
要读懂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写“我”在星期天的经历,想要表达什么?环节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结合教科书第26 页下面的注释①来了解作者史铁生:史铁生在陕西延安插队期间,因双腿瘫痪回到了北京,后来又患上其它的疾病。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环节三:积累字词为了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字词。
请大家来看教科书第29 页的读读写写板块,请把这些词语朗读一遍。
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老师来为大家朗读一遍。
请同学们也跟着老师朗读一遍。
好,朗读字词后,我们还要知道其中几个词语的意思:急遽,极速的意思;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惆怅,伤感、失意的意思。
环节四:整体感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作者写“我”在星期天的经历想要表达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要明确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先通读一下全文,尤其关注一下课文的第1 段和第2 段的第1 句,思考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从这两段内容看,在星期天,妈妈答应带“我”出去玩,于是“我”从早晨等到下午一直等到天色昏暗,那是“我”的第一次盼望。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概括为:“我”在某个星期天里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从早晨盼到天色昏暗,可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我”盼望的心路历程有关。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作者是怎么来写“我”盼望的过程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关注“我”在盼望过程中的几次波折。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 到第6 段找一找,“我”在盼望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2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发现,“我”在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波折,大家可以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第1 个波折,在课文的第3 段,“我”一早就期待着出门,母亲却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第2 个波折也在第3 段,“我”去街门口藏在大门后等待母亲,母亲却提着菜篮准备去买菜。
第3 个波折,在课文的第5 段,等到母亲买菜回来,她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第4 个波折在第6 段,到了下午,“我”午觉醒来,母亲却在洗衣服。
环节五:分析人物表现星期天在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四个波折。
在经历这些波折的过程中,“我”又有哪些表现呢?我们不妨先关注课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四个波折中“我”和母亲说了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又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我们在课文的第3 段、第5 段和第6 段中分别找到了这些对话,我们可以在书本上将这些句子圈画出来,红色标注的内容是文中的“我”说的话,黑色的内容是妈妈的回应。
先听老师把这些句子读一下:我们一起来品读这些描写,联系前后的语境,感受一下“我”说话时的心理。
我们先看第3 段,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母亲已经答应带“我”出去玩,“我”在起床刷牙、吃饭后迫不及待地问母亲走吗?母亲说等一会儿再走。
那就等一会吧。
然而“我”再等到的却是母亲手里提着菜篮要出门买菜,我们关注一下“我”的语言:“您说了去!”,大家请注意,这个地方用了一个感叹号,语气很强烈,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我”怕母亲说话不算数而产生的担忧和着急。
当听到母亲说“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后,“我”又急于得到母亲的确认,“买完菜马上就去吗?”这个地方一个感叹、一个问号,就把“我”急于让母亲带着出去玩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这句话能否改成:“走吧,您说了买菜回来就走的。
”?我们来比较一下两句话在句式上的差别。
原句是一句反问句,“我”认为要求母亲买菜回来后带自己出去玩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情。
因为母亲事先已经答应了,用反问的语气,一方面是自己的理由很充分,更重要的是这里更强烈地表现出了“我”对出去玩这件事情的渴盼和焦急。
如果改成陈述句,语气相对较弱了。
当看到母亲整个上午在忙碌时,“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念念叨叨: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走吧.....这几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下。
“我”先问母亲去吗?接着自己回答,“去吧,走吧”。
然后又反问母亲怎么还不走呀?前一个设问后一个反问,中间并没有母亲的回应,其实就是自问自答,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
3而连着说“去吧,走吧”后再重复说“怎么还不走呀?走吧......”,同学们一定要关注这里语气词,又似乎在表明“我”在无奈地要求妈妈。
一个省略号表示说话内容在不断的重复,与念念叨叨相呼应了。
可见“我”对外出玩的可盼和焦急越来越强烈,甚至还有一点烦躁。
本段中写的是“我” 盼望出去玩的过程中的第3 个波折,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一个小孩在等待过程中的内心的焦灼。
我们试着将第5 段这两处的语言描写读一下,体会“我”当时越来越焦急的心理。
再看第6 段中,当“我”午觉醒来看到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走还不晚。
这时候“我” 说的是:还去吗?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第3 段和第5 段中“我”问的是:去吗?这里加了一个“还”字,表明“我”对能否出去玩这件事情已经产生怀疑。
只是因为内心很想去,所以还是询问妈妈还去吗?听到妈妈说去,“我”又用“走吧”,再一次追问。
这里“我”的两个提问似乎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内心强烈的期盼,和他对所盼望事情能否实现的怀疑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我们从他向母亲小心翼翼的提问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渴望之情。
我们再试着读读这里的语言描写,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我们把这几处的语言描写连起来读一读。
我们会发现“我”在等待过程中内心都是焦急的,把母亲的“嗯”、“去”等一些简短的回应中,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并没有太在意到“我”那份判的迫切和“我”越来越焦急的心理。
在这几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等待过程中细微的心理变化。
从一开始虽然着急,但是愿意等,再到焦急中带有一丝烦躁,再到怀疑、盼望的事情可能落空的焦虑、无奈。
第4 次波折后,孩子对盼这件事情的焦虑情绪可谓越来越强烈,直至最后一声不吭。
我们把这些语言描写连起来,自己尝试着读一读,也可以一人分饰两个角色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一遍。
从以上几处语言描写的朗读中,我们发现人物说话的语气、口吻各不相同,通过品味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述,我们能感受到“我”的期盼之情一直在延续,但焦急的情绪也越来越强4烈了。
上面一个环节的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四次波折中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在盼的过程中,除了“我”和母亲的对话外,“我”还有哪些行为表现呢?这些行为表现又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我们来找一找。
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找到以下四处表现:第1 处是在母亲说等一会再走的许诺时,“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第2 处是母亲去买菜了,“我”在院子里做了很多事情来挨时光。
第3 处是母亲买菜回来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我”在母亲腿底下跟来跟去。
第4 处是“我”下午睡完午觉,看到母亲在洗衣服,“我”就寸步不离地跟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
我们先来看第1 处的表现,当听到母亲说等一会再走的许诺时,“我”就藏在大门后准备吓唬母亲,还能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虽然“我”很期待出去玩,但“我”还是很笃定地等待着,而且做藏起来这件事情时兴趣盎然,可见这个时候的“我”是很愿意等,也心甘情愿地等。
我们再来看第2 处表现,大家一起来看课文的第 4 段,这一段首句“这段时光不好挨”,直接点明了“我”在等待的过程中的那一种焦急和难受。
一个“挨”字写出了“我”等待过程中的难熬。
为了打发这段难熬的时光,“我”是怎么挨的呢?第 2 句到第7 句就是具体写“我”挨的内容:刚开始“我”跳方砖、跳房子,这可能是“我”经常玩的游戏,接下来“我” 看着天看着云彩走,后来又去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从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我”已经无聊至极,反复地去做一件事情来挨这段时光。
后一句中,值得注意的是,“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画报”可见这本画报是毫无新鲜感的。
后面用一个排比句写“我”的想象,更足以让人感受到“我”在等待过程中的煎熬,已经把最无聊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只是为了挨过这段时光后等母亲带“我”出去玩,这时的“我”焦急又无可奈何,只能耐着性子等母亲回来。
我们接着看后两次的表现。
第 5 段中,母亲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看她做事,“跟”字写出了“我”与母亲距离靠得很近。
“我”不仅要跟着母亲,还要看着母亲做一件件事情,因为“我”跟得太紧,在母亲身边绕来绕去差点绊倒她,这时“我”的表现是一种急不可耐,甚至有点焦虑。
第6 段,当“我”看到母亲在洗衣服,感到自己盼望的事情似乎越来越渺茫的时候,“我” 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我”再不离开半步,“我”守在母亲身边看着她洗衣服,直到忽然有点明白,此处的表现似乎没有了前面的那种急切,却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孩子意识到可能要面对一个盼望落空的结局而失落至极的心理。
文中我“我”的四处行为表现不仅体现了“我”盼望母亲能带给自己出去玩的迫切,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我”份心理的变化。
从“我”心甘情愿地等,到挨时光做无聊的事、焦急地等,再到跟着母亲腿边躁动不安地等,最后守着母亲无声地、近乎失望地等,层层推进,把人物满怀憧憬到渐渐失落,再到彻底失望的心理变化表现了出来。
环节六:课堂总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既品读了人物的语言,又分析了“我”的其它行为的表现。
我们发现文中的“我”语言富有变化,“我”前后几次的行为表现也差异很大。
经过对两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不论是语言描写还是“我”的其它行为的表现,其实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
在整个事件推进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展现了文中的“我”从满怀期待到盼望无果的失望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让读者感受“我”内心那份越来越强烈的盼望。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这一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阅读本文的思考路径。
我们首先确定了学习本文的核心问题,作者写“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盼望经历想要表达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5题,我们首先梳理了“我”在盼望过程中的四个波折,再通过分析“我”的语言和其它行为的表现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最后我们归纳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其它行为表现的描写对表现“我”心理变化的共同作用。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关注文中其它的内容,并探讨文章的写法,最终解决本文的核心问题。
环节七:布置作业最后布置一下作业: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