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背景: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3)不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况:①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②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1)背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概况:①辽沈战役:攻占锦州、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②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先后歼灭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以及杜聿明兵团。
③平津战役: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3)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背景: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结果:国共两党代表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
2.渡江战役: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追歼残匪: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4.胜利意义(1)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2)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概念阐释]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
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重庆谈判:(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国共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能力培养⑴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⑶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⑷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内战的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政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发展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第17课解放战争)讲授新课一、内战的爆发1、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提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是如何阴谋发动内战的?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寻求美国援助,积极准备内战。
(运兵、借款、物资)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提问:蒋介石为什么要三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认识蒋介石通过两面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尽一切努力制止内战,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
另一方面,用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谈的阴谋,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
毛泽东一行到8月底到达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解放战争》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3.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的睡在马路上。
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
”这主要是指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人民解放军战争取得了决战胜利
4、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
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解放战争》教学设计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导入新课: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让学生回答这三个时期“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什么时间?一、内战的爆发(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观看一段视频《重庆谈判》并结合教材,想一想:1.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意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举行谈判?3、争取和平民主的成果,完成下表。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思考: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效果如何?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一)战略反攻1、读材料回答: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外线指什么?内线又指什么?(2)举行全国性反攻的标志性事件是哪一军事行动?2、通过地图展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时间,过程和意义是什么?(二) 战略决战通过地图展示,战略决战的过程和意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北平谈判:和谈破裂(二)渡江战役观看视频《渡江战役》,回答:1、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什么命令?2、在战役中哪国舰队进入作战区域被击毁。
3、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了什么?(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合作探究1、我来评判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
在山西的白云观蒋介石曾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
第17课解放战斗导学刚要【学习目标】1.把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和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进攻、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作用。
2.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缘由,理解新民主主义成功的意义。
【资料补充】《双十协定》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开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
《双十协定》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白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1)召开:1946年重庆(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例如:《和平建国纲领》确定建立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保持国家的和平进展;规定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并拥有用人权;规定政府委员名额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而全部涉及施政纲领之变更须有出席委员的三分之二赞成始得议决,等等。
假照实行这样的政府改组,国民党虽然在其中仍占有主要地位,但它已经不能为所欲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放战斗经过指出对应年月重大大事,并填好表格。
1、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开放?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
”认为这里的“门”是指:a、辽宁b、沈阳c、长春d、锦州3、有同学方案实地考证有关解放战斗时期淮海战役的史实,你认为他们应当去:a、徐州b、扬州c、苏州d、连云港4、三大战役的意义。
合作探究:成功缘由解放战斗以解放军的成功而告终,这时的毛泽东可以回答蒋介石出的算术题了,假如你是当时的毛泽东,你将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公式来应对蒋介石的算术题?整理提高:完成本课学问框架图课后感悟:。
预习导航上述图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什么状况?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背景(1)重庆谈判:①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毛泽东等赴重庆。
②结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3.初期战况(1)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2)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粉碎。
自主思考1946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的主要背景是什么?应怎样认识美蒋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提示:背景:国民党悍然发动了内战;内战初期敌强我弱。
认识:美蒋反动派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其发动内战违背了民意,不得人心,最终必将失败。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1)概况:从1948年秋开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成果: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自主思考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这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有何重大意义?提示: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军事基础,陷入了土崩瓦解的境地,全国已处在革命胜利的前夜。
知识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胜利进程(1)北平谈判:①背景: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概况: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2)渡江战役:①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学校:临清实高学科:历史编写人:张海霞审稿人:王明强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17课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4.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情景创设:
1.内战的爆发
【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探究】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提示:为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探究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提示: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探究1】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提示:"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
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探究2】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提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
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探究3】三大战役为何首选锦州作为战役的开始?
提示: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
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可利用东北非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过程指导:
1、本课内容较多,易引起学生学习时的厌倦,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采取:多媒体的形式,以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油画、示意图、歌曲、影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用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且讨论的问题深浅适中,易于学生发挥。
2、突出重点,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
3.难点突破
1.理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
【突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2.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
【突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蒋相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
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归纳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