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6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故事背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本文写于1993年。
三、理解词义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猛地:突然、忽然。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第③一⑥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第三部分(第⑦段):母亲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史铁生通过回忆母亲在秋天生病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下面是我整理的笔记:一、重点词语1.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2.央望:恳切地盼望。
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来回地说。
二、问题探究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文章主要回忆了母亲在秋天生病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通过回忆和现实中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2.母亲在去世前对“我”说了一番话,这番话有什么意义?答:母亲在去世前对“我”说了一番话,意思是希望“我”能够坚强地活下去,不轻易放弃。
这是母亲对“我”的嘱咐和教诲,也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这番话对“我”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和珍惜的意义。
3.文章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答:结尾的“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指“我”理解了母亲在生前告诉“我”要“好好儿活”的意义。
这句话意味着要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不轻易放弃。
这是母亲在生命垂危时给“我”的嘱咐和教诲,也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三、写作特点1.情感真挚: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母亲的爱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2.语言质朴: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但却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3.结构紧凑:文章以回忆为主线,贯穿全文,让读者在作者的叙述中感受他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上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的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详细笔记《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作者史铁生在瘫痪后对自己的母亲深切怀念的散文。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笔记,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一、背景介绍《秋天的怀念》是1981年发表的,史铁生当时31岁,刚因病瘫痪。
史铁生在瘫痪后,心理上长期处于自卑、敏感、封闭的状态。
直到母亲因病去世后,他才敞开心扉,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分段解读1.第一段(第1-2自然段):描述了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无常,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母亲强忍内心的痛苦,鼓励他重新振作,这段话展现了母亲的理解和包容。
2.第二段(第3-6自然段):描述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作者。
作者通过母亲的动作和语言,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3.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怀念母亲,回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第四段(第9-11自然段):作者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段文字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寓意深刻。
5.第五段(第12自然段):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怀念母亲,并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重点句子解读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这句话点明了作者当时的困境和内心状态。
双腿瘫痪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他的情绪变得不稳定。
2.“她常常看着窗外飘落的黄叶,黯然神伤。
”——这句话描绘了母亲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担忧无法言表,只能通过默默的观察和行动来表达。
3.“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这句话是母亲对作者的爱和关心的体现。
即使在病重的情况下,母亲仍然希望通过欣赏美丽的花朵来帮助儿子重新振作。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这句话表明作者已经理解了母亲的心意和期望,也表明他已经有了重新振作的决心。
5.“在这深深的秋意里,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的体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上课笔记《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自传体叙事散文,作者史铁生通过回忆自己与母亲在春天和秋天的一些往事,展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一、导入本课的导入可以从母爱的角度入手,通过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或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史铁生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关注人类精神层面,尤其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文字质朴自然,却又充满哲理,常常让人在平凡中看到人性的光辉。
三、写作背景《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四、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文章写了什么?一共写了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答:文章写了母亲关心“我”的两件事和“我”看花的事。
其中,母亲关心“我”的两件事是详写的,“我”看花的事是略写的。
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指文章表达感情的基本倾向,即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情感。
一般分为高兴、忧愁、哀伤、愤怒等。
本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哀伤。
五、深入研读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本文主题是歌颂母爱,怀念母亲。
通过回忆母亲在春天和秋天的一些往事,展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本文的写作特点包括: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结构上详略得当,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例如,“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执着;“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期待。
3、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流畅自然,富有情感。
例如,“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执着;“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期待。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故事背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本文写于1993年。
三、理解词义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猛地:突然、忽然。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第③一⑥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第三部分(第⑦段):母亲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8篇)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思念》说课稿篇1上午好!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思念》。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头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秋天的思念》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思念母亲的回忆性散文。
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诠释了宏大母爱的内涵。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肯定的阅读力量和理解力量,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把握母爱这一主旨的根底上,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能体会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铁生;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瘫痪、暴怒、寂静”等;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理解关键句子“好好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如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宏大的母爱;有感情地朗读,探究三次看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宏大而无私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学会喜爱生活。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单元单元目标要求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留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感悟宏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好好活”等的关键词句,并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好好活”。
四、说教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
为了更好地帮忙学生学习,我预备采纳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2、争论法3、点拨法五、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此,我预备采纳以下学法:)1、总结归纳法2、合作探究法六、说教学过程(35分钟):(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预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文题诠释“秋天”不仅点名了母亲去世的时间,而且象征了母亲艰难的一生,文章以此为题,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突出了母亲对“我”一生的巨大影响。
3.主旨课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表现了“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我”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凡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4.内容解读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二十一岁风华正茂的史铁生猝不及防,正如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那种绝望,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让人心碎。
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这些本来是美好的事物,在史铁生看来都是苍天对他的讽刺。
母亲此时却已经重病在身,但她却隐瞒着儿子,一直都在不远处默默关注着我,不曾离去,这不是眼睛所见,而是内心的察觉偷偷地和悄悄地同样也是如此,用眼睛是无法看出悄悄地和偷偷地。
母亲的那些不经意的举动,史铁生都明白,只是刻意把它们掩盖在了那一个个平淡的词语之中但唯其如此,我们才更懂得母亲不是随意地站在窗前,而是挡在窗前,唯其如此,史铁生才会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一个看似平淡的侍弄,足见我对母亲爱花之深的理解,但这些被精心呵护的花儿却死了,这背后,包含了太多为我无怨无悔的付出,也包含了我太多感激。
5.结构分析全文一共7个自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文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重病缠身的母亲想方设法鼓励“我”好好活。
5 秋天的怀念一、重点字词瘫痪(tān huàn)暴怒(nù)沉寂(chén)捶打(chuí)憔悴(qiáo cuì)央求(yāng)神色(shén)敏感(mĭn)诀别(jué)絮絮叨叨(xù dāo)淡雅(dàn)深沉(chén)烂漫(làn)二、词语解释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三、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等。
四、课文知识点:第一部分(1-2 段):主要写“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
第二部分(3-6 段):主要写母亲呵护儿子及母亲离开人世。
第三部分(7 段):写妹妹推“我”去北海赏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决定“好好儿活”的信念。
1. 第一段中“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等叠词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
“偷偷地”表明母亲不放心“我”,时刻关注着“我”,表明母亲地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是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2.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理解“我”的痛苦,对“我”的小心呵护,表达了对“我”的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扑”和“抓”字体现出母亲心情激动,但她依旧在“我”的面前“忍住”哭声,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句话写出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一直悲伤,不断鼓励、安慰我,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