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品牌管理案例分析(1)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41
1.可口可乐和非常可乐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2004年财富全球五百家最大公司中排名299位,2003年营业收入173亿美元,杭州娃哈哈公司2003年营业收入约12亿美元。
1998年,杭州娃哈哈公司决定从国外引进最先进流水线,推出非常可乐。
当时决策层考虑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可口可乐公司应战,非常可乐是否血本无归。
如果价格战或配送竞争,从企业实力角度,娃哈哈根本无力招架。
经权衡,娃哈哈决策层坚持“适度创新、后发制人”的产品策略,推出非常可乐,实行员工队伍以本土人才为依托,立足国内市场,并请专家构筑反报复障碍。
障碍1:营销战略中融合民族性。
非常可乐宣称“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首先使国内消费者在心理上就有了极强烈的认同感,同时也成功地把娃哈哈原有的品牌优势延伸到了可乐消费市场中。
而可口可乐一直是美国人的可乐象征,可口可乐没有理由限制中国消费者去热爱“自己的可乐”。
障碍2:恰当的市场战略取向。
非常可乐没有将其局限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上,而是以扩大整个可乐市场宽度为目的,在此过程中填补市场空白以获取可以接受的市场份额。
非常可乐市场定位为农村市场,可口可乐为城市市场,没有去触动可口可乐的基本销售网络。
娃哈哈希望能给可口可乐这样的印象:非常可乐的出现会对整个产业有益,不会使可口可乐的销售有过分的负面影响。
障碍3:创造混合动机。
娃哈哈努力倡导可乐是生活必需品,可口可乐公司自然不会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否则它就不可避免使自已的销售额缩减。
混合动机是指挑战者为了抑制领导者进行报复,宣传一些领导者认同的策略,这样,领导者如果对挑战者做出报复,就会损害其自身既有战略。
面对非常可乐的竞争,可口可乐也在权衡对策。
可口可乐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因素1:考虑高报复成本。
可口可乐稳占中国碳酸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果可口可乐在这种优势形势下采取全面削价或配送等代价高昂的报复行动,会对公司目前的利润水平产生极有害的影响。
而且娃哈哈是中国名牌,这位对手绝不会轻易退却。
百事可乐广告案例分析“新一代的选择定位的基点并不是产品,而是着重于产品与消费者心理位置的统一。
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本产品与众不同的优势。
定位所宣称的并非同类产品所没有的,而应该是竞争对手没有说明的,或者是尚未引起注意的,但却确确实实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的那部分特征。
因此,定位是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空间出发,对产品优势的一种创造,既创造功能更创造形象。
百事公司作了一次市场调查。
调查人员发现:当消费者在挑选软饮料时,他们实际上做出了三项选择,第一他们拿定主意喝软饮料,而不是果汁、水或者牛奶;接着他们选择了可乐,而不是雪碧,七喜或者其他软饮料。
只有在这时,他们才开始从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及其它可乐中挑选。
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消费者认为百事可乐公司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具备新的思想,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发展很快、赶超第一的企业,不足之处是鲁莽,甚至有点盛气凌人。
而可口可乐得到的积极评价是:美国的化身,可口可乐是“真正的”正牌可乐,具备明显的保守传统;不足之处是老成迟钝、自命不凡,还有点社团组织的味道选择青少年作为自己的形象,年轻人充满情趣,令人振奋,富有创新精神1994年,百事可乐又投入500万美元聘请了流行乐坛巨星麦克尔??杰克逊拍摄广告片。
此举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手笔的广告运动。
而且调查表明,这也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广告片,这部广告片开播不到30天,百事可乐的销售量就开始上升。
在中国大陆,继邀请张国荣和刘德华做其代言人之后,百事可乐又力邀郭富城、王菲、珍妮??杰克逊和瑞奇??马丁四大歌星做它的形象代表。
我们认为百事可乐以新生代喜欢的超级巨星做形象代言人是它广告策略最成功的一点可口可乐:全球定位瓶罐随时随地传信息可口可乐定位于运动迷们的饮品百事可乐定位于“新一代的可乐”百事可乐定位于“年青人的可乐与可口可乐强调本土化的道路不同,百事可乐另开一路,自建市场在全球的扩张中百事可乐的“明星”策略和本土化的广告线路明晰,从“ASK FOR MORE(无限渴望)”到“DARE FOR MORE(突破渴望)”,百事可乐始终将产品定位在国际品牌上,百事可乐无时无刻不在宣扬自己的新潮、流行;暗示可口可乐的老化、腐朽。
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百事可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的竞争1886年5月名叫John Styth Pemberton的医生发明了可口可乐,它是将“可可”提取精与“可乐”提取精二者相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成为“脑清剂”药的糖浆基。
Pemberton为此获得了专利,当年销售了25加仑的糖浆,并拿出销售收入的90%,约46美元用于广告宣传。
1886年,Asa Candler 投资集团购买了可口可乐的专利权。
1892年,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一个地处佐治亚洲的公司而成立,注册资本为0 万美元。
1893年“可口可乐”这一商标在美国专利局注册。
可口可乐公司于1894年在美国开始授权其他厂瓶装和销售可口可乐,到1899年它在美国几乎所有州都有瓶装厂。
1904年可口可乐糖浆的年销售量达到了100万加仑,全国有123家授权的瓶装厂。
1915年公司首先使用玻璃瓶装,并于1954年引进铝罐装。
铝罐装非常适用于长途及海外运输。
1919年,可口可乐公司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一个亚特兰大银行兼投资集团Ernest Woodruff。
Robert W.Woodruff取代Howard Candler而成为公司的总裁。
此后,公司采取了更大胆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海外销售部门,并开发出了糖浆浓缩液以减少运输成本。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的1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工厂。
百事可乐公司创建于1898年,生产与可口可乐公司大致相同的产品,即“百事可乐”及其他碳酸饮料。
1938年名叫Loft的公司收购了百事可乐公司,并将Loft的名称全部改成百事可乐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在饮料行业中进行着直接的竞争。
近百年来,可口可乐公司以其独特的品质称霸世界饮料市场。
在与可口可乐的无数竞争者中,唯有百事可乐经过近半个世纪不懈努力,自1977年以来,在美国软饮料市场的销售量开始赶上可口可乐,称霸百年的可口可乐究竟是怎样被百事可乐夺去市场半壁江山的?早在30年代,百事可乐饮料便在世界上首次通过广播宣布,将当时最高价为10美分的百事可乐饮料降价一半,使顾客用5个美分就能买到双倍的饮料,从而拉开了软饮料行业中争夺战的第一幕。
百事可乐营销案例分析百事公司(Pepsico.,Inc.)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4万雇员,2004年销售收入293亿美元,是全球第四大食品和饮料公司。
并在2004年公布的《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百事公司位列第166位,并于最近连续两年被评为《财富》“全球最受赞赏的饮料公司”第一名。
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美最有价值公司品牌”中百事公司名列在前十名。
2003年8月《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排名中,百事公司旗下的百事可乐品牌排名是在第二十三位。
百事公司的前身百事可乐公司是创建于1898年。
百事可乐公司于1965年与世界休闲食品最大的制造与销售商菲多利(Frito-lay)公司一起合并,组成了百事公司。
它为了更好的发挥产品结构优势,将市场经营重点在核心品牌方面,百事公司曾于1997年10月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拥有必胜客(Pizza Hut)、肯德基(KFC)和Taco Bell的餐厅从公司分离出去,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即百胜全球公司(Tricon Global,现公司名为YUM!),这也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营销环境分析一品牌定位与众不同、锋芒、张扬。
广义目标消费群为15-30岁的男生和女生。
年轻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潮流触觉,内心充满对梦想的渴望,渴望挑战现实、展现自我,对时尚潮流紧跟不舍,百事正是紧紧抓住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以最潮设计理念带给年轻人与众不同的体验。
其品牌理念为CROSSOVER(跨界)+MLX AND MATCH(混搭)。
二购买决策购买决策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群体决策的过程。
一般而言,分为五种角色:发起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这五种角色相辅相成,共同促成购买行为。
因此,正确识别不同角色才能找准营销对象,提高药效活动的效果。
而百事可乐产品一般而言都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但是饮料的好喝程度,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等等都对其是否购买产品产生影响。
案例一可口可乐公司研制新可乐(玉米糖代替蔗糖),为了决定是否推出该新产品,国内公司在十三个城市举行了由19.1万人参加的未标明品牌的新可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对比尝试,结果为,新可乐第一,百事可乐第二,可口可乐第三。
但在随后的正式销售中,销售量的排名为,可口可乐第一,百事可乐第二,新可乐为第三。
请回答:(1)是否正式以新可乐代替老可乐这决策按重要性划分应属于哪一类决策?(2)这一决策从实践来看是错误的,那么可口可乐公司应如何处理这一情况?(3)试分析可口可乐在做这一决策时有什么疏忽?推荐答案:(1)战略性决策(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2)管理者要不断修正方案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定义新的情况,重新拟定可行的方案,并进行评估、选择和实施。
(3)决策之中,信息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公司有进行品尝的收集信息的方式,但在决策中“寻求相关或限制因素”方面做得不足,没有注意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案例二土星电脑公司和美国硅谷的许多高科技公司一样,以火箭般的速度发展,但也面临着来自东海岸大公司的激烈竞争。
公司刚开张时,一切就象闹着玩,高层管理人员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来上班,谁也分不清他们与普通员工有什么区别。
然而,当公司财务出现了困境,局面有了大的改变,原先那个自由派风格的董事会主席虽然留任,但公司聘入了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琼斯。
琼斯来自一家办事古板的老牌公司,他照章办事,十分传统,与土星公司的风格相去甚远。
公司管理人员对他的态度是:看看这家伙能呆多久?!看来,冲突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一次公司内部危机发生在新任首席执行官首次召开高层管理会议时。
会议定于上午8点半开始,可有一个人9点钟才跌跌撞撞地进来。
西装革履的琼斯眼睛瞪着那个迟到的人,对大家说:“我再说一次,本公司所有的日常公事要准时开始,你们中间谁做不到,今天下午5点之前向我递交辞职报告。
百事公司案例分析报告一、百事公司历史1893 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伯恩市,年轻的药剂师科尔贝?布莱德汉姆(Caleb Bradham)试验时发现了一种新口味,深受苏打柜台顾客的喜爱。
他由此意外发明了一种由可乐果、香草和珍贵精油混合而成的碳酸饮料,取名为“布莱德( Brad)饮料”。
1898 年 8 月 28 日,科尔贝将其易名为“百事可乐”(Pepsi-Cola) ,这种饮料能够发挥类似胃蛋白酶的功能,有助于消化。
1902 年,科尔贝创建了百事可乐公司。
起初,科尔贝自己将浆液混合配制,通过苏打柜台出售。
后来他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商机的存在——将百事可乐灌装起来,这样各地的人们就都可以享用到。
二、企业使命我们立志将百事公司建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主营方便食品和饮料的消费品公司。
在为我们的员工、业务伙伴及业务所在地提供发展和创收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努力为投资者提供良性的投资回报。
诚信、公开、公平是我们所有经营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三、企业愿景百事公司的责任是在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善周围的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百事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愿景是“百事公司的承诺”的基础。
它表达了我们的基本信念:即只有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才是企业正当的行为,这涉及整个世界的繁荣兴旺,以及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公司未来方向百事是一家比可口可乐规模更大,更加多元化的公司,拥有无数增长的机会和方向,尽管从美国来看可乐市场有些停滞,但可乐和零食的全球市场依然强劲,在某些国家增长甚至达到了两位数。
此外百事继续在非可乐市场扩张领域,似乎增进了可乐和咸味食品,水和运动饮料早餐和果汁产品之间的协同。
2009 年后期,百事在巴西并购当地的最大的包装椰汁饮料商。
此外,百事耗资 78 亿美元收购了两大独立灌装商这一前向整合战略,是数月来百事公司主要的行动。
五、公司目前战略本土化战略百事公司案例分析本土化管理与本土化生产是当前全球跨国公司的趋势百事在中国的本土化进展成绩斐然。
百事可乐经典营销案例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激烈竞争绵延百年。
在中国市场上,百事可乐公司凭借着上百年不断沉淀和更新的现代营销理念、基于这种理念建立的现代营销管理体系,以及熟悉中国市场的管理层,打造了百事可乐高效务实成功的管理平台,同时也构成了百事可乐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
那么接下来小编跟读者一起来了解一下百事可乐经典营销案例吧。
百事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一近日上海某大学城一整栋宿舍楼突然挂满了印有梅西形像的浴巾,整栋宿舍楼被梅西“占领”,成为沪上热议事件,而这次事件则是由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百事)策划的足球嘉年华系列活动中的一站。
随着足球热的升温,球星策略的运用也成了关注的焦点。
1平方米的浴巾变身1000平方米的户外媒体——无中生有,事件营销每种广告形式,有自己的媒体表现形式,并在各自媒体优势和受众偏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
其中户外大牌因为其强势的视觉效果成为媒体形式中价格比较高的媒体类型,在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更是如此。
而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受种种原因限制,媒体环境相对单纯,几乎在各大校园甚至周边都很难觅得户外大牌踪影。
这次上海百事借助时事足球盛会热点,通过唤起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渴望,用一条1平方米的浴巾将1000平方米阳台变成了一块户外大牌。
而从经济性上分析,其付出的成本显然小于户外大牌的购买价格,用无中生有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品牌专属的广告牌,抓住传播的本质。
从2014年开始,各大厂家都希望借助6月开始的足球盛会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是其赞助费又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埋伏营销,如何借力打力着实让市场人员煞费苦心。
拥有众多球迷的大学生历来都乐意为心中偶像呐喊,上海百事此次利用梅西这样的巨星,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物品做载体,传达了百事可乐品牌的激情、潮流与活力,与做为官方主赞助商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相比,真正的“埋伏”了一把。
百事可乐经典营销案例二百事可乐:打响猴年第一炮2016年是猴年,百事可乐抓住猴年主题大打温情牌,请到了六小龄童拍出一支广告短片——《把乐带回家之猴王世家》,用微电影的方式讲述了章家猴王四代人的故事,从“活猴章”到“赛活猴”,从“南猴王”到“美猴王”,以猴王的名义感动了每一个人。
百事可乐市场定位成功案例分析1998年,百事可樂百年之際,百事推出了一系列的營銷舉措。
1998年1月,郭富城成爲百事國際巨星,他與百事合作的第一部廣告片,是音樂“唱這歌”的MTV情節的一部分。
身著藍色禮服的郭富城以其活力無邊的外型和矯健的舞姿,把百事一貫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此片在亞洲地區推出後,引起了年輕一代的普遍歡迎。
1998年9月,百事可樂在全球範圍推出其最新的藍色包裝。
配合新包裝的亮相,郭富城拍攝了廣告片“一變傾城”,音樂“一變傾城”也是郭富城新專輯的同名主打歌曲。
換了藍色“新酷裝”的百事可樂,借助郭富城“一變傾城”的廣告和大量的宣傳活動,以“askformore”爲主題,隨著珍妮。
傑克遜、瑞奇。
馬订王菲和郭富城的聯袂出擊,掀起了“渴望無限”的藍色風暴。
由郭富城和珍妮。
傑克遜聯袂演出的主題廣告片“渴望無限”投資巨大,場面恢弘,是百事近年力推的作品。
歌曲“渴望無限”由珍妮。
傑克遜作曲,音樂從慢節奏過渡到藍色節奏,最後變成20世紀60年代的House音樂,曲風華麗。
郭富城美倫美奐的表演和性感的造型,珍妮。
傑克遜大氣的唱功,使整個廣告片充滿了浪漫色彩,尤其由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兩位巨星共同演繹,更加引人注目。
王菲的歌曲在亞洲樂壇獨樹一幟,她爲百事拍的廣告片同樣以“渴望無限”爲主題,由她創作的音樂《存在》表現了王菲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和堅定信念。
“渴望無限”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體現。
2002年1月,樂壇天之嬌女——鄭秀文小姐正式加盟百事家族,成爲新一代中國區百事巨星。
2002年,F4的“百事可樂”廣告成爲備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廣告。
音樂的傳播與流行得益於聽衆的傳唱,百事的音樂營銷成功正在於它感悟到了音樂的溝通魅力,這是一種互動式的溝通。
好聽的歌曲旋律,打動人心的歌詞,都是與消費者溝通的最好語言。
有了這樣的訊息,品牌的理念也就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了。
大手筆公關長期以來,百事可樂始終致力於建立以“百事可樂基金”爲切入點的良好公共關係體系,熱心贊助體育賽事以及其他公益事業。
百事可乐案例剖析标题:百事可乐案例剖析关键字:百事可乐消费者传播沟通多元化的品牌策略目前,百事可乐国际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旗舰品牌是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和激浪。
此外,还包括亚洲、北冰洋和天府等著名地方品牌。
国际著名的调查机构尼尔森(ACNIELSEN)公司在200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百事可乐已成为中国年轻人最喜爱的软饮料之一。
就产品组合的宽度而言,百事的产品组合远比可口可乐要丰富。
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非常单纯,仅仅从事饮料业。
而百事公司除了软饮料外,还涉足运动用品、快餐以及食品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2001年8月百事公司宣布并购贵格公司。
与贵格的联姻使百事可乐得到了含金量颇高的Gatorade品牌,并大幅提高了百事公司在非碳酸饮料市场的份额。
尽管就市场规模而言,非碳酸饮料与碳酸饮料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成长速度却是后者的3倍。
百事并购贵格后,在中国的销售战略并没有改变,但业务范围扩大了,品牌资源扩大了。
百事在原来碳酸饮料的基础上将会很好地整合果汁和运动饮料,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还会陆续推出其他消费者喜爱的饮料,如茶饮料、纯净水等,让中国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传播策略整合营销传播(IMC)的中心思想是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统一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一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集中的作用,其目的是协助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
百事可乐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把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促销策略集于一身,在整合营销传播中,各种宣传媒介和信息载体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名人广告众所周知,百事可乐的广告策略往往别出心裁。
在与老对手可口可乐的百年交锋中,百事可乐广告常有好戏出台,使可口可乐备感压力。
其中,百事可乐运用的名人广告,是它的一个重要传播手段。
1983年,百事可乐与美国最红火的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
杰克逊签订了一个合约,以500万美元的惊人价格聘请这位明星为“百事巨星”,并连续制作了以迈克尔。
SWOT分析案例-以百事可乐为例引言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商业分析工具,用于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本文将以百事可乐公司为例,进行SWOT分析,探讨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优势1. 品牌知名度高:百事可乐是全球最知名的饮料品牌之一,享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2. 广泛的产品线:百事可乐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包括不同口味的碳酸饮料、果汁、纯净水等,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全球化战略:百事可乐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分销网点和销售渠道,能够迅速进入新兴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
4. 研发能力强:百事可乐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以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劣势1. 健康问题:碳酸饮料被指责为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这可能影响到百事可乐的销售和形象。
2. 市场竞争激烈:百事可乐面临来自可口可乐等竞争对手的强烈竞争,市场份额可能受到一些挑战。
3. 税收和监管压力: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碳酸饮料征收高额税费,并对其营销和广告活动进行限制,这可能会影响到百事可乐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推广。
机会1. 健康饮品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健康饮品的需求正在增加,百事可乐有机会开发和推广更多健康饮品。
2. 新兴市场增长:一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迅速,百事可乐可以抓住机会加大在这些市场的市场份额。
3. 可持续发展:百事可乐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推出更多环保产品和倡议,以满足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威胁1. 替代品增多: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转向健康饮品和替代品,对传统碳酸饮料的需求可能下降。
2. 负面媒体报道:百事可乐可能面临媒体的负面报道,特别是与健康问题相关的报道,对公司形象和销售造成负面影响。
3. 供应链问题: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问题,如原材料供应和运输问题,可能会影响到百事可乐的生产和交付能力。
结论百事可乐作为全球知名的饮料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劣势和威胁。
案例一:品牌延伸的典型——可乐大战一、最白热化的竞争在消费者和几乎所有行业业者的心目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可能是全美国(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对抗型竞争者。
“可口”和“百事”争夺业界老大的战争,已经和他们各自成就惊人的饮料本身一样知名了。
1991年,“百事可乐”的母公司“百事公司”名列《广告年代》全国一百大广告商排行榜的第五名,该公司所支出的广告费用在名单上为九亿零三百四十万美元。
同一份名单中“可口可乐公司”排名第二十八位,所支出的广告费用为三亿六千七百四十万美元。
由于“百事”旗下所经营的业务不只是可乐一项,所以拿可乐对可乐的广告经费相比,应该更能代表双方战事的激烈状况:光是“可口可乐”部分的广告费用是五千八百万美元,而“百事可乐”部分则是六千一百万美元。
到底这么惨烈的竞争所为何来?不过是苏打水罢了……1991年,“可口可乐”的营业额是一百一十五亿七千万美元,而“百事可乐”则是一百九十六亿美元。
截止目前为止,“可口”和“百事”在两大公司的品牌定位和日益增加的延伸品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桑德营销服务”(Sound Marketing Services)公司是一家位于西雅图的营销顾问公司,该公司总裁哈威(Richard D.Harvey)在1992年的一期《广告年代》杂志中撰文,好好地探讨了“可口”和“百事”两家公司一番。
哈威指出可乐饮料在食品店中开始呈现停止成长的趋势(过去八年中成长率约下跌了百分之四),他指责:“他们(可乐公司)不去建立品牌真正的价值和资产,反而采取削价竞争作风,企图用庞大的广告费用去创造更多的销路,以弥补减少的营收,这是一种华而不实、没有意义的做法。
”虽然营销人员和一般大众对于两大可乐公司耗资数百万美元请麦可尔·杰克逊、雷电·查尔斯、玛丹娜、艾尔顿·强等巨星拍广告究竟能获得多少回报,一直还辩论不出个结果来,但是哈威所言“不去建立品牌真正的价值和资产”一事,却对这两个有史以来最强势、最获认同、最赚钱的品牌不尽公允。
新可口可乐引入失败的感想众所周知,新可口可乐的营销失败是我们营销史上一个典型的案例,历史残忍记下了这重重的不光彩的一笔,它给了了我们无不有益而深刻的启示,使我们在今后新产品的开发和引入过程中考虑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些肤浅的表面认识。
如果历史的书页翻回到20几年前,如果你是可口可乐公司掌管产品的总经理,你又该怎样抉择呢?面对百事可乐愈加凌厉而嚣张的挑战,可口可乐终于不能再高枕无忧、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
于是,他们开发了一种味道更甜的新配方,要急于挽救不断下降的市场份额。
而且通过口味测试证明这种新配方要胜过百事可乐。
那可口可乐把这一原因归咎于什么呢?我们从材料中得知:口味是其市场份额下降的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且他们也想当然的人为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
我想,这是他们决策失败的致命部位。
他们只从主观判断出发,并没有立足于市场,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以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没有顾及到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
尽管他们做了口味测试与消费者对新可乐的反应测试,但这只是局部的一方面。
他们之前应该做更加全面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做一下消费者的满意度调查、消费者对可口可乐品牌的认知度调查、购买可口可乐的消费者特征以及消费行为的调查等,还要搞清楚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征、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以及促销战略与策略等。
挖掘出百事可乐市场份额上升的深层次的隐性因素,充分认识到是产品本身的原因还是营销活动上的不足,抑或是竞争对手的逐步强大是一不可避免的趋势。
然后再去做策略的研究、制定与实施。
结果可知,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仍然喜欢经典的可口可乐,他们喜欢的难道只是可口可乐的味道吗?这种回答显然流于浅薄。
他们喜欢的更是经典可口可乐所代表和象征的美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可以说可口可乐已经成为美国国民心中一面不可动摇的旗帜,一个根深蒂固的符号,所以新可口可乐的大肆上市犯了一个原则性的战略失误。
接下来,“堪萨斯”项目的引进也有些急失冒进,倍感唐突。
百事可乐案例外部环境分析(现代竞争分析南开⼤学,柳卯平)百事可乐案例分析第⼀部分外部环境(机遇与威胁)百事可乐产业格局百事可乐公司已是⼀家拥有多元化产品的公司。
它拥有饮料、饭店及零⾷三个产业。
饮料业⼀般环境:案例⽆信息。
产业环境分析产业细分从⼀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软饮料是饮料产业的⼀个重要的细分产业。
饮料产业的细分产品包括:软饮料;固体饮料;酒类。
如果从⽣产等关键活动的差别分析,可以将他们视为不同的产业。
软饮料产业细分(包括纯净⽔)顾客细分:(1)地理位置——北美洲市场(包括美国市场);国际市场(2)销售渠道:⾷品店;⼤型零售;饭店;便利店产品细分:产品种类——可乐饮料;⾮可乐饮料(组分添加饮料;果汁;茶饮料,等)。
软饮料占据了美国饮料1/4的消费量,矿泉⽔销售量占了美国软饮料销售量的27% 。
软饮料全产业细分矩阵*百事可乐公司;#可⼝可乐公司。
不同国家顾客的⼝味偏好差别很⼤,使区域市场的扩展难度加⼤,在国外市场很难获得成功。
战略分组软饮料⾏业的价值链主要有两个环节:(1)浓缩糖浆的制造:(2)装瓶和地⽅分销。
软饮料的瓶装和分销是饮料业资本最为集中的部分,这部分⼀般是由地⽅瓶装⼚商把持,这些瓶装⼚商⼤部分都是独⽴经营的⼤型浓缩品⽣产商的特许经销⼈。
因此,软饮料产业的主导企业应当是制造浓缩糖浆、对瓶装和分销有控制能⼒并⼀般有⾃主品牌的企业。
对瓶装环节和分销的不同选择可以视为糖浆制造企业的前向⼀体化与资源外取的不同选择。
采取特许⽣产与经销的瓶装和分销企业可以视为单独的产业。
该产业⽐较重要的战略变量包括:规模;品牌知名度;产品线宽度;新产品开发能⼒;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分销系统与能⼒);对瓶装环节的控制,等。
新产品开发能⼒和规模为变量。
其中,第⼆、第三组的产品线宽度缺乏资料。
可⼝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是赢利的,其他组的赢利性不详。
美国软饮料产业战略分组产业竞争环境(及其产业特性)进⼊障碍构成产业进⼊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新产品和品牌的差异化);专利技术(专利配⽅);对销售渠道与关键供应商的控制;资⾦。
品牌故事经典案例随着市场的加深竞争,品牌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以品牌的价值观凝聚消费者的心理价值,以直觉的和情感的方式来建立一种竞争优势,即品牌的故事。
下面以三家知名企业的品牌故事为例,讲述他们在建立和巩固品牌形象中取得的成功。
第一家是百事可乐。
有人说,百事可乐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其中,“百事可乐”的故事把它品牌管理到了位面。
他们的标志是文字“百事可乐”,以及一只可爱的绿斑斑的熊熊,即“可乐熊”。
他们的广告当中,可以看到可乐熊在各种奇妙的冒险中不断地成长着,他的美丽与乐观、勇敢、坚定、善良以及梦想迷人的形象,最终让每一个人对百事可乐有一种亲切的感情。
第二家是肯德基。
肯德基的标志性人物形象是一个身着绿色裤子蓝色外套的小鸡,它令人印象深刻,所有人都知道它就是肯德基。
此外,肯德基在建立品牌之初就构建了成功的品牌故事,即“以客为尊,诚信经营”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他们在提供服务上的承诺,更体现出他们对顾客的重视,从而在消费者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使得他们的品牌在市场上实力变得强大起来。
最后一家是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标志性形象是一只红色的“突击鸭”,可以说,它是这个品牌不可分割且不容替换的组成部分。
有了它,大家对可口可乐有更多的了解,它代表着可口可乐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共鸣。
而更重要的是,可口可乐一直如一地坚持“Young Forever”价值观,表明他们不想让人们忘记可口可乐的存在,也不愿意当年的活力和热情被淡忘,以此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从而把可口可乐的品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这三家著名企业的故事管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品牌故事管理是一项极其有效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帮助品牌建立良好的口碑,更能帮助品牌被消费者认可和记住,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只有建立一个真实的品牌故事,才能把品牌建设得更加牢固,实现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