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课件新版语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13.56 MB
- 文档页数:12
22.古文二则第一课时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重点)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难点)4.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文中有关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
吕蒙(178—220),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之战,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3.字音字形。
卿.(qīng)岂.(qǐ)孰.(shú)涉.猎(shè) 遂.(suì)4.词语解释。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古文二则说课稿(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古文二则说课稿(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2课古文二则说课稿(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孙权劝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 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