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2019最新修订)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教材研读: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镇格局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探索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诗歌及史料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
3.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让学生认识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以及黄巢起义教学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孕育着统一代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史料研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案情提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唐朝,繁荣强大、精美绝伦、流光溢彩,而在唐朝天宝年间后期却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悲惨状况,唐朝由盛转衰。
此事大有蹊跷,唐朝分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具体结果如何?这都需要各位侦探一一破解。
1.创设情境:课堂版《唐人街探案》,穿越回唐朝,侦破美于唐朝衰亡的大案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
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
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填图时注意: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的风俗习惯(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亡的历史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但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以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掌握唐朝在这一事件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歷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安史之乱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好奇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2)唐朝灭亡后,南方地区出现了哪些政权?(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那么,什么是“五代十国”。
(展示图片)
知识小链接: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割据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灭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
师:从上面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五代的皇帝以前都是什么身份?
生: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
师:所以,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
生:藩镇割据。
师: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过渡:“五代十国”是一段分裂时期,那么它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
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材料二:《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
5、小结
检测2、五代十国有哪些?特点?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
让学生七嘴八舌谈收货
并把本节课的笔记交到家校本
上。
2、学生连麦回答
学生在互动板面枪答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围绕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展开。
内容涵盖了唐玄宗末年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对社会的破坏、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基本情况,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对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唐朝的衰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再次强调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发展;2.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后来的战乱中的衰亡原因;3.能够评价唐朝衰亡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发展;2.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后来的战乱中的衰亡原因。
教学难点1.安史之乱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因素;2.唐朝衰亡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话题。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和科技高度发达,对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唐朝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朝代,在它的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这个事件,它对唐朝的衰亡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会一起来了解这个事件的详细情况。
2.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呈现历史背景(10分钟)1.根据历史书籍以及多媒体工具,呈现唐朝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辉煌和复杂的社会背景。
2.通过呈现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对古代的中国社会和历代政治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第三步:讲解安史之乱(20分钟)1.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他们的军事活动以及唐朝的反击等。
2.通过对安史之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了解唐朝的统治状态和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中国古代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危机。
第四步: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影响和原因。
2.教师可以指导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以及唐朝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第五步:总结讲解(15分钟)1.讲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后来的战乱中的衰亡原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2.综合讲解唐朝的衰亡,尤其是安史之乱事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❶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
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
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