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问题解决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山东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篇一: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分报告四: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对策研究我国的开发区是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建立起来的,然而,开发区诞生20多年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机制大面积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加工制造能力普遍增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上升,产业管制放松,政府职能定位逐渐明确;开发区政策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财政的体制安排到期。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区域竞争加剧。
我国开发区所处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在政府高强度授权下所建立的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
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发区必须不断的微调其发展目标和运行方式,实现其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一、开发区及其行政管理体制(一)管理体制的概念及理论体制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指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其涉及的领域和类型既广泛又多样,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标志着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隶属关系、组织关系、权限关系等等。
可以说,体制问题实质是一种研究关系的学问。
所谓行政体制亦即行政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行政关系,是相对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内部和相互间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与运行等各种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行政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行政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
同时,行政体制既受制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又受制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还受制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外文化等诸多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行政管理身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必须适时地进行改革,即对原有的行政体制存在的某些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或变革,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原有行政体制的作用和功能,以便逐步实现行政权力划分的科学化,行政职能、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和行政活动的法制化,行政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达到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一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其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简要介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梳理其演变轨迹和主要成就。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法规政策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揭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反映了我国社会管理的进步和变革。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管理。
在这个阶段,社会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社会组织和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小。
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和秩序。
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控制,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灵活性差等问题。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开始逐步放开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变化也影响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开始逐步减少对社会的直接干预,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同时,政府也开始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了对社会的监管和服务。
第三阶段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阶段。
[摘要][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基础累积、资源开发等五个阶段,取得了众多的阶段性成果,积淀下了“一个方向五条道路”的宝贵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宁波产业层次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城乡面貌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需要从统筹规划、完善功能等八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推动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改革开放作者阎勤,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浙江宁波315010)宁波是一座有着七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较强的综合实力,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从实际出发,积极实施富有区域特色的城市化战略,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效,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城镇互为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当前人类社会步入了城市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抓手之一。
理性总结30年来宁波城市化的实践和经验,有助于深化认识、理清思路,对于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原则,以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为标准,可以将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基础累积阶段(1978—1983)1978年以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城市化发展进入了基础累积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8年起,一直持续到1983年市管县体制确立时为止。
在这一阶段,除了知青返城等政策变迁带来的城镇人口恢复性增长以外,农村改革的启动,促进了宁波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工业化发展的起步,带来了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协同发展,对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产生了冲击,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提供了拉力和推力,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市管县体制的确立,理顺了国家与省、地、市之间在重点建设领域的关系,促进宁波市县、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基础。
早在殖民地时代,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开拓,美国城市及其城市政府的管理体制就诞生了。
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体制几经变迁,留下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变革轨迹。
一、市镇议会———美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产生17世纪上半叶,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兴起了一批城市,如,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和新奥尔良等。
这些城市规模狭小、功能单一(主要是商业服务功能)、政府组织结构简单。
同时,殖民地时期兴起的城市,尽管深受同时期的欧洲城市,尤其是英国城市的影响,但是早期的殖民者还是从当地的具体环境出发,于17世纪中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市镇议会。
这种体制到18世纪逐渐成熟,是美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诞生的标志。
市镇议会(TownMeeting),也译为乡镇议会或市民大会、镇民大会。
它的管理体制具有如下特征:[1]第一,市镇议会举行的时间既有固定安排,也不乏灵活的设置。
一是每年5月定期举行的市镇官员选举会议;二是为某件事而召开的特别会议。
市镇官员选举会议主要是改选行政委员会和担任市镇的某些重要行政职务的其他官员,诸如财产评估员、税收员、治安员、文书、司库,还有负责救济的视察员、负责教育事务的校董、负责道路交通管理的道路管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的具体管理人员等。
这些官员向选民负责,彼此之间并无隶属关系。
至于市镇特别会议,则是因某些市民要求而由行政委员临时召集的。
一般来说,只要有10名选民以上提出一项新的动议并要求市镇支持,他们就可以请求行政委员召开市镇议会。
在殖民地时期,市镇议会所处理的主要是内部事务,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管理和税收。
第二,确立了市镇议会休会期间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在市镇议会休会期间,大部分行政权力掌握在几个行政委员的手中。
行政委员是所有市镇官员中最重要的成员。
他们的人数各市镇不等,由市镇议会选出,每年改选一次。
他们的责任是在市镇议会休会期间处理市镇的日常事务。
与其他市镇官员一样,行政委员也必须按市镇议会通过的原则办事,如果行政委员要对市镇议会已经决定的决议进行更改,或拟办一项新的事情,就必须请示市镇议会。
城市管理调研方案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当前的城市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项城市管理调研方案,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调研目的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城市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具体的调研目标包括:1.了解当前城市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痛点;2.分析城市管理问题的根源;3.寻找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调研方法为了实现调研目标,本调研方案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2.实地考察: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各个城市的管理情况;3.访谈调查:与城市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城市管理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4.统计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调研内容本调研方案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城市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公共服务:调研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了解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3.环境保护:调研城市环境保护的情况,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分析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难题;4.社区治理:调研城市社区的治理情况,包括社区卫生、社区安全等方面,了解社区治理的状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5.城市规划与管理:调研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了解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管理的效果。
调研步骤本调研方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调研目标和范围,明确调研内容;2.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研究;3.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4.与城市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城市管理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5.统计和分析调研数据,得出结论; 6.撰写调研报告。
城市管理的发展与实践一、城市管理的定义和意义“城市管理”一词是指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改善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包括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交通管理、文化体育等方面。
城市管理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城市化的顺利实施。
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确保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与管理,维护城市秩序和安全。
这是城市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城市管理得当,城市化才能更好地发展。
2.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管理可以对城市环境进行监管和管理,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是维护人类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 增强城市竞争力。
好的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城市管理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城市的管理从古代就开始了。
埃及和巴比伦城市管理体现出古代城市治理的模式和特点。
在中国,从唐代成立车驾司到现代化的市政府机关,城市管理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二十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投入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推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三、城市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当前,各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与管理办法,但城市管理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挑战着城市管理发展的现状。
1. 城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城市管理中,一些地方存在流于形式,重复劳动,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工作效率的提升。
2. 城市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一些城市管理部门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人口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规划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甚至出现城市废弃问题。
第一节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的旧模式
城市管理体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与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相适应。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管理体制。
建国后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条块分治、以条为主、建管合一的城市管理体制。
与其他城市相同,杭州已经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市管理体系和“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乡镇)负责实施”的城管格局。
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条”(即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占有主要地位,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块”是次要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杭州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承担了直接管理城市各系统的责任。
城市管理体制旧模式造成的结果,一是管理观念落后,表现为对城市管理重视不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落后观念。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将城市管理仅仅理解为经济领域的行政指令和公共领域的市政管理。
二是管理体制落后,首先表现在管理机构重叠、各自为政,在城市管理上缺乏统筹、协调和规划;其次表现在城市管理的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上,城区政府和街道往往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城市管理难于落到实处,更难实现持续、长效的管理;第三表现在基层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有责无权,体制不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具体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杭州城市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方面弊端。
⒈政府统包,缺乏效率,微观经营与宏观管理相混同。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功能、国有资产的管理功能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界限不清,政企不分,混为一体。
城市政府为了实现对成千上万个工商企业的直接行政性管理,不得不设置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又造成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清,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官僚主义等问题出现。
⒉计划经济,缺乏市场,人为意志代替市场价格机制。
城市政府主要依据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指令来行使城市管理职能,片面地追求城市工农业产值和经济规模,不去考虑城市发展的状况、特点、规律和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大搞重复建设,造成生产经营投资的极大浪费。
计划经济的杭州存在着交通紧张、能源短缺、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反过来制约了杭州的经济发展。
⒊行政划分,缺乏协调,城市综合功能实现受到影响。
旧模式下企事业单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分别隶属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城市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应该管理却没有管理权限,本属于统一整体的“块”格局被人为地打破,难以实现对城市有效、科学的管理职能。
城市公共经济领域,条块分割最为明显的,邮电、通讯、电力等实行条条管理,水、气、热、道路等以块块管理为主,“建管一体、养管一体、管修一体”,结果是公营企业整体运营成本高、质量水平低、经营管理效率低。
二、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经营城市”概念的提出,城市管理的观念和体制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看成是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组合,围
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等三方面目标,对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精神动力进行全方位的经营。
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杭州城市管理体制的主体、客体、手段、目标与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
⒈城市经营的主体
⑴政府成为经营城市的主导力量。
政府是纳税人出资建立的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代表国家、代表全体市民对城市资产进行经营,是城市的经营者。
政府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发展的领导者,城市建设的组织实施者,城市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者,城市基础设施和沉淀资产的主要投资者。
城市政府在经营城市中应做好规划工作、领导工作、指挥工作、实施工作、协调工作、政策规章制定和引导工作,对社会资产有保护和经营开发以造福社会的责任。
⑵企业(包括中介组织)成为经营城市的中坚力量。
经营城市使资产由产品变成商品,使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营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施运作,就靠各类企业、中介组织来完成。
⑶市民成为经营城市的决定力量。
一方面,市民是经营城市的决定因素,作为城市主人的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营城市成效。
另一方面,城市无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环境的改善、形象的树立,都必须紧紧依靠全体市民的参与和支持。
⒉城市经营的客体
城市经营的客体包括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旅游设施等,也包括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无形资产。
在保持必要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基础上,通过城市经营挖掘其潜力,以其经营收益支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通过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以有偿转让、委托经营、招标拍卖、股份合作、租赁、抵押、承包等市场运作方式将可经营的资源推向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资产的保值增值。
软环境包括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人才的经营、政策机制的经营、城市形象经营、城市品牌经营等。
创新机制和灵活政策对于人才和其他要素具有重要吸引力,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城市品牌的建设有助于城市的自我推销和魅力的提升。
⒊城市经营的基本方式
概括起来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
”通过城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精心谋划项目、核算成本、计算盈亏,使城市资产能够得到增值。
通过对城市资产的聚集、重组与运营,以城建城,以城兴城,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
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杭州充分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资本运营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紧密结合特有的经济、环境、人文条件,城市管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城市”。
如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购、统一出让土地,建立了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制度。
通过多年运作,既为财政提供了大量资金,又规范了土地出让转让市场,确保了杭州城市建设按照长远规划的要求有序健康发展。
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杭州探索出多种灵活融资的方式,满足城市基础建设需要,组建了城建资产经营公司,以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模式运作城建资产,实现产权的保值增值。
在城市公共服务方面,杭州将可经营的供水、供气、公交、环卫、绿地及其附属的经营权、冠名权、广告资源等附属无形资产推向市场,与民营、个私经济发达的特点结合起来,盘活了数量巨大的城市资源。
在城市形象方面,杭州特别重视“风景旅游城市”、“休闲城市”、“花园城市”的环境资源保护,经过多年努力,城市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彻底告别了“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一旧标签。
杭州还创造性地恢复了西湖博览会这一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国际性活动,向世界推销杭州,有力地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