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致因原理

事故致因原理

事故致因原理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的因素概括为 5 个:

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它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管理失误→个人原因→不安全行为→事故→伤亡

1)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2)基本原因一起源论: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

3)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点是最重要的、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

4)事故一接触

5)受伤一损坏一损失

日本北川彻三认为事故的基本原因应该包括 3 个方面:

1、管理原因。企业领导者不够重视安全,作业标准不明确,维修保养制度方面的缺陷,人员安排不当,职工积极性不高等管理上的缺陷。

2、学校教育原因。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安全教育不充分。

3、社会或历史原因。社会安全观念落后,安全法规或安全管理、监督机构不完备等。

间接原因有4 个:

1、技术原因。机械、装置、建筑物等的设计、建造、维护等技

术方面的缺陷。

2、教育原因。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及操作经验,不知道、轻视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性和安全操作方法,或操作不熟练、习惯操作等。

3、身体原因。身体状态不佳,如头痛、昏迷、癫痛等疾病,或近视、耳聋等生理缺陷,或疲劳、睡眠不足等。

4、精神原因。消极、抵触、不满等不良态度,焦躁、紧张、恐惧、偏激等精神不安定,狭隘、顽固等不良性格,以及智力方面的障碍。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两类伤害

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2.事故防范对策

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例如,在容易发生触电的作业场所,用压缩空气动力代替电力,可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还有用水力采煤代替火药爆破等。应该看到,绝对安全的事物是没有的,以压缩空气做动力虽然避免了触电事故,但是压缩空气管路破裂、脱落的软管抽打等都带来了新的危害。

(2)限制能量。例如,利用低电压设备防止电击,限制设备运转速度以防止机械伤害,限制露天爆破

装药量以防止个别飞石伤人等。

(3)防止能量蓄积。例如,应用低高度位能,控制爆炸性气体浓度,通过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等。

(4)控制能量释放。例如,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

(5)延缓释放能量。例如,采用安全阀、逸出阀控制高压气体;采用全面崩落法管理煤巷顶板,控制地压;用各种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员受到伤害等。

(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例如,安全接地可以防止触电,在矿山探放水可以防止透水,抽放煤体内瓦斯可以防止瓦斯蓄积爆炸等。

(7)设置屏蔽设施。如设置防护罩;人员佩戴的个体防护用品,可看做设置在人员身上的屏蔽设施。

(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如设置防火门、防火密闭。

(9)提高防护标准。

(10)改变工艺流程。

(11)修复或急救。做好紧急救护,进行自救教育;限制灾害范围,防止事态扩大等。

四、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

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行为等方面而产生。

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在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中,在生产过程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

(1)设计上的缺陷,如用材不当、强度计算错误、结构完整性差、采矿方法不适应矿床围岩性质等。

(2)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

(3)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

(4)使用上的缺陷。

(5)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轨迹交叉理论突出强调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采用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

五、系统安全理论

1.系统安全理论的主要观点

(1)改变了只注重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

(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

(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

(4)随着技术的进步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 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 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按照这种统计结果,绝大部分工伤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海因里希还认为,即使有些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错误所致。因此,这一理论与事故倾向性格论一样,将事件链中的原因大部分归于操作者的错误,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速飞机、雷达、自动火炮等新式军事装备的出现,带来了操 作的复杂性和紧张度,使得人们难以适应,常常发生动作失误。于是,产生了专门研究人类 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制的学问——人机工程学,它对战后工业安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机工程学的兴起标志着工业生产中人与机器关系的重大改变。以前是按机械的特性来 训练操作者,让操作者满足机械的要求;现在是根据人的特性来设计机械,使机械适合人的操作。 这种在人机系统中以人为主、让机器适合人的观念,促使人们对事故原因重新进行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能把事故的发生简单地说成是操作者的性格缺陷或粗心大意,应该重视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在事故中的作用,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固有安全,才能切实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葛登认为,流行病病因与事故致因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分析 流行病因的方法分析事故。 流行病的病因有三种:①当事者(病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心理状况、免疫能力等;②环境特征,如温度、湿度、季节、社区卫生状况、防疫措施等;③致病媒介特征,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的疾病发生。与此相类似,对于事故,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作业环境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 这种理论比只考虑人失误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它明确地提出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事故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推动了关于这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但是,这种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关于致因的媒介。作为致病媒介的病毒等在任何时间

第一章 第二节 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第一章第二节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一、事故致因原理 二、事故致因原理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人100%) (四)轨迹交叉理论(人50%,物50%) (五)系统安全理论(物100%) 三、事故致因原理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 4.事故 5.伤亡 1.管理失误 2.个人原因、工作条件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 4.事故 5.伤亡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分为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事故致因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以及身体接触能量的部位。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11 种:(1)用安全的能源替代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积蓄。(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多选题】某硫铁矿井下炸药库因防静电设施失效造成炸药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并形成强大的冲击风流,造成作业人员多人中毒和伤亡。事后,该矿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下列措施中,符合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措施的有(ACDE )。 A.扩大炸药库通风巷道的面积 B.加大检查职工佩戴自救器频次 C.降低炸药库存量 D.巷道设置防爆水袋 E.提高防静电设施标准 事故致因原理 (四)轨迹交叉理论 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同,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共同作用】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 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事故致因原理

事故致因原理

事故致因原理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将事故连锁过程影响的因素概括为 5 个: 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它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过于绝对化和简单化。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管理失误→个人原因→不安全行为→事故→伤亡 1)控制不足-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2)基本原因一起源论: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 3)直接原因征兆: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点是最重要的、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 4)事故一接触 5)受伤一损坏一损失 日本北川彻三认为事故的基本原因应该包括 3 个方面: 1、管理原因。企业领导者不够重视安全,作业标准不明确,维修保养制度方面的缺陷,人员安排不当,职工积极性不高等管理上的缺陷。 2、学校教育原因。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安全教育不充分。 3、社会或历史原因。社会安全观念落后,安全法规或安全管理、监督机构不完备等。 间接原因有4 个: 1、技术原因。机械、装置、建筑物等的设计、建造、维护等技

2020年安全知识复习讲义: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中所分析、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一)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最早由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这些事件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会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

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理论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不一定倒下。事故并一定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一定造成事故。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理论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1.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在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中,把遗传和社会环境看作事故的根本原因,表现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尽管遗传因素和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人员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却不是影响人员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企业中,若管理者能充分发挥管理控制技能,则可以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博德(Frank Brin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5个因素,如图1所示。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 1、事故频发倾向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 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 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 1、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 (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

(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 (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 3、起因物和施害物 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 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 4、事故因果连锁论 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 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5、关于多米诺骨牌事故新模型 可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一种可防止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故在一定顺序下发生的结果。按因果顺序,伤亡事故的五因素: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人为的过失,人为的过失又造成了不安全动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分析 引言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了解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对于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别从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原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故的本质和规律,为预防事故提供理论依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事件连锁反应的 结果。这些事件包括基本事件、间接事件和结果事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能量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失去控制 而导致的。根据能量转移理论,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采取措施控制能量的释放和转移。 3.人因失误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为因素在事故发生中的作用。人因失误包括 操作失误、判断错误、反应迟钝等,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4.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和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事故的成因和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二、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预防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事故预防原理:

1.消除危险源:消除危险源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通过改进工艺流程、 使用安全设备、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手段,消除危险源,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减弱程度:减弱程度是指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 度。例如,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阻燃材料、降低设备运行速度、增加安全距离等措施都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3.隔离和闭锁:隔离和闭锁是指将危险源、危险区域与工作人员隔离开来, 或者通过设备的安全装置、连锁装置来防止意外启动或运行。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人员接触危险源的机会,保护员工安全。 4.加强管理和培训:加强管理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使其能够更好地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同时,加强管理也可以确保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紧急措施。应急预案应包括 应急组织、通讯联络、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并控制事态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上述预防原理,制定全面、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结论 事故致因理论和预防原理是指导我们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故的本质和规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事故致因理论

第一节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动力和电动机械取代了作坊中的手工器具。由于当时的机器都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对工人不进行培训,日工作时间长达13 h,伤亡事故频繁发生。1909年美国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百万工时死亡率有的工厂竟多达150~200人。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1901~1904.年2200名职工中竟有l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应运而生,即认为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这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 1919年格林伍德(Greenwood)和1926年纽博尔德(M.Newbold)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并依此作为解雇工人的依据。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 1936年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工人受伤害导致事故的5个顺序过程,即“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 1939年,法默(FanTler)和钱伯(Chamber)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因素(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理论被排出事故 致因理论的地位。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这一观点仅供工种考选参考,他着意于多发事故,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参数。 第二个单因素理论被称为心理动力理论,它来源于佛儒德(Fulyd)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刺激是导致工人受伤害事故的原因。这种理论也是荒谬的,它也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动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这里所以提示一下这个观点,是因为它与事故倾向论者相反,不认为个别人的品德缺陷是固有的和稳定的,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可以改变的。此理论可推论为,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将他们从工作中排出。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方各国着手开发安全系统工程。美国在1962年4月公开发表了“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的说明书。同年9月拟定了“武器系统安全标准” 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的,并在1966年由哈顿(Haddon)引申的“能量转移理论”,阐述了伤亡事故与能量及其转移于人体的模型。

事故致因理论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 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 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 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 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 事故致因的重要理论之一。事故因果类型有集中型、连锁型和复合型,还有多层次型。 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的,叫“集中型”。见图1。 图1 多因致果集中型 有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因果连锁发生的事故,叫“连锁型”,见图2。 图2 因果连锁型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事故结果,叫“复合型”。单纯的集中型,或单纯的连锁型均较少,事故的发生多为复合型的,见图3。 图3 集中、连锁复合型 因果是继承性的,是多层次的。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余类推。见图4。 多米诺骨牌模型是事故因果论的模式之一。

图4 因果继承性示意图 它是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事故因果理论。一种可防止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序下发生的结果。按因果顺序,伤亡事故的五因素: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设为A1)促成人为的过失(设为A2);人为的过失又造成了不安全动作或机械、物质危害(设为A3);后者促成了意外事故A4(包括未遂事故)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的事件A5。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A0)。见图5。 图5 伤亡事故五因素 伤害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前面因素的作用。在意外事件及伤害发生前,一切工作应以减少环境内机械的危害及人为的不安全动作为原则。防止伤亡事故的着眼点,应集中于顺序的中心,即设法消除事件A3,使系列中断,则伤害便不会发生(如图6)。

图6 移去中央因素使系列中断,令前级因素失去作用 如果移去一枚骨牌,也就是使某一因素出现的概率为零,例如P(A3)=0,则伤亡事故的概率P(A0)=0。这时随机事件变为不可能事件,就可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安全管理的中心应是防止人的失误造成的不安全动作或机械物质危害。 要防止事故,就应知道引起事故的本质原因。为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追踪。明了事故原因的追踪系统,这对防止误作事故原因的结论,防止将预防措施引至错误的方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伤亡事故原因追踪的基础,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对企业安全的管理科学。必须掌握这三方面的广阔知识和通晓防灾原理才能深入查明事故原因,防止事故重演。 伤亡事故原因追踪系统应是:深入调查研究→确认事实真相→从中发现新问题并使之系统化→探求本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安全生产。 组织事故调查,正确把握事故真相,关键是对客观事实的确认。为此,一定要找出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对事故留下的痕迹进行理化分析;听取受害人的陈述;做记录和拍照,以便用第一手材料提出新问题,探求出本质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做到安全生产。参看图7。 图7 按因果论追踪事故原因 博德在海因里希提出的多米诺骨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新论: 控制不足——管理缺陷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应以企业现代管理原则为基础,实施控制这一管理机能。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及其应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阐明了导致伤亡事故得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事故、伤害之间得关系。该理论得核心思想就是:伤亡事故得发生不就是一个孤立得事件,而就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得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得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如下因果关系得事件得连锁:①人员伤亡得发生就是事故得结果;②事故得发生就是由于人得不安全行为或(与)物得不安全状态所导致得;③人得不安全行为、物得不安全状态就是由于人得缺点造成得;④人得缺点就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得,或者就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造成得。 于就是,海因里希提出得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种因素: 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就是造成人得缺点得原因。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得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得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得发展。这种因素就是因果链上最基本得因素。 第二,人得缺点.即由于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得人得缺点.人得缺点就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得不安全状态得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诸如鲁莽、固执、过激、

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得先天缺陷,也包括诸如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等得后天不足。 第三,人得不安全行为或物得不安全状态.所谓人得不安全行为或物得不安全状态,就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得人得行为,或机械、物质得状态,它们就是造成事故得直接原因。海因里希认为,人得不安全行为就是由于人缺点而产生得,就是造成事故得主要原因。 第四,事故。事故就是由于物体、物质、人等得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得、出乎意料得、失去控制得事件。 第五,损害或伤害。即直接由事故产生得财物损坏或人身伤害。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用5块多米诺骨牌对该过程形象地加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得骨牌相继被碰到(相继发生)。最后一块骨牌即为伤害。 因此,海因里希连锁理论又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从物理学得作用与反作用角度阐明了导致伤亡事故得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得关系,最先提出了人得不安全行为与物得不安全状态得概念,指出企业安全工作得中心就是防止人得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得不安全状态。 即移去因果连锁中得任一骨牌,将连锁破坏,中断事故连锁进程,从而达到预防伤害事故得目得。同时建立了事故致因得“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清楚地验证了在事故过程中

事故的原因和类型

事故的原因和类型 一、事故致因模型 1931年海因里希(W.H.Heinrich)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因素之间及与事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为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海因里希最初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图l那样的多米诺骨牌系列。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颊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 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图1 海因里希连锁论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提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个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但是,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缺点等,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模型认为,事故通常是复杂的,一个事故可能有10 个 或更多的前导事件。细致的事故分析应当揭示三个原因层次。最低一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或物接收了一定量的不能被接收的能量或危害性物质;而这是由于一种或多种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或两者的组合而造成的--这是间接原因或"征兆";间接原因是由基本原因--不良的管理方针和决策或人的或环境的因素导致的。如图2所示。 图2 OSHA事故致因模型 日本劳动省认为事故是由于物与人之间发生了不希望的接触所致,之所以发生这种接触,是因为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的缺陷造成的。 图3是基本模型,它表明伤害是物、人相接触的结果。图中水平的虚线框代表物的运动系列,竖的虚线框代表人的运动系列。由于起因物存在不安全状态、人有不安全行为,导致加害物与人体发生了接触。

注安2019版《安全生产管理》第二章第二节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重点汇总

注册安全工程师 2019版《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重点热点考点汇总 第二节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1.事故致因六原理: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因果连锁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系统安全理论 综合原因论 2.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选择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为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这是早期理论,显然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已不用了。 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

的结果,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即: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4.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管理失误---个人原因(工作条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 主要观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控制不足----管理 (2)基本原因----起源论

8种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种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概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关系所反映 的安全观念的差异,事故致因理论有各种学说,系统安全在很多 方面也发展了事故致因理论,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一 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1)事故因果论: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与“果”有继承性,前端的结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事故的现象是“后果” ,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事故因果类型分为:多因致果集中型、因果连锁型、集中连锁复合型。 一般而言,事故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直接归结于物的原因和人的原因,称为一次原因。间接原因是二次、三次以至多层次继发来自事故本源的基础原因。针对这一原理,即使去掉直接原因,只要间接原因还在,也无法防止在产生新的直接原因。所以作为根本对策,应当追溯到二次原因以至基础原因,以深入研究,加以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理论衍生出了多米诺骨牌事故新模型,更加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强调事故预防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以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2)能量转移论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最基本的两种形式是:一是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二是有机体与周围的环境的正常能量受到干扰。因此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直接原因。能量释放论阐释了事故伤害发生的物理原因。生产、生活活动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声能、生物能等。它们的释放都可能造成伤害或损坏。 根据这种理论。人们要经常注意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流动、转换,一级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作用,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或逸出。从能量意外释放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接触 (3)扰动起源论 该理论认为:“事件”是构成事故的因素。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状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学原理 1. 引言 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安全管理领域的概念。在安全学中,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的发生及其原因的一种方法。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本文将介绍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 基本原理 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人因、技术因和管理因。 2.1 人因 人因是事故致因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因指的是人为错误、疏忽或不正确的决策所导致的事故。人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方面。 个体因素包括人员的技能水平、态度、经验、专业知识等因素。例如,一个缺乏经验的操作人员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事故发生。 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的管理体系、组织文化等因素。例如,一个缺乏有效培训和沟通的组织可能会导致员工缺乏正确的指导和信息,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2.2 技术因 技术因是事故致因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技术因指的是与技术设备、工艺或设计有关的因素。技术因包括设备的可靠性、工艺的安全性等因素。 设备可靠性是指设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其性能和功能的能力。设备的可靠性越高,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低。 工艺安全性是指工艺设计和操作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和规定。一个合理安全的工艺设计和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2.3 管理因 管理因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第三个因素。管理因指的是对人因和技术因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因素。管理因包括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因素。 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措施。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风险管理是指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过程。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危害程度。

事故致因原理与预防措施

事故致因原理与预防措施 1.人因:人的错误行为和疏忽是许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正确的 操作、疲劳、无知、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等都会增加事故的发生率。预防措 施包括培训和教育员工,设立合理的工作安排和严格的操作规程,以及提 供足够的休息和休息时间,以减少人犯错误的可能性。 2.机械故障:机械设备的故障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机械故障的原因可 能是由于材料劣质、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当等。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和 维护机械设备,购买质量可靠的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员工合格并熟练操作 机械设备。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天气条件、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等都可能对事故造成影响。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 规划和设计,以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实施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建立防 护设施、加强监测等。 4.管理不善:糟糕的管理和组织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管理不当 可能导致安全制度的混乱、责任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增加事故 的发生率。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加强沟通 和协作,以及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评估。 5.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因素,这些因 素可能对事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政府政策、市场需求、社会压力、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影响企业的安全状况。预防措施包括了解和评估外 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和改善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理解事故致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 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安全制度、明确责任、培训和 教育员工、制定和实施安全规程等。 2.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更换老化和磨损的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强调操作规程: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并确保员工熟悉和遵守规程,减少人为错误。 4.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突发情况。 5.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 在的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6.加强沟通和协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协作, 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 7.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定期对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改进安全管理。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原理与预防措施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 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事故 的几率,提高企业的安全性。只有不断提高对事故致因原理的理解,并采 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才能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