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06.45 KB
- 文档页数:6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让学生掌握使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米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的基本概念。
2. 米尺的使用方法。
3. 物体长度的测量。
4. 估测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尺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尺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米尺的使用方法。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教学设计稿。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呢?引入米作为长度单位。
2.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讲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
3. 米尺的使用方法:讲解米尺的结构,示范如何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引导学生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5. 估测物体长度: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估计它们的长度,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七、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米尺的使用方法和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2. 互相检查:学生相互检查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技巧。
2.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如书本、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了解米是什么,以及米的用途。
2.认识米量的大、中、小单位,并能使用它们进行简单的长度量的比较。
3.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相应的米量单位表示数值。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拿出一包米,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回答是米饭、米粉、米线等。
教师可以解释一下,米是从稻子中获得的谷物,是我们人类非常重要的主食之一。
活动1.认识米量的大、中、小单位下面给学生介绍三种不同的米量单位:•最大的单位是千米,可以表示非常远的距离。
例如,中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000千米。
•其次是米,这是长度测量的常用单位,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尺子或者卷尺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最小的单位是毫米,通常用于非常精确的测量,例如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大小。
然后,教师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实物,并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长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试桌子的长度,并询问他们使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使用千米,会变成3km•使用米,会变成3m•使用毫米,会变成3000mm2.测量物体的长度接着,教师会教授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米量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
例如,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些学生,并让他们用卷尺来测量自己的手臂的长度。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米或者毫米的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
3.小结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测量长度的游戏和其他资源。
教学材料•米、尺子、卷尺等工具。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米量的大、中、小单位,并且能够使用尺子或者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表示结果。
可以给学生一些测量实物长度的题目以检测他们的掌握程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认识米以及用米量。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米以及用米量。
我们将学习米的定义、米的单位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掌握米的单位,并能够运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的概念和米的单位,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米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米尺,以及一些物体的模型,如书本、铅笔等。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根米尺,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一下米尺的特点。
2. 米的概念:然后我会向学生解释米的定义,米是长度的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
3. 米与厘米的换算:接着我会让学生练习米与厘米的换算,例如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0.01米等。
4. 用米量物体:然后我会让学生拿起米尺,试着量一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如书本、铅笔等。
5. 例题讲解:在学生掌握了米的概念和换算之后,我会给出一些例题,如“一个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
6.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米的定义、米的单位以及米与厘米的换算。
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1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米?答案: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0.01米。
2. 一个铅笔的长度是15厘米,换算成米是多少?答案:15厘米换算成米是0.15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米的概念和米的单位,并能够运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教案:认识米、用米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培养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2. 培养学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准备:1. 米尺2. 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的特点。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讲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讲解测量方法。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体验测量的过程。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发放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
2. 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并与同学分享。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米”的概念和长度测量的方法。
2. 教师强调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2. 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讨论长度单位的应用,增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实践活动在“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长度单位“米”的理解,并培养使用米尺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确保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认识米,学习用米量物品的长度,并能够简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米的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和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绳子、米的图片、米的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一张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图片,有什么关系等。
2.问一下学生身边有没有听过米这个词,有没有用过米这个词,如果有,那米是什么单位?二、授课1.认识米的概念:教师介绍什么是米,并将米的图片和实物拿出来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看看米的实物和其他长度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区别。
2.米的换算:针对学生在认识米的概念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厘米和分米,然后再介绍米的换算方法。
教师可以用米尺或者一把绳子来跟学生做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在测量时感受米的长度。
3.用米量物品的长度: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它,然后问学生这张纸有多长?教师拿出测量用的米尺,让学生试着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量出纸的长度。
4.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教师可以将问题编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回答。
三、巩固通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物品的长度的方法。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所学,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将这些数字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用这些数字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等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米尺来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如筷子、橡皮擦、笔等等。
四、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的概念、换算,以及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注重于实践和操作,让学习更加深刻和系统。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人教新课标教案:认识米用米量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认识米和用米量这一部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米的定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米的概念,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掌握米的定义,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米尺、实物模型学具: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条米尺,让学生们观察,提问他们这是什么,他们能够回答出是一条米尺。
2. 讲解米的概念:我会告诉学生们,米是长度的单位,就像我们平时说的“一尺”一样,只是米尺更长一些。
3. 演示用米量物体:我会用米尺来量一张桌子,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米尺是如何用来量物体的长度的。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用米尺来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比如“请用米尺量出一本书的长度”,让学生们跟着我一起做,讲解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6.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们分组,互相用米尺来量对方的身体部位,比如量一下彼此的手臂长度,然后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米定义:长度单位用途:量物体长度用米量方法:选择合适的米尺步骤:量物体一端,移动米尺到物体另一端,读取长度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米尺量一下你的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用米尺量一下你的椅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1. 课桌的长度:米2. 椅子的长度: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米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但是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米尺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指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带一些物体到课堂上,比如玩具、书本等,让他们用米尺来量这些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加深他们对米的概念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建立长度观念,认识米,知道米是长度单位。
2.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
2.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1.米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建立。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具。
2.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一根绳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长度单位——米,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a.教师出示1米长的木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木棒的长度。
b.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量一量1米长的木棒,让学生初步感受“米”的长度。
2.学习使用米尺a.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量物体长度,强调注意事项。
b.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米尺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c.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上台演示,纠正错误操作。
3.实践活动a.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书本、铅笔、课桌等,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b.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c.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物体的长度是否为1米。
2.学生互相出题,让对方判断。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找一找生活中长度为1米的物体,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孩子用米尺量一量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床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初步建立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以及使用米作为量度食物的单位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米,容器,量杯等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食物?”2.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带领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米是如何被用来量度食物的。
二、呈现(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米,让学生对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教师向学生介绍米作为量度食物的单位,并指出我们可以用米来量度谷物、米饭等。
3.引导学生将米倒入一个容器中,并提醒学生观察容器中米的数量。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当我们说一个杯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碗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袋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说一个箱子里有多少米,我们在说什么?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当我们用米作为单位量度食物时,我们是在说米的数量。
四、拓展(20分钟)1.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练习题,并让学生用米作为单位计算每个题目的答案。
2.学生完成题目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并检查彼此的答案。
3.每个小组代表可以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答案,并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正确使用米进行量度的方法。
2.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确认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2分钟)1.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使用米进行量度时存在一些困惑,他们很容易混淆量杯和容器中的米的数量。
下次教学中,我会增加更多的实物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上:《认识米、用米量》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米的概念,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2. 学习使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进行测量3. 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长度教学重点:1. 认识米的概念和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2.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学难点:1. 使用米进行测量时注意测量的准确性2. 培养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具2. 不同长度的物体,如纸张、铅笔等3. 卷尺或尺子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并提问学生哪个物体较长/较短。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 引导学生猜测并回答,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Step 2: 认识米的长度(10分钟)- 准备一把米尺并向学生展示。
- 解释米的概念以及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 让学生触摸和感受米尺的长度,并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 引导学生将米尺放在不同物体的旁边,比较其长度。
- 让学生总结出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即将物体与米尺长度进行比较。
Step 3: 用米量物体的长度(15分钟)- 给学生发放一张纸张和一支铅笔,并要求他们测量纸张和铅笔的长度。
- 指导学生将纸张和铅笔放在米尺旁边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 让学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应该如何改正?Step 4: 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长度(15分钟)-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卷尺或尺子,并让他们在教室中找到不同物体进行测量。
- 引导学生使用卷尺或尺子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让学生互相检查测量结果,并讨论是否准确。
如不准确,应该如何进行改正?Step 5: 总结与小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使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使用米进行测量的场景。
- 提醒学生使用米这个单位来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进行实际测量的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读写1米、2米、3米、4米、5米。
2.能够用米量给出物品的长度,并且通过反思看看哪一个物
品是最长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同时提高
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认识米、用米量
2.比较不同长度的物品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习
老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画一些长度图形让学生回忆1米、2米和3米的长度。
第二步:引入
1.老师出示一大米尺子。
2.老师给学生看一些长条形的东西,比如长方形、三角形等
等,并让学生给出估计值来。
第三步:实践学习
1.老师分组让学生互相合作,在1米的尺子上找到最短的物
品,最长的物品等等。
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来加强对米的认识。
2.让学生成对比较长的物品,然后再进行排序。
之后让学生
将它们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
第四步:归纳总结
让学生在小组内回答:谁找到了最短的物品?谁找到了最长的物品?然后在全体学生中共同讨论出答案。
第五步:评估和延伸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活动表现进行评估。
四、教学评估
让学生用竹条、书本等各种不同的物品,然后用1米尺子进行测量。
用一个表格让学生记录他们测量的结果和他们选择的物品。
五、教学延伸
让学生在家里找到不同长度和形状的东西,然后用1米尺子进行测量。
在下一次课堂上,让他们带来他们找到的最有意思的事物,进行分享。
教案主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及其常见用途,并学会使用米量单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测量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米,学会使用米量单位。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使用米量单位。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米、量杯、刻度尺等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食物,如面包、饼干、米饭等,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食物的特点。
2.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米饭,并问学生米饭是由什么做成的。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碗饭,并告诉学生这是由米煮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老师出示米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这是米,它是一种粮食,是人们常吃的食物。
引导学生了解米的特点和用途。
3.老师向学生介绍米的量杯和刻度尺,并解释这些工具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模仿示范,使用米量杯和刻度尺测量一些米的量。
三、讨论和实践操作(20分钟)1.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些实践操作活动,如测量一杯米需要多少克、多少毫升,将一些米倒入量杯并比较不同杯里的米的重量和体积等。
2.老师鼓励学生合作小组进行讨论,用米量单位表示一碗米饭、一杯米等。
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交流讨论。
3.老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介绍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四、小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学会了使用米量单位,并了解了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2.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米的作文,并带来下节课分享。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朗读,并进行互相评价和改进。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取一种粮食(如小麦、玉米等),了解并介绍这种粮食的特点、种植和加工过程。
3.学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物品,用米量单位表示它们的重量或体积。
认识米用米量——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米和米量的基本概念。
2.能够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米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认知米和米量的基本概念。
2.进行米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将米量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米和米量的认知水平。
2.给予学生合适的计算指导,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米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白板、笔、教学课件。
学生:教材、作业本。
教学内容及方法1. 获取学生已有的知识1.1 提问:“你们都知道米是什么吗?” 1.2 引导学生回忆米的来源,比如说稻谷、玉米等。
1.3 提问:“米有哪些单位量?” 1.4 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单位量,如斤、千克等,再将其转化为米量的单位量,如千克转化为公斤和毫克等。
2. 具体呈现米和米量的概念2.1 利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米量,如1千克、5公斤等,让学生对米量进行形象化的认知。
2.2 教师向学生展示常用的米量转换关系,如1千克=1000克,1公斤=2斤等。
2.3 引导学生进行米量的简单计算,如1千克+300克=1300克,5公斤-3斤=2公斤等。
3. 运用米量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3.1 给学生出具体生活中运用米量进行计算的题目,如:“王叔叔买了一袋米,重5千克,一周内吃了1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3.2 让学生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米量进行计算。
3.3 对于计算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计算指导和帮助。
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米和米量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米量进行计算。
同时,本课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在家中实践运用米量,将所实践的过程以文字形式写出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编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1)提问: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3)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一、情景导入:1、请看,这是什么呢?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
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
认识米用米量——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2.能够利用米作为度量长度的量具,测量日常生活中的长度;3.能够简单应用米作为度量长度的单位,解决与米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能够准确使用米来度量长度;2.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米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且能够将米和其他长度单位进行相互转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1.展示几个常见的长度单位,例如厘米、分米、米等,并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2.引入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并解释为何米比较适合作为基本单位;3.给学生介绍使用尺子或者卷尺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2. 讲授新知识1.给学生讲解米的基本概念,即“米”是用来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2.展示一些标有长度单位的物品(如校门、教室门等),让学生利用尺子或卷尺进行测量,记录所测长度并将其转化为“米”;3.通过多次测量和记录,让学生形成对“米”的直观理解。
3. 巩固与拓展1.给学生出示一些长度单位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尝试用米来解决问题;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如何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转化;3.引导学生思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相互转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4.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度量长度中的重要性;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将所测长度转化成米。
四、板书设计1.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2.使用尺子或者卷尺进行长度测量;3.1米等于100厘米;4.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相互转换。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授课,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米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用法,能够通过尺子或者卷尺测量长度并将其转化为“米”。
在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也得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增强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应用技巧。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学具和教具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1.认识米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2.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二、巩固练习1.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2.操作性练习.(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三、归纳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厘米长的线段1米长的线段1米=100厘米探究活动四、测量与统计活动一:(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活动二:(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认识米、用米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Know rice and use ric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
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米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
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