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1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代表人物: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体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2.主管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德国古典美学鼻主)。
自由创作是艺术的精髓,艺术与游戏是想通的,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代表人物:尼采(德国哲学家)。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人的主观意志凌驾于万物之上。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俄国)。
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本质与艺术的特征二者密不可分。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形象性: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中观点1.模仿说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赛。
3.表现说。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4.巫术说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弗雷泽。
自考00504艺术概论复习资料第四章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
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子系统。
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
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尤其是这些文化子系统,处在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它们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文化子系统才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
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
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屈原的《离骚》、《九歌》,到李白、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黄山图》等等,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之父:费德勒2.我国最早在艺术学方面著作的是:宗白华3.艺术本质看法有: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尼采)。
模仿再现说4.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客体:社会生活。
艺术的价值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6.艺术生产理论的艺术系统: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
7.艺术的特征:A形象性:a,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b,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罗丹《巴尔扎克》;c,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水浒人物,阿Q 形象)。
B主体性。
C审美性:a,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嵋秀);b,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吝啬鬼》);c,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的统一(帕提农神庙体现“美就是和谐”的理念)。
(提示:形象性与审美性重点复习)第二章,艺术的起源1.人类最早的艺术活动开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2.艺术起源:a“模仿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b“游戏说”(最早康德,“希勒—斯宾赛理论,希勒《美育书简》),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正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类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解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c “表现说”:(美国美学家苏珊.朗阁提出符号说)。
d“巫术说”:(英国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提出;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也提出)e“劳动说”:(希尔恩《艺术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3.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a,在原始造型艺术中有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可能源于生产和生活;例如:一根波纹的线条两边画着许多点就表示一条蛇,附近有黑角的长菱形则表示鱼;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b,最早的乐器往往是用兽骨兽皮制成,最早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骨哨。
《艺术学概论》总结归纳(一)基本框架1.本教材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上编“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其中“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章,讲述了“艺术本质”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论述了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的起源”一章,归纳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如:“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表现’”,分析了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一章,论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如“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讲述了“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章,讲述了“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分析了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宗教、艺术与道德和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在文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打动人的心灵。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精髓和品质的象征。
在文化系统中,艺术有着多种形式。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等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例如,绘画艺术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雕塑则通过形状和质地来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音乐艺术可以通过音符和和声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舞蹈则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故事。
戏剧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艺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欣赏,更是为了传达和表达。
它是一种语言,可以超越文字的限制,让人们通过情感和直觉来理解和感悟。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促使观众思索和反思。
艺术作品可以唤醒人们的共鸣和共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艺术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递者。
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观。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更是整个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延续。
它们记录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一个文化系统中,艺术也可以成为文化交流和交融的桥梁。
艺术作品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的障碍,通过其普遍性的美感和情感共鸣来打动人的心灵。
艺术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等文化活动可以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这些交流和交融的过程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意识的增强。
然而,艺术在文化系统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可能会逐渐被淡化和遗忘。
商业化的压力也可能导致一些艺术作品追求商业利益而失去了独特的创作特色和内涵。
此外,艺术教育的缺乏和观众的缺乏参与也会限制艺术的发展和传播。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1.文化人类学,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
2.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确立于1922年,其标志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布朗正式出版了他们的著作。
3.关于文化的定义中:a.19世纪最有影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著名的文化定义。
b. 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提出的。
4.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
5.从文化结构来讲,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
6.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7.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a.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b.还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c.又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d.更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注:( 课下自学王宏建编写的旧版《艺术概论》中33—38页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的内容)●相关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布努艾尔(西班牙)、<广岛之恋>---雷乃(法)、<八步半>---费里尼(法)<魂断蓝桥>、<莫斯科没有眼泪>、<一江春水向东流><克莱默夫妇>(1979美) 、<普通人>(1980美) 、<金色池塘>(1981美) 、<母女情深>(1983美) 梁赞诺夫(苏联)爱情三部曲:<命运的嘲弄>(1976)、<办公室的故事>(1978) 、<两个人的车站> <远山的呼唤>(1980日)---山田洋次、<没有证人>(1983苏联) 、<美国丽人>(美) 、<廊桥遗梦>(美) 、<爵士歌王>(1927美) 、<浮华世界>(1935美)李安作品:<推手>(1991) 、<喜宴>(1993) 、<饮食男女>(1994) 、<断背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