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楚王陵”_20160520112656214_20160520114327667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8
“以学定教——构建民主课堂”教学预案(试行)
课题徐州汉文化—楚王陵第( 1)课时撰写人:
教学
目标
了解徐州汉文化----楚王陵的相关知识
重点
难点
教学
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了解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板块一】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了解、走进
徐州楚王陵。
2、【教学板块二】学生分组介绍徐州楚王陵
的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
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主人墓。
它的发现是在发掘兵马俑之后,我经过6年的不
懈努力,
狮子山楚王陵(雄)
于1991年7月12日找到的。
1994年11月经
国家文物局颁发发掘证照,当年12月动工发掘,
次年3月底基本结束。
由我和邹厚本同志任领队。
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400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
凿石成墓,早年被盗,有3间耳室和1座陪葬墓
未被盗墓者发现,保存下来一些重要文物。
该墓
由墓道、天井、内墓道、甬道、耳室、侧室、棺
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总长117米,宽13.2米,
面积850多平方,凿石量达5100多立方米。
是历
年来在徐州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实的
墓。
但该墓尚未按原设计要求建成,室内有许多
地方遗留下诸多待完成的痕迹。
墓道分内外两部分,外墓道又分前后两段,前
段长29米,宽9米,未建成,其上残石林立,为
了下葬方便,在残石上用夯土做成斜坡道。
后段
长20米,宽3.45米,平底,深达14至10米,。
震撼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精美玉器震撼!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精美玉器!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它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的徐州市三环路狮子山,四千余件兵马俑是汉墓的重要陪葬品,它发现于1984年,时隔十年后,发掘了主人墓——汉墓。
汉墓位于徐州东郊狮子山南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
狮子山楚王陵位于徐州市狮子山,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遗址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
位于其西侧300米远的汉兵马俑则是楚王陵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征着卫戍楚王陵的部队。
当年楚王陵的发现纯属偶然:1984年12月,徐州狮子山脚下几个顽皮的孩子在施工工地的土里扒出了几个小泥人,不经意间触动了隐藏在小泥人背后深厚的汉文化之网。
当考古人员接到村干部的报告赶到现场时,孩子们玩耍的工地已变成了一个小市场:有人在土里不停地挖,有人坐在边上焦急地等着收购——一个小泥人10元钱。
考古人员很快意识到了小泥人的重大价值,盗挖盗卖活动很快被制止,现场被严密封锁。
2天后,考古专家们开始了系统的抢救性发掘。
前后历时60天,共发现5个俑坑(最后发现总共6个),4000多个陶俑。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大规模正式发掘主墓。
到1995年1月11日,考古队员已经看到了主墓室的大门。
主墓室的门口堆放着几块巨大条形石块,每块石头的重量估计有五六吨,这是下葬者为防止墓室被盗用来封堵墓门的塞石。
然而塞石已经被拉了出来,而且上面扔满了各种文物。
王恺估计,盗墓者肯定通过主墓口进到墓室里了。
每块被拉出的塞石上,都凿有一个类似“牛鼻眼”的东西,盗贼正是把绳索拴在牛鼻眼上,不知用了什么技巧,居然把五六吨重的塞石拽了出来。
考古队员仿佛看到了盗墓者的活动:拉出塞石后,盗贼进入了墓室。
墓室内很黑,他们手举火把乱翻一气,发现有价值的金银器全都不会放过,把墓室洗劫一空后,盗贼远走高飞。
徐州两汉文化知识徐州,那可是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宝藏库,里面满满当当装的都是两汉文化的奇珍异宝。
你要是到了徐州啊,就仿佛走进了一本活生生的汉代史书里。
徐州的两汉文化,那可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记载,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
比如说汉墓吧,徐州的汉墓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些汉墓规模宏大,墓室里的构造错综复杂,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样。
你在里面走啊,就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
每一块墓砖,每一个墓室的布局,都好像在悄悄地诉说着汉代的故事。
这些汉墓里还出土了好多精美的文物呢,像金缕玉衣,那可是稀世珍宝啊。
玉衣上的每一片玉,都打磨得那么光滑,玉片之间用金丝连缀,就好像是给古人打造的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制铠甲,这得多高的工艺水平才能做出来啊?你看了能不惊叹吗?再说说汉代的画像石,这可是徐州两汉文化的又一宝啊。
这些画像石就像汉代生活的一幅幅画卷。
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场景,有车马出行的热闹场面,那马的神态啊,栩栩如生,就像要从石头上飞奔出来似的;还有农耕劳作的画面,人们在田地里辛勤耕种,仿佛能看到当时人们忙碌的身影,这哪里是石头啊,这简直就是一部部会说话的历史纪录片。
站在这些画像石面前,就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汉代的街头巷尾,能看到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风俗习惯都能从中窥探一二。
这感觉多奇妙啊,就像你有了一台时光机一样。
徐州的两汉文化在建筑上也有深刻的体现。
那汉代的建筑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精致。
比如说一些古建筑遗址,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雄伟壮丽。
就像一个曾经威震四方的将军,即使年老体衰,但是那股威严的气势还在。
这些建筑的结构、布局,都有着独特的讲究。
它们的存在,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我们探寻两汉文化的道路。
还有徐州的两汉文化在民俗传承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现在徐州的一些民俗活动啊,还能找到两汉文化的影子呢。
就好比过年的时候,那种热闹的氛围,阖家团圆的感觉,说不定在汉代的时候也是这样呢。
楚王陵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主要是以汉文化的发达而著名。
“两汉文化看徐州”充分说明了徐州的汉文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徐州出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墓群。
狮子山楚王陵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
这座汉墓是考古工作者在94年底至95年初发掘的。
据考证墓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
这座王陵的出土,对我们考察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封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汉代人民所创造的这一段历史风情吧。
各位游客,这座墓葬总长117米,总面积851平方米,是徐州目前已经出土的汉墓群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它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和主墓室四个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来到了外墓道的扩展处。
这一部分没有做完,各位可以看到这里残石林立,这种情况在古代墓葬中非常少见,一般的墓葬凡是在入口处都修凿得很平整。
大家请看这些工具,当时工匠们就是用它们来打凿陵墓的。
再看这些石头本来是准备做塞石用的,已经凿出了雏形,但因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
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在一种不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的。
等看到后殿时,我们就会了解到他具体的死因。
从这里望过去,最能感受到这座墓葬雄伟宏大的气势。
这就是外墓道的主体部分。
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
这样深又这么窄,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抬头仰望之时,会产生一种天荒地老的永恒感来。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墙壁修凿的十分平整,凡是山体本来的自然裂隙,像这些地方都用特制的石条镶补起来,使得整个墙壁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
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
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务长或后勤部长。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极精这座王陵据说是汉景帝时楚王刘戊之墓,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特别是其中的玉器,质地极为精纯,工艺也极为精湛,堪称西汉古玉中的极品。
本文配图就是难得一见的徐州博物馆楚王墓出土的玉器高清图。
然而,在研究这批玉器的过程中,真知堂对楚王陵的主人到底是谁,产生了疑虑。
都说这位楚王就是七国之乱时造反自杀的刘戊,但根据其出土的玉器来看,此说存在很大疑点。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楚王陵墓出土前的离奇经历。
大约是上世纪末的1984年,人们在距离徐州市区五公里远的狮子山一带发现了兵马俑。
狮子山是徐州一座高度仅有61米的石灰岩质地的小山,因为状似雄狮而得名。
这一年12月的一天,狮子山下砖厂的民工正在挖土,突然发现锄头下出现了陶俑。
著名的狮子山汉兵马俑就此出世。
这座兵马俑坑规模宏大,包括四个步兵俑坑和一个骑兵俑坑,共有4000个汉代陶俑,足有一旅之兵,堪称奇迹。
当地考古学家在发掘这批兵马俑后,认为:这批兵马俑绝不是孤立的,周边一定会有一座巨大的墓葬。
徐州古称彭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自己的异母弟刘交于此,建立楚国。
据史料记载,楚国共传12王,到王莽时期才断绝。
因此,这位拥有4000兵马俑陪葬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某位楚王。
然而在狮子山汉兵马俑坑出土后,长达十年时间里,考古学者们踏遍了整个狮子山,还动用了维加重力仪、浅层地震仪、地质雷达等最先进的探测仪器,前后三次大规模钻探,花费了几十万元,依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王陵。
难道这个王陵真的不存在,兵马俑坑到底是为谁陪葬的呢?时间一转眼到了1990年,专家王恺决定走群众路线,找来狮子山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开座谈会。
听大家讲狮子山的故事。
突然,一位老人说的几句话,一下子引起了王恺的注意。
"山上老张家的地窖可真大,很大很大的,能存上万斤红芋,有两米多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王恺清楚地记得,这座山就是一座石头山。
只有地表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泥土,下面全部都是坚硬的石头。
关于楚王陵的作文
“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今天上午,妈妈就带着我和妹妹去参观了徐州汉文化景区的狮子山楚王陵。
楚王陵是东汉时期一位楚王的陵墓,但不能确定是哪位楚王,因为当时的楚国有12位王,这个只是其中一位楚王的陵墓,考古学家考证是楚王刘郢或刘戊之墓。
我们买好票进来之后,就沿着墓道往下走,越往下走就感觉越凉爽,就像开了空调一样的。
妈妈指着墓道旁边的一些工具告诉我,这么大的陵墓都是那个时候的古人拿着这些铁凿、铁斧的工具一下一下凿出来的。
天啦!我想这也太难了吧!
我们跟着导游参观了底下的各个墓室,每个墓室里面都有很多的随葬品。
有赤带金扣、玉耳杯、走盘珠及各种兵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了楚王身上的那件“金缕玉衣”听导游说以前考古学家发现的“金缕玉衣”上的玉片都只有2100片左右,而楚王陵中这件“金缕玉衣”上面的玉片达到了4000多片,而且都是用的质量最好的禾田白玉用金丝串联起来的,每一片都晶莹剔透,所以这件玉衣更加珍贵无比。
观完楚王陵,我们又来到了汉兵马佣博物馆和汉画艺术馆,这里的汉兵马佣不同于西安秦兵马佣的高大,这里的兵马佣只有我们半身高,但是个个制作精美,而且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妈妈告诉我,楚王陵、兵马俑和汉画像石并称为“汉代三绝”由此可见汉朝那个时候的人是多么的伟大啊!。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金器赏析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墓室雄浑宏大,结构奇特,虽经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近两千件各式文物,均在考古发现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基除出土有两百多件质地之优、工艺之精、造型之美的玉器外,还出土了具有北方草原装饰风格的全带扣、金饰件等数量不多的金嚣物,这些璀璨精美的金器虽不多,但却大大丰富了汉初金嚣的面貌,表现出独特的渊源与风格。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汉代是中国古代黄金生产的大发展时期,早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金银工艺极为发达而且独其风格,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孝惠帝时“郎侍中皆冠鹞鹱、贝带”,孝文帝投匈奴单于所好,遣使送贵金饰具带、黄金犀毗与汉族传统的丝织品,即说明了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亦说明了华夏民族对少数民族金银工艺的学习效仿,更说明了此类物、口廿大概本非出自匈奴,汉代中央政府极可能设有此类物品的宫延作坊。
狮子山汉基出土的这些金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形制上较多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北方草原金器的风格。
一、金带扣所谓“带扣”,就是古人腰带上的锁扣,相当于现代人使用的“皮带头”。
金带扣是我国北方匈奴民族使用的腰带,由于其华贵、精美,后来传入中原,为汉代贵族所推崇。
常见于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各地墓葬中,在鄂尔多斯至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域更常出土。
汉代时带扣的形制增大,变成腰带上使用的固定物,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狮子山汉墓出土了两条形制相同的金扣嵌贝腰带,出土于“外墓道耳室”兵器堆中,重叠放置,通长g7厘米、宽6厘米。
腰带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中间由用丝带编缀的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做成的花饰。
两副带扣尺寸和纹饰基本相同,每块带板长13.3厘米、宽6厘米,扣舌长3.3厘米。
然而厚度和重量区别较大。
图一中的这副金带扣就是其中之一,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扣舌组成。
其一块带板錾刻“一斤一两十八朱”,另一块侧面錾刻“一斤一两十四朱”铭文。
汉时风韵——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实拍狮子山楚王陵位于徐州东郊南麓,是西汉早期被分封在徐州的楚王的陵墓,墓主人是谁尚无定论,据考证可能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当年他参加七国之乱失败后被迫自杀,楚国宫廷必然不可能按正常程序将其安葬,这也与此墓尚未完成就将墓主人匆匆下葬有所印证。
这座墓凿石为室,穿山为藏,墓室嵌入山腹内深达百余米,几乎把整座山体掏空,工程浩大,其中包括庖厨间、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小墓室 12 间,再现了西楚汉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视死如生”的丧葬观。
虽然曾在西汉末年王莽时期遭遇了大规模的官盗,但仍有大批像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等珍贵文物幸存下来,使后人能一窥西汉时高级贵族的生活。
除此之外,考古专家还在附近挖掘出了陪葬的兵马俑坑,也很值得一看。
楚王陵的入口与楚王雕像狮子山楚王陵的结构图楚王陵正面入口,正中这些尚未修整完成的塞石毛坯也是此墓未修完和墓主匆忙下葬的侧面印证。
堵在墓道口的塞石,共四组十六块,每块长2.5米,宽、高各90多厘米,重5-6吨。
盗墓者在石头上凿出牛鼻眼,拽出右上角四块塞石后,进入地宫盗墓。
如果不是当时有组织的大规模官盗,一般的小毛贼可没有这种能力,挪动塞石。
墓道高度与游人的对比中墓道,长20.3,、宽3.45、高13.4米,墓壁上方凿有对称的长方形门楣石槽,西侧埋藏有数十件彩绘陶俑,东侧有一座侍奉楚王饮食的近臣陪葬墓,出土有“食官监印”鼻钮铜印,陪葬者年约40岁。
进入中墓道的瞬间就会感觉凉风习习,仿佛把盛夏的暑气都隔绝在了外边。
内墓道,南接中墓道,北与地宫主墓门相通,上方为一硕大天井。
长19.3、宽2.07,距天井底部5.08米,东西两侧石壁上凿有三间耳室,发掘时,耳室均保存完好,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东耳室内景,该室为庖厨间,长11.8、宽3.17、高1.76米。
出土了大量实用青铜器与陶器还有象征性的石灶、水井、男女侍俑,另有鸡、鱼、酒等大量食物遗迹出土,为楚王在阴间预备的食物还是挺丰盛的。
五彩江苏穿越两千年的汉源文化徐州汉文化景区文/路兴惠徐州是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 邦故里,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人说 “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 徐州”,而以地域来划分,古代徐州 的大部分遗存都在今天的云龙区。
在云龙区的东部,有一处以西汉 楚国王陵为代表的国家4A 级遗址类 公园——汉文化景区,占地面积1400余亩,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的汉源文 化主题公园,分汉代物质文化遗存展 示区和汉传佛教游览区。
整个景区 “有俑有陵有汉画、有山有水有古 刹”,呈现为一部立体的汉代史,成 为集“两汉三绝”为一体、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
景区先后被评为 “中国环境艺术示范景区”、“国家 4A 级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 的50个地方银奖”,“江苏大遗址” 等荣誉称号,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举世震惊的楚王陵地宫据历史学家考证,处于汉文化景 区核心区的狮子山楚王陵,其主人是 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西汉第三代 楚王刘戊。
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地区 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 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被评为1995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该陵 墓凿山为葬,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凿 石量高达5100立方米,是一座罕见 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
陵中 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 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包括目前国内出土的一件玉片数量最多、质量最 好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玉卮、金腰 带扣等,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在楚王陵西侧300米处,是楚王 的“卫队”—西汉彩绘兵马俑。
它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26华人时刊2021.4华夏CHINA是徐州汉文化的典型标志,发现于1984年,由六条兵马俑坑组成,有步兵、车兵、骑兵、战马等各类陶俑5000余件,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汉兵马俑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的“徐州汉代军事展厅”,使游客在领略兵马俑发展历程、军阵布局、制作工艺等内容的同时,通过与秦兵马俑、汉阳陵兵马俑、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的对比,更深入理解徐州兵马俑所具有的丰富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