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2年级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距离生活实际还有一段距离。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课件、实物等。
2.学具:米尺、练习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并用米尺测量。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长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引出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米尺的构成,掌握米尺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1)复习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
(找两名同学测量)(2)导入课题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提问: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
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
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二年级上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二年级上第 2 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度单位来测量各种各样的东西。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今天呀,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先让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时候会用到米这个长度单位呢?比如说,我们量教室的长和宽,量操场的长度,这些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来量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啦。
那到底什么是米呢?老师这里有一把长长的尺子,它的长度就是 1 米。
大家可以看一看,感受一下 1 米有多长。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记住 1 米的长度,我们来做一个小活动。
请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看看大概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是 1 米呢?(小朋友们进行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大概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接近 1 米。
那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心里记住 1 米大概有多长。
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小朋友们开始寻找)有的小朋友发现,教室的门宽大约是 1 米;还有的小朋友发现,黑板的宽也大约是1 米。
大家都很棒,找到了这么多大约1 米长的东西。
那如果要测量更长的距离,比如从教室到操场的距离,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卷尺来测量。
卷尺上有米的刻度,我们可以根据刻度来读出测量的长度。
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把卷尺,大家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看看是多少米。
(小组开始测量)在测量的时候,大家要注意把卷尺的起点和终点对齐,尺子要拉直,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才准确。
测量完教室的长和宽,我们再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看看自己有多高。
(小朋友们测量身高)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了教室的长和宽,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
那你们能说一说,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呀,1 米等于 100 厘米。
那为什么 1 米等于 100 厘米呢?我们可以想一想,1 米的尺子上有 100 个 1 厘米的小格,所以 1 米就等于100 厘米。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1单元“长度单位”的第2课时“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初步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长度单位的需求,到认识米,再到用米进行测量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知道长度单位是用来度量物体长短的;二是初步学习了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三是通过生活实际,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可能还不够熟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计量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长度单位的需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学会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教学手段: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