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格式:ppt
- 大小:33.50 MB
- 文档页数:19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安史之乱】1.(1)唐玄宗(2)节度使(3)外重内轻2.安禄山;史思明3.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②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学习任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2.朱温;后梁【学习任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藩镇割据2.统一一、单选题1.【答案】B【详解】根据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忆昔”反映的是开元盛世,诗句“垂老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期以后的地方形势,不是材料所述两首诗句的转折点,排除D项。
故选B项。
2.【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可知,755年后,人口急剧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878年至884年,排除C项;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结束于北宋的建立,排除D项。
故选A项。
3.【答案】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腐朽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D项正确;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但没有推翻唐王朝,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了藩镇据局面,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年到763年,比黄巢起义早上百年,排除C项。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我将从以下7 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为了有效组织并实施教学,我对本课内容作出如下分析该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本课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讲述了盛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开始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起义给了唐朝致命一击,使藩镇割据逐渐形成。
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位为:盛唐的衰亡。
根据教学主题,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盛极而衰”、“衰极而亡”、“亡后格局"。
二、学情分析:奥苏伯尔:“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看,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他们对唐朝基本概况有所了解,但不能系统地认识唐朝灭亡的经过及带来的影响.因而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以历史人物为点,时间为线,故事为面的形式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将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力求将这一段历史更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外,从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初一学生处于心理学上“形式运算阶段”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我把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定为以下三点:1、通过播放视频和故事讲述,学生直观地掌握唐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历史情况。
第0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
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外重内轻】: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③【重兵在握】: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于755年发动叛乱。
3.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安史之乱后逐
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
2.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手握重
兵的武将。
3.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安史之乱与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然而,安史之乱却成为了唐朝中后期的一大转折点,导致了其逐渐衰落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
这场叛乱在公元755年爆发,造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动荡和战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影响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给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叛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财富的破坏,使得唐朝的统治者们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政府的腐败加剧,社会秩序混乱,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唐朝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和强大。
唐朝中后期的挣扎与收拾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但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挣扎与收拾能力。
一些善于治国的君主和官员通过改革措施,试图挽回唐朝的衰落局面。
然而,由于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过于深远,唐朝的中后期仍然难以恢复昔日的繁荣。
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中后期衰落的重要标志,这场叛乱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曾有一些兴起,但整体而言,这场叛乱加速了唐朝的式微,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和局势动荡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对王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中后期的挣扎与收拾,虽有一些努力,却无法彻底扭转局面。
安史之乱的余波持续影响着唐朝的命运,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隐患。
安史之乱唐朝的内乱与衰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但其后期却因为安史之乱而面临巨大的内乱和衰落。
本文将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导致唐朝衰落的其他因素。
一、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是唐朝最严重的内乱之一。
此时,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篡位者联手起兵,对抗唐朝政权。
受困于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唐朝无法有效对抗反叛势力,最终导致了叛乱的爆发。
二、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 人民生活的破坏:安史之乱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战争,战乱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家园破碎和农田荒芜,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 政治体制的崩溃: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权陷入混乱,皇帝的威信受到了严重动摇,丞相杨国忠的背叛更是让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
3. 社会经济的动荡:战乱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商业活动减少,税收的收入大幅下降,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三、导致唐朝衰落的其他因素除安史之乱外,唐朝内部及外部的一系列因素也对唐朝的衰落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腐败与官僚主义:唐朝末期,官僚主义和腐败盛行,官员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人民的利益。
2. 内外夹击的压力:除了安史之乱,唐朝还面临来自北方的外敌威胁,如回纥、契丹等。
这些外部压力加剧了唐朝的困境。
3. 分封制度的弊端:唐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导致地方豪强割据,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减弱,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内乱。
4. 经济结构的倒退:唐朝后期,农业生产逐渐衰退,粮食供应紧张,而一些贵族和地主则依赖商业和土地经营,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是唐朝内乱和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唐朝政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除了安史之乱外,唐朝内部腐败、外部压力、分封制度以及经济结构等一系列因素也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唐朝的内乱和衰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