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格式:docx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8
⾼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25课⼈民解放战争教案第25课⼈民解放战争教案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争。
2.认识全⾯内战的爆发。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认识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从“家国情怀”⾓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争取和平民主的⽃争1.重庆谈判(1945年8⽉~10⽉)(1)原因:蒋介⽯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达成《双⼗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民的政协协议。
⼆、全⾯内战的爆发1.爆发原因2.标志:1946年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内战爆发。
3.进程(1)全⾯进攻①时间:1946年6⽉~1947年3⽉。
②⽅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了⾃⼒更⽣,以⾃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针。
③成果:1946年7⽉~10⽉,⼈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正规军在内,共约3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进攻。
(2)重点进攻①时间:1947年3⽉~1947年6⽉。
②⽅针:⽑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崩溃(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民中的信誉⼀落千丈。
2.政治孤⽴(1)1946年11~12⽉,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党专政和蒋介⽯独裁的装饰品,进⼀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课程标准:1.了解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认识全面内战的爆发。
3.了解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实论证”角度分析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爆发原因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进程(1)全面进攻①时间:1946年6月~1947年3月。
②方针:针对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形势下,中共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③成果:1946年7月~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重点进攻①时间:1947年3月~1947年6月。
②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③成果: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1.经济崩溃(1)原因: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萎缩。
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2.政治孤立(1)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
(2)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教材版本部编版授课题目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目标1.借助漫画、照片、地图、日记与数据、视频对比,按照时间顺序,理顺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认清国民党的独裁、卖国、内战本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平、民主方针。
2.通过国共两党统治措施的对比,认识国共力量此消彼长的原因,理解中国共产党最后的胜利也是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
3.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学习,理解1947年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了解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生活的困苦,进一步培养内战没有赢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意识。
教学立意本课以转折的1947为中心,国共两党的较量为明线,人民民主斗争的胜利为暗线,展现在国际背景下,国内斗争中人民解放战争在1947年前后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人民民主斗争也最终获得胜利。
在1947年底,毛泽东称“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本课就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动荡的年代,走过“前夜”、“曙光”最终见到“旭日”,体会新民主主义战争胜利的不易,深刻理解国共势力此消彼长的原因并能于最后讨论归纳出中共胜利的意义。
为了凸显“1947”的转折,加强对国共统治政策的对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教师教法:图表对比,问题探究,启发思考学生学法:材料提取,分组讨论,探究学习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2min 导入出示丰子恺于抗战胜利后作的两幅漫画,结合教材P148学思之窗内容,提问: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心愿是什么?答:和平漫画导入,较为轻松的进入课程,开篇就引导学生认清战后人民的心愿,为后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失败做铺垫。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案本节课是高一历史课程中的第25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
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___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阐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理论,分析___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___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提前准备课程资料,并提出问题以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课前预,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搜集有关资料。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图片来导入本课研究。
通过观察渡江战役和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背景、爆发原因和最终结果,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讲授新课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这个话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重庆谈判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___主张成立___,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___则坚持和内战的方针。
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8月至10月。
教学重点是___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和___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理论看待历史问题。
1946年6月,___军队开始对___的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标志着解放战争的爆发。
为了粉碎___的进攻,___采取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___军队进攻的方针,并在1946年7至10月期间共歼灭___军队约30万人,成功粉碎了___的全面进攻。
此后,___军队又于1947年3月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采取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的策略,成功粉碎了___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的第3课。
共分3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个子目呈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
第二、三、四子目是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
一方面,本课上承前两课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
另一方面,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下一单元新中国成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地图)史料,了解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和人民解放战争的时空脉络。
(时空观念)2.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国民党反动派坚持政治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梳理教材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的努力,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感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认识取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关键。
(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图示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出《终战诏书》,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左边的图片就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大公报之中刊登了。
投降消息传来,中美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欢庆胜利。
在接下来一个月内,日本完成一系列投降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所作的努力,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2.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渡江战役;右图是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最后的结果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如何?自主学习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3)结果: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图片情境合作探究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史料一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1945年8月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史料二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据史料一概括蒋介石发起谈判的原因及真实目的。
原因:迫于当时国内外的厌战情绪;蒋介石尚未完成打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争取备战时间。
真实目的:利用政治手段,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中国共产党。
(2)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民主建国的路线;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全面内战的爆发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解放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进攻的?自主学习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2.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1)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2)时间:1946年7至10月。
(3)结果: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1)背景: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方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结果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视频情境播放视频——孟良崮战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有哪些表现?影响如何?自主学习1.滥发纸币(1)背景: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
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2)表现:1948年前八个月纸币的发行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
(3)影响:带来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官僚资本的压制(1)表现: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
(2)影响: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3.一党专政独裁(1)表现:19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
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
(2)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图片情境合作探究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统治的腐败史料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大喝。
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财物。
——小说《五子登科》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什么?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化、不得人心已经完全暴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如何进行?其影响如何?自主学习1.时间:1947年夏。
2.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3.内容: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4.影响: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过程?自主学习1.战略进攻(1)时间:1947年6月。
(2)表现: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 战略进攻首先选中原的原因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中原兵力空虚;战略位置重要。
3.战略决战(1)表现图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三大战役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哪些努力?自主学习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2)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提出了“两个务必”,提醒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2.北平和谈(1)背景①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
②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
(2)谈判: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3.渡江战役(1)经过: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2)结果: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自主学习1.原因(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2)中国共产党方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2.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合作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3)中坚: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4)保障: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5)基础: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