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第4章 城市管理体制
- 格式:ppt
- 大小:241.0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一节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一、城市管理体制的旧模式城市管理体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与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相适应。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管理体制。
建国后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条块分治、以条为主、建管合一的城市管理体制。
与其他城市相同,杭州已经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市管理体系和“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乡镇)负责实施”的城管格局。
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条”(即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占有主要地位,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块”是次要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杭州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承担了直接管理城市各系统的责任。
城市管理体制旧模式造成的结果,一是管理观念落后,表现为对城市管理重视不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落后观念。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将城市管理仅仅理解为经济领域的行政指令和公共领域的市政管理。
二是管理体制落后,首先表现在管理机构重叠、各自为政,在城市管理上缺乏统筹、协调和规划;其次表现在城市管理的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上,城区政府和街道往往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城市管理难于落到实处,更难实现持续、长效的管理;第三表现在基层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有责无权,体制不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具体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杭州城市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方面弊端。
⒈政府统包,缺乏效率,微观经营与宏观管理相混同。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功能、国有资产的管理功能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界限不清,政企不分,混为一体。
城市政府为了实现对成千上万个工商企业的直接行政性管理,不得不设置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又造成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清,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官僚主义等问题出现。
第四章市政体系与市政职能市政学第四章市政体系与市政职能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重点了解市政体系构成,包括各市政主体的构成和职能,以及我国市政职能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加深对我国市政体系、职能现状与前景的认识。
第一节城市管理的主体构成市政体系: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与制度的体现,是城市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
市政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城市政治组织即市政主体;二是城市的政治制度即市政主体运行的规则与规范。
市政主体:进行和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
一、城市管理的政治性主体(一)政治性主体的含义拥有政治权力的城市管理主体。
(二)政治性主体的内涵1、权力与权力运行2、政治性主体的权力议决权:决定城市应该如何治理的权力执行权:决定应该如何去实现城市住民对城市治理的愿望行政权:对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 (三)政治性主体的类型1、城市非国家的权力政治系统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组织市党员代表大会市委员会市常委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2、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1)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产生、职权议事规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地位、组成、职权、工作程序 ?专门委员会(2)城市行政机关:人民政府组成和领导体制:地位、组成、领导体制、市长权限 ?市人民政府职权部门设置和构成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机制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市长现场办公会议(3)市人民法院地位组成工作程序职权上、下级关系(4)市人民检察院(四)城市权力政治系统的特征1、公共利益是权力政治系统关注的焦点2、城市权力政治系统有自身的利益诉求三种政府模式:慈善模式、巨物模式、民主模式二、城市管理的参与性主体(一)参与性主体的内涵1、含义又称非权力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城市发展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2、构成包括非权力政治系统和非权力社会系统 (二)参与性主体1、传统上的非权力系统市政治协商会议市民主党派市人民团体城市居民委员会市民2、广义非权力系统3、参与性主体的特征公民权利是参与性主体关注的焦点 ?参与能力具有层次性认知能力:政治选择的意向程序能力:一方面是知识和策略技能;一方面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政治官员和其他参与者的能力习惯性能力:感觉到有一种集体共享的利益,因此值得去做一些事(三)中国城市管理中参与性主体存在的问题1、缺乏程序性权利2、缺乏组织整合3、局限在媒体曝光、参观展示和简单的投票选择三、多元主体共治城市政体理论1、含义对权力、市场力、社会力三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系统描述2、内容权力系统权钱系统权力与社会力政体四、主体的契合——管治(一)管治的内涵1、定义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众多方式的总和。
名词解释1.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障城市肌体健康运行,以城市的物质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作出的综合性协调、规划和建设活动。
2.城市管理体制:指城市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是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3.城乡规划依法行政: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管理城乡规划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根据法律规范进行。
具体来说就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行使行政权,综合指导和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活动,并对全过程实施监督检查的行为。
4.城乡规划文本:指由城乡规划机构编制的反映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
5.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6.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依据城乡规划所确定的区位、总体布局、用地性质、土地利用强度、建筑及设施布置等,并满足建设工程功能和利用要求,确定建设工程位置、利用土地的面积、开发强度,经济、合理地利用城乡土地。
7.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依据城乡规划和城乡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根据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有关专业管理部门要求,对建设工程的性质、位置、规模、开发强度、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审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行为。
8.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乡、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称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简答/填空1.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柔性化、民主化、数字化2.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特征。
(1)全国城市的管理体制大体一致(2)中共市委在城市管理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3)市拥有对区、县的领导权(4)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城市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决议机关(5)社会团体在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参政作用不断增强3.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变有哪些方面。
城市综合管理日常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城市综合管理日常管理行为,保障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及相关行政机关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的日常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内容包括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管理、城市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相关内容。
第四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及相关行政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并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内容。
第二章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第五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城市垃圾、污水、污染物等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
第六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卫工人的培训和管理,保障其法定权益,并督促其做好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第七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卫生巡查制度,定期对城市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第八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卫生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环卫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市容市貌管理第九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工作,推动城市市容市貌提升。
第十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广告、招贴、乱贴乱挂等违规行为的管理,保障城市市容市貌。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市容市貌整治工作机制,开展城市市容市貌整治行动。
第十二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绿化、亮化工作的管理,提升城市市容市貌。
第四章城市治安管理第十三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城市治安管理工作,维护城市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十四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场所、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地方的安全管理,防范各类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危险品、危险物品的管理,确保城市安全。
第十六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安全警示信息,保障市民安全。
第五章交通管理第十七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保障交通秩序,提高交通效率。
第十八条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道路畅通。
精品资料编辑中国城市管理. 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目录. 引言…………………………………………………………6. 第1章国内外城市管理研究综述…………………………7. 第一节发达国家城市管理情况……………………………………7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体制第1章国内外综述第一节发达国家情况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目录引言 (6)第一章国内外城市管理研究综述 (7)第一节发达国家城市管理情况 (7)第二节我国城市管理研究综述 (7)第二章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和基本内涵 (9)第一节城市的基本属性 (9)一、城市的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 (9)二、城市的公共空间和专属空间 (10)第二节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10)第三节城市管理的科学概念 (11)一、城市管理的定义 (11)二、城市管理的内容 (13)1、城市的综合管理与专门管理 (13)2、城市的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 (13)三、城市综合管理的依据 (13)四、城市综合管理的特性 (14)五、城市综合管理的目标 (14)第四节城市综合管理的基本内涵 (14)一、城市基础功能管理 (14)二、城市公共空间管理 (14)第三章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 (15)第一节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沿革 (15)一、改革开放前近当代的中国城市管理 (15)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供水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 (15)三、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 (16)四、城市管理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决定权下放城市政府 (16)第二节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现状 (17)一、城市综合管理局模式 (17)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模式 (17)三、建设局或规划局下设城建监察支队或城管执法局模式 (17)四、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模式 (17)五、市政府直属城市管理办公室模式 (17)六、市容局(委)+城管执法局模式 (18)七、城市管理局+城管执法局+城管办模式 (18)八、城管执法局、市政委员会、市容局(委)多头管理模式 (18)第三节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19)一、城市综合管理的体制支撑体系 (19)1、城市综合管理的组织支撑体系(权力结构) (19)2、城市综合管理专业支撑体系(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主要事业单位) (19)3、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关联企业) (20)4、城市综合管理社会支撑体系(市民教育) (20)5、城市综合管理专业指导、交流互动支撑体系 (20)6、公共财政支撑体系 (20)7、社会监督支撑体系 (20)二、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 (21)三、城市综合管理志愿者协会 (21)四、城市综合管理专家组和城管(执法)局长联席会议 (21)五、城市综合管理部分事权的下放和外包 (21)第四章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机制 (23)第一节统一市一级城市综合管理指挥权、督察权、赏罚权,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运行机制 (23)第二节城市综合管理中的公务协助 (23)第三节城市综合管理规范化 (23)一、程序规范 (23)二、行为规范 (23)三、形象规范 (23)四、方法规范 (23)五、考核赏罚规范 (23)六、城管执法人员救济规范 (23)第五章现代城市管理中的应急管理 (24)第一节城市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24)第二节将城市部分应急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4)一、做好城市常态管理可以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24)二、将城市常态管理、部分应急管理融为一体可以节约城市综合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能 (24)三、将城市部分应急管理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体系可以促进城市常态管理 (24)第三节城市应急管理与城市常态管理的衔接 (24)一、应急管理由“危机处理”转变为“危机管理” (24)二、应急管理工作的“提前”和“延后” (24)第六章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 (25)第一节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权的权利属性和地位 (25)第二节城市综合管理重在治本,强化管理行为,减少执法行为 (25)第三节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的专业化 (25)第七章城市综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26)附录城市综合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26)引言经过近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