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粘连临床诊疗及指南最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8
子宫内粘连(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临床路径一、子宫内粘连(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内粘连(ICD-10:N85.600),需要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粘连松解术(ICD-9-CM-3: 68.21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史:月经量减少、闭经等妇科检查:一般无特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经阴道三维超声等提示(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手术方式:宫腔粘连分离术手术途径:经宫腔镜(四)标准住院日≤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5.600宫腔粘连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白带常规、血尿粪常规;2.生化全套、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TCT、HPV;5.妇科彩超(三维),胸片、心电图;6.其他根据病情:血HCG、Ca125等;7.血性激素(必要时);8.宫颈分泌物培养(必要时)。
(七)预防性抗生素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须用药。
3.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3日1.必须复查的检查检验项目:无,必要时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3.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最新: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宫腔粘连(intrauterineadhesions,IUAS)是妇科常见、对生育功能严重危害并且治疗效果较差的宫腔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功能及身心健康。
我国IUAs的发病率居世界之首,耗费大量医疗资源,提高对IUAs的重视迫在眉睫。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微创中心段华教授讲解了《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段教授讲到:为了统一诊断标准,规范手术操作,加强再粘连预防,结合我国具体临床实践,归纳总结IUAs的专家共识是当务之急。
中重度IUAs手术建议在三级以上医院施术;由经验丰富医师施术;强调初次TCRA手术的重要性(推荐等级C)O在宫腔粘连手术中,应该尽可能减少重复手术,重视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并做好后续管理。
TCRA术后应常规宫腔镜二次探查,可增加随访次数,观察妊娠结局和并发症。
妇产科在线根据讲课内容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我国,宫腔粘连(IUAS)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疾病,其病理机制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大面积损伤,子宫肌壁相互粘连,致使子宫颈管、子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严重破坏生育功能,引起不孕、流产、胎停育及死胎等,严重危害生理健康,出现月经量减少、闭经、痛经。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IUAs的发病率最高,耗费大量医疗资源,提高对IUAs的重视迫在眉睫。
IUAs专家共识背景:IUAs诊断系统很多:1、1978年March评分法;2、1988年AFS评分标准;3、1995年ESGE评分标准;4、2000年NasrAL宫腔镜评分。
由于诊断标准不统一,造成很难把数据集中起来,手术治疗操作不规范,忽视对子宫内膜保护,忽略对卵管功能评估,不重视术中检测,缺乏再粘连预防方法。
临床尝试多种措施预防在粘连,包括机械屏障隔离创面、人工周期,但缺乏促进内膜再生修复的有效措施。
为了统一诊断标准,规范手术操作,强调再粘连预防,结合我国具体临床实践,归纳总结IUAs的专家共识是当务之急。
宫腔粘连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完整版)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发病机制在于疾病或手术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引起子宫肌壁粘连,出现月经少或闭经伴周期性腹痛、继发不孕不育和反复流产早产等临床相关问题,严重危害女性生殖生理健康。
规范化的手术治疗能达到重建子宫腔解剖学形态的目标,提高患者生育力。
1. IUA的治疗选择①无临床症状且无生育要求的IUA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推荐等级C)。
②虽有月经过少,但无生育要求,且无痛经或宫腔积血表现的患者,也不需要手术治疗(推荐等级C)。
③对于不孕、反复流产、月经过少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推荐等级C)。
2. IUA的分类①重度IUA严重影响患者的月经生理与生殖预后,对其进行分级评分有必要性(推荐等级B)。
②由于现有的文献报道采用多种分级评分标准,使得不同研究之间诊断标准不尽统一,缺乏可比性。
目前尚无任何一种分级评分标准得到国际范围内的采纳,反映出每种评分标准均存在自身缺陷(推荐等级B)。
③参照美国生育学会(AFS)与欧洲妇科内镜学会(ESGE)提出的评分量表,结合IUA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同时,纳入与治疗结局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提出中国IUA分级评分标准(推荐等级C)(见袁瑞教授《IUA的分类方法与评价》一文中的表1)。
中国IUA分级评分标准更全面,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生育能力,指导术后的生育衔接。
3. IUA的手术治疗3.1 IUA治疗目的恢复宫腔解剖学形态及宫腔容积,治疗相关症状(不孕、疼痛等),预防再粘连形成,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恢复生育能力(证据等级Ⅲ)。
3.2 IUA治疗术式宫腔镜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是治疗IUA的标准术式,不主张盲视下实施分离操作(推荐等级C)。
传统方法使用扩张棒、探针、活检钳等器械进行IUA的分离,由于盲视操作,易发生子宫穿孔、子宫肌壁损伤及宫腔“假道形成”等。
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 IUA)是妇科常见、对生育功能严重危害并且治疗效果较差的宫腔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理及身心健康。
继1894 年首次发表IUA 的文献报道之后,1948 年,Asherman 详细描述了29 例流产产后刮宫所致IUA 病例,并将其定义为“损伤性闭经(traumatical amenorrhea)”,又称为Asherman 综合征。
目前,IUA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并且随着宫腔手术的增加呈逐年增长趋势。
文献报道,多次人工流产、刮宫所致的IUA 发生率高达25%~30%[1],已经成为月经量减少、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
目前,针对重度IUA 尚无有效恢复生育功能和月经生理的治疗方法;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 TCRA)后再粘连率高达62.5%[2],妊娠成功率仅22.5%~33.3%[3-4]。
由于国内对IUA 研究的资料有限,缺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证据,本共识参考2010 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sts, AAGL)发布的关于IUA 的临床指南[5],结合我国的具体临床实践,参照加拿大预防保健服务专责小组(Canadian Task Force on Preventive Health Care)[6]及美国预防保健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7]制定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对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随着临床诊疗方法的提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本共识也将不断修订更新。
本共识中标出的证据等级及推荐等级如下:(1)证据等级:I:证据至少来自1 个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荟萃分析;IIa:证据至少来自1 个设计严谨的非随机对照研究;IIb:证据至少来自1 个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前瞻性或回顾性)或病例对照研究,并且是1 个以上研究中心的数据;IIc:证据至少来自1 个设计良好的非试验性描述研究,如相关性分析研究、比较性分析研究或病例报告;III:基于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或权威专家的经验。
子宫粘连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子宫粘连概述子宫粘连又称为阿什曼综合征,是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子宫内膜创伤、感染、神经反射、低雌激素水平等有关。
临床上常表现为月经异常、周期性腹痛、不孕、反复流产或早产,其中反复流产好发于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可出现早产和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
临床上常通过手术、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相应症状及恢复患者生育功能为目的。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宫腔粘连。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子宫。
常见症状:月经异常、周期性腹痛。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子宫内膜创伤、感染、神经反射、低雌激素水平、遗传和子宫先天畸形等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激素测定、超声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子宫声学造影、核磁共振成像、宫腔镜检查。
重要提醒: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者正常生育。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子宫粘连的发病特点三、子宫粘连的病因病因总述:目前子宫粘连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不过可能与子宫内膜创伤、感染、神经反射、低雌激素水平、遗传和子宫先天畸形有关。
基本病因:1、创伤任何能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的创伤,无论是否与妊娠相关均可引起子宫粘连。
有研究报道子宫粘连的发生率及粘连程度,随着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手术)的次数增加而增加。
2、感染子宫内膜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尤其是当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再受到到感染,可引起宫腔局部炎症反应,使子宫内膜纤维化,导致子宫粘连。
3、神经反射大量的神经分布在子宫颈内口,宫腔操作时宫颈内口发生痉挛性反射,导致创伤组织局部缺血发生粘连。
4、低雌激素状态子宫内膜中雌激素的低水平状态,可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足,子宫内膜较薄容易受损,导致子宫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