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部编版 上册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 格式:docx
- 大小:35.69 KB
- 文档页数:8
【统编教材】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教材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解放战争的背景与意义”,包括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经过、重要战役、英雄人物以及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战争的基本过程,理解战争胜利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地图、挂图、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战争年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而引出解放战争。
2. 新课讲解:(1)讲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国内外形势。
(2)讲述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强调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3)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解放战争的选择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简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战争2. 内容:(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国内外形势(2)过程:三大战役,渡江战役(3)英雄人物: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4)胜利原因:人民支持,战略战术得当(5)意义: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解放战争的背景。
(2)列举三个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并分析其意义。
(3)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掌握较好,但对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关于解放战争的书籍,了解更多战争背后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学习目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内容提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
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背景:(1)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专政。
(2)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3)国际政策美国:扶蒋反共苏联:扶蒋抑共(3)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阴谋。
3.内容: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4.意义(1)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2)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3)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1.背景:“双十协定”的要求。
2.时间、地点: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内容:(1)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再次确认了和平建国的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作的和平建国途径。
4.结果:协议内容,墨迹未干,国民党便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一)全面进攻阶段1.背景:(1)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统编教材】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教材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内容包括第一章“解放战争的背景与战略部署”,详细讲述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我军的战略部署;第二章“三大战役”,重点分析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第三章“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影响”,阐述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及我军战略部署;2. 理解并掌握三大战役的经过、历史意义及其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3. 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认识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
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战略部署,三大战役的地位及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相关图片、地图、统计数据等;2. 教学视频:播放三大战役相关纪录片片段;3. 学具:学生分组讨论时使用的便签纸、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解放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2. 新课内容:(1)解放战争的背景与战略部署:讲述解放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介绍我军的战略部署。
(2)三大战役:播放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影响:分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阐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分析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六、板书设计1. 一级人民解放战争二级(1)背景与战略部署(2)三大战役(3)胜利与影响2. 提纲:按照教学内容,列出解放战争的背景、战略部署、三大战役、胜利原因等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解放战争的背景与战略部署;(2)分析三大战役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3)阐述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第二十五课同步课时训练1、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这一表述的主旨是()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会晤毛泽东,提出了谈判的原则是“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 )A.欺骗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B.承认人民享有民主权利C.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引诱中国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3、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社论:“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抗战的鲜血也将不至于白流,这是中华民族的福音!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篇社论出现的背景是( )A.《双十协定》的签署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D.抗日战争的胜利4、1945年,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向蒋介石表示:人民遭受了21年的内战,流尽了鲜血。
现在已到了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蒋介石则表示:我是个战士,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这反映出( )A.国共谈判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B.国民政府仍坚持独裁内战方针C.国民政府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D.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已遭到质疑5、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B.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C.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D.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7、民谣,俗称“顺口溜”,内容丰富,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状况,也是人民群众议论时政、抨击时弊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较强的政治讽喻性。
如“金圆券,满天飞,钞票到手准吃亏,上午能买一担米,下午就买半担灰”。
它所讽喻的是( )A.人民生活艰难爆发不满B.解放战争中政府滥发纸币C.物资稀缺致使通货膨胀D.连年战争使经济体系崩溃8、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
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外国资本的压制B.封建主义的束缚C.官僚资本的侵蚀D.自身经营的不善9、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 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 6万亿元。
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B.贪污腐化成风C.军费开支巨大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10、刘伯承曾说:“1947年8月中共中央用‘围魏救赵’的方式,拆散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从而缓解陕北的经济困难。
”材料中的“围魏救赵”是指( )A.进行土地革命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进行战略决战D.攻占南京11、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12、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946年那一次,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是我们还是满怀诚意地和他谈了, 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
现在我们又要和他们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普大不相同,今天可以说,无论和也好,打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实现。
材料二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壮大了,由原先的120万人发展到400万人以上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成为解放军战士平均占65%到70%。
材料三这次和平协定8条24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
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
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1.材料一中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3.材料三中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是“接受改编和渡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
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 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 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
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 “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所说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抗战胜利后,国内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自由民主的中国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促进民主、和平建国,故选C项。
材料信息并非强调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蒋介石提出“军令、政令之统一”是出于其真实的目的,本质是要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的限定和社论的内容可推断,其出现的背景应是《双十协定》的签署,A项正确。
《国内和平协定》是在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达成的。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概况的掌握。
依据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三大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所以应选B。
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材料“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国民党以扩大对城池和交通线等地域的占领为目的,造成了力量全面展开、兵力分散等问题,此“战略失误”反映了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失败,此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故B项错误,C项正确。
A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排除D。
故答案选C。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 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影响。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政治讽喻性”。
A项是对民谣的概括,并非讽喻,排除;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可知,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当,物资稀缺并非主要原因,C项错误;D项同样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
8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由材料中“1934年”“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故选C项。
材料中提到的中国银行是官僚资本,没有提外国资本及封建主义,可以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涉及。
【解题关键】明确1934年时,“中国银行”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势力,不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也不是单纯的封建势力。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中国已经废除了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不存在“偿还大量外债”的问题,A项错误;通货膨胀是由滥发纸币造成的,是政府解决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政府行为,贪污腐化只能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当转移,不会造成财政赤字,B项明显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需要支付巨大的军费,财政入不敷出,于是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C 项正确;官僚资本绝大部分属于国有资产,其发展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根据所学可知进行土地革命属于内部挖潜的形式,不符合“围魏救赵”的方式。
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拆散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从而缓解陕北的经济困难”体现了通过开辟新战场分散国民党的力量的战略意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符合材料所指的效果,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战略决战是在1948年开始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攻占南京为1949年,不符合材料所给时间.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