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2.42 KB
- 文档页数:1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第一部分前言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但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合水平、决策水平、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水平,以及使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适合和满足社会进步以及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从培养聋生适合未来社会的水平,促动聋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在内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和聋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
一、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聋生融入和适合社会必备的基本条件。
聋校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合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基本理念㈠注重聋生发展,提升语文素养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聋生,针对不同学段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
语文课程要注重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培育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协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激发和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水平、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沟通交流的水平,为他们融入和适合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语文教育要跳出“聋”的限制和束缚,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发掘每一个聋生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每个聋生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㈡准确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聋校语文教育应注重认真观察、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让聋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
盲校语文课程标准是针对盲校学生的特殊需求而制定的,旨在提高盲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盲校教育的发展。
该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知识:盲校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包括识字、拼音、语法、修辞等。
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和文化阅读。
2.阅读理解能力:盲校学生需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结构、领悟作者意图等。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
3.写作能力:盲校学生需要培养写作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撰写简单的文章等。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质量和效率。
4.口语表达能力:盲校学生需要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等。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和口语表达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质量和效率。
5.文化素养:盲校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总之,盲校语文课程标准旨在促进盲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听觉障碍给聋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了解人类文化和参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聋校语文课程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致力于培养聋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聋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聋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聋生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聋校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聋校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聋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培养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要面向聋校全体学生,使每一位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聋生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发展。
语文课程要关注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要引导聋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一、二年级)特点简析与教学策略荫庄华芬一、研究背景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开展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2017年秋学期以来,《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陆续在小学低年级段投入使用。
这套新教材是遵循《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课程育人目标编写的,既传承了聋校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保留了原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中适切性的文本及练习编排方式;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聋校教育教学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新变化、新课标、新教材都对聋校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能够深刻把握新课标提出的学科育人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聋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聋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并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教材投入使用后,更需要教师努力吃透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从新课标出发,结合聋生学习特点,合理、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二、新教材特点简析新课标确定的课程目标遵循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依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总目标之下,按照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学段目标,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往”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其中,对1—3年级(第一学段)提出了具【摘要】2017年秋学期以来,《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陆续在小学低年级段投入使用。
这套新教材是遵循《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提出的课程育人目标编写的,既传承了聋校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保留了原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中适切性的文本及练习编排方式;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聋校教育教学的新变化和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努力吃透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聋生学习特点,合理、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盲校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培养视力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并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盲校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盲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及盲教育百年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及特殊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视力残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盲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视力残疾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视力残疾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盲校语文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和发展视力残疾学生其他感官功能的任务。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盲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正确把握视力残疾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盲校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视力残疾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视力残疾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视力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视力残疾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尤其应注重有声、触摸等材料的运用,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摘要:一、前言二、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概述1.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定义2.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作用三、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特点1.针对聋生的特殊性2.丰富的图文并茂3.系统的课程设置四、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教学方法1.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相结合2.情境教学法3.合作学习法五、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实践应用1.提高聋生语文素养2.帮助聋生融入社会六、结语正文:一、前言在我国,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是一门专门针对聋哑学生的特殊教育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聋哑学生可以学习到汉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概述1.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定义: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是指专门为聋哑学生编写的一套用于教授汉语言文字知识的教材。
这套教材充分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殊性,以手语、口语以及丰富的图文形式进行教学。
2.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作用:帮助聋哑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特点1.针对聋生的特殊性:教材充分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生理特点,用手语、口语以及丰富的图文形式进行教学,使得聋哑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字。
2.丰富的图文并茂:教材中配有大量形象的图片和详细的手语解释,以便聋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系统的课程设置:教材根据聋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设置了从基础拼音到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系统的课程内容。
四、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教学方法1.口语教学与手语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进行口语教学,也要用手语进行解释,使得聋哑学生能够同时接收两种信息。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使聋哑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汉语言文字,提高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法:组织聋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实践应用1.提高聋生语文素养:通过学习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聋哑学生的汉语言文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练鹏燕《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特点简析和教学策略●金晓蕾一、研究背景《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聋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正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精神,结合聋校语文教学实际而编写的。
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颁布、使用对聋校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残余听力较好的聋生经过康复训练,大部分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在聋校接受教育的聋生,或口语学习能力较弱,或接受能力较弱,或兼有其他障碍,聋生障碍类型和程度的多样性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为每位聋生提供适合的语文教育,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验,谈谈教学思考。
二、新教材特点简析(一)强化大量阅读,促进阅读理解新教材选用的文章体裁丰富,有儿歌、童话、故事、散文等,文质兼美,充满汉语言的韵味。
文章插图也充满童心童趣。
可见,新课标、新教材鼓励聋生在真实的阅读材料中学习语言,希望聋生从小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句,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激活语言中枢、发展表达和理解能力,且边学习边运用,进而满足聋生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语言理解力的需求。
(二)培养自我表达意识,鼓励主动表达新教材使用了大量表达主观意愿的词语,如“希望”“喜欢”“让”“把”“一定”“想”“最”等,以此锻炼聋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激发聋生主动表达的意愿,培养聋生的表达能力,满足聋生个性发展需求。
(三)丰富学习形式,重视运用习得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更突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例如旧版教材二年级以学句为主,是以看图学词学句的形式进行的,内容比较单一,其教学素材也早与时代脱节。
而新教材仅有一个单元为集中识字,另外五个单元十六课【摘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颁布为聋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聋校语文课程标准》是聋儿童语文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聋儿童提供一个系统、科学、合理的语文教育课程。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聋儿童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首先,该标准明确了聋儿童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即培养聋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此基础上,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组成和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其中,听与说属于口语表达能力,读与写属于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聋儿童的特殊情况,听与说方面的教学需要更加重视,采用手语、口语、图形化等多种方式进行。
其次,该标准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该尊重聋儿童的个性差异,通过情境教学、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标准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聋儿童的情感、价值观等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最后,该标准还提出了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的相结合,以促进聋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综上所述,聋校语文课程标准为聋儿童的语文教育提供了指导性文件,旨在培养聋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促进聋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