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古老街道来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每天一县: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太史慈子义云龙区(320303),因境内云龙山、云龙湖得名。
辖9个街道:彭城街道、子房街道、黄山街道、骆驼山街道、大郭庄街道、翠屏山街道、大龙湖街道、潘塘街道、汉风街道。
另有淮海食品城、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
(1)彭城街道以古彭城得名云东一道街1号辖10个社区:晓光社区、庆新社区、新生社区、户部山社区、莲花社区、兴隆社区、钟鼓楼社区、燎原社区、建南社区、宣武社区。
命名经历:彭城街道(1955)-新生街道并入(2005)(2)子房街道因境内子房山得名,子房为汉朝张良的字津浦西路142号辖11个社区:子房社区、铁刹社区、圆梦社区、金狮社区、王杰社区、响山社区、津浦社区、铁花社区、铁工社区、下洪社区、梁庄社区。
命名经历:子房街道(1956)-铜山街道并入(2005)(3)黄山街道城东大道66号辖13个社区:坝山社区、店子社区、工院社区、黄山垅社区、科苑社区、绿地北社区、绿地南社区、梅园社区、民安社区、民健社区、民强社区、育园社区、香庭社区。
命名经历:黄山街道(1998)-新店子街道并入((2005)(4)骆驼山街道因骆驼山得名郭庄路58-19号辖9个社区:东方社区、金骆驼社区、津东社区、民富园社区、民祥园社区、民怡园社区、狮南社区、狮子山社区、阳光社区。
命名经历:骆驼山街道(2000)(5)大郭庄街道固大郭庄得名郭庄路199号辖6个社区:李庄社区、如意家园社区、下河头社区、上河头社区、兴云社区、润龙社区。
命名经历:大郭庄街道(2000)(6)翠屏山街道因翠屏山得名郭庄路187号辖5个社区:乔家湖社区、土山寺社区、长山社区、紫金东郡社区、和平上东社区。
命名经历:翠屏山街道(2000)(7)大龙湖街道因大龙湖得名 104国道南侧维维大道1号辖14个社区:曹山社区、茶庵社区、程庄社区、崔庄社区、大王庙社区、丁庄社区、段山社区、冯庄社区、柳集社区、六堡社区、塘坊社区、国信社区、汉源社区、龙湖西社区。
大运河商帮文化之都———窑湾古镇作者:来源:《华人时刊》2018年第11期这是一个不是江南胜江南的梦里水乡,这是一座在桨声灯影里低吟高歌的小镇,这是一颗镶嵌在千里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历经1300多年的时光打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晕。
这,就是古镇窑湾。
踯躅于窑湾青石铺就的小巷,穿越重门叠户的明清建筑群,拂去历史的尘烟,细赏古镇千古兴衰的画卷。
窑湾的美,让人震撼。
这种震撼不仅在于古镇之形,更在于浸润在古镇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扇窗、一个门槛中的文化气息,这种浸透了岁月饱含着沧桑显示着千古兴替的文化气息,如一觞佳酿,让人醉得痛快,醉得情不自禁。
窑湾镇位于徐州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镇而过),与宿迁、睢宁、邳州一水相连,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的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小上海”之称,也是苏北地区迄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古镇。
窑湾在东周时期为钟吾国辖地。
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经过窑湾,使窑湾成镇,唐朝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公元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
窑湾原来只是一处行船歇息的地方,后来的繁荣昌盛与运河的漕运和政权的推动相关。
公元1668年,郯城一带发生了8.3级大地震,震后灾区急需人丁援助,为此清王朝在农历四月初八发布诏令“凡到地震灾区开荒立业者,罪可赦免”。
于是全国各地,福建、山西、安徽、江西、山东等地一批曾犯有死罪的前朝之臣和达官显贵纷纷携家带财来到窑湾。
定居窑湾的人群中,文化水平高的,多来自江南;武艺高强的,多来自各地领导反清的将领;来自福建、山西地区的移民,多数是大富豪、大地主之家,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地震后一片废墟的窑湾建设成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北贯山左,南驰江淮”,窑湾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到民国初期,成为南来北往商旅的重要水上驿站,正是这种独有的优势,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设计实践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徐州市中心,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来探讨该街区的整体改造设计,提升街区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城市规划方面,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改造设计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设计师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风貌的前提下,注重街区的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
例如,将街区内部的街道设计成一条通车的环形马路,并在街区中央建立一个公共广场,为城市民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要将该街区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使其综合效益达到最优化。
其次是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在整体改造设计中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尽可能保留历史文化的信息价值和特色风貌。
对于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设计师应当遵循“原汁原味、慎重呈现”的原则,通过对历史建筑、文化景观的修复和整合,在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街区内历史建筑和文化传承的深厚内涵,使城市居民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
再次,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满足市民的日常需求。
必须重视当地的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设计师可以根据市民需求,优化建立历史风貌的文化公园、文化创意商业街、文化艺术展示和演出中心等相关设施,让市民在生活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最后,要充分考虑业主利益,进行综合考虑。
因为改造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考虑到该街区现有业主的利益,需要进行充分的协商和平衡。
在整体改造设计中,一方面需要关注业主的利益,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补偿政策,并充分听取他们意见,促进整体改造方案的顺利实施。
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整个街区的整体形象,避免影响街区的整体改造效果。
户部山的记忆千年繁华地徐州马市街(上)—户部山的记忆—千年繁华地徐州马市街提到马市街,很多城市的朋友都会很熟悉,这条街,杭州有,营口有,邢台有,开封有,而且基本上都是位于城南,文化底蕴深厚,可论由来,当属顶流的便是可以追溯到西楚霸王项羽的徐州戏马台下的马市街了。
80年代马市街西口公元前206年,那个叫项羽的少年27岁,正值意气风发,“一腔热血难自控,豪气云天少年郎”,引兵西进,攻陷咸阳,放火焚烧秦朝皇宫后,并未选择定都咸阳,而是还师彭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秋风戏马”正是这年秋天,项羽居彭城,登南山,筑高台,观看兵士在南山下操练兵马。
这便是戏马台的原始与来历。
而这戏马台与马市孰先孰后,说起来却象是个不成话题的话题,一般人都说先有项羽秋风戏马,而后有马市,可一位近80岁的老人却有着一个不同的说法:应该是先有马市。
他确确凿凿地说,这是他听祖辈人传下来的。
祖辈人讲,这徐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地区也是养马、出好马之地,南山在徐州城南,马放南山,自古有之,因此楚汉之前,南山之下就已经出现了马的集市,骏马、良马聚集。
正因为如此,酷爱战马的项羽便亲自莅临此山此市,进而凭借此山此市,在此挑选、征集马匹,为其征战服务,并在南山上建筑高台,观赏山下举行的赛马活动,进行兵马操练。
项羽在南山上“戏马”,观看操练兵马,是在他灭秦之后,其声势最为强盛之时,自意诸侯各得其地,仿佛四海归一,天下太平,此际秋风戏马,虽是兵马操练,也是尽显威风。
尚想巍台上,铁槊拥万马。
酒酣笳万马,旌旗蔽原野。
——元·陈孚“戏马台”字为明代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所书戏马台:戏马台位于户部山最高处,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霸王项羽在此笼山络谷营台、以观将士戏马,醒掌天下事,醉卧美人膝,故称“戏马台”。
而位于山阴的马市街,也有缘由可循,南山东面、南面、西面地势辽阔,笼山络谷,陈兵布阵,纵横捭阖,可作为演习之地,此为其一;而其二,山北面,成为马营、马厩所在地,有利于隐蔽;除此,山北距离城市南门颇近,靠近街市,出现许多为养马,为士兵服务的一些行当,如修订马掌、马匹交易、相马兽医等。
徐州老东门老东门一直是徐州的“历史符号”代表之一,因为军用原因,一直没有对外开放,颇为神秘。
徐州历史上的战争很多,老东门也成为为数不多的保留完整的地上建筑。
颇具历史内涵的老东门里保存了徐州解放战争后仅存的地上建筑。
建筑年代可分为民国时期、解放后时期建筑。
兼具中西神采的民国建筑比较适合展现复古的时尚魅力和人文内涵。
城墙遗址、碉堡、军部大门、民国礼堂……徐州老东门留下的文化符号复合了上世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
红砖青瓦,鱼鳞松、香樟树、法国梧桐,绿树成荫,彭城徐州近现代的“历史符号”藏于其中,军部的哨岗亭依然保存完好。
在老东门时尚街区东北角,淮海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西南侧,有一座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碉堡,目前为止也是闹市区唯一遗存的碉堡。
碉堡高约2米,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射击眼。
10号楼,抗战期间的李宗仁指挥部旧址。
多数建筑是解放前,少数建筑史解放后按照国民建筑风格新建的。
图为8号楼,原68军军长工作,休息场所。
老东门6号楼,原国军徐蚌会战作战部旧址。
8号军长楼的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新接出的钢结构房屋面积也是300多平方米。
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结合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那棵长在钢结构内的雪松和楼前的云杉都是当年蒋经国种下的,把雪松包围在寸土寸金的钢结构经营场所内,也是对树木的保护。
老东门历史介绍。
老东门4号楼,原杜聿明指挥部。
肆号楼位于叁号楼的南侧,其拱形门洞两侧的立柱是不见一丝缝隙的整体大理石做成的。
肆号楼最早是“日本宪兵司令部”所在地,1945年至1948年作为国民党联勤处。
1937年,李宗仁将军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中,这里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作战总指挥部。
叁号楼———民国时期的礼堂。
明代洪武年间修筑的徐州城东城墙。
城墙砖逐层向内错开大约1厘米,城墙墙面向西倾斜。
建城墙的大青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度大约有12厘米。
城墙内外两面用大青砖与糯米汁拌石灰修筑包裹,中间用土与碎砖掺杂夯实,这样的城墙非常牢固。
徐州的古老街道来历一、统一街与美人巷相传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他传令百官,动员百姓,一面破土修建王宫,一面把分散的零星集市连成一条长街。
因为这条长街从南到北贯穿全城,所以叫做“统一街”。
又因为它是彭城最早形成的长街,对城市的美化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有“自古彭城一条街”之说。
位于统一街西边的“美人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长约五、六十米,南接中枢街,北通淮海路,是闹市中的一条幽静的小巷。
后人把美人巷改成美仁巷,突出一个“仁”字,寄寓着对虞姬人格魅力的敬仰。
如今,美仁东巷早已拆除,荡然无存,而美仁西巷亦堵成了死胡同。
二、大同街位于徐州市区中心地带,西起彭城路,北至解放路。
清代有主管科举考试的察院在其中段(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所以它原名察院街。
但因其东端就是旧城东门之故,又名东门大街。
早年当马路初开的时候,是徐州古城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北伐胜利后,以孙中山的理想世界大同之名代替了察院街。
大同街真正的兴起是在1920年后,从史料中看,大同街开始承担商业使命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黄河改道时期,大约是清咸丰年间。
不过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同街上不过只有十几家简陋小店。
天成百货店开业之后,由于经营从上海运来的时新适销的百货,很快打开了业务,一跃成为徐州最大的百货店。
随着商业的发展,金融业相伴而生。
1920年以后,大同街上相继开设了吴汉三的笃生昌、房文宝的万隆永、陈姓的成蚨祥等私人钱庄;公营的有中国、交通、河南农工等银行,一条街上同时汇集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大同街可谓盛极一时。
1930年铺设成简易的柏油路面,这是徐州城出现的第一条柏油路面。
那时徐州城一些著名的商店:如经营呢绒、绸布、百货的天成、华丰泰、裕泰祥,以及大餐馆,如致美楼、珍斋、花园饭店等都在这条街上。
有民谣云:“老天成,真正强,华丰泰,裕泰祥,宝成银楼老凤祥”。
白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耀着五彩光芒。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设计实践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街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该街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逐渐受到破坏和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整体改造和设计,以体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设计的实践方案。
一、现状分析1.1 历史文化价值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是徐州市最早的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文中市场、南大街、中大街等街道连接起来,沿街分布着传统的徽派建筑、明清古建筑以及西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1.2 环境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环境逐渐恶化,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原有的文化特色也逐渐丧失。
街区内的交通、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也亟待改善。
1.3 存在问题街区内的建筑大多数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风貌被时尚商业所破坏,居民生活环境差,社会功能相对单一。
二、整体改造设计方案2.1 保护性开发整体改造设计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使其得以保留和传承。
可以对部分没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或改建,腾出空间用于改善环境和提升功能。
2.2 精细化修复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需要精益求精,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改善和加固。
修复工作需要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力求达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2.3 完善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需要对街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善,包括道路、排水、供水、供电等,以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解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2.4 强化功能定位在保留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根据街区的特点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合理划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推动商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发展,使整个街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2.5 提升街区形象通过整体改造设计,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使其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场所和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设计实践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市政府计划对该街区进行整体改造设计实践。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是徐州市的文化名片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整体改造设计实践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对该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
只有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和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规划和设计整体改造方案。
还需要调查街区的现状和问题,比如建筑物的年代、现有的设施和功能,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改造建议。
在整体改造设计实践中,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拥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古街巷、庙宇和村落等,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在整体改造设计中,应该注重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采取适当的措施修复和保养,使其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
整体改造设计还应该注重街区的功能和活力。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体改造后,应该能够成为一个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
要通过重新规划布局和引进符合街区特色的文化产业、旅游设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提升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整体改造设计还应该注重街区的环境和景观提升。
可以通过改善街道的硬质和软质环境,如道路绿化、建筑立面改造、景观照明等方式,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的街区环境。
可以利用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加街区的人气和活力。
整体改造设计还要注重与居民和社区的沟通和参与。
在整体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诉求。
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与居民和社区共同研究和决策整体改造的方案,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改造设计实践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重街区的功能和活力,注重环境和景观的提升,同时注重与居民和社区的沟通和参与。
徐州地名四道街、三角线、二眼井、大把头、一人巷、立德路、二府街、黄茅岗、栅栏门、育红街、道署街、文亭后街、林家巷(健康巷)永康路、察院街、东门大街、立达路、县署街(少华街)、台庙子南(铁佛寺南)丰储街、驴市(博爱街)幸福街太多了,老徐州地名也只有老户才能知道,而且年龄都得在60以上的老徐州人知道,呵呵以上这些仅供参考。
徐州带数字地名的历史典故(转)徐州有个关于地名的顺口溜,“一人巷、二眼井、三马路、四道街、五毒庙、六道门、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堡”。
徐州和数字有关的地名分别为:一人巷,二眼井、二府街、二坝窝、两山口,三马路、三官庙、三民街、三道湾、三孔桥,四道街、四新巷,五毒庙、五孔桥、五定门、六堡、六道门,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堡等。
一(依)人巷:此巷原地处富贵街和中枢街中段,现供销大厦鞋帽城后。
小巷南北走向约50米,宽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一人巷因此得名。
二眼井:最有代表性的是现在五中附近的二眼井。
之所以称为二眼井,不只是有两个井眼,而是井下有井,井下套井。
原来明天启四年,徐州黄河在奎山决口,老城全部埋在黄土之下。
数年之后,崇祯年间,在废城上重建新城。
人们凭着记忆,在原城门处建城门,在原道路上开新路,这二眼井不偏不倚,开凿在原来井上,方位竟然那么准确,可谓是天下奇闻,上苍恩赐。
可以想象当年人们何等的惊喜!地下旧的二眼井直径比较小,还有个石井台,新的二眼井直径比较大,也仿旧凿个石井台。
二府街:即现在的中枢街,西起立德路,东至彭城路。
它的西段原来是石牌坊街,这是当年徐州城内唯一的一座过街牌坊。
这条街的东段,在清朝是是铜沛同知署,权力仅次于徐州知府,人们称之为“二府”,二府街因此得名。
三马路:黄河早先流经徐州。
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而改道北徙山东,一条古黄河也就留在了古城徐州。
它从古城西北郊外的九里山脚下,流入徐州,在古城东南七里沟流出城。
它象一条弧形的绸带,穿城而过;将市区一分为二。
徐州屠彭老街:古老的商业文化之旅徐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其中,屠彭老街是徐州市的一个古老街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文化遗产。
走进徐州屠彭老街,就像是穿越时空,可以感受到古老的商业繁华和文化底蕴。
屠彭老街位于徐州市云龙区,是徐州市内最古老的商业街区之一。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屠彭老街周围是传统的民居和商铺,狭窄而错落有致的巷弄穿越其中。
大街两旁是仿古建筑,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古时的徐州。
走进屠彭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砖瓦建筑。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露出了历史的痕迹。
街道两旁是青石板铺成的小道,石板下面传来脚步声,仿佛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街道上人流穿梭,熙熙攘攘,彰显着古老的商业繁荣。
屠彭老街以其独特的商业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这里的商户大多是家族经营的小店铺,传承了数代人的手艺和经验。
从古玩店到书店,从手工艺品店到茶馆,每一个店铺都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里,游客可以购买到许多具有徐州特色的纪念品和小吃,同时也能品味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和茶文化。
品尝当地的美食是徐州屠彭老街之旅的重要一环。
街区内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摊位和餐馆,能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比如,徐州的口味重,糖酥肉、清汤牛肉和鸭血粉丝汤都是徐州的特色美食。
这些美食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深受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
除了美食,屠彭老街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演出。
在街区内的古庙和剧院,经常有传统音乐和戏剧表演。
这些表演以传统的徐派音乐和徐剧为主,展示了徐州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舞蹈、歌唱和戏剧表演,感受到徐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屠彭老街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活动和美食上,还体现在古代商业文化的遗迹上。
徐州曾是江苏省乃至中国重要的商业城市,而屠彭老街就是当时商业繁荣的见证。
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和摊位,都是当时商人们经营的场所。
这里曾经是繁荣的市场,商贾云集,人来人往,是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地点。
2020/6一、段庄彭家巷:新老两条路徐州泉山区的段庄,原是一个古老的村庄,2000年撤村设为段庄街道办事处。
段庄是徐州通往萧县的关口,今天的淮海西路曾经是徐萧公路,段庄就位处淮海西路北侧,其范围东起二环西路,西至三环西路,北到矿山路,南邻湖滨新村。
明清时期,段庄是徐州西北黄河防汛的重要地段,防洪堤坝从韩山到徐州北关,反复修筑。
现今,段庄北部、西北部,康熙、乾隆时修筑的防洪堤坝依旧隆然,这处徐州黄河防洪的重要遗迹也是段庄的重要标志。
在2011年拆迁前的段庄地图中,老彭家巷在穿村而过的东西向大路的南侧,细而长,大致呈南北走向。
彭家巷有历史,名称是约定俗成的,1989年拆迁时,保留了彭家巷的路名。
段庄拆迁后,沿着新开辟的新淮海西路路北西行,过乐融儿童之家来到十字路口,巷子头就立有 “彭家巷”的路牌。
这条拓宽的新彭家巷往北一直通到矿山路,但这条路并不是老彭家巷,老彭家巷的位置是在新淮海西路路南的万科翡翠天地一带。
由于开辟新路占去一段,原来的老彭家巷被分成了南北两段,北段是新铺设的水泥路,南段是旧路。
新旧路衔接处就是万科与段庄地界的分界点,向北一百多米,是万科翡翠天地新城,新派、新颖、新式;向南二百多米,虽然是早年拆迁重建的段庄新小区,楼房上“段庄”字样的楼牌高高亮亮,南口抵达是老淮海西路。
二、老彭家巷:彭氏族人与“灵椿堂”段庄主要姓氏有彭、张、吴、周、段、刘,史等。
彭氏是段庄各姓氏人口最多的大家族,聚居在村庄中部的彭家巷。
彭氏族人称彭家巷彭氏是“以国为姓”,他们供上古大彭氏国篯铿即彭祖为族祖。
据老辈人讲述,明朝末年,彭氏先祖(佚名)携子彭德禄,从西边坐船来到段庄,彭德禄有三子云辉、云翰、云曾,有祠堂在段庄大队南边,祖坟原有墓碑。
92岁的彭世文等老人曾经听上辈人说,段庄彭氏早年居住在韩山村北的杨庄(现汽修厂),靠近一条路边,因多次遭遇过匪徒的抢劫,为了安全,就“北迁偎大庄子住”,即迁到现今的段庄。
段庄彭氏堂号是“灵椿堂”。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设计实践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是徐州市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遗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遗址,需要进行整体改造设计实践。
整体改造设计应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
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包括明清时期的官府建筑、民居、庙宇等,这些建筑物是珍贵的历史遗存,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特色。
在修复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材料和结构,还原建筑物的原貌,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固和防腐处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整体改造设计应考虑提升街区的功能定位。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遗址,应当打造成一个历史文化体验区,让人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整体改造设计应增加文化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寓教于乐,让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和文化活动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还可以增加一些商业设施,如书店、茶馆、手工艺品店等,以便市民和游客可以在其中休憩和购物。
整体改造设计应注重提升街区的环境质量。
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游览体验和文化氛围。
整体改造设计应考虑提升街区的绿化率和空气质量,增加休闲区和绿化带,种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提供优美的环境景观。
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工作,保持街区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整体改造设计应注重街区的交通规划和管理。
由于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狭窄的区域,交通拥堵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整体改造设计应合理规划街区的交通线路,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减少机动车通行,提倡低碳出行。
在交通管理方面,可以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设计实践应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提升街区的功能定位、提升街区的环境质量以及规划和管理街区的交通。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址,提升街区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质量,提升市民和游客的体验感,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徐州旧事寻访“美人巷”:千载西楚记忆,只余一声叹息最江苏2016-03-04 15:57:19想起徐州,总是金戈铁马、汉家风骨的磅礴气势,好像地名读起来也一样声音铿锵、爽朗大气,不像江南水乡有那么多繁复、甚至连字都不认得的地名。
直到我发现了“美人巷”,才发现它周边的古雅小巷,都连接着徐州一段那么久远的往事。
在任何电子地图上搜索“美人巷”,都是徒劳的,因为它如今已改名“美仁巷”。
这条古巷长约五、六十米,南接中枢街,北通淮海路,原新华书店以东,是闹市中的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幽静小巷。
巷内正南正北六七个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住着十余户人家。
窄窄的小巷进去,房屋低矮破烂。
巷子很是短小,除了一间门面房有几个人外,与淮海路的喧嚣相比,静的出奇。
在这条小巷里,唯一能证明巷子名的是一个仅看到的“美仁西巷13”的门牌。
“美人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
当年项羽初到徐州,与爱妾虞姬择宅而居,当时就选城中离楚宫很近的一巷中的院落内。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后,霸王府(宋代苏轼为徐州太守时拆除,用其料建黄楼)即建在虞姬住处东北约1500米的现彭城路1号。
虞姬与其兄虞子期住在巷内。
项羽被困垓下,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和《垓下歌》,歌罢,拔剑自刎。
由此,因项羽《垓下歌》而称虞姬为虞美人。
明代初在美人巷西侧建东察院,正德六年(1151年)改建为道署。
清代为淮徐道署,后改徐州道,即徐州道台衙门。
美人巷作为西楚王朝的遗迹直到清末。
公元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国民党执政后,徐州的国民政府提出重新议定街巷名称。
当议到美人巷时,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美人巷是西楚遗迹,应予保留;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美人巷易与封建社会色情场所相混淆,有藏污纳垢之嫌,有损新社会形象。
争执不下,最后折中,取其谐音,并且引用孔子“里仁为美”的名言,于是,“美人巷”改称“美仁巷”。
在“文革”期间,“美仁巷”曾作为“封资修”被破除,改名为“大同西街二街西巷”,1981年又恢复了“美仁巷”名称。
徐州的那些老街巷徐州淮海路户部山的小巷“一人巷、二眼井、三马路、四道街、五孔桥……”这些关于徐州老街巷的歌谣还记得吗?解放桥为何不在解放路,环城路为什么不环城……11月10日,云龙书院《徐州人讲徐州故事》系列讲座启动。
首场讲座邀请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先生,他图文并茂地讲述,展现出了徐州老街巷的历史文化。
街巷地名是徐州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见证,是人们记住乡愁怀念家乡的文化符号。
徐州古城,从四个方向的城门说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000多年的古城,徐州老街巷的地名及其变更、消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历史色彩,记载着沧桑历史风云、城池市廛景象、百姓喜怒哀乐,蕴藏着生动丰富的史料资源。
清同治《徐州府志》街巷图徐州城的城建从四个方向的城门开始。
南门给现在留下的地名是南门桥,在泛亚大厦旁边。
南门大街1928年改为中山街,后又改为彭城路;东门在人民舞台附近,东门大街又称为察院街,1928年北伐军占领徐州后,为庆祝胜利,期望“世界大同”,便改称大同街。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金融、百货、宾馆、邮电等密集,诸多机关设在此处,热闹非凡的大同街被称为“小上海”;北门在1818美食广场附近,明洪武时称武宁门,万历年间称拱极门,崇祯重修仍称武宁门。
北门内近府衙门,外临黄河、九里山,肩负防御、护卫双重重任。
北门大街在北伐胜利后改为统一街(现已消失);西门在现在二院西侧的位置,西门大街在明洪武时称通汴门,正统年间称为忠义门;万历年间重修后称威远门,崇祯年间重修后称武安门,1928年后,西门大街改为和平街。
西门大街旧址明代城内14条街,如今街巷千余条明代地方志上,徐州城最早记录有14条街。
其中马市街在户部山下,先有马市后有街;河清路从东门里通往二中,现在金鹰门前;太平街即统一街中段,如今的彭城广场,连接中山路;中正街即彭城路。
另外还有武宁街、平治街、兴武街、务本街、威远街、阜民街、敦化街、崇礼街、会通街和广济街,这些街名有地理人文,有治安经济,体现出崇礼教化、河清平安、武威宁远、繁荣经济、会通天下的愿望。
作者: 蒋峰[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江苏地方志
页码: 6-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历史变迁;钟鼓楼;大同;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民国初年;历史故事;徐州
摘要:民国初年间,在徐州民间流传着一首有关百货业的民谣“老天成,真正强,华丰泰,裕泰祥,宝成银楼老凤祥”,说的是当时徐州大同街商业的繁华。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大同街成了徐州这座古城现存很少的古街之一,街的两侧已是高楼林立,但不宽的街道仍然可看出古街的范儿,尤其是街中段的钟鼓楼依然屹立,标识着这条古街的历史,见证了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历史故事。
徐州的历史景点
徐州是江苏省的重要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徐州,有许多历史景点,它们见证了徐州的发展历史,也是徐州的文化瑰宝。
首先,徐州有徐州历史文化街,它是徐州最古老的街道,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
其次,徐州还有徐州城墙,它是徐州城墙的核心部分,它在明清时期修建,被誉为“江南第一城”,是徐州最具代表性的古迹。
此外,徐州还有马嵬坡,它是古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被认为是徐州最重要的历史景点之一。
最后,徐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景点,比如徐州古城,徐州古渡口,徐州美术馆,徐州古典园林等,它们都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
徐州有许多历史景点,它们见证了徐州的发展历史,也是徐州文化瑰宝。
徐州的古老街道来历一、统一街与美人巷相传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他传令百官,动员百姓,一面破土修建王宫,一面把分散的零星集市连成一条长街。
因为这条长街从南到北贯穿全城,所以叫做“统一街”。
又因为它是彭城最早形成的长街,对城市的美化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又有“自古彭城一条街”之说。
位于统一街西边的“美人巷”,相传是由虞姬在此居住得名,长约五、六十米,南接中枢街,北通淮海路,是闹市中的一条幽静的小巷。
后人把美人巷改成美仁巷,突出一个“仁”字,寄寓着对虞姬人格魅力的敬仰。
如今,美仁东巷早已拆除,荡然无存,而美仁西巷亦堵成了死胡同。
二、大同街位于徐州市区中心地带,西起彭城路,北至解放路。
清代有主管科举考试的察院在其中段(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所以它原名察院街。
但因其东端就是旧城东门之故,又名东门大街。
早年当马路初开的时候,是徐州古城中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北伐胜利后,以孙中山的理想世界大同之名代替了察院街。
大同街真正的兴起是在1920年后,从史料中看,大同街开始承担商业使命的时期可以追溯到黄河改道时期,大约是清咸丰年间。
不过一直到民国初年,大同街上不过只有十几家简陋小店。
天成百货店开业之后,由于经营从上海运来的时新适销的百货,很快打开了业务,一跃成为徐州最大的百货店。
随着商业的发展,金融业相伴而生。
1920年以后,大同街上相继开设了吴汉三的笃生昌、房文宝的万隆永、陈姓的成蚨祥等私人钱庄;公营的有中国、交通、河南农工等银行,一条街上同时汇集了如此多的金融机构,大同街可谓盛极一时。
1930年铺设成简易的柏油路面,这是徐州城出现的第一条柏油路面。
那时徐州城一些著名的商店:如经营呢绒、绸布、百货的天成、华丰泰、裕泰祥,以及大餐馆,如致美楼、珍斋、花园饭店等都在这条街上。
有民谣云:“老天成,真正强,华丰泰,裕泰祥,宝成银楼老凤祥”。
白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道两旁的霓虹灯闪耀着五彩光芒。
有的商店更播放着留声机唱片,以广招徕,颇有上海南京路的情调。
因而老百姓说它是“小上海”。
1937年,日军放火焚烧使大同街街西整个化为灰烬,大同街从此陷入一片沉寂。
现在,在大同街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当时的广货店和银行,但许多老字号饭庄等商铺还依然存在,如老同昌茶庄、美芳照相馆、广济堂药店,三珍斋等老招牌。
三、王陵路王陵是西汉时期刘邦的有功之臣。
当时的西楚项羽意欲王陵叛离刘邦,以便瓦解汉军。
将王陵之母抓至楚营,要她写信叫王陵弃汉归楚,王陵母引剑自刎,以断其子思母之念。
刘邦打败项羽后,王陵回到彭城,跪行两里多路来到母亲墓前痛哭不止。
后人为了纪念王陵母威武不屈的精神,特为其建墓(其墓在今燕子楼公园北门内),以昭千秋,并把王陵跪行的这条路取名为王陵路。
现在的王陵路东至中山南路,西至永安广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把王陵路改为育红街。
1981年整顿路名,恢复其原名王陵路。
四、丰储街丰储街东起民主南路,西越奎河至解放路。
早年这里并无正式街名。
因该街西段北奎河东岸上有庙宇铁佛寺,所以人们都称其地为铁佛寺南。
又因该寺建筑在一较高的台基上,故又称其地为台庙子南。
这铁佛寺是徐州有名的八大寺之一。
但至20年代后期庙中神像多已倾塌,其神像中的十八罗汉则被迁徙云龙山兴化寺,现庙宇全被拆除了。
它的故址就是原徐州开关厂及纸制品厂的所在地。
这条街是昔日粮行集中之地。
最盛时期的30年代初多达30余家。
近处东南方的农民多以驴驮或人力肩挑粮食来此出售。
睢宁、灵璧、泗洪、泗县的广大农村所产的粮食,均小船装载,沿濉河转奎河而上,运至这些粮行里来待售。
当年只要走进这条街,随时都可听到抑扬顿挫的粮食过称报数声,其调颇为悦耳。
北伐胜利后整顿街名时,给它取名丰储街含有“粮丰储满”的祝愿。
五、月波街此街西南与大同街的东端相接,东北与淮海东路相连,在这条街的东边高台上原有一座“月波楼”,为旧时登楼东望黄河,仰望明月之所,这条街因楼而得名,是个陡坡,呈“S”形,全长不过30米。
六、淮海路“淮海路”在许多城市屡见不鲜,但惟有徐州的淮海路,最切合当地实际。
不仅徐州是淮海地域的中心城市,这路又是城市的中心干道,还因其历史沿革发人深思。
抗战时期,徐州沦陷,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为加速对中国掠夺,运送军用物资,在徐州城区开辟大的干道,东西向的一条干道定名为“启明路”(今淮海路),当时汪伪政府的徐州伪市长为日寇歌功颂德,专此题书诗词:“日出东方,启我明光。
桥通路成,普济众生。
”他公然颂扬日本旗上的太阳,把侵略者的行径,说成是“普济众生”,且从中选取“启明”二字为路命名,选取“济众”二字为此路上的一座桥命名。
抗战胜利后此路改为“中正路”;1948年12月1日,解放大军先头部队恰是通过此路入城,解放徐州进军江南,后以“淮海”命名此路,以纪念淮海战役胜利。
七、中枢街中枢街西起立德路,东至彭城路。
它的西段原来是石牌坊街。
因为街上有一座石头建筑的贞洁牌坊而得名。
这是当年徐州城内唯一的一座过街牌坊。
这条街的东段,旧时原有一个徐州府衙的派出机构,人们叫它二府,因此得名二府街(现百货大楼后,随着彭城广场的建成,已消失)。
民国初年有进步人士梁中枢,原为铜山县教育局长。
他认为连年军阀混战,人民限于水深火热之中,要挽救危难局势,非振兴教育不可,于是弃官不做,便在现中枢街中山路口原清节堂(清代少年丧夫,无有依靠者得入清节堂,可供吃住之所)内办学。
校名为铜山县第一高等小学(据说此校原设云龙书院),自己所得工资亦捐助学校做经费。
他日夜操劳,成绩卓著,后因积劳成疾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学校门前的街定名中枢街。
但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改为大同西街。
1981年整顿地名时,决定恢复原名。
八、少华街少华街东起中山北路,西至立达路。
因为这条街上曾经有个县衙门,所以原来叫县署街。
民国初年为纪念王少华而改名为少华街。
十年动乱中曾被改名为向阳一街。
1981年地名普查后仍叫少华街。
王少华是徐州人,原来的名字叫王宗琦,清代末年在铜山县劝学所工作。
宣统年间主办自治研究所。
他是同盟会会员。
辛亥革命以后他曾在文庙召集各界代表开会,商讨徐州的独立问题,决定成立徐州军政府。
不久,张勋在南京被革命军战败回到徐州,军政府宣告解散。
1912年2月7日,革命党人活动张勋所属的江防军起义,张勋逃到柳泉。
2月13日徐州成立了铜山县政府,王少华担任交际长。
孙中山发动讨袁运动时,任命黄兴为讨袁军总司令。
黄兴命令驻徐州的第三师师长冷遹率部北进到利国驿、韩庄一带掩护,以便南方的军队向北挺进。
这时袁世凯重新武装张勋的部队,双方在运河激战五天。
冷遹的第三师因敌方的援军来到,寡不敌众,奉命南撤。
当冷遹的部队离开徐州后,为了维护治安,地方人士于7月18日公举临时民政长,当时无人敢担任。
王少华为了家乡的太平担任了这个职务。
没有几天,张勋又回到徐州。
有人劝王少华暂时躲避一下,王少华不肯。
有一天,张勋部下有一个小军官带了几十个辫子兵找王少华要草料和牛车。
王少华不愿意打扰百姓,说他刚刚代理民政长没有几天,不能筹办,辫子兵大吵大闹,气势汹汹。
王少华见这伙人蛮不讲理,就走到后面跳楼自杀。
后人为纪念王少华,而将街名命名为“少华街”,又将斗姥宫改建成王少华烈士纪念堂(故址为今少华街小学)。
九、道平路崔道平,原名崔冠贤,男,邳州四户人。
幼年读私塾,光绪27年应征当兵,在军营中秘密参加了攻打南京的战斗。
讨袁后,参加中华革命党,奉孙中山之命赴徐州做秘密工作,公开身份为小学教师。
当时,张勋盘据徐州,他暗中发动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在一次密谋刺杀张勋的活动中,不幸事泄被捕。
临刑前,有人想营救他,密约看举枪即倒下,以便乘机诈死然后抢走尸体。
但他大义凛然,直立不倒。
就义后,人们为纪念他,便把这条原名毓秀巷的道路改名为道平路。
不过,道平路在此后又曾改称过公恰路,其原因是时任徐州道尹、驻徐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的名号为公恰。
道平路现已改成建国西路,但路桥仍留取“道平桥”之名。
为纪念辛亥革命历史名人陈英士,还曾借莺市街的谐音,一度改名“英士街”。
十、博爱街现在的博爱街,是欧洲商城建成后,整体南移的。
原先的博爱街,基本上成一不等边的直角形,它的短边是南北走向,南起杨家路,北止精忠巷口。
早年这一带叫"驴市",但不是卖驴的地方,而是赶脚驴(以驴代步)的集散处。
早年,西关外有一大悲庵(俗呼代佛庵,是大悲庵的别名)。
庵址就是现在的淮西小学二部所在地。
当北伐成功后,为了给这个西关外定个街名,便以庵喻大慈大悲之义,转意为孙中山的博爱之说,所以从此它就有“博爱街”之名了。
原淮西小学二部内部那座古老楼房,就是当年住庵和尚的宿舍楼。
这个庵有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庵的地方,那是住庵的是和尚,而不是尼姑。
博爱街在文化大革命期中,曾被改名幸福街,所以现在街上及其附近尚有好几家商店及加工厂用的是“幸福”之名。
1981年整顿地名时,根据群众意见,街名恢复为“博爱”。
欧洲商城开工建设时,博爱街在折迁范围内,为保留“博爱”地名,将商城建成后南面的一条街整体移植了这一古老而有历史意义的地名。
十一、永康路永康路是从现在牌楼市场斜坡下面起向东南延伸至淮海东路北侧的一条弯曲小道。
早年它的原名叫林家巷,因巷内住一名医林姓而得名。
据说林医生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凡来就医者,皆能药到病除。
当时曾流传着“有病莫观望,快到林家巷,到了林家巷,病好身体壮”的歌谣。
因而林家巷名噪一时。
后来人民大众为了祝愿病除身壮,便呼叫其巷为健康巷。
再后巷内路西经过修整,更引申其意而定名为永康路。
十二、文亭街文亭街东起中山南路,西中枢南街。
东面原来到彭城路,现在从中山南路到彭城路这一段叫青年路。
因为过去街当中有一个道衙门,所以文亭街原来叫道署街。
在道衙门西面有一个向南又向北拐的弯路,所以西面又叫做道署后街。
辛亥革命以后,道衙门没有了,而在现在的中山路口有个“一文亭”,于是改名为文亭街和文亭后街。
现在统称文亭街。
“一文亭”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建筑物。
上面是灰色筒瓦,檐角高翘。
亭上有“一文亭”三个大字横匾。
上有阁楼,下有栅栏门可以开关出入。
台阶高约一米。
抗日战争以前,因为妨碍交通而拆除。
关于一文亭的来历,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据说,清朝末年,有一个贫穷的青年,他为人很诚实。
有一次别人送他一文制钱。
他用这文钱做小生意,因为省吃简用,对待顾客又热情,终于积蓄了很多钱。
后来他就用这些钱盖了一个亭子,以便行人休息或避雨,取名“一文亭”。
还有人说是纪念清代末年铜山县知县陶斋明的。
因为他为官廉洁,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当他卸任时,老百姓在路旁放了一个大筐,大家约好每人投一文钱到筐里,不多时间,就投了不少钱。
他们把这筐钱送给陶斋明。
陶斋明不肯要。
于是他们便把这些钱用来盖了个“一文亭”。
十三、苏堤路现在的苏堤路是从前防洪的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