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新技术 沥青养护与病害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447.80 KB
- 文档页数:18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及养护技术测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路面常见病害的维修,修补面积应病害的实际面积,修补范围的轮廓线应与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直并在病害面积范围以外。
2、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摊铺后,待摊铺层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后方可开放交通。
3、路肩养护,路肩上应保持适当的横坡,坡度应平整顺适,一般植草路肩应比路面横坡度大 %~ %。
4、路面基层完好,仅面层有坑槽时的维修,应按照方补、斜洞的原则进行。
5、道路石油沥青按等级分为 3级,其中沥青适用于各个等级的公路,并适用于任何场合和层次。
6、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应设置。
7、公路技术状况分为、、、、五个等级。
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
1、当施工需要时,可以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
( )
2、路面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可以省略。
( )
3、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规定:新旧基层衔接时,当基层厚度大于或等于25cm时,不得采用相错搭接法。
( )
4、修补路面坑槽,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规定:如果坑槽较深(7cm以上),应将沥青混合料分两次或三次摊铺和压实。
( )
5、当施工气温低于10o C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
( )
三、简答题(共50分)
1、某工地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所用道路石油沥青为70号,请列出其沥青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混合料废弃温度和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20分)
2、沥青路面的养护可分为哪几种?(30分)。
探讨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病害的处理作者:钟炳华陆利民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为了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必须重视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工作。
本文介绍了城市的道路病害类型,探讨了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养护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城市路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是一个城市是否是宜居城市的前提,在现在的城市道路中,大部分是以沥青混凝土为主,所以在城市市政设施的管理上,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维修与养护是一项及其重要的内容。
但已建成的城市沥青道路中,过早出现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病害严重影响使用性能的路段也为数不少,这些病害的出现影响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并且严重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二、城市的道路病害1、裂缝沥青的路面裂缝足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水分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的破坏,裂缝又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以及龟裂。
造成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对交通苣预测不足,路基路面设计偏薄;车道承载不均,中间车道承载过高;裂缝形成初期未及时养护,处于“大病才治”的状况,很难彻底治愈;因修补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比例较高。
2、变形变形有很多,车辙就是其中一种。
是指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深度1.5 cm以上。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蕈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阴槽。
车辙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车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
造成车辙的原因有:由于道路设计不合理以及车辆严重超载导致的。
影响沥青路面车辙深度的主要因素是沥青路面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气候、交通组成等外界因素。
3、松散沥青路面的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失去黏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0.1 m2以上。
松散是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松散可能出现在整个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区域出现,但由于行车作用,一般在轮迹带比较严重。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检测及治理措施分析1.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概述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路基和路面作为道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承载车流、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任务。
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得公路路基和路面逐渐出现各种病害,如裂缝、坑洞、沉陷、龟裂等,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
对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检测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病害和非结构性病害。
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路基土体的沉降、路基排水系统失效、路面结构的破坏等;非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路面疲劳龟裂、路面渗水、路面破损等。
这些病害不仅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为了确保公路路基路面的安全运行,需要对病害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查、影像资料分析、实验室试验等;治理措施则包括修复、加固、更换等。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病害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治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1.1 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路面结构性病害:包括路面裂缝、坑洞、沉陷、隆起等结构性损伤。
这些病害的成因主要有设计缺陷、施工质量问题、材料性能不佳、环境因素影响等。
路面功能性病害:包括路面疲劳裂纹、老化、反射裂缝、温度收缩裂缝等功能性损伤。
这些病害的成因主要有路面材料老化、交通荷载作用、温度变化等。
路面环境病害:包括路面水损害、冻融损害、紫外线辐射损害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
这些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气候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紫外线辐射强度等。
为了有效治理公路路基路面病害,需要对各类病害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病害产生的关键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在分析病害成因时,应综合考虑设计、施工、材料、环境等多种因素,确保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2 病害对公路安全的影响路面损坏和变形:路面病害如裂缝、坑洼、龟裂等,会导致路面结构破坏,降低路面承载能力,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后的养护与维护方法沥青混凝土路面是道路建设中常用的路面材料之一,具有承载能力强、耐久性好以及施工期短等优点。
然而,即使是优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后仍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与维护,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一、养护过程1. 初始养护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初始养护,以便让沥青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凝固。
初始养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防止车辆碾压: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临时路障,禁止车辆通行,避免车辆碾压刚施工完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2)保持湿润:施工后的沥青混凝土需要保持湿润,可以通过覆盖湿润的麻布或植物纤维帆布等材料来达到保湿的效果。
(3)定期喷水:定期喷洒清水,可以减少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温度的升高,防止其过早干裂。
2. 中期养护在初始养护期结束后,进入中期养护期。
中期养护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强化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清扫:定期清扫路面表面的积尘和杂物,保持路面的整洁,防止杂物对路面产生损害。
(2)适度压实:根据路面使用情况和交通流量,适度进行轻型压实,以加强沥青混凝土的密实性。
(3)填补裂缝:及时发现和修补路面上的裂缝,防止裂缝扩大,进一步破坏路面的结构。
3. 长期养护长期养护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维护中最重要的阶段,其目标是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防止沥青老化。
长期养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路面的平整度和结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2)适时修复:对出现的坑洼、裂缝等路面损坏进行适时修复,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平滑度。
(3)沥青重涂:根据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和状况,适时进行沥青重涂,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二、维护方法1. 拒绝超载车辆:严格控制超载车辆通行,避免过重的车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造成损害。
2. 正确使用除雪剂:在冬季使用除雪剂时,选择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无腐蚀作用的除雪剂,并正确使用,避免对路面造成伤害。
沥青路面病害的无损检测及养护技术【摘要】沥青路面的病害处理技术中无损害检测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技能,在现代化地雷应用的不断扩展中,能更高有效的发现农村公路建设中沥青路面的损害情况,并将养护技术运用到检测过程中来,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主要简述影响农村沥青路面施工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而探讨沥青混凝土路面无损检测新技术以及农村沥青路面病害的养护技术。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无损检测养护技术在农村沥青路面病害的无损害检测技术中,尤其是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的养护显得更为重要,并且在维护要求上更加严格,维修时间段、路面无接缝等,在农村沥青路面的技术升级中,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与养护技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围绕当前农村公路中的沥青路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将有很大的实际效果。
1 简述影响农村沥青路面施工的相关因素1.1 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破坏在沥青路面施工中,各种综合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质地质条件,也会影响到沥青路面的整体施工。
尤其是包括风力、水力、重力以及风力重力共同侵蚀,就会造成当前公路建设地基受到严重损伤,尤其是降雨直接对裸露边坡、开挖面等击溅产生土壤松动和流失;各类临时堆放的渣土、远运渣土,在风力作用下产生表土流失;在施工过程及工程结束的几年内,由于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使得施工区内地表裸露,在风力作用下产生剥蚀,使表土流失,都是地基不稳的表现,会给沥青路面施工带来影响。
1.2 人为因素的技术短腿在对公路建设中沥青路面的施工,有些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到路面施工的整体质量,人为因素能加速沥青路面公路建设地基的不稳进程,譬如大面积扰动、破坏、改变原地貌,造成原有固有力的降低;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随意的取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等一些以公路建设为目的的工程实施,加速了地基不牢靠的速度,以及在公路建设施工程序上,对桥梁、水塘等的主体施工上,不讲究程序,扰动地表面积巨大、施工强度大、工序多,也是人为的影响范畴。
探讨国省道沥青路面养护重要性及养护施工技术国省道沥青路面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护工作对于保障道路安全、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省道沥青路面养护的重要性及养护施工技术。
一、国省道沥青路面养护的重要性1. 保障道路安全。
国省道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良好的沥青路面养护可以减少路面坑洼、裂缝等道路缺陷,降低车辆行驶的风险,保障道路使用的安全性。
2. 提高道路使用寿命。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车辆轮胎的冲击、自然环境的腐蚀等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面会出现裂缝、坑洼等损坏情况。
通过定期的养护维护,可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道路的维护修复次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道路的经济效益。
3. 减少交通事故。
道路养护不仅能提高道路的平整度和抗滑性,还能提高驾驶员的视觉舒适度,减少由于路面不平整带来的交通事故,提高行车安全性。
二、国省道沥青路面养护的施工技术1. 路面病害检测与评估。
养护施工前需要对道路进行全面的病害检测与评估,包括裂缝、坑洼、变形等问题。
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对道路的病害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为后续的养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 路面病害修复与养护。
根据道路的病害情况,采用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养护工作。
对于裂缝病害可以采用封闭型修补剂进行封闭处理;对于坑洼病害可以采用热再生修补技术进行修复。
对于路面的养护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大的养护效果。
3. 路面养护材料的选择与施工。
在养护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养护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质量稳定、施工方便的沥青混凝土材料进行路面修复;选用优质的路面涂料进行表层封闭养护等。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养护效果。
4. 路面养护后期监测。
养护施工完成后,对修复部位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养护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建筑等领域不断涌现出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报告对2023年度四新技术在公路、铁路、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路领域四新技术应用1. 高速公路建设技术(1)智能建造技术: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2)隧道施工技术:推广采用盾构法、暗挖法等先进隧道施工技术,提高隧道施工速度和安全性。
(3)桥梁施工技术:应用悬索桥、斜拉桥等新型桥梁施工技术,提高桥梁建设质量和耐久性。
2. 公路养护技术(1)路面病害检测技术:采用激光雷达、红外热像等技术,实现对路面病害的快速、准确检测。
(2)路面修复技术:推广采用沥青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再生等技术,提高路面养护效率。
(3)桥梁养护技术:应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实现对桥梁结构的实时监测和养护。
三、铁路领域四新技术应用1. 高速铁路建设技术(1)高速铁路轨道技术:采用无缝钢轨、长轨焊接等技术,提高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2)高速铁路桥梁技术:推广采用悬索桥、斜拉桥等新型桥梁施工技术,提高高速铁路桥梁建设质量和耐久性。
(3)高速铁路隧道技术:采用盾构法、暗挖法等先进隧道施工技术,提高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速度和安全性。
2. 铁路养护技术(1)铁路线路养护技术:采用激光扫描、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对铁路线路的实时监测和养护。
(2)铁路桥梁养护技术:应用无人机、激光扫描等技术,实现对铁路桥梁结构的实时监测和养护。
四、建筑领域四新技术应用1. 绿色建筑技术(1)建筑节能技术:推广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2)绿色建材技术:应用高性能、环保、可再生的绿色建材,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试验检测方法摘要:随着公路使用时间的延长,路面遭到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驾驶舒适度,而且还会给行车安全埋下隐患。
针对不同病害的试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为公路养护管理提供检测依据,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加快维护施工流程,为道路的安全舒适通行提供保障。
本文分析公路工程常见病害,给出相关检测策略,从检测角度促进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提升。
关键词:沥青路面;常见病害;试验检测方法1、公路工程常见病害1.1裂缝病害路面裂缝常见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表面裂缝;另一种是反射裂缝。
多种原因均可使路面形成裂缝,比如交通负荷、基层材料、使用环境、沥青混合料的性质等。
反射裂缝,主要发生在半刚性基层,基层失水、温缩等,就很容易出现裂缝,拉力传递到沥青层,便会形成反射裂缝。
如果施工技术不合理、施工工艺不恰当,会加速路面疲劳老化,抗裂性能不断下降,加之车辆反复作用,就会形成路面裂缝。
1.2坑槽病害当路面出现空隙或轻微裂缝,雨水就会顺着路面裂缝渗入到公路内部,最后残留在沥青混合料空隙内,受到车辆荷载反复碾压影响,裂缝内会形成真空吸力,形成唧浆,混合料的密实度严重下降,变得越来越松散脱落,以致形成坑槽。
1.3车辙、推移与波浪病害此类病害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沥青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未达到标准要求,摊铺厚度不足、车辆超载严重、高温等致使混合料的剪切流动或层间滑移、油石比过高、沥青混合料中使用了超量填料、集料中有太多的圆形颗粒、施工压实度不足等原因。
1.4沉陷病害主要原因是路基沉降或基层、底基层发生结构性破坏,导致结构承载力不足所致。
沉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底结构层压实度不足,同时由于压实度差导致路基强度显著降低和路面承载能力不足而产生路面早期损坏现象。
主要发生于一些高填和半填半挖路段,构造物两侧压路机不易压实的部位。
1.5泛油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过多,混合料空隙率过小,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差,是产生泛油的主要原因。
公路工程常见病害及试验检测方法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交通行业不断进步,对工程的常见病害及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其中常见病害包括坑槽、裂缝、水损害、拥包等,检测包括路面损害检测、平整度检测、弯沉检测、抗滑性能检测等,希望可以通过检测结果制定有效的养护施工方案,对该工程进行养护修复,以保证公路的使用性能。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公路病害引言我国境内的公路大多数为沥青混凝土公路,为了提升路面的抗弯沉性,为车辆通行提供稳定平稳的路面,需要做好沥青路面的改性处理。
整体上提升沥青路面的抗寒性,减少因为昼夜温差大造成的崩裂现象,减少老化路面的数量,及时维修。
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形成科学的维护计划集中控制,方便快速调取各个路段的实时路况。
做到从路况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升路面使用质量,减少因为路面养护工程质量问题引起的交通事故。
1常见病害1.1车辆过多碾压路面造成大面积的损伤痕迹在公路路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汽车碾压过的痕迹,一方面是由于公路路面行驶的车辆数量过多;另一方面,与路面使用的材质有关。
在材质方面,主要是由于其忍受高温的能力偏弱,在遇到强烈的太阳光时,所使用的材料会发生物理变化,导致整个路面出现松动。
行驶的车辆过多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解决这类问题,就要从所使用的公路建设材料入手,寻找耐高温的物理结构、稳定的材料保障路面强度得到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行驶车辆过多对路面造成的碾压的痕迹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现象。
车辙产生的根本原理是车辆通过反复行驶路面,产生力的作用,使得路面产生凹陷,这种现象是难以恢复的,是一种永久的变化。
车主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高速公路的进出口以及收费站,还有一些公路的交叉路口等,这些地方都是产生车辙最严重的地方。
由于他们在这些区域需要进行长期的等待,对特定路面的压力也是持久的,极易导致建设工程的材料失去平衡,导致产生错位移动。
1.2裂缝通常,公路在长期的运行之后,路面不可避免会产生相应的裂缝,特别是在夏季,因为气温比较高,并且汽车的行驶速度较快,车辆车轮和路面存在一定的摩擦而出现相应的热量,造成沥青路面产生裂缝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路面整体结构出现被破坏的情况。
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检测技术研究摘要:在现有公路建设中,混凝土材料和沥青材料是两种最重要的路面施工材料。
与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多孔结构,可以有效保证运营阶段良好的降噪减振效果,保证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另外,沥青路面的操作和维护方便且具有运营成本优势,使得沥青材料广泛应用于国内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和其他路面。
然而,在公路运营过程中,由于车辆荷载、温度、日照等因素的影响,沥青路面会出现各种病害,使用性能会逐渐下降。
若处治不及时,可能导致病害进一步发展,从而降低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
基于此,本文就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检测技术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路面病害;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A引言完善的交通系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措施。
近年来,中国的公路网不断扩大,沥青公路占了很大比例。
沥青是我国公路建设中常用的技术,具有驾驶体验好、无缝衔接、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然而,公路沥青路面也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常见的病害包括裂缝、凹坑和车辙,这些病害与施工工艺、施工环境和施工温度密切相关,应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充分重视。
公路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和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部门必须探索和分析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和原因,以形成科学、良好的施工和维护意识,采用合理的工艺进行修复保养,以减轻沥青路面的损坏程度,以此提高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
1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其成因1.1 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形式,可分为网状裂缝、龟裂、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
在公路的早期运营中,路面上出现了不同尺寸、宽度和程度的纵向和横向裂缝,对早期路面性能影响不大。
然而,随着路面环境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裂缝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路面性能的衰减。
在雨季,地表水会通过宽阔的裂缝渗透到路基中,造成路基的水稳破坏,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和众多因素有关,如面层基层厚度、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施工气候温度湿度等。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常用检测技术摘要:路基路面病害严重影响公路质量,施工企业要结合路面具体情况,加强施工检测技术的应用,重视施工质量监督,合理提高路基路面施工水平。
同时,有关部门要重视路基路面多种病害的影响,如地基不均匀沉降、结构破坏,在道路病害发生前,主动采取防护对策,并利用检测技术按时检查,减少路基和路面病害的影响,提高我国公路使用寿命。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病害;检测技术1、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类型1.1路基路面裂缝裂缝在公路路基路面很常见。
其中造成水平裂缝、垂直裂缝和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沥青底层抗压强度不足,混凝土裂缝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由于长期暴露在高温和带行驶载荷的自然环境中,公路底部裂缝延伸至路基路面,裂缝的深度基本与公路底部相同,一般在20~28mm;网状裂缝是由汽车的驱动作用造成的,一般是浅而细的裂缝,且裂缝深度小于15mm;横向和纵向的裂缝主要是路面施工造成,在施工时沥青对接缝处没有处理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面的接缝不够紧密,造成路基和路面沿轴向出现裂缝,横向和纵向裂缝的深度相对较大,一般在18~25mm。
1.2路基变形在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许多桥梁都位于沟壑带,土层的裂缝会导致排水工程结构变形,土层间隙越大,排水工程结构路基发生变形的概率就越高。
桥下道路的坝基与其他位置不同,坝基高度相对其他位置高出5~10cm,会产生一些附加地应力,引起地基沉降,尤其是回填量较大时,更容易发生地基沉降。
桥台路基的变形一般是因为桥桩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者是在桥台工程施工中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在长期使用中变形。
1.3路基坍塌影响路基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如在路基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未按计划进行施工,或选用的工程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造成路基地面沉降。
在工程建设完成后,温度发生变化也会造成路基出现滑坡现象,造成道路坍塌。
此外,护坡塌陷也是一种常见的路基病害,可分为水流和滑坡两种方式。
水流是指路面在力的作用下造成滑坡;滑坡是指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土壤渗漏,导致护坡坍塌。
道路病害快速检测与维护手册第一章引言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其质量影响着交通的安全和效率。
然而,长期的使用和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道路出现病害,如裂缝、坑洼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交通流畅,还可能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道路进行及时、准确的病害检测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手册就是为了帮助道路维护人员更好地进行道路病害的快速检测与维护而编写的。
第二章道路病害类型及产生原因2.1 裂缝裂缝是道路表层开裂或断裂的现象,通常是由温度差异、路面沉降、过重荷载等原因引起的。
2.2 波浪路面波浪路面是道路表层呈波浪状的现象,通常是由于基础失稳、施工不当等原因所致。
2.3 路面坑洼路面坑洼是道路表层的凹陷或磨损,通常是由于车辆磨损、水涝、过重荷载等原因所致。
2.4 路面龟裂路面龟裂是道路表层形成的类似龟壳的龟裂形态,通常是由于温度变化、路面沉降、材料老化等原因引起的。
第三章道路病害快速检测技术3.1 红外检测技术红外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红外线波段的病害检测技术,能够准确识别和分析道路表面各种裂缝、坑洼等病害。
3.2 雷达检测技术雷达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雷达波段的病害检测技术,具有高分辨、高速度的优点,能够精确检测出路面各种几何形状的病害。
3.3 光学检测技术光学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成像的病害检测技术,可以采用摄像头、激光扫描等方式获取道路表面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和定位病害。
第四章道路病害维护方法4.1 热再生修复热再生修复是一种新型的道路表面处理方法,通过对旧路面进行加热和再生处理,能够恢复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
4.2 喷涂修复喷涂修复是一种经济、快捷的道路病害修复方法,可以在几小时之内完成病害修复,适用于中小面积的修复工程。
4.3 沥青混合料铺装沥青混合料铺装是一种常规的道路病害修复方法,能够快速恢复路面的平整度和耐久性,适用于大面积病害修复。
第五章道路病害预防措施5.1 加固路基加固路基是防止道路病害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加厚路基沉降区域、增加路基的承载能力等方式预防道路病害的发生。
沥青路面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随着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保持路面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已成为重要的任务。
沥青路面在交通载荷和气候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路面状况和服务能力会逐渐恶化。
因此,在路面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养护维修措施,以保持路面的服务能力,延长其寿命周期,并改善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在我国,路面养护维修工作在公路建设的初期工作量不是很大,人们往往更注重重建设而轻视养护维修。
但随着公路建设重点的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东南沿海地区将迎来路面养护维修的,因此养护维修技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我国的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通常将养护维修作业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改善(改建)等四类。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已经不能反映出现代路面养护维修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更合理的分类方法应该根据病害的类型、路面损害的程度,以及所需采用养护维修措施的性质和功能来进行分类。
在西方国家,沥青路面的养护维修作业被分为预防性养护、修复性养护、路面翻修和路面重建等四类。
这种分类方法更加清晰明了,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防性养护是指那些带有保护路面、防止病害扩展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为目的的养护作业,通常用于没有发生损坏或只有轻微缺陷和病害迹象的路面。
预防性养护没有路面补强的功能,因此不应期望其具有改善路面强度和承载能力的作用。
修复性养护是指用于修复路面局部损坏或特定病害的养护作业。
这种养护通常适用于路面已经出现局部结构性损坏,但还未波及全局的情况。
而路面翻修是指路面损坏已经波及到路面大部分面积,导致全面性结构性损坏,需要进行面层再生和重铺的修理作业。
而当路面的损坏已经进入整个路面各结构层的结构性破坏时,不仅需要进行面层的修补,还需要翻修基层和底基层,这种养护维修作业称为路面重建。
当路基也需要翻修时,则称为道路的重建。
预防性养护是一种新发展的技术。
虽然在很早之前已经有了在已有路面上敷设一层防护层来保护原有路面的方法,但是预防性养护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道路工程新技术》课程结业论文沥青病害检测与养护姓名: 陈惊宇 专业: 道路与铁道工程 学号: 2013121249 指导老师: 陈忠达 教授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规模总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
由于公路养护工作是长期、持续和周期性的,因此在道路运营过程中,对其使用状况进行跟踪检测,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选择科学合理的养护维修措施,从而用最小的资金投入保证路面在长时期内提供足够的服务水平十分必要。
沥青路面养护分为预防性养护和治疗性养护。
预防性养护是在沥青路面未出现明显损坏之前所进行的养护工作;治疗性养护是在路面发生损坏后所采取的维修养护。
路面得到正常养护,能够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道路建设成本;路面由于养护而能够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维持正常交通,从而使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现介绍沥青路面养护中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
关键词:路面病害采集仪;计算机辅助设计;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治疗性养护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the priority strategic target of nationa l development, China’s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on the basis of total value and scale. Normally, the highway maintenance is a long-term, continuous and periodic procedure. Therefore, in the highway’s operational process, it is ne cessary to undertake a tracking measurement, generate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and choose a scientific measure, so that the fund on ensuring the operational state of the pavement will be minimized to a certain level.The curing of bituminous pavement in divided into preventive curing and treatment curing. The preventive curing is the curing work made before there is no obvious damage on bituminous pavement and the treatment curing is the maintenance curing made after damage is occurred on pavement.If the pavement obtained the normal curing,the usage life of the pavement could be prolonged and the construction cost of the road could be reduced.And the pavement could have a good service status from the curing so as to keep the normal traffic and the society obtains the economical benefi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material,new technology and new process in the curing of the bituminous pavement.Keyword:Pavement disease acquisition equipment; Computer-Aided Design tool; Bituminous pavement; Preventive curing; Treatment curing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国内研究现状 (2)1.2.2 国外研究现状 (3)第二章沥青路面病害信息采集技术 (5)2.1 国内外常用信息采集手段 (5)2.1.1 传统人工调查以及其弊端 (5)2.1.2 车载式自动化控制现状 (5)2.1.3 基于养护设计需要的新型的人工采集设备总体设计 (6)2.2 路面病害采集仪的面定位法 (6)2.2.1 目前国内外的重要导航系统 (7)2.2.2 JGLYH-001路面病害采集仪测量方法 (7)2.3 Visual Basic结合matlab混合编程应用 (7)第三章沥青路面破坏分析及及养护 (9)3.1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 (9)3.2 沥青路面现场调查及综合评价 (10)3.2.2路面现场调查检测 (10)3.2.3 路况调查 (10)3.2.4 综合评价 (10)3.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对策 (10)3.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对策 (11)结语 (13)参考文献 (14)第一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规模总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公路里程从1978年的89.0万公里增加到2011年底的410.64万公里,增长幅度达到 4.5 倍。
高等级公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随着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交通流量的快速增加,公众需求也随之日益提高。
如何使公路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者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大事。
公路建设是分段分期进行的,建设成就越大,养护管理任务越重。
发达国家的公路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之后会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公路养护时代。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步入养护时代,截止至2011年底,全国公路养护里程达到398.04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6.9%。
图1.1示出的是2002-2011公路里程及养护里程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到2010 年,养护里程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建设里程的增长速度。
图1-1 2002-2011 公路里程及养护里程对应表由于公路养护工作是长期、持续和周期性的,因此在道路运营过程中,对其使用状况进行跟踪检测,并且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选择科学合理的养护维修措施,从而用最小的资金投入保证路面在长时期内提供足够的服务水平十分必要。
欧美发达国家,其沥青路面已经建设了上百年,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借鉴经验,图 1.2 为美国1980年至2000年的资金投入情况,从图中看,养护资金的投资金额以及占公路总投资的比例都逐年增加。
路面作为供车辆直接在其表面行驶的道路结构层,其技术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路面在国内外大多数国家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占有的比重经常超过70%以上,路面养护需要的资金投入占养护工作总资金投入的比例理所当然也很高。
因此,结合沥青路面养护设计实际需要,开发一套完整的软硬件系统,覆盖检测手段、评价决策、设计输出等方面,从而全面提高养护设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十分必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内研究现状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和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国内部分科研院所及企业通过引进设备与技术以及自主开发,在路面损坏检测技术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图1-2 Design Guide 2002 程序流程图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出基于线扫描技术的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
它能够在正常车流速度下快速、准确地采集路面损坏、道路平整度、路面车辙、路面纹理深度和前方景观图像数据,对采集的路面损坏图像能够自动识别和处理,能够找出裂缝位置,计算裂缝长度、宽度和路面损坏率,最小裂缝识别宽度为1mm,损坏识别率可以达到90-95%,检测结果可以直接导入路面管理系统(CPMS),用于路况评价和养护分析。
潘玉利等(1992)提出了一个养护投资优化模型,并结合杭州市郊区公路网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于上述模型,最终采用了线性规划近似解法。
经杭州实际运算证明,用这一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计算速度和精度。
赵晓凤等提出了一种利用Internet 网络来实现的制定公路养护计划的线性规划模型,据此制定合理的公路养护标准和策略,恰当地分配养护资金。
国内的项目级路面管理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模式,但是浙江、山东、广东、四川等省市公路管理机构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已经着手实践和完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模式。
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建立路面损坏基础数据的长期观测机制、研究路面损坏的规律与修复技术、定期标定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研究路面大中修养护周期、分析不同路面养护方案对大中修养护的影响、研究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技术,研究预防性养护的时机和方法等。
1.2.2 国外研究现状在调查路面损坏状况的诸多方法中,人工检测作为最传统的方法目前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应用广泛,它是美国路面设计指南(AASHTO)推荐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检测时,一个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检查人员行走在路肩上或坐在慢速行驶的驾驶室里,通过视觉观察,将病害的准确位置记录在病害描述图上,同时在图上标注病害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数量。
近年国外针对人工检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良好的指导原则和判别标准、改进培训方法、减小调查的变异性、数据重复性检验和进行可靠度评价等方面,力求更大的提高人工检测的准确度。
伴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自动化设备的代表产品主要有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LCPC道路管理部门研究开发的路面表面破损摄(GERPHO),20世纪80年代日本小松财团研究开发的路面损坏自动测量系统(APDS),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地技术公司开发的路面裂缝评价系统(PCES),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Roadware公司开发的自动路面分析仪(ARAN),本世纪初由澳大利亚道路运输研究所(ARRB)研制开发的Hawkeye2000 快速检测系统等。
表 1.1 国外代表型自动设备状况一览表路面养护决策方法是伴随着路面管理系统产生与发展的。
美国全国公路合作研究计划(NCHRP)于1966年设立了改善路面设计方法的研究课题,意图在路面设计领域内取得突破。
该课题在路面设计中引入了系统分析方法,并首次提出了路面设计系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