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雁门太守行》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1.76 MB
- 文档页数:17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教学《雁门太守行》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1.抓住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解读诗人的创作风格及诗歌特色。
3.品读联读,学习用典的诗歌表现方法。
(一)初读诗歌,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思考路径】读诗题《雁门太守行》,此诗题为古乐府旧题,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本篇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据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十分欣赏。
思考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讲述了怎样的战事描写了哪些战争场景能读出怎样的情感1.朗读诗歌,圈画诗中意象。
2.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描述战争场面,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初读之后,学生大致会勾划出“黑云压城"、“甲光”、“金鳞"、“角声满天”、“胭脂"、“紫”、“红旗"等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带有鲜明浓烈的色彩,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意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想向我们传达出怎样的战争景象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们能够理解:“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压境,营造了兵临城下,敌我悬殊的危急战事。
“甲光"是将士身上穿的铠甲的闪光。
“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对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大义凛然形象的写照。
“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秋色”是美丽的,美丽中又有着肃杀的残酷,“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半卷红旗”写趁夜奔袭之状,“霜重" 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战争的?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选自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品格与志趣,《诗词五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古体诗,李贺借写边塞战争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气势恢宏,语言精练,给人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是写战争的名篇佳作。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诗歌赏析能力,能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内容,基本理解诗歌情感。
但炼字品情,运用合理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加之,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李贺的诗歌,对李贺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所以学生对本诗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2.尝试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学习诗人的英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难点:尝试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资料补充:1、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作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