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453.00 KB
- 文档页数:19
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
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更需社会上下全力协同,长远发展行稳而致远。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自1982-2018年,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
改革频率不低,其间有些部门机构也曾出现过“反复”。
就这8次改革而言, 每一次皆顺应时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尽管每一次改革任务不同,重点不一,形式各异,但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不断的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
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50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
运用行政组织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因2008年3月1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新组建部委5个,减少正部级机构4个。
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热点议题,也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里程碑。
那么,如何认识大部制的内涵?怎样审视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又如何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大明确指出了未来5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大部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一环。
所谓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大部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转换其“全能型”、“管制型”角色。
因为,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只有顺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才能要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大部制正是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纵观我国政府的历次机构改革,都未在操作层面上尝试过大部制实践,自然没有现成的路子可循。
因此,如何确保大部制改革的成功及其高效运转,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难点。
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部制做法倒是值得我们借鉴。
在西方世界,英国是最早开始尝试大部制改革的国家。
英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探索将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先后进行合并、重组。
在60年代其先后组建合并了三个主要的大部(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及国防部);70年代,贸易工业部和环境事务部这两个大部又应运而生。
国务院机构沿革(1982-2008)(一)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从1976到1981年5年中,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了100个,人员编制达到5.1万人。
为改变“文化大革命”后党政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机构精简问题,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
2月2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对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强化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事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
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组建劳动人事部和广播电视部。
这次改革,将新华通讯社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这次改革主要在四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改革领导体制。
二是裁并工作机构。
三是精干领导班子。
四是紧缩编制,轮训干部。
机构改革后,国务院各类机构由100个裁并调整为61个,其中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直属机构由43个裁并为15个;办事机构由5个裁并为3个。
国务院各部门机关人员编制由5.1万名核减为3.83万名,精简25%,在这次改革中实行了“定编不定人”的办法。
党中央30个直属机构的内设局级机构减少了11%,处级机构减少了10%,总编制减少17.3%,各部门领导职数减少15.7%。
(二)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把机构改革紧密地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改革的重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08)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8.07.15•【文号】国办发[2008]102号•【施行日期】2008.07.1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八年七月十五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一)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
及时修订调减投资核准目录,大幅度提高国家核准项目的规模(限额)标准,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投资审核权限,今后按此要求原则上每两年修订一次。
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务院审批、核准或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
中央政府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项目,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行业管理部门确定投资目标、原则和标准等并加强监督检查,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
2.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外,由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
3.将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给国家能源局。
具体包括: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管理;管理国家石油储备;提出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措施;开展能源国际合作。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作者:刘静冯妍椒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9期摘要:2008年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主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与前几次改革相比,2008年中国进行的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政府组织机构更加优化、政府转变职能的方向更加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更加强烈、政府职权划分更加科学、政府职能综合化、政府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但改革要涉及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部门利益的存在,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改革后磨合问题。
述评国务院改革对今后的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务院机构改革特点问题评述“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指出:政府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焦虑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方面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1]。
经济管理部门所占比例过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所占比例偏小,不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也没有充分反映政府职能变化的新趋势[2]。
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前几次改革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政府组织机构更加优化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与原来28个相比,仅减少1个。
设置大部的目的,就是通过把政府部门中那些职能相近,由一个部门统一来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政府转变职能的方向更加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方向转变一直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此次也不例外。
以发改委为例,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之一,此次改革中,发改委剥离出了工业行业管理的有关职责,缩小了投资审核的范围,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更好地发挥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3]。
《行政管理学》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任课教师:***
班级:汉语言文学1001班
*名:***
学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构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具体如下:一、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二、1988年的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两会授权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03月15日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一)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财政部要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加强能源管理机构。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
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该局。
国家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国家能源局承担。
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三)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
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四)组建交通运输部。
将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部。
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保留铁道部,继续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