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实验介绍_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生理学实验介绍_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生理学实验介绍_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生理学实验介绍_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4-2

姓名:王雪学号:12138123

实验报告

说明: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

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

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1.5倍行距,小标题加黑;

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

实验名称:生理学实验介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同组姓名:崔璐丹、丁雨巧实验日期:2014.3.10

室温:12℃气压:替换这里

成绩:教师:

一、实验结果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二、分析与讨论

替换这里

实验四、五 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与肌肉收缩特性的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生物科学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生理学实验 实验项目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2013年4 月11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实验四、五 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与肌肉收缩特性的分析 ⒈实验目的 1.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1.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其制备方法。 1.3学习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1.4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1.5观察骨骼肌单收缩、肌肉收缩的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现象。 ⒉实验原理 2.1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刺激腓肠肌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 2.2阈下刺激:强度过小不引起肌肉收缩反应的刺激。 阈刺激: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最大的收缩反应:全部肌纤维同时收缩。 最适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2.3单收缩:肌肉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收缩期(由潜伏期末到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的时间)和舒张期(从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的时间)。 2.4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过程,肌肉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单收缩反应的重叠,即收缩的总和;但如果第二个刺激在第一个收缩反应的不应期内,则第二个刺激不产生收缩反应。 2.5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叠加的现象。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 完全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 ⒊实验材料 3.1材料:蛙 3.2试剂:任氏夜 3.3器材:张力传感器,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 毁髓针),蛙板,固定针,培养皿,滴管,纱布,棉线 ⒋实验步骤 4.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洗干净实验动物 双毁髓 剥离后肢 分离两后肢 分离坐骨神经 游离腓肠肌 分离股骨头 标本检验 4.2电刺激 把标本通过张力传感器与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相连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确定阈上刺激 以阈上刺激给予标本的神经单刺激、连续刺激观察单收缩的时程、总和的过程以及强直收缩产生的过程 ⒌实验结果 5.1阈刺激强度下蛙的腓肠肌收缩情况 通道1 (V )通道2 (m V )图1 蛙腓肠肌阈刺激的分析 注:刺激强度为80mV ;频率为1Hz ;单脉冲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一.概述: 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神经发育规律。在临床上,将神经发育的原理和规律,运用到临床治疗的具体操作中,通过大量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治疗方法。 1. 定义 促进技术(简称促进法)──是根据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的原理,运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用以促进和提高随意控制肌活动的能力,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的方法。 促进技术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1)促进兴奋──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处于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转变为兴奋状态的过程。 (2)促进抑制──通过某些方法,能够使产生兴奋冲动的神经元返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过程。 2.原理 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α运动系统和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1)中枢性促进技术──以Brunnstrom为代表,它是利用机体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发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它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由于外周传入冲动的促进作用,而是通过相对肌力较强的肌肉随意收缩时,整个运动模式中所有运动神经元兴奋的聚集,来增强肌力较差的肌肉的力量;或通过患肢有意识的触发异常粗大的共同运动,最大限度的摹集所有运动单位地参与,使原本仅有微弱收缩的肌肉也能参与到这一模式中,从而促使肌力的恢复。 (2)外周感觉反馈性促进技术──主要包括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和其他利用皮肤深部冷刺激抑制肌肉痉挛等技术。 ①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应用外周本体感受性刺激来募集更多的靶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性冲动,促使肌肉收缩,以增加随意收缩的力量或肌张力,亦可抑制靶运动神经元使肌肉放松,缓解肌痉挛。 ②皮肤感觉输入促进技术是以Rood等为代表,在特定皮肤区域进行刺激,获得局部促进作用的方法。 (3)神经发育技术--以Bobath技术为代表,本技术是应用神经发育的原理,以固有反射及较高中枢对运动反射调节为基础,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保护反应等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确的动作,从而抑制异常运动模式,重新获得对运动的控制。 (4)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以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理论为基础,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视为一直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二.常用的方法: 临床常用的促进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运动再学习(简称MRP)。 1. Rood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本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了有控制的感觉刺激,利用某些动作来诱发有目的的应答。 (1)机理:将运动的发育和神经生理基础结合起来。因为感觉是运动的动力。在治疗时,可用多种感觉刺激法加大患者的感觉输入,以提高受损神经元的兴奋性或促进新的通路形成,以恢复正常功能。 ①通过相应的感觉刺激可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必要的动作应答。这种有控制的感觉输入用以诱发肌肉活动的反射性应答,是获得最早控制运动能力的阶段。 ②感觉运动觉的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上的,必须按发育的顺序由低级向高级感觉运动觉水平发展。所获得的肌肉反射性应答活动也应按照发育的规律,以争取得到脊髓以上中枢的控制。 ③实施目的性的动作。特别要强调动作要有目的性。应用有目的性的动作,作为诱发皮层下的按需要的动作模式,即按"目的"反射性地对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等产生应答。 (2)方法:感觉刺激诱发应答的方法包括易化法和抑制法。 易化法--触觉刺激有两种即快速擦刷和轻推敲。常用的有快速擦刷、捏、推敲、冰刺激(短时间)、快速牵张、摇动、压缩关节等。 ①快速擦刷的方法:用刷子逆毛方向刷即将运动的肌群表皮3秒-5秒,也可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进行,如刺激后30秒内无反应,可重复3-5次或更多。快速擦刷的效应是特异性的并在刺激后30秒-40秒内达最强,应抓紧这段时间训练。在脊髓后根分布区接近脊柱部位的擦刷,可以使背部深层肌张力增高,若刺激相应分布区的其他部位的皮肤,则可促使这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为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而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每条三角嵴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2.横嵴(transverse ridge):为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斜嵴(obligue ridge):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间三角嵴相连,称为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4.牙列(dentition):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5.纵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矢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6.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冠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7.Spee curve:即司皮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8.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又称Wilson曲线。在上颌,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上颌的横合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合曲线。9.牙尖交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10.覆合(over bite):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 11.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2~4mm。 12.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13.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还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 14.下颌姿势为(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 15.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称颞颌关节、下颌关节或颅下颌关节,在解剖形态上,它是由盘-颌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该关节又与翼外肌上头关系密切;在生理功能上,通过转动和滑动,不仅参与人们赖以生存的咀嚼和吞咽活动,而且还参与言语和表情等功能。 16.关节盘(articular disk):是介于关节窝、关节结节与髁突之间,略呈椭圆形,内外径长于前后径。为一不能自行修复的特化的纤维性结缔组织。 17.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彭大部分,窦壁内含有特殊压力感受器。 18.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将鼻根部和两侧口角练成的三角区称为~。

DNS动态神经稳定技术学习总结(中)

DNS动态神经稳定技术学习总结(中) CNS成熟对身体结构的发育有着极强的同步性1 婴儿从出生到站立的每个阶段不仅仅只是体重增加了,这一年的发育过程代表着CNS的成熟过程。CNS统控制下的正确动作可以确保婴儿完成各个阶段的发育动作时让主要参 与肌群得到正确的激活从而促进身体结构的顺利发育。正是由于CNS的成熟质量与动作模式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CNS的成熟与否也决定着身体拮抗肌的协调收缩能否在对应的时期作用于生长板,最终决定了婴儿身体机构的发育形态。因此,婴儿在每个阶段,各关节的位置都取决于稳定肌的功能。以及身体近端或远端的肌肉的协同作用来保证身体的“共轴性”。肌肉协同作用的质量对关节功能也非常重要。那么在治疗患者的程中便需要特别注意感觉的输入和输出。感觉的输入越明显,患者在训练中感觉的输出才能越明确。在那些脑瘫患儿中不难发现,异常的中枢神经控制不但会造成中枢系统动作模式的异常,也会导致解剖结构的异常。那么婴儿又是如何通过肌肉的协同作用来激活核心的呢?例如:婴儿在4~5个月的时候,胸腔和骨盆基本发育完成,这时候肌肉共同激活可以稳定脊柱。在抬头过程中深层的颈屈肌和颈伸肌之间协同激活可以确保头部上抬。在抬腿和移动骨盆的时候膈肌和盆底肌以及腹壁能够协同激活确保身体

具备足够的腹内压。在治疗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1) 确保胸腔与骨盆的对称性(2)如何提高支撑能力(3)功能上的关节共轴性需时刻考虑(4)尽量去找中立位,越对线对位越好。(5)从静态到动态让患者自己调整身体上期的学习笔记中只写了几个测试方法,今天跟大家分享关于测试后的训练方法。 (腹壁360°扩张训练) 01如果我们在坐姿下发现患者在呼吸时腹壁没有360°都呈现扩张的趋势,那么我们可以在患者的腹壁缠上黄色的赛乐弹力带,目的就是让患者去感受正确的呼吸模式。任何时候都不应呈现胸腔、肩胛上下移动的趋势,而是要让腹壁前、后、左、右(360°)都呈现扩张的趋势。呼吸过程中腹壁也不应呈现内收的现象。 增加腹内压训练02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双手先托起患者的脚,让患者吸气后再将双手移开,这个时候要尽量让患者去感受腹内压并且保持住腹内压的状态。进阶方式:1:可以让患者的双手放在腹部两侧(这是婴儿4个月的姿势)2:双手放在膝盖上(这是婴儿5个月的姿势)3:双手放在脚踝上(这是婴儿6个月的姿势)。如果患者把手放在膝盖或脚踝的过程中出现肩胛骨离开地面则训练效果不佳。要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保持腹内压以后再进阶。 关注我微信号:一块小海绵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了解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二、实验原理 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与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牛蛙 2、实验器材: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蛙板、固定针、滴管、培养皿、玻璃分针锌铜弓、污物缸、粗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剥制后肢标本: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瞧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与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2)分离两后肢:用粗剪刀纵向剪开脊柱,并剪断两后肢相连的肌肉,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 (3)分离坐骨神经: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但不要伤及神经,其分支待以后用手术剪剪断肌肉。 (4)游离腓肠肌: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 (5)分离股骨头: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检验标本:用手术镊轻提标本的脊椎片,再用经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轻提腓肠肌上的结扎线,将标本放入任氏液中保存15-20分钟后进行实验。 (7)电刺激的极性法则验证:用棉线在神经干中间部位进行结扎,以阻断神经传导兴奋的能力。用锌铜弓跨越结扎线刺激坐骨神经干。使锌极在腓肠肌一端刺激,观察腓肠肌收缩发生在通电(接触神经干)时还就是断电(离开神经干)时;调转锌铜弓的极性,使铜极在腓肠肌一端

1神经及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 A 磷脂酰肌醇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 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 2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 A 膜蛋白的多少 B 膜蛋白的种类 C 膜上的水通道 D脂质分子层E糖类 3 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 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 4 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 5细胞膜内外保持N/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X的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 f的通透性较大 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 D K +易化扩散的结果 E膜上Na+-K+泵的作用 6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E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 A 载体蛋白 B 通道蛋白 C 泵蛋白 D 酶蛋白 E 受体蛋白 8 Ca2+>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 D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E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 A 原发性主动运输 B 继发性主动运输 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 D 受体介导式入胞 E 液相入胞 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 A 化学性突触 B 紧密连接 C 缝隙连接 D 桥粒 E 曲张体 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 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桥粒E相嵌连接 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 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 A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 D 继发性主动运输 E Na+--Ca2+ 交换 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 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 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 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A 糖类 B 脂类 C 蛋白质 D 胺类 E 核糖核酸 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 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 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 D M型Ach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 17 终板膜上Ach 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 A两个a亚单位上B两个3亚单位上C 一个a亚单位和一个3亚单位上 D一个a亚单位和一个丫亚单位上E 一个丫亚单位和一个S亚单位上 18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a -螺旋的膜蛋白是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 [A1型题] 1.下颌神经的分支不包括 A.蝶腭神经 B.颞深神经 C.翼外肌神经 D.咬肌神经 E.颊神经 2. 面前静脉接纳静脉血的区域不包括 A.内眦 B.鼻背 C.眶下区 D.上、下唇 E.腮腺区 3. 汇合成面总静脉的静脉分支是 A.面前静脉和面后静脉的前支 B.面前静脉和面后静脉的后支 C.面前静脉和耳后静脉 D.面前静脉和颞浅静脉 E.颞浅静脉和颌内静脉 4. 关于翼静脉丛广泛交通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向后外经颌内静脉汇入面后静脉 B.向前经面深静脉汇入面前静脉 C.向上经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等与海绵窦交通 D.收集口腔颌面及眼的静脉血 E.A+B+C+D 5. 面神经颞支一般在颞浅动脉前约 A.1cm B.2cm C.3cm D.4cm E.5cm 6. 颈鞘内包裹的组织不包括 A.颈内静脉 B.颈内动脉 C.迷走神经 D.颈外动脉 E.颈总动脉 7. 使下唇靠近牙龈并前伸下唇的表情肌是A.三角肌 B.下唇方肌 C.上唇方肌下头D.笑肌 E.颏肌 8. 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部位是A.平甲状软骨下缘 B.平甲状软骨上缘C.平甲状软骨中1/2处 D.平舌骨上缘E.平舌骨下缘9. 美容角正常角度范围哪项是不正确的 A.鼻额角正常为125°~135° B.鼻面角正常为36°~40° C.鼻唇角正常为90°~100° D.鼻颏角正常为120°~132° E.颏颈角正常为85°~90° 10. 根据气管颈段解剖特点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点不包括 A.采取头正中后仰位,以免伤及颈总动脉 B.多在3~5气管软骨环范围内切开,不宜过深以免伤及食管 C.应切断甲状腺峡部,防止出血 D.勿切环状软骨,防止发生喉狭窄 E.切口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伤及无名动脉 11. 关节窝的颅腔面多数有脑膜中动脉越过,外伤或手术时易引起颅内出血,其所占人群比例为A.57.26% B.58.26% C.59.26%D.60.26% E.61.26% 12. 不属于腭肌范畴的是 A.腭帆张肌 B.腭帆提肌 C.舌腭肌D.咽肌 E.腭垂肌 13. 支配腮腺分泌的舌咽神经分支是 A.鼓室神经 B.咽支 C.颈动脉支 D.舌支 E.茎突咽肌支 14. 结扎颈外动脉的部位是 A.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 B.舌动脉起始处C.颌外动脉起始处 D.颌内动脉起始处E.面横动脉起始处 15. 离上颌窦下壁最近的牙根是 A.上颌第一前磨牙 B.上颌第一磨牙 C.上颌第二前磨牙 D.上颌第二磨牙 E.上颌第三磨牙 16.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是 A.下唇系带 B.颊系带 C.磨牙后区D.腮腺导管口 E.颊脂垫尖

神经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 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 通过本实验熟悉刺激、兴奋、兴奋性和可兴奋组织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 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三、实验器材 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用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纱布,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 制备双毁髓蟾蜍(毁脑和脊髓) 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握住蟾蜍,用食指压住头部前端使头前俯,右手持刺蛙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然后将刺蛙针退到枕骨大孔,不拔出而是将其尖转向后插入脊柱管中捣毁脊髓。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动物的后肢突然蹬直,而后瘫软如棉,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 2. 剥制后肢标本 剪除上肢和内脏在骶髂关节上0.5-1.0cm处用粗剪刀剪断脊柱。用镊子夹住后端脊柱,以剪刀沿脊柱两侧剪除所有内脏及头胸部,留下后肢、骶骨、后端脊柱及紧贴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 剥皮左手用镊子或直接用手捏住脊柱断端(注意不要压迫神经),右手捏住断端边缘皮肤,向下剥去全部后肢皮肤,将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将手和用过的器械洗净后再进行以下步骤。 3. 分离两后肢 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玻璃板上,脊柱端在左侧,左手固定标本的股部两侧肌肉,右手持手术刀,于耻骨联合处向下按压刀刃,切开耻骨联合。然后用手托起标本,用金冠剪剪开两后肢相连的肌肉组织,并纵向剪开脊柱(尾杆骨留在一侧),使两后肢完全分离。将分开的后肢,一只继续剥制标本,另一只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4. 分离坐骨神经 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翻转,使其足底向上,用固定针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肌缝,找出坐骨神经。坐骨神经基部(即与脊神经相接的部位),背部有一梨状肌盖住神经,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肌肉,便可看清下面穿行的坐骨神经。剪断(或用玻璃分针扯断)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与其相连的脊神经。再用玻璃分针轻轻挑起神经,自前向后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神经分支,将坐骨神经分离至腘窝处。取下脊柱端的固定针,保留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用金冠剪剪去其余部分脊柱骨及肌肉。用手术镊轻轻提起连有神经的脊柱骨片,将神经移离开股骨。 5. 分离股骨头 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再用金冠剪自膝关节向前刮干净股骨上的肌肉,保留1 cm股骨头并剪断股骨。提起腓肠肌上的扎线,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仅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 6. 游离腓肠肌 用手术镊(尖头镊)在腓肠肌跟腱下面穿线,并用结线扎紧。提起结线,游离腓肠肌。7. 检验标本 用手术镊轻轻提起标本的脊柱骨片,使神经离开玻璃板。再用任氏液蘸湿的锌铜弓,将其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迅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提起腓肠肌上的结扎线,

口腔解剖生理学---模拟试题(四)

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最佳单项选择题) *为正确答案 1.构成颈动脉三角, 除了( ) A.二腹肌后腹B.肩胛舌骨肌上腹C.胸锁乳突肌前缘 D.斜方肌前缘*E.椎前筋膜 2.不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是( ) 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 C.副神经D.迷走神经E.舌咽神经 3.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的神经是( ) A.耳大神经*B.面神经颈支C.颈横神经D.枕小神经E.锁骨上神经 4.关于下颌下腺,叙述正确的是( ) A.腺体外有由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筋膜鞘B.下颌下腺管由浅部前端发出 *C. 浅部较大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D.深部位于舌骨舌肌深面 E.上述皆不正确5.关于翼点说法下列何者错误( )

*A.由顶、额、颞、筛四骨在此相接形成的缝B.翼点位于颧弓上方二横指处 C.翼点是颅骨的薄弱点D.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E.翼点表面有颞肌覆盖 6.额顶枕区浅筋膜的特点是( ) 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B.是该区血管和神经最丰富层次, 视为该区血管和神经通道 C.感染时炎症渗出物容易扩散D.创伤后血管断端易回缩闭合 E. 该区的主要血管是颞浅动脉 7.构成眶内侧壁的是( ) A.额骨、筛骨、泪骨 *B.筛骨、泪骨、上颌骨额突 C.额骨眶板与蝶骨小翼 D.上颌骨体上面和颧骨 E.颧骨、蝶骨大翼 8.关于二腹肌后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颈动脉三角与下颌下三角的分界标志 B.手术中是颈部与颌面部的主要分界标志 *C.下颌后静脉经过其深面

D.颈外动脉经其深面 E.E.面神经颈支经其浅面 9.不属于颅中窝的结构是( ) *A.鸡冠B.三叉神经压迹C.垂体窝D.棘孔E.海绵窦 10.不属于颞区层次结构的是( ) A.皮肤B.浅筋膜 C. 颞筋膜*D.枕肌E.颞肌 11.关于甲状腺悬韧带和囊鞘间隙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悬韧带由甲状腺假被膜形成 B. 甲状腺真被膜与甲状腺假被膜之间形成囊鞘间隙 C. 囊鞘间隙含有甲状腺血管、喉的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 D. 甲状旁腺也位于囊鞘间隙 *E. 以上均正确 12. 对颈部浅层结构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颈前外侧部皮肤移动性大B.颈前外侧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C.颈静脉弓位于浅筋膜内 D.颈外静脉属于皮下静脉E.面神经颈支走行于颈阔肌深面 13.关于颈丛皮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上升B.耳大神经分布于耳郭、腮腺区皮肤

最新生物实验报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建议收藏)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与传 导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原理。 4.学习蛙和蟾蜍离体神经干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器材:常规手术器械(粗剪刀、手术剪、眼科剪、手术镊、眼科镊)蛙板、蛙钉、探针、锌铜弓、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手术线、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屏蔽盒等。......感谢聆听 三、实验原理: 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神经发生兴奋。如果在离体神经干的一段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神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电位,加入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伤,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这时候记录出的动作电位就成为单相电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产生的。但是,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值在一定刺激强度下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感谢聆听 如果在远离刺激点的不同距离处分别引导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两引导点之间的距离为m,在两引导点分别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时相差为s。即可按照公式v=m/s来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u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类纤维,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 m/s。......感谢聆听 神经每兴奋一次极其在兴奋以后的回复过程中,其兴奋性都要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全过程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4个时期。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在发生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要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在前一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不同时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 ?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 ?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 ojta技术等等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 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 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 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治疗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1、躯干抗痉挛模式 ?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3、肩的抗痉挛模式 ?4、手的抗痉挛模式 ?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 ?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 ?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1、翻正反应 ?2、平衡反应 ?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 ?四、关键点的控制

?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 ?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 ?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 ?五、推—拉技巧 ?1、压迫性轻推 ?2、轻微牵拉 ?六、拍打 ?七、肢体置放和控制 ?1、定位置放训练 ?2、控住训练 ?八、辅助器具 ?九、患侧肢体的负重 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 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

生物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观察与传导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观察蛙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并了解其产生的原理。 4.学习蛙和蟾蜍离体神经干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器材:常规手术器械(粗剪刀、手术剪、眼科剪、手术镊、眼科镊)蛙板、蛙钉、探针、锌铜弓、玻璃分针、培养皿、任氏液、滴管、手术线、PC机、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屏蔽盒等。 三、实验原理: 神经干在受到有效刺激以后可以产生复合动作电位,标志着神经发生兴奋。如果在离体神经干的一段施加刺激,从另一端引导传来的神兴奋冲动,可以记录出双相电位,加入在引导的两个电极之间将神经干麻醉或损伤,阻断其兴奋传导能力,这时候记录出的动作电位就成为单相电位。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产生的。但是,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值在一定刺激强度下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 如果在远离刺激点的不同距离处分别引导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两引导点之间的距离为m,在两引导点分别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时相差为s。即可按照公式v=m/s来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蛙类的坐骨神经干属于混合性神经,其中包含有粗细不等的各种纤维,其直径一般为3-29u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类纤维,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 m/s。 神经每兴奋一次极其在兴奋以后的回复过程中,其兴奋性都要经历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其全过程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4个时期。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在发生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首先要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在前一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不同时相再施加一个测试性刺激,用于检查神经的兴奋阈值和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以判定神经兴奋性的变化。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坐骨神经干标本制备 (1)破坏脑与脊髓: 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持蛙,用食指下压其吻部,拇指按压在其骶髂关节下方,

实验二 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实验二蛙和蟾蜍神经肌肉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蛙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属于急性实验中的离体实验。 原理:两栖类动物的离体组织器官可在室温下,于一定时间内保持其机能,故常用作生理学实验的材料。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肌肠标本,常用来研究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规律以及肌肉的收缩特点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肌肠标本是生理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可兴奋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兴奋的传递:神经细胞之间突触传递;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采用接头传递。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牛蛙(Rana catesbeiana),手术剪1把,虹膜剪刀1把,大、小镊子各1把,刺蛙针1根,玻璃分针2根,小玻璃板和蛙板各1块,培养皿1个,烧杯1个,滴管1支,棉线、纱布、任氏液、锌铜弓。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破坏脑和脊髓取一只牛蛙,洗净蛙体,用左手握蛙,并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右手持刺蛙针由头前端沿中线向尾方划触,触及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然后向各方搅动刺蛙针,以捣毁脑组织。脑组织捣毁后,将刺蛙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柱平行刺入脊管,以破坏脊髓。脑和脊髓完全破坏后,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完全消失。拔出刺蛙针后,用一小干棉球堵住针孔止血。2.剪除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用左手捏住蟾蜍的脊柱,右手持粗剪刀在前肢腋窝处连同皮肤、腹肌、脊柱一并剪断,然后左手握住蟾蜍的后肢,紧靠脊柱两侧将腹壁及内脏剪去(注意避开坐骨神经),并剪去肛门周围的皮肤,留下脊柱和后肢。 3.剥皮一只手捏住脊柱的断端(注意不要捏住脊柱两侧的神经),另一只手捏住其皮肤的边缘,向下剥去全部后肢的皮肤(图2)。将标本放在干净的任氏液中。将手及使用过的探针、剪刀全部冲洗干净。 4.分离两腿用鑷子取出标本,左手捏住脊柱断端,使标本背面朝上,右手用粗剪刀剪去突出的骶骨(也可不进行此步)。然后将脊柱腹侧向上,左手的两个手指捏住脊柱断端的横突,另一手指将两后肢担起,形成一个平面。此时用粗剪刀沿正中线将脊柱盆骨分为两半(注意,勿伤坐

实验一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084120003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及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了解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二、实验原理 1、蛙或蟾蜍等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似,而其离体组织生活条件易于掌握,在任氏液的浸润下,神经肌肉标本可较长时间保持生理活性。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离体标本来观察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兴奋过程以及骨骼肌收缩特点等。 2、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电刺激可改变可兴奋细胞的膜电位差。膜电位减小时,细胞去极化,细胞兴奋;膜电位增大时,细胞超极化,细胞兴奋性被抑制。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接触活组织时,可产生沿锌片—活组织—铜片流向的电流对细胞产生刺激效应。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 1、实验材料: 牛蛙 2、实验器材: 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蛙板、固定针、滴管、培养皿、玻璃分针锌铜弓、污物缸、粗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1、洗净实验动物→毁髓→剥制后肢→分离坐骨神经→游离腓肠肌→游离股骨头→标本检验→电刺激极性法则的验证

2、双毁髓 一只手握住牛蛙,使其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牛蛙背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另一只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下触划,触及凹陷处即为枕骨大孔。将毁髓针垂直刺入枕骨大孔。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内搅动,此时为单毁髓;将毁髓针退回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椎平行刺入椎管内捣毁脊髓,完成双毁髓。 3、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1)剥制后肢标本: 轻提双毁髓蛙,自背面耻骨联合上方约1公分处横向剪断脊柱。轻轻托起后肢,看清坐骨神经位置,沿脊柱两侧横向切口剪断体壁,去除断口以上肢体和内脏放入污物缸。剥去后肢皮肤后放入任氏液中备用。 (2)分离两后肢: 用粗剪刀纵向剪开脊柱,并剪断两后肢相连的肌肉,一只用于剥制标本,一只放入任氏液中保存。 (3)分离坐骨神经: 将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用蛙钉将标本固定在蛙板上。 先在腹腔面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游离坐骨神经,然后在标本的背侧于股二头肌与半膜肌的肌肉缝内将坐骨神经与周边的结缔组织分离直到腘窝,但不要伤及神经,其分支待以后用手术剪剪断肌肉。 (4)游离腓肠肌: 同样用玻璃分针将腓肠肌与其下的结缔组织分离并在其跟腱处穿线、结扎; (5)分离股骨头: 捏住股骨,剪去并刮净周围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第二章 细胞膜的功能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 1. 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注:选项中Ca2+=Ca2+)()× A 横桥运动 B ATP酶活性 C 动作电位 D 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正确答案】 D 2. 骨骼肌收缩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 肌纤维 B 肌原纤维 C 肌丝 D 肌小节 【正确答案】 D 3. 组织兴奋性降低时,组织的()× A 阈值减小 B 时值减小 C 基强度减小 D 强度时间曲线向右上方移位 【正确答案】 D 4. 骨骼肌发生收缩时,下列哪一项的长度不变()× A 明带 B 暗带 C H带 D Z线间距 【正确答案】 B 5. 能激活蛋白激酶C的细胞内第二信使是(注:选项中Ca2=Ca2+)() × A cAMP B IP3 C DG D Ca2+ 【正确答案】 A 6. 当前负荷不变而增大后负荷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肌张力增大 B 肌肉缩短出现晚 C 肌肉缩短的初速度小 D 肌肉缩短程度增大 【正确答案】 D 7. 能不断回收肌浆中Ca2+的钙泵主要分布在()× A 肌膜 B 肌细胞核膜 C 横管膜 D 终池膜 【正确答案】 D

8.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是()× 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C 收缩 D 分泌 【正确答案】 A 9. 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 A Na+ B K+ C Ca2+ D Cl- 【正确答案】 B 10.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相当于(注:选项中Na+、K+=Na+、K+)()× A K+平衡电位 B Na+平衡电位 C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超射值之和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超射值之差 【正确答案】 C 11.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 钠离子平衡电位 B 钾离子平衡电位 C 锋电位 D 钠平衡电位和钾平衡电位之和 【正确答案】 B 12. 动作电位峰值接近于______离子的平衡电位(注:选项中Na+、K+、Ca2+、Cl-=Na+、K+、Ca2+、Cl-)。()× A Ca2+ B K+ C Na+ D Cl- 【正确答案】 C 13. 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正确答案】 B 14. 减少神经细胞外液中Na+浓度,动作电位幅度将()×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大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又称神经生理治疗技术(neurophyisological therapy)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 技术(又称为PNF技术)。 一.皮肤感觉促进技术:即Rood技术。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 (一).基本理论基础: 1.利用多种感觉刺激运动的产生,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 2.有控制的感觉输入可以反射性地诱发肌肉活动,这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展阶段。 3.循序渐进地由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利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 4.利用患者对动作有目的反应,诱导出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对动作的掌握是必需的,所用的各种活动不仅是有目的的反应,也是可重复的。例如,当大脑发出指令“捡起这本书”,所有与完成这一动作有关的皮质下中枢都按照一定程序协调不同的肌群。 (二).基本技术: 1.Rood技术--皮肤感觉刺激技术:

1.1皮肤感觉易化技术: 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 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 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 s,可促进肌收缩。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 1.2皮肤感觉抑制技术: 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轻擦刷、触摸 适宜的温度、强冷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 慢节律、低频率、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 2.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 2.1兴奋手法①快速牵伸肌肉;②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③快速挤压肌腹;④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⑤牵伸手或足内肌;⑥抗阻收缩;⑦挤压关节。⑧骨突处加压。 2.2抑制手法①轻柔挤压关节;②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③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