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6
新津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42=48分)1.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A. 流派众多,文化活跃B. 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 政治失序,礼崩乐坏D. 阶层固化,等级森严【答案】C【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C。
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实现国家的统一,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到阶层的固化,排除D。
点睛:从历史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材料通过当时诸子对社会现况的描述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也体现了通过现象看本质这对哲学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描绘了“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
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是兼爱的主张;故C 项正确。
孔子主张“仁、礼”,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A。
老子主张“无为”,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B。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题干主张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的内容。
2017届2015—2016学年上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50分)1.《论语》:“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据此判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A.兵广粮足 B.重视百姓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2.某思想家强调“不自是,故彰;不自戕,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3.以下观点属于墨子的是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D.官无常贵,民无终贱4.“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5.近年在德国汉堡发现了一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推崇C.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6.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
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A.《诗经》 B.《春秋》 C.《礼记》 D.《四书集注》9.“王者配天,谓其道。
2017——2018上期10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标准,也提出了理想国家的范式——“仁政”。
孟子“仁政”思想施行的基础是( )A.统治者发善心 B.民本思想 C.以德治民 D.人性本善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7.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以下皇帝的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继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8.西汉前期,董仲舒建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独尊儒术”的措施包括( )①兴办太学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9.“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 2.5 分,共 30 题,75 分。
1.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秦、汉、元、淸这四个朝代的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①郡县制②郡国并行制③行省制度④军机处A. ①③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结束了春秋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①正确;西汉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排除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正确;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④正确;故排除ACD,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皆可得出答案。
2. 公元前 913 年,楚国第一次称王。
公元前 704 年,楚国打败随国,并让周桓王同意其称王。
因周桓王不同意,楚君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此为楚国第二次称王。
这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制已形成B. 世袭制已不存在C. 君主专制得以确立D. 分封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分封制应该是以血缘等级为基础的权力分配,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国君称王意味着分封制的破坏,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最高权力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世袭制是我国从夏朝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权力继承模式,B错误;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D错误。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并让周桓王同意其称王。
因周桓王不同意,楚君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即可。
3.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四川省成都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卷上。
2.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1.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D.法家2.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3.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4.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
由此可见( )A.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C.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5.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2017—2018学年度10月月考试题高二年级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2.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
”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战国时期“百家争鸣”B.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C.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D.明清时期新思想出现3.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孔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D.孔子韩非子老子4.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
据图,判断下列评论正确的是A.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B.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少数下层士人得到入仕机会D.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6.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2.《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
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3.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这种现象导致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然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5.下列中国古代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法令,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②“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③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④“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①②④6.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四川省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2题;共64分)1. (2分) (2018高二上·天津期末)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
以下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①三纲五常②“因信称义”③天赋人权④君权神授A . ①②B . ②④C . ③④D . ①④2. (2分) (2019高二下·长春期末)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A . 弘扬三纲五常B . 维护皇权尊严C . 废除宗法制度D . 取消分封制度3. (2分)儒家思想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火花。
下列思想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①以德治民②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民贵君轻A . ①③④B . ①②③C . ①②④D . ②③④4. (2分) (2020高二下·河北月考) 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
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 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 . 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 . 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 . 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5. (2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期中)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A .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 . 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 .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 .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6. (2分) (2017高三上·阜宁月考) 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10月月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1.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2.有学者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A.孔子 B.墨子 C.庄子D.韩非子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4.“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5.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展6.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7.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入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高 2016 级高二上期 10 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5 分,有20 个小题,共计50 分。
1.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2.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3.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4.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5.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6. 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表明()A. 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B. 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 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7.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中医()A. 理念发生变化B.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C. 具有迷信色彩D.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二者皆“圣人之8.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
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2、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3、战国时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此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法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
4、“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6、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7、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8、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
陶行知。
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9、《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 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11、“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2、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13、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 D.儒家、法家
1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15、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16、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17、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
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1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B.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19.“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
下列与之类似的是( )
A.“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