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05.22 KB
- 文档页数:1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及创新发展的建议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0期本文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特点的分析研究,探讨在当今金融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及发展方向,研究如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阿克塞模式改变其经济发展,重建流程;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加速产业升级;利用优化机制,再造资源配置方式。
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引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因区位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及社会人文条件的不够完善,致使经济发展缓慢。
目前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随之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呈现上升态势,虽然整体发展良好,但是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与沿海地区相比其进程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方面来看,民族地区也远远落后于全国,产业间的关联度也较弱。
本文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的特点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经济发展建议,打造新的经济格局。
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的特点“少数民族”是中国的一个特有词汇,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法律上予以认可的55个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统称,虽然从人口数量上来看相较于汉族较少,但是同样作为中国的民族,少数民族在法律上与汉族是平等地位,且有一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中国共有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以及自治县117个,基于其所含范围之广也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就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经济发展关乎了1.2亿以上人口的福祉,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步运行与和谐。
少数民族经济的区域条件、自然环境与资源环境条件、人力资源条件以及社会人文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均有别与汉族,从而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
此外少数民族经济相较于汉族而言,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还相对滞后,论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殊性,是对其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贵州省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吴 雪 摘 要:贵州地理位置特殊,是一个民族众多、乡村众多的省份,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如何突破贵州省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瓶颈成为难点,本文主要针对贵州省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如促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与全域旅游相融合等,同时要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贵州;乡村振兴;路径;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呈现的新特点、出现的新情况、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乡村发展方针,贵州省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战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难点,如何在这些地区开展乡村振兴,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贵州省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贵州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3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贵州的地形比较复杂,多是山地,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因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元的地区,这里多民族交错,是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54个民族,汉族占比63.89%,少数民族占36.11%,约有 1250 余万人,世居民族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等 18 个民族,各民族在省内88个县(市、区、特区)都有所分布,也是一个乡村众多的省份,乡村居民占全省人口的66.19%,众多的乡村分布,给贵州带来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给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贵州省贫困的面积较大,贫困深度较深,尤其是民族地区,有的乡村发展较为缓慢,有的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少数民族成为贫困的集中区等,据统计,2018年155万人的贫困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极度贫困地区,有的乡村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有的乡村长期被边缘化,集聚地还保留原始的生活状态,这些都阻碍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成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得感想和体会引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相对的自治权力,促进了民族的和谐发展。
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和探讨,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的所得感想和体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践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文化教育体制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四川藏区的开发与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稳定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和挑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能够实现地方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面临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1.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和理论创新–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自治制度–完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2.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和创新–开展各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度创新和改革结语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和探讨,我深刻认识到这一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表明,只有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需求和权益,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才能够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试论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度创新[摘要]制度创新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社会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 从而产生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变迁过程。
在人类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无止境,制度创新同样无止境。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民族经济;政策;制度创新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
进入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也强调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民族经济政策概论1、民族经济政策的涵义。
民族经济政策是党和国家对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
其根本目的是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改变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落后状态,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2、民族经济政策的目标。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不仅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
(1)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大家庭,光有汉族的发展进步,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不是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全国各族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2)能增强少数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我国少数民族都具有发展自己、跟上时代步伐、与汉族人民一道共同跻身于民族强盛之林的信心。
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就从根本上提升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但经济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1.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完善代表选举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和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和民族权益。
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自治区政府的自治权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提高基层自治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1.党的领导体制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法治化。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推进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和治理能力。
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自治创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