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151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43.13 KB
- 文档页数:10
湖北省宜昌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涂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
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化”,而且“中得心源”。
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发展中的水墨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
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
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
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
这种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画是一种人文关怀。
而不是视觉盛宴。
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情性”,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
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论述类)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
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
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
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
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
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
”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
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
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一期末联考试题(卷面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贾梦雨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
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
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将游戏障碍添加到成瘾性疾患中,引起关注。
如何分析游戏成瘾的成因,并制定对策,这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也不是光靠强制戒断的方式所能解决的。
游戏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玩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可以直接走进幻想空间,以自己的行动改变游戏结局,这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
因此,创造与掌控,是游戏魅力的关键,也是理解游戏成瘾的钥匙。
今天的成瘾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三个角度切入,认为成瘾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与教育的因素在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成瘾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高强度而又较为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进而在游戏中寻求逃避。
社会流动和竞争压力又会产生父母与孩子分离的现象,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更容易向游戏寻找心理安慰。
当父母怪罪孩子沉迷游戏时,其实应该好好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我每天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们在一起时有共同分享的快乐吗,孩子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我对于这些问题又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网络、手机、游戏,这些新媒体都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容易令人上瘾的可能性,但新媒体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个人、社会、时代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成瘾原因,及其与新媒体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游戏厂商需要在游戏中建立防沉迷的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游戏在娱乐、社交、认知、情绪释放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融合进游戏元素,寓教于乐,让教育本身变得更主动,更活泼。
把数字化新技术和社会关怀结合起来,为家庭搭建更好的亲子沟通、亲子娱乐的网络平台,开发更适合孩子成长的游戏,这是解决游戏成瘾问题更好的努力方向。
比如风靡世界的一款教育游戏让孩子使用绘图工具画出各种部件和场景,内置学校各年级相关教学案例,几乎可以模拟教科书全部物理现象,让课本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也表明,电子游戏能给大脑功能带来积极改善,如提高注意力、增强短时图像记忆力、使人在不同任务之间转换更自如,这些大脑的高效状态如果能与需要专注和想象力的严肃工作进行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效率.康德、席勒、斯宾塞等思想家早就阐发了游戏的意义,他们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可以帮助人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进入自由与审美的境界.今天,游戏与技术日益融合,技术打开游戏的可能,也释放人类的游戏天性,使游戏成为重要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认识人类的发展与游戏的关系,在游戏与学习、教育、工作乃至社会治理方面寻找结合点,把人的游戏本能通过新的媒介形式转化为创造与进步的动力。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出下列各句中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军容盛状的情形是“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十多年来,网络音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看似产量惊人、覆盖面很广,却很难赚到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版权保护不力造成的。
B. 在围棋人机大战中,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大胜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这让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C.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进入了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运载飞船的长征二号FY11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D. 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两位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与特朗普比拼的重点似乎不是政策差异,而是“互黑”的手段,这使他们在竞选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负面选举”的下限。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释】①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颔联中的“乱”和“残”字写出边塞风光的“萧瑟残败”之景,暗含诗人对战争的痛恶之情。
C、诗歌颔联中“侵”和“傍”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
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袅娜.(nuó)猗.(yī)郁瞋.(chēng)目锲.(qì)而不舍B.弥.(mǐ)望菲.(fěi)薄不惮.(dàn)一椽.(yuán)破屋C.游说.(shuì)靓.(liàng)妆訾詈.(lì)博闻强识.(shí)D.租赁.(lìn)弄.(lòng)堂镣.铐(liào)长歌当.(dàng)哭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笙箫噩梦砥砺陨身不恤B. 嘻游峥嵘婆娑坚忍不拔C.磐石渺茫斑斓叱咤风云D. 萧索桀傲喋血义愤填膺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②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我也这样,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A、瞥启超所以联想B、扫启超那么联想C、瞥任公所以猜想D、扫任公那么猜想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但能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更能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最终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地凝聚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来。
B.面对镇雄之痛,批评何妨苛严一点?一个能否关注并落实到细节的预防体系,一个是否严格的事后究责体系,才是对逝者最有意义的祭奠、对生者真正的安慰。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
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
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
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
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
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
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
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
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
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
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
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
“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
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
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
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
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3)呦呦鹿呜,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6)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7)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8)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百舸/苛责遏制/拜谒猗郁/层层涟漪B. 悄悄/悄然弄堂/玩弄游说/说三道四C. 商榷/宫阙菲薄/绯闻船舷/弦外之音D. 肄业/肆虐椽笔/缘分鹰隼/义愤填膺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讴歌愁怅风云变幻揠苗助长B. 编缉屠戳黯然神伤安之若素C. 敛裾喋血和蔼可亲博闻强识D. 旗竿震撼生杀与夺蓊蓊郁郁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些青年人做事缺乏长远眼光,刚入门便打退堂鼓,浅尝辄止。
这种人贻误了多少青春。
B. 马克思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出神入化。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受惩罚也不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
”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的描写歌乐之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②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④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⑤经过一番重新洗牌之后,2007年中国足球顶级联赛3月3日粉墨登场....。
且不论球市如何冷清,从足球本身而言,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中超联赛的格局变化还是值得关注的。
⑥每年“十一”期间,天安门广场都是花如潮,人如海;今年更因国庆彩车的吸引,人们争相前往,趋之若鹜....。
A. ①③⑤B. ②③⑥C. ①③④D. ②④⑤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B.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不仅这一天是人们祭祀扫墓的日子,也是他们踏青出游的日子C. 财政部紧紧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加强监督工作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对重大财税政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监督力度,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4.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湖北宜昌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题卷共10页,六大题18小题。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当这种理解用于社会人生时,“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
“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
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色。
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
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
他们刚毅果决,不屈不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论述类)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
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
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
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
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
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
”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
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
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
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
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
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
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
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出现局部的调整。
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
明人加冠年龄一般都在16 岁至20岁。
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
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
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
(原文节选,有改动)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1、C (张冠李戴,“发式的改变”只是冠礼的特征而非“成年礼的特征”)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流行拔牙习俗,一般会拔去上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成年。
B.《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年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
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重的特定仪式。
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且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
2、D (D项因果倒置。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表明取得婚配的资格。
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
B.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
C.明人举行冠礼时,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网巾,淡化了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带给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
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这对传统冠礼是一大打击,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
3、A (A项“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无中生有。
B项据文中“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等信息可推断。
C项据文中“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
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可推断。
D项据第一段文字推断,虽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不会中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
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
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
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天圣四年夏,大雨。
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
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
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
”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B.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C.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D.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排除,消除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⑤仲淹服其言。
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5分)⑵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已而果然。
(5分)4.A.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5、D (“解”此处意为“开脱”)6、B (①、③、⑥属于直接描写,分别写了他的行为、语言、神情,表现王曾的威严。
)7、A (慨叹是大臣杨亿发出的。
)【参考译文】王曾,字孝先,膏州府益都县人。
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
宋代成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
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
"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
天禧年间,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
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
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
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
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选难。
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
”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
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咖法,王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