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种群和群落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2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胡淑虹(衢州龙游中学324400)一、重难点知识梳理1.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个体是种群的基本单位。
个体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每个个体携带着本种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包括这个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
种群内的个体构成一个整体后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而且种群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种群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种间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稳定的有机整体。
总之,一定区域内由所有个体构成种群、由所有种群构成群落,这三个概念有层层包含关系。
2.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可以根据种群密度估算一定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越大,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因此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凡是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各种原因如人为因素调节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能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年轻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密度要增大,而年老个体较多时,密度将会减小。
出生率及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因素,可以说,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出生率及死亡率上。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将增加,死亡率高于出生率时,种群密度将缩小。
气候、食物、传染病、天敌、人类活动等外界环境因素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解读1.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为了不停提升大家的综合学习能力,查词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供给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目特点)1、种群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纪构成、性别比率增加型稳固型衰败型2、种群密度的丈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记重捕法 ( 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必定地区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目变化曲线:① J型增加曲线条件: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
② S型增加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5、K 值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的最大数目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 (如图甲 ):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 (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一样种生物抢夺食品和空间( 如羊和牛 ) 强者愈来愈强弱者愈来愈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第1页/共2页1 / 28、群落的空间构造:垂直构造植物与光照强度相关动物与食品和栖息地相关水平构造9、演替:跟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素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本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存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余生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常常会使群落的演替依据不一样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总结】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2页/共2页2 / 2。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死亡率 ②出生率 ③性别比例 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 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8、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9、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在特定地区内的总体,而群落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生态共同体。
在生物学中,种群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单元。
种群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变异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栖息地和配偶。
竞争可以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资源的分配。
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例如群居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和协作繁殖。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共同体。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和栖息地。
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
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共同生活的关系,例如共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的数量、密度、结构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个体和物种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专题十七种群群落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 ,同种生物的 ,
2.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类型: 均匀分布、、。
考点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一、样方法
1.适用对象: 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二、标志重捕法
1.适用对象: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2.原理:概率相同原则。
3.数学公式:
4.注意
(1)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
(2)调查期间调查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
考点3 种群数量变化
一、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1.J型曲线
(1)形成原因:。
(2)数学模型:。
(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连续增长。
2.S型曲线
(1)形成原因: 有限
(2)曲线特点
(3)应用: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提高→保护大熊猫
3.“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的有无。
联系: 。
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2.数量变化:大多种群数量总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 ,甚至。
考点4. 群落的概念与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与种间关系
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
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 ,即群落中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4)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
统计方法有和。
3.种间关系
捕食的特点:
竞争的特点:
寄生的特点:
互利共生的特点:
二群落的空间特征
1.垂直结构
(1)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现象。
(2)分层决定因素:
植物:、温度等;动物:
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
(3)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
(1)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分布。
(2)决定因素
环境因素有。
生物因素有。
考点5. 群落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原)生演替: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次生演替: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其他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的方式与结果(将a~g对号入座)
a.封山育林
b.砍伐森林
c.治理沙漠
d.填湖造地
e.捕杀动物
f.建立人工群落
g.管理草原
这些方式中不合理的方式有 ,合理的方式有
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进行.
课堂练习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比例下降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
B.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C.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D.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
3.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
A 46
B 125
C 88
D 96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随机取样
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5.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 2时
B.在t 1~t 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C.在
t 0~t 2时间内,种群数量为K 则在在t 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D.若在t 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 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6.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7.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 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B 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 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D 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8.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9. 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10.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 C. 起始条件不同 D. 演替过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