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呼尔而.与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荷.担(hè)叩.(kòu)箕畚..(jīběn)C.始龀.(chǐ)厝.(cuò)孀.妻(shuāng)D.匮.(kuì)雍.南(yōng)朔.东(shuò)4.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B.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D.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许: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C.寒暑易.节易: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劳苦7.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扣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22愚公移山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八语上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荷担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雍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年且九十()(2)惩山北之塞()(3)聚室而谋()(4)毕力平险()(5)指通豫南()(7)如太行、王屋何()(8)且焉置土石()(9)荷担者三夫()(10)始龀()(11)寒暑易节()(12)虽我之死()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4.仿写画线句子。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
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子,本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课内精读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22 愚公移山名校讲坛1.作品链接《列子》是一篇恢宏的史诗,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保存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其作者列子,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2.考点链接“其”的用法“其”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译为“他”“它”。
如《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其”。
②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其”。
③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
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其”。
(2)语气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
如《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的“其”。
(3)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表选择,译为“还是”。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5)。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rèn)惩.(chéng)穷匮.(kuì)荷.担(hè) 孀.妻(shuāng) 始chèn(龀)箕běn(畚) kuí(魁)父lǒng(陇)断2.填空。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基础提升】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2)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3)毕.力平险毕:尽、全(4)指.通豫南指:直(5)达于汉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6)杂然相许.许:赞同(7)且焉置.土石置:放置、安放(8)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9)叩.石垦壤扣:敲、打(10)寒暑易.节易:更替(11)固不可彻.彻:通达,这里指改变(12)虽.我之死虽:即使(13)何苦.而不平苦:愁苦,这里指担心4.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22 愚公移山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共6题;共24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之:父命之________ 往送之门________ 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②行: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发于声________④为: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以顺为正者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妻献疑曰B. 其如土石何C. 帝感其诚D. 惧其不已也3.《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____。
4.读课文《愚公移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 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 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 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的:________。
(3)智叟嘲讽愚公的话:________。
(4)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21分)7.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
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
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2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万仞(rèn)冀州(jì)B. 荷担(hè)箕畚(qí)C. 朔东(shuò)雍南(yōng)D. 河曲(qū)魁父(kuí)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甚矣,汝之不惠!C.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 —厝朔东,一厝雍南。
3.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妻献疑曰________B. 其如土石何C. 帝感其诚________D. 惧其不已也4. 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_______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_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_______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 ________ )6.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7. 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B. 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
C. 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共6题;共24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之:父命之________ 往送之门________ 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②行: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发于声________④为: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以顺为正者________【答案】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行走;行为;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做;作为【考点】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一词多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解答时,要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故答案为:(1)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行走(2)行为;兴起,指被任用(3)显露、流露;做(4)作为【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妻献疑曰B. 其如土石何C. 帝感其诚D. 惧其不已也【答案】B【考点】愚公移山,常用文言虚词【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
故答案为:B【点评】识记文言虚词,要在理解句子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去判断。
尤其要注意积累。
3.《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____。
【答案】《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考点】愚公移山,作家作品【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人教新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1)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河阳..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B.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D.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4.指出语句中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①于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②而A.面山而居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C.聚室而谋曰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C.帝感其诚。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6.填空。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本文作者,名,又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二、课内阅读7.文段一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2 愚公移山名校讲坛1.作品链接《列子》是一篇恢宏的史诗,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保存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其作者列子,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2.考点链接“其”的用法“其"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译为“他”“它”。
如《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其”。
②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其”。
③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④也可译作“其中的"。
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其"。
(2)语气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
如《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的“其"。
(3)连词。
《愚公移山》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荷.担者()孀.妻()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雍.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年且.九十()(2)惩.山北之塞()(3)聚室而谋.()(4)毕.力平险()(5)指.通豫南()(6)杂然..相许()(7)如.太行、王屋何.()(8)且焉.置土石()(9)荷.担者三夫()(10)始.龀()(11)寒暑易.节()(12)虽.我之死()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推动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与普及,我们今晚还将特别举行“网易科学之夜“。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4.仿写画线句子。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
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列子,本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课内精读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依据。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阅读(一)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
(摘自《山海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③。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摘自《列子》)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
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
③隅谷:虞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
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有山名.曰/有仙则名.B.将走.北饮大泽/双兔傍地走.C.邓林弥广数千里焉./且焉.置土石D.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期日.中2.翻译句子。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如何理解夸父“弃其杖”“生邓林”的结局?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是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一壮举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①,鼓琴而歌。
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
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摘自《列子》)注释:①鹿裘带索:形容衣服粗陋,多指隐士之服。
1.解释下列的加点词。
(1)鼓.琴而歌()(2)行年..九十()(3)能自宽.者也()2.翻译句子。
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下列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断开,断三处。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4.用自己的话说说荣启期的三乐是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自主学习基础锤炼1.jì sè yū hè shuānɡ chèn kuì wú cuò yōnɡ2.(1)将近(2)苦于(3)谋划、商量(4)尽、全(5)直(6)纷纷地(7)把……怎么样(8)哪里(9)肩负、扛(10)才、刚(11)更替(12)即使3.C(删去“使”)4.示例:成功就像绝顶唯有攀山越岭才能登临成功就像甜果唯有经历风雨才能成熟。
5.列御寇道家课内精读1.(1)你也太不聪明了。
(2)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3)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
(4)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2.相同点:“妻”和“智叟”在“力量的弱小”上提出了相同的质疑(疑问)。
不同点:“妻”的疑虑中有担心和关心,“智叟”的质疑和阻拦中只有嘲笑(讥讽)和轻视(鄙视)。
3.D(结尾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4.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
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
“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5.示例: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6.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拓展阅读(一)1.B(A.名叫/出名;B.跑;C.语气助词/哪里;D.太阳/一天)2.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
3.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他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参考译文】茫茫荒野之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
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名字叫夸父。
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
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
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赶向黄河、渭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
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
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林,桃林弥漫几千里远。
(二)1.(1)弹奏(2)经历的年岁(3)宽解,宽慰2.有的人出生没有见到日月,无法幸免(死在)襁褓中。
3.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4.一乐是幸生为人,二乐是幸生为男人,三乐是活到九十了。
【参考译文】孔子游泰山,遇到荣启期行走在郕的郊野,衣衫粗陋,鼓琴而歌,孔子问道:“先生为何如此快乐?”老头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啊!天生万物,以人最为尊贵,我有幸生为人,是第一快乐之事。
人又分为男女,男尊女卑,以男人为贵,而我有幸生为男人,是第二乐事。
有的人出生没有见到日月,无法幸免(死在)襁褓中,而我都九十了,这是第三件快乐之事啊。
至于说贫穷,这是人生常态,死亡也不过是每个人都要去的终点。
我贫穷是处于人之常态,老之将死也不过是寿终正寝,有什么可以忧愁的呀?”孔子说:“好啊!你真是一个能自我宽解的智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