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细说这种绝对吃心的遗传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作为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多部位皮肤黄色瘤形成,以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该病其实并不罕见,但患病率却一直被低估;虽然降脂治疗在不断发展,但该病的治疗率却非常不乐观。
FH患者终生受累于高水平LDL-C的困扰。
早筛查、早治疗可以降低FH患者早发ASCVD 的风险,改善存活率。
本期将从临床表现、筛查诊断以及治疗等各个方面带你认识这种绝对'吃'心的遗传代谢性疾病:FH。
一.概况FH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所致,可以分为杂合子(HeFH)、纯合子(HoFH)、复合杂合子和双重杂合子这四种类型,以杂合子型最为常见。
杂合子型FH在总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137,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5倍,较非FH患者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15倍;在早发心肌梗死患者中FH的患病率高达7.1%。
纯合子型FH则是一种严重的罕见病,患病率在1/100万到3/100万,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早更快,可在儿童及青年期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并于20~30岁之前死亡。
FH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基因突变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缺失或功能异常,使血清LDL无法在肝脏得到有效清除,进而导致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浓度升高,并在组织内过度蓄积,最终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症状。
目前已检测到的致病基因包括编码LDLR、载脂蛋白B(Apo B)、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9(PCSK9)、LDL 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等多个基因。
其中以LDLR基因突变最为常见,该基因突变直接导致LDLR表达缺失及功能障碍。
Apo B是LDLR的主要配体,该基因突变将阻碍LDLR与血清LDL正常结合。
PCSK9基因突变会导致LDLR被过度降解以及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加速合成。
医学生物学---细胞学部分案例1.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又称家族性高β脂蛋白血症。
临床特点是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发心血管疾病和阳性家族史。
FH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遗传性高脂血症,也是脂质代谢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可导致各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出现,是冠脉疾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
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基因突变,导致LDLR缺如或异常,体内低密度脂蛋白代谢障碍,血浆总胆固醇(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
过量的LDL-C沉积于巨噬细胞和其它细胞,形成黄色瘤和粥样斑块,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细胞膜LDL受体缺陷;或因受体对LDL连接部位缺失;或因受体有被小窝的缺失,三者都影响LDL受体与LDL在细胞膜表面有被小窝处结合,使细胞对LDL摄取障碍,结果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正常人高1倍,患者出现持续高胆固醇血症,未成年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多死于冠心病。
2.胱氨酸尿症(Sulfocysteinuria)胱氨酸尿症(Sulfocysteinuria)又称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为由于亚硫酸盐氧化酶(sulphite oxidase)缺乏,造成体内黄嘌呤(xanthine)代谢成尿酸(uric acid)、亚硫酸(Sulfite)转变成硫酸盐(Sulfate)以及其它的代谢过程受阻。
一种肾小管的遗传性缺陷,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胱氨酸减少,尿中含量增加而引起,尿路中常有胱氨酸结石形成。
胱氨酸尿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子者尿中胱氨酸分泌也可增加,但很少形成结石。
胱氨酸尿症患者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胱氨酸。
当尿液的pH值下降时,胱氨酸沉淀形成结石。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病因是细胞膜上相应的载体蛋白缺陷,造成转运功能降低所致。
3.囊性纤维化(CF)囊性纤维化(CF)是白人中最常见的致寿命缩短的遗传性疾病,美国的发病率约为1/3300白人婴儿,1/15300黑人婴儿,1/32000亚裔美国人;30%的患者是成人。
小孩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该怎么办
一、概述
在女儿在6岁的时候,某同事发现她手肘那长了个黄色的凸起的瘤。
某同事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检查。
医生说是这是黄色瘤,是由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
医生教某同事防治对策。
某同事实践后,感觉效果不错,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步骤/方法:
1、去到医院,医生看了长女儿手上的东西,又问某同事跟某同事老公家的亲戚是否有患胆固醇的。
某同事说老公的叔叔就是因为冠心病去逝的。
后来医生说,某同事女儿得的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医生说孩子现在还没有发病,一定要先治疗着。
要严格控制孩子每天摄入的脂肪、胆固醇,多吃蔬菜水果有利于降底体内的胆固醇。
要经常检测小孩的胆固醇含量,如有升高立即吃降血脂的药,防止发生心血管疾病。
3、医生还跟某同事讲了可以通过血脂分离术,即通过做血液透析来降低血脂的含量。
但长期的透析会使小孩感到不舒服。
还有一种是进行肝脏移植,但就是要终生都服用免疫控制剂。
4、某同事跟老公商量觉得女儿还太小,还是用饮食控制和吃降血脂药物这两种方法来控制,等长大一些在来用其它方法。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疾病名称•5英文名称•6分类•7ICD号•8流行病学•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因o9.1Ⅰ类突变o9.2Ⅱ类突变o9.3Ⅲ类突变o9.4Ⅳ类突变o9.5Ⅴ类突变•10发病机制•1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表现•1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并发症•13实验室检查o13.1血浆胆固醇浓度增高o13.2血LDLC呈持续性增高o13.3LDL受体功能测定•14辅助检查o14.1B型超声仪o14.2冠状动脉造影•1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o15.1单纯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依据o15.2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6鉴别诊断•17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o17.1饮食治疗o17.2降脂药物o17.3血浆LDL分离法o17.4中药•18预后•1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20相关药品•21相关检查•附:o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药物1拼音jiā zú xìng gāo dǎn gù chún xuè zhèng2英文参考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3概述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本症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缺如或异常,导致体内LDL代谢异常,造成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临床上常有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并发冠心病的比例明显增高、发病早、程度重,预后差;此外还有主动脉(降主动脉、颈动脉等)广泛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等。
需要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相鉴别的是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
目前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尚无很好的预防办法,要加强防治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了解本病的危害和严重后果。
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要主动接受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治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赵旺一.什么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人体内的脂类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肪;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另一类叫类脂;其中一种叫胆固醇..胆固醇又分为HDL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胆固醇..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通常称为“好胆固醇”;后者偏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通常称之为“坏胆固醇”..胆固醇的作用有:1.形成胆酸、2.构成细胞膜、3.合成激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以下简称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如肌腱黄色瘤、皮肤黄色瘤;角膜弓;早发冠心病和阳性家族史等..上世纪30年代后期;挪威医生最早描述了FH的临床表现..1974年;国外研究人员发现了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并证实FH的发病机制是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基因突变;导致的LDL受体功能缺陷或异常;LDL代谢异常、生成增加和分解减慢;使得患者体内胆固醇和LDL堆积;水平升高..而胆固醇和LDL水平升高则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重构;直至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根据患者LDL受体的数目;FH分为两种类型:纯合子型和杂合子型..纯合子型FH患者症状明显;而且极其罕见;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这类患者由于从父母各遗传获得一个异常的LDL受体基因;所以患者几乎没有正常的LDL受体;血清总水平很高;一般在18.l~31.1mmol/L之间..杂合子型FH患者症状则较轻;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发病率为1/500..这类患者LDL受体数目仅为正常数目的一半左右;故其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大部分患者水平为6.8~15.8mmol/L..患者常常过早发生冠心病;但症状较轻..FH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次为多基因遗传..父母任何一方均可遗传给男女后代;杂合子的父母至少一个是该病患者;而纯合子的双亲必定都是患者..二.如何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目前;FH的治疗策略是;早期加强对FH患者的控制;改善饮食;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使患者胆固醇和LDL水平得到有效降低;减缓或部分消除血管病变的发展;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治疗..但是;药物治疗主要对杂合子FH有效;纯合子FH药物治疗效果较差..FH往往在儿童时发病;容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被贴上了疾病的标签心理压抑;⑵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保障;⑶直系亲属的道德责难;⑷对后代的担忧..所以对FH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任何药物治疗FH;都必须以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饮食为基础;包括加强锻炼;保持合理的体重指数;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FH 控制饮食的目的在于在保证人体正常代谢需要的营养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胆固醇和LDL水平;减轻患者症状..控制饮食的最低目标是血胆固醇;LDL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理想目标是患者LDL<2.86mmol/L110mg/dl;胆固醇<4.42mmol/L170mg/dl..低胆固醇食物;有鳗鱼、娼鱼、鲤鱼、猪瘦肉、牛瘦肉、羊瘦肉、鸭肉等;中度胆固醇食物;有草鱼、鲫鱼、鲢鱼、黄鳝、河鳗、甲鱼、蟹肉、猪排、鸡肉等;高胆固醇食物;有猪肾、猪肝、猪肚、蚌肉、蛀肉、蛋黄、蟹黄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高胆固醇的食物..治疗FH的首选药物是他汀类Statin降脂药..他汀对FH治疗作用包括降低胆固醇和LDL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治疗血管炎症等..他汀类降脂药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可用于所有8至18岁青少年的FH治疗..但是;由于纯合子及部分杂合子FH病人胆固醇及LDL非常高;单用任何一种降脂药不能达到理想的降脂目标..临床上常采用其他药物与他汀联合使用;以更好地控制胆固醇和LDL水平..这些药物主要包括下面这些:烟酸能够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排泄;促进LDL的分解..贝特或称苯氧芳酸类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增强LDL受体活性..普罗布考Probncol又名丙丁酚;其调节血脂机制至今未明..它是一种强烈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改善FH患者症状和预后..依折麦布ezetimibe是一种新的调血脂药物;强效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依折麦布不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增加胆汁酸的分泌;而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少..有研究证实;依折麦布与他汀联合使用治疗纯合子FH;可额外降低21%的LDL..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降低LDL水平效果最强的药物组合..对于杂合子FH;可以通过药物来刺激LDL受体的表达;使LD-C水平下降..但对于纯合子FH及严重杂合子FH患者;仅用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使用LDL净化疗法..此治疗方法采用免疫吸附或肝素沉淀等方法清除血液中的胆固醇和LDL;一次治疗可使LDL下降65%~70%;有效的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患者接受此种治疗超过十年的报道;这些患者童年时期血浆胆固醇水平高达25mmol/L985mg/dl;但30年后仍无冠心病的表现..FH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而基因治疗应该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基因转运技术的发展;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患者遗传缺陷..但是;总体来看;基因治疗要应用到临床仍需要很长时间..三、病例介绍曾某;女;17岁;因发现皮肤黄色瘤10余年;活动后胸痛1年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黄色散在肿块;大小不一;具体数目不详;未予重视..患者肿块进行性发展;由臀部发展至双肘关节;指间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无压痛;红肿;破溃;流脓..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活动后胸痛;活动较常人减少;无晕厥;心悸等不适;休息5至6分钟后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2007年1月18日患者于某大医院体检;发现血胆固醇19.1mmol/L;LDL15.56mmol/L..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d等药物治疗;定期医院复检..现加服普罗布考0.5;每日二次;依折麦布10mg/d等药物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母亲胆固醇7.99mmol/L20..父亲胆固醇8.60mmol/L..两个弟弟中;一弟弟胆固醇3.9mmol/L;另一弟弟于2005年10月因发现黄色瘤近10年;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胆固醇20.1mmol/L;2006年12月于溜冰时猝死14岁..尸检证明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余家族成员体键;无特殊传染病及遗传病史..阳性体征:患者双肘关节;膝关节屈伸面;两侧臀部;双指间关节;双踝关节可见散在分布;突出皮肤表面黄色肿块;大小如黄豆大小;质中;无压痛;无出血点及皮疹;其余检查均正常..患者血脂检查13.49mmol/L;LDL10.85mmol/L;TG1.06mmol/L;HDL-C0.59mmol/L入院诊断: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胸痛查因:冠心病治疗方案:1、低脂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2、联合降脂治疗:联合使用多种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一次;依折麦布10mg..每天一次;普罗布考0.5;每日二次;定期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3、其他治疗:阿司匹林0.1;每天一次..加用β受体阻滞剂..四、病例点评该患者符合典型的FH诊断:1典型临床表现: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发冠心病;2阳性家族史;3血脂表现为LDL和胆固醇升高..这类患者的主要危险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如冠心病等;可在年轻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治疗上主要以降低胆固醇和LDL为主;并强调早发现、早诊治..该患者10年前曾发现“黄色瘤”;但因其未予重视;延误了早期诊治的时机;已发生冠心病..若无禁忌证;他汀类药物被推荐为治疗FH的首选降脂药..该药主要降低LDL;并能有效降低胆固醇..从现有研究和用药经验来看;在治疗FH时;他汀开始用药时必须用足剂量;以使LDL和胆固醇降低至目标值..对成人患者而言;若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建议将LDL和胆固醇控制在合适水平;即LDL≤3.4mmol/L130mg/dL和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一旦患者出现了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则需进行强化降脂治疗;要求将LDL控制在2.6mmol/L100mg/dL以下..该患者因出现了疑似冠心病的症状剧烈运动后胸痛;故应强化降脂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患者单纯他汀治疗效果多不佳;需要联合治疗;如烟酸;普罗布考和依折麦布等;可加大临床疗效..若药物降脂疗效不佳;可考虑行LDL净化疗法治疗..基因治疗是这类患者的“福音”;可望更有效治疗甚至治愈该病;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y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
临床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往往表现为血脂异常,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早期冠心病等。
本文报告了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
该患者为一名30岁的男性,主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患者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家族史,父亲和兄弟都曾患过冠心病。
患者平时生活习惯不良,饮食高脂高盐,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体格检查发现,该患者血压为150/90mmHg,脉搏为80次/分,心律齐。
胸部听诊发现心音削弱,胸部X线片显示心脏影增大。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显示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
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进一步检查发现他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LDL-C水平达到8.5mmol/L,总胆固醇(TC)水平为11.2mmol/L,甘油三酯(TG)水平为3.6mmol/L。
他的血糖水平、血尿酸水平和肾功能均正常。
该患者接受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包括血栓溶解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随后,他开始接受降脂治疗。
由于他的FH病情严重,常规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接受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并加入其他降脂药物,如贝特类药物。
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逐渐下降,TC 水平降至5.1 mmol/L,LDL-C 水平降至2.8 mmol/L。
患者也改变了生活习惯,开始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饮食调整,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和血压监测。
随访1年后,患者病情稳定,没有再次发作的心脏事件。
本病例提示,在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早期筛查和积极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患者需要进行定期血脂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片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脏病变。
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本文报道了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患者是一位26岁的男性,主诉胸闷、心慌、气短已有1小时。
患者没有明显诱因,也没有既往罹患心脏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家族史。
但患者经检查发现其血脂指标异常,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总胆固醇:320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0mg/dL)。
患者还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立即进行急救。
心电图显示出ST段抬高,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均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随后,患者紧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发现冠脉闭塞。
经过紧急的血管成形术(PCI)治疗,患者的冠脉通畅恢复。
术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冠脉饱和度较低,存在冠脉痉挛的迹象。
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专用降脂药物(他汀类)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综合治疗。
患者还接受了心脏康复运动,以帮助他改善生活方式和降低心脏病的风险。
在随访期间,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患者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还参加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康复服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并管理自己的疾病。
综合治疗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也是常规治疗的一部分。
生活方式改变,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戒烟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加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和宣传。
家族成员应该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并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并享受更长寿命的健康生活。
第一节家族型高胆固醇血症一、教学纲要:1、中心内容: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转运2、病例题目:高胆固醇血症3、学习目的: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运输方式的分类,各自特点4、教学目标:(1)要点-----细胞膜物质运输方式: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转运的方式和特点等(2)扩展-----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特征5、教学进度:2学时二、病例春节刚过,11岁的王芊(化名)背着双手,站在王绿娅医生的办公室里,静静地听大人们说自己的病情。
已经习惯了,王芊知道自己得的是一种罕见的不治之症,症状表现为从小血管迅速衰老硬化,然后很快地死于心梗、心衰或脑梗。
目前医学所能做到的,就是延缓王芊的“衰老”。
从8岁确诊至今,王芊不间断地每天服用昂贵的降脂药;同时,无法掩盖的,是身体上不断蔓延、侵蚀皮肤的黄瘤——一年四季,王芊始终是长裤长衫。
上午的超声诊断显示,孩子的颈动脉内膜仍在增厚,已经像60多岁的老人。
”安贞医院的超声科医师勇强说。
看到妈妈的泪水,王芊咬着嘴唇,悄悄推门走出去。
4年来,,北京安贞医院4年来接诊了20余例这样的患者王绿娅和她的学生接诊过20多名和王芊一样的孩子。
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却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扁平的黄瘤随着身体发育不断长大,活动多了,甚至坐卧都会喘不过气,然后是父母抱着辗转求医检测结果显示,10岁左右的孩子,胆固醇指数高达600~700毫克/分升以上,相当于六七十岁的老人,同时,开始出现老年人才会有的动脉硬化症状,身体机能迅速衰老。
而血管内硬化的斑块越来越多,随时可能堵塞血管或脱落,导致孩子病发心肌梗死(冠心病)、脑梗死(脑中风)或死于心衰。
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浑身长满黄色的瘤子,胆固醇高达1000毫克/分升,是正常人的5倍。
思考:1、王芊得了什么病?2、是遗传病吗?临床表现有哪些?治愈可能性大吗?思维关键点:王芊知道自己得的是一种罕见的不治之症,症状表现为从小血管迅速衰老硬化,然后很快地死于心梗、心衰或脑梗。
基因治疗成功的两个实例教材研究:和同事讨论必修2教材的基因治疗实例,⼈类ADA基因怎么整合到MoMLV病毒的基因组中?因为⼀个双链DNA分⼦,另⼀个逆转录病毒(单链RNA分⼦),查找了资料,并没有找到具体的过程,但同时也学习到了基因治疗成功的两个实例,也⼤致了解了基因治疗的发展过程。
实例⼀:1990年9⽉4⽇,美国科学家进⾏了世界上第⼀例临床基因治疗。
患者是⼀个患有严重复合型免疫缺陷疾病(SCID)的4岁⼩姑娘,她从⽗母处各继承了⼀个有缺陷的腺苷酸脱氨酶基因(ada),造成了体内缺乏腺苷酸脱氨酶,⽽腺苷酸脱氨酶是免疫系统完成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因此她不能够抵抗任何微⽣物的感染,只能在⽆菌条件下⽣活。
所以科学家们对她进⾏了基因治疗。
第⼀步:病毒的筛选⾸先需要的是⼀种能够帮助定位和进⼊⼈类⽩细胞的病毒。
当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使⽤其⾃⾝能够侵染⼈体并导致疾病的病毒是不太合适的。
最终,科学家选定的是⼀种名为“莫罗尼⼩⿏⽩⾎病病毒”的家伙(MoMLV)。
该病毒能够⾼效侵染啮齿类动物的淋巴细胞并且导致⽩⾎病,但是,对⼈类淋巴细胞的侵染能⼒和致病性相对来说要好控制得多。
第⼆步:降低这种病毒的潜在风险为了确保安全性,美国国⽴卫⽣研究院(NIH)的William French Anderson医⽣在1985年⾸先尝试了改造MoMLV病毒:他与合作者把MoMLV病毒基因组RNA上编码病毒球壳的蛋⽩⼀律删除掉。
这样⼀来,MoMLV侵染进⼊细胞后,⽆论如何复制,都没有办法产⽣后代所需要的病毒球壳,因此也就失去了繁殖和继续侵⼊其他细胞的能⼒。
第三步:⼈类ADA基因放⼊MoMLV病毒的基因组MoMLV属于所谓的“逆转录病毒”,它的遗传信息是由RNA⽽不是⾼等⽣物常⽤的DNA编码的。
进⼊细胞后,RNA会被病毒⾃⾝携带的逆转录酶变成DNA,并同时插⼊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DNA上。
病毒当然是利⽤这个过程把宿主细胞变成⾃⼰的永久驻地,可以⽆休⽌的产⽣后代,⽽医⽣们则恰恰是希望利⽤这⼀特点,把病⼈所需要的“救命基因”永久性地放⼊病⼈细胞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报道一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伴随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
患者李某,男性,36岁,因胸痛、气短伴出汗1小时入院。
患者既往健康史无特殊。
患者家族中无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
查体:T36.5℃,P84次/分,R18次/分,BP160/100mmHg。
心肺听诊无异常,肺部呼吸音清晰,腹部平软无压痛。
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入院后即行急救治疗,包括氧疗、血栓溶解、抗凝等治疗。
同时抽血检查血脂谱及相关检查。
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为8.9mmol/L,甘油三酯(TG)为3.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0.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6.3mmol/L。
遗传代谢病筛查示肌酸激酶(MB)为96U/L(正常0-25U/L),肌红蛋白(TnI)为0.8ng/ml(正常0-0.04ng/ml)。
心肌酶谱示肌钙蛋白T(cTnT)为2.4ng/ml(正常<0.1ng/ml),心肌肌钙蛋白(MP)为135.4μg/L(正常0-24μg/L)。
结合患者的家族病史及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降脂治疗及心脏保护治疗。
一周后,再次抽血检查血脂及心肌肌钙蛋白。
患者血清TC为6.5mmol/L,TG为2.1mmol/L,HDL-C为1.2mmol/L,LDL-C为4.6mmol/L。
心肌酶谱示cTnT为1.2ng/ml,MP 为78.6μg/L。
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改变减轻。
出院后继续规范化用药,定期随访。
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
本文报道的患者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其血清脂肪异常明显,表现为高TC及LDL-C、低HDL-C。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活性亢进,引起合成及清除代谢功能紊乱,血浆胆固醇升高。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
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15岁,湖北人。
主诉:劳力性心慌气短4年,加重半月。
病史:患者4年前日常体力活动后心慌气促,休息可缓解,近半月加重,并偶有咯血,量不多,并有下肢浮肿。
曾服用地高辛及利尿剂,病情有缓解。
患者于6岁时曾行双肘部黄色瘤切除术。
体格检查:血压110/70mmHg,心尖部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胸骨右缘2~3肋间也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
患者双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伸侧均可见黄色瘤。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改变,左室高电压。
甘油三酯(TG)1.0mmol/L。
总胆固醇(CHOL)6.9mmol/L。
高密度脂蛋白(HDL-C) 0.9mmol/L。
低密度脂蛋白(LDL-C) 3.6mmol/L。
EBCT所见:主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升主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瓣上主动脉管腔最窄处约14.26mm×12.19mm,胸降主动脉中下段及腹主动脉管腔明显变窄,直径约在8.13~9.66mm 之间。
头臂动脉近心端管壁也不规则。
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开放受限,为主动脉瓣狭窄。
二尖瓣增厚,左心房室增大,考虑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诊断: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病例讨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发病机制是由于LDL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可产生体内LDL 代谢双重异常,即LDL-C产生增加和分解减慢,其中最突出的异常是LDL-C从血浆中分解代谢减低。
人群发病率杂合子型欧美及日本约为1/500,纯合子型为1/500(父)×1/500(母)×1/4(可能性)约为1/100万。
FH的临床特点为:(1)LDL-C浓度明显增高;(2)LDL-C 沉着于肌腱和动脉壁;(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纯合子型患者TC浓度为19.6~
26.0mmol/L,4岁前出现黄色瘤,儿童时便发生冠心病,常在20岁前死于心肌梗死。
杂合子型患者TC浓度为6.2~14.3mmol/L,30岁后多发冠心病。
本例患者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EBCT影像学特点,诊断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本例患者主动脉瓣及瓣上、二尖瓣及头壁血管均受累及,并引起主动脉瓣及瓣上狭窄,同时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上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这在以前的文献报道中较为少见,为本例个案报道的特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资料来源
1、何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