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3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4
2021-2022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III)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 )A. 商王为取代夏做舆论准备B. 商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C. 商人不知自己祖先来源D. 商代政治具有神权特点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日益腐败4. 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由此可知,分封制()A. 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B. 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 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D. 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5.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A. 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 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C. 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D. 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6.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C.士人官僚的“规谏” D.儒生群体进入政权7.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
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841年,为反对周厉王的暴虐统治,生活于都城镐京内的“国人”彼此联合,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最终把周厉王驱逐到了彘地。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专制王权C.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王权D.士大夫阶层的救亡意识强烈2.下表可以用来说明英国()A.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民主基因B.资产阶级实力薄弱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渐进性D.工人运动走向自觉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建立政务官和文官不同的责任体系,把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价值中立确立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这有助于()A.实现政治和管理的统一B.避免官僚习气的滋生C.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克服两党制度的弊端4.1982年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正式颁布。
到1985年底,全国已有近46万中青年干部走上县级以上领导岗位。
到1986年底,全国共有137万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
这()A.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C.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D.体现了精英政治的治理模式5.肇始于宋代的乡约是一种在乡村地区开展的道德教化形式,宋明时期是乡约发展的鼎盛时期,乡约的著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乡约的积极组织者和倡导者都是儒者或儒臣。
“宋明乡约”的兴起发展()A.体现了士大夫的社会教化理想B.保证了基层秩序稳定C.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阻滞了国家权力渗透6.7—8世纪,拜占庭帝国出现了诸多“非罗马”现象。
同时帝国进行了大量的法律编纂工作。
这一时期的法律注重实用性,用多部短小精悍、简明易行的小型专门律法代替一部大型法典;在立法中强化基督教信仰地位,实现了法律编纂的全面基督教化。
这些做法()A.实现了向万民法的过渡B.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C.适应了帝国转型的需要D.使帝国陷入了严重困境7.唐代在边疆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其首领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2019学高二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主观题)两部分。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2年,英帝国在渥太华召开经济会议,签订11个双边协定,和各成员国正式确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它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克服经济大危机C.推行自由贸易政策D.扩大进出口数额2、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3、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法西斯主义”、“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理由是( )A.未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危机B.全面维护民众利益C.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D.对经济的全面干预4、自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亿英镑,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
这表明福利政策( )A.严重制约了社会消费B.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C.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D.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5、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
导致美英这种经济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A.加大市场货币供给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压缩政府财政开支D.坚持推行凯恩斯主义6、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它是指或与黄的评价相吻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7、《全球通史》中称:“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选择题(题文)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是一种天道和效法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乙强调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约浪费,属于墨家思想;丁强调整齐统一,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
选择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要点解密】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1.形成过程(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中有最新“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敬,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4.《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鉴(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6.先秦诸子思想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8.孔子是儒家思想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本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五经”9.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游侠,继承了儒、墨两家的一些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侠义精神。
西汉初期,游侠精神对乡里秩序的稳定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受到平民的欢迎。
汉武帝之后,游侠精神逐渐衰弱。
游侠精神逐渐衰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10.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之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
汉代以忠孝治天下11.唐高亲曾命人对《水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数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清代,督抚正式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大吏,但朝廷仍以中央官员差遣形式委派督抚任职,同时督抚之间职责又有交叠,互为监督。
这反映了()A.清代地方官制冗杂B.中央权力下移C.地方治理效力提高D.监察制度发展2. 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
汉武帝时期,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大司马奉命可以领导尚书,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
这反映出()A.“汉承秦制”已被完全放弃B.相权削弱,皇权得到了加强C.完全破坏了三公九卿制D.新行政中枢确立3. 春秋战国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
“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式(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设“师氏”之官,“掌以诏王”,即“告王以善道”;又设“保氏”之官,“掌谏王恶”。
这些举措()A.反映出分封制的渐趋瓦解B.说明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利于保障政治的正常运作D.折射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4. 亚里士多德记载当时希腊普遍流行的政体“正如人们谈论风向时,只有北风和南风,其他都是二者的变体,政体亦是只有两类,即民主制和寡头制”;在不同城邦之间,民主制和寡头制的深刻矛盾导致雅典和斯巴达斗争不止,并最终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两种政体都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B.斯巴达寡头政治下公民丧失参政的权力C.雅典鼠疫决定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D.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本质是希腊政体之争5.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
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B.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C.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6.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创办了《苏格兰人》报。
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
这说明诸子学派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来看,各家都热衷于探讨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故答案为A项。
从材料中的“政见各异”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并非所有学派都主张“革故鼎新”,也有主张回到从前,排除C项;儒家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并非各派都是如此,排除D项。
选择题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子我,我对曰,无违。
”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由此可见A. 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 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 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 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答案】A【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道出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对孝的三个标准,所以A正确;B既然是问孝,说明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排除B;C中封建专制制度表述错误,孔子的时代是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排除C;D孝属于仁的一部分内容,排除D。
选择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 孟子B. 韩非子C. 墨子D. 荀子【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学生需抓住关键词“礼义”“法”“刑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强调礼法并用,因此D符合题意。
而A只体现了“礼义”,B只体现了“法”,C与此无关。
学生需注意荀子的特殊身份,及他的思想受到了法家的影响。
选择题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某某一中14--15学年度高二年级十月月考试题历史第1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X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答案】C【解析】考点:法家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军事力量予以清除”“商人和学者……多余”,体现了其主X用军事手段废除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一派别主X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
2.2010年5月,X立版《墨子》第一次走上大银幕,观众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
甲说:“我还是比较喜欢X立版的墨子,因为他没有偶像的光环,更多的是百姓的气息。
”乙说:“我更喜欢X德华版的墨者形象,因为他是真正的帅哥。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你的看法是()X立版墨子X德华版墨者A.赞同甲的说法,因为墨子本身就是下层劳动者利益的代表B.赞同甲的说法,因为X立本身就没有X德华的名气大C.赞同乙的说法,因为墨者的原型都是帅哥形象D.赞同乙的说法,因为墨者作为巨子,要帅气魁梧【答案】A【解析】考点:百家思想。
墨家代表的是下层民众的利益,反映的是他们的呼声,因此A项说法时期,BCD项都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
3.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黄宗羲【答案】C【解析】考点:董仲舒新儒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所讲的是人与天的关系,而最早将其联系起来的是董仲舒,所以答案选C。
河北省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从服务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老子的思想,对我们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是()A .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 . 小国寡民的理想C . 唯物主义思想D . 朴素辩证法思想2. (2分) (2019·定远模拟) 当今中国,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
材料反映出中国()A . 看重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B . 对宋明理学著作进行了新解读C .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D . 已经认识到古代科技的优越性3. (2分)下图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部分摹本),它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A . 行书B . 隶书C . 小篆D . 草书4. (2分) (2019高二上·广安月考) 如图为元朝王冕的《墨梅图》(局部)。
画面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以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该画作者旨在()A . 表达个人情感B . 描写真实景象C . 反映多彩生活D . 颂扬繁荣盛世5. (2分) (2016高三下·东城模拟) 下图为中国人龚容(1538~1603,福建人,移居菲律宾,是当时最著名的从事印刷出版业的华侨)在马尼拉出版的汉文木刻本《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
它可用于研究()①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②印刷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④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A . ②④B . ①③C . ①②D . ③④6. (2分) (2016高三下·泰安模拟)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冈,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 中国文化包容其他文明B . 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形成C . 中国传统文化在变化中进步D . 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7. (2分)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
高二历史10月月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A. 新中国成立初期B. 改革开放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国民党统治时期A. 火药B. 造纸术C. 指南针D. 印刷术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A. 《汉律》B. 《唐律疏议》C. 《大清律例》D. 《明律》A. 秦朝C. 唐朝D. 元朝A. 英国B. 法国C. 意大利D. 德国A. 路易十六的暴政B. 三级会议的召开C. 罗伯斯庇尔上台D. 《人权宣言》的颁布A. 蒸汽机B. 电灯C. 电话D. 计算机A. 《资本论》B. 《共产党宣言》C. 《国家与革命》D.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A. 斯巴达制度B. 雅典制度C. 斯巴达制度D. 希腊城邦制度A. �管仲C. 王安石D. 张居正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井田制D. 均田制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A. 诸葛亮B. 岳飞C. 戚继光D. 郑成功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请列举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并简要说明它们对世界的影响。
3. 简述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建长城等。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
(1)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哪些相似措施?(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一:英国在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
材料二: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2021-2022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时限: 90分钟总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5题,共50分)1.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
铁兵器数量极少。
总共只有铁矛1件。
铁镞1件。
铁铤铜镞2件。
材料说明当时A. 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B. 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 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D. 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2.从秦汉到明清地方体制中,一级、二级地方政府体制多有更迭,但县制作为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其数目、职权变动不大。
县制如此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 县制设置沿袭传统B. 县小易于中央直辖C. 百姓对县制的推崇D. 县制有效治理地方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A. 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 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C. 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D. 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4.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指A.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B. 五四运动进一步反帝反封建C.五四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D. 五四运动影响了政府的决定5.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
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
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A. 证据确凿,真实可信B. 孤证不立,没有价值C. 野史信息,虚假传言D. 存疑,寻找更多佐证6.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A.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 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C.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D.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7.有学者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运行情况作了统计调查,发现发展较好的是如下产业:廉价百货、烟酒业、娱乐游戏产业与博彩业。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晁福林在《试论宗法制的几个问题》中认为:周天子和贵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秦汉皇帝与贵族之间则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鸿沟”的主要原因是()[3分]A.封建经济的形成B.郡县制度的推广C.思想专制的加强D.宗法观念的消亡2.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
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3分]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3.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
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3分]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B.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4.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
这体现出[3分]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5.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
《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
《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这表明当时[3分]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6.《唐律疏议》对监察官员受财行为的入罪门槛非常低,受财一尺即予处罚,而“一尺”的数额要求基本上等同于没有数额限制。
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时期思想文化非常活跃,并且是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了新变化的时期,它们是A.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B. 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C.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在政治、经济领域没有出现新变化;所以正确答案选D。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庄子【答案】B【解析】从材料“人性之善”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思想家主张性善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性善论,故B项正确;孔子主张对鬼神要敬而远之,故A项排除;C项主张性恶论,排除;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故D项排除。
选择题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试题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
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选择题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级“贵百河—武鸣高中”10月高二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C.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2.《尚书》记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
春秋末期,《左传》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些记载表明,春秋时期()A.王权传承方式更动B.民本意识已经出现C.农民社会地位提升D.仁政思想得到践行3.自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
《晋书·刑法志》载:“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
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
言数益繁,览者益难。
天子(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
”上述现象()A.适应了法律儒家化的需要B.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C.开启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D.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优越性4.如表为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3分,共60分。
1.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D.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3.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孟传统儒学的制约 B.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理学对人欲的压抑 D.明清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5. 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
此变化反映了()
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 B.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
C.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 D.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及等级
6.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下列对形成和维护图中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表述不
正确的是()
A.这一家庭关系形成的经济根源是小农经济
B.此种家庭关系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理学的影响
C.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主要与儒家伦理道德有关
D.此种家庭关系的形成是皇权专制的必然产物
7.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8. 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9.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
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A.关羽地位的提升源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B.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C.关羽忠勇仁义的个性受到理学的推崇 D.关羽忠勇仁义的个性符合民间的价值取向
10. 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心即理也
格物致知
A.致良知 B.发明本心 C.宇宙即吾心 D.存天理,灭人欲
11.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
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
”其“道德观”是指()
A.为学应求务实,学以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12. 假如老师让你到图书馆查阅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你应该找哪个朝代()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3.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 )
A.中国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西方文化全面超越中国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改变 D.中方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14.“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一时期“兵符”上的铭文应为()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楷书
15.古希腊人不仅留下了表现力与美的《掷铁饼者》(如右图)等一些列艺术
品,也留下了在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几乎是赤身裸体参加每一项竞技活动的佳
话。
这种以裸体为美,以健美发达的躯体为荣的风尚说明古希腊社会()
A.崇尚自然,歌颂人性 B.古风浓厚,世情淳朴
C.效仿神灵,无拘无束 D.人民主权,个人自由
16. 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两者都()
A.注重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B.否定了人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作用
C.意图为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D.强调知识与美德对自我认知的提升
17.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民主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试图打破封建教会的束缚
18.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
A.摧毁天主教会思想专制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19.“1789年的世界处在一个时代的边缘,在这个时代里思想通过行动、战争和社会骚动而政治化。
在革命后的世界里,所有人都会理解思想的激进力量。
”这里的“思想”是指()
A.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B.因信称义的思想
C.希腊先哲们的思想 D.启蒙运动的思想
20.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
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
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
”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个小题,共40分。
)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黄宗羲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
他的第一部著作《明夷待访录》(1662年)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
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
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
——[法]谢耐和《中国社会史》等
材料二伏尔泰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
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
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
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
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
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等
材料三尽管黄宗羲与伏尔泰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
(10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黄宗羲和伏尔泰思想对各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12分)22、完成下面的表格。
(共9个空,每空2分,共18分)
朝代科技成就汉字与书法绘画文学戏剧
商周时期甲骨文
春秋战国司南
九九乘法口诀异体杂出,一
字多形①
楚辞
秦汉造纸术、数学专著
《九章算术》
《甘石星经》
张衡浑象仪地动
仪;张仲景、华佗小篆、隶书
汉赋
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
贾思勰的农书:
②
书法艺术形成
王羲之《兰亭
序》行书
文人画出现,
著名画家是:
③
唐、五代十国雕版印刷术、火药
出现;黄道游仪、
实测子午线
楷书特点:
④
草书
吴道子《送子
天王图》唐诗繁荣梨园
宋活字印刷术、指南
针应用于航海、火
器忽略法度
讲究个性;倡
导
文人山水画:
注重意境
⑥:
宋词繁荣南戏
“⑤” 注重写实
元朝王祯《农书》
⑦:简
仪
元曲元杂剧
明清时期《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⑧》个性化平民化
世俗化
八大山人、版
画、年画
明清小说
⑨、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