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建议:化学反应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60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大题(二)1.研究氢的获得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H>0将0.20molH2S气体充入密闭(1)已知:2H容器中,保持恒压(p=a)、温度T1条件下进行上述反应。
①下列可以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是________。
A.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v正(H2S)=2v逆(S2)C.K不变 D.容器体积不变②1t时刻反应达到平衡,H2S的平衡转化率为40%。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用a的代数式表示。
对于气相反应,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物质的量浓度c(B)也可表示平衡常数,记作K p,如p(B)=p·x(B),p为平衡总压强,x(B)为平衡系统中B的物质的量分数)。
③反应温度T1时,画出0~t2时段,n(S2)随时间变化曲线〖n(S2)—t〗。
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改变反应温度为T2(T2>T1),画出0~t2时段,n(S2)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n(S2)—t〗________(2)已知:某催化剂作用下,H 2还原NO 的反应有两种可能:Ⅰ.2NO(g)+ H2(g)N 2O(g)+ H 2O(g) ΔH 1 Ⅱ.2NO(g)+2 H 2(g)N 2(g)+ 2H 2O(g) ΔH 2反应历程可以表示为(*表示吸附态)吸附分解:NO(g)NO*N *O*→→+ ①2H (g)2H *→ ②反应脱附:2O*+2H*H O(g)→ ③2N *NO*N O(g)+→ ④2N*+N*N (g)→ ⑤其中,反应脱附过程中④与⑤是一组竞争关系,决定了H 2还原NO 的最终产物。
①如图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原料气()2H :(NO)1n n =,达到平衡时体系中N 2和N 2O 的含量,由此判断ΔH 1 ________0(填“>”或“<”);判断反应脱附过程中④与⑤两步反应的活化能高低并说明理由________。
②如图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原料气()2H:(NO)n n分别为1、2、3(对应图中标注“1”、“2”、“3”),达到平衡时,体系中N2和N2O的含量,由此可知,增加H2的量,可以增加________的选择性(填“N2”或“N2O”)(0.074a) ③〖〖答案〗〗(1)①ABD ②2a27(2)①> 由图可知温度低时以反应④为主,温度高时以反应⑤为主,说明反应⑤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能②N2〖〖解析〗〗(1)①A项,该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不相等,所以气体总物质的量会变,而总质量不变,所以未平衡时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会变,当其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A符合题意;B项,同一反应同一时段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所以v正(H2S)=2v正(S2),所以当v正(H2S)=2v逆(S2)时,也即v正(S2)= v逆(S2),说明反应平衡,故B符合题意;C项,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无论反应是否平衡,只要温度不变K就不变,所以K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平衡,故C不符合题意;D项,反应过程中恒压,而前后气体系数之和不相等,所以未平衡时容器体积会变,当体积不变时说明反应平衡,故D 符合题意;故选ABD ;②根据分析可知平衡时n (H 2S)=0.12mol ,n (H 2)=0.08mol ,n (S 2)=0.04mol ,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12mol+0.08mol+0.04mol=0.24mol ,总压强为a ,所以p (H 2S)=0.12mol 1a=a 0.24mol 2,同理可知p (H 2)=13a ,p (S 2)=16a ,所以K p =2211a a 361a 2⎛⎫⨯ ⎪⎝⎭⎛⎫ ⎪⎝⎭=2a 27;③反应温度T 1时,初始投料为0.20molH 2S ,所以反应过程中S 2的物质的量增大,t 1时反应达到平衡,S 2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根据三段式可知平衡时n (S 2)=0.04mol ;反应温度T 2时,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且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n (S 2)>0.04mol ,所以曲线图为;(2)①据图可知温度越高N 2含量越大,而N 2O 在温度达到一定值继续升高温度含量下降,说明生成N 2O 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H 1>0;由图可知温度低时以反应④为主,说明该反应容易进行,温度高时以反应⑤为主,说明反应⑤具有较高的反应活化能;②据图可知相同温度的情况下,投料比越大,即氢气的量越多,N 2的含量越高,说明增加氢气的量可以增加N 2的选择性。
【高考备考】2023届化学第二轮备考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核外电子运动特征专题训练一、单选题1.“轨道”2P x与3P y相同的方面是A.能量B.呈纺锤形C.占据空间的体积D.在空间的伸展方向2.一种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2s22p5,下列有关它的描述正确的有A.在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B.在周期表中第一电离能最大C.在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D.核外电子只有7种运动状态3.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因为s轨道的形状是球形的,所以s电子做的是圆周运动B.3p x、3p y、3p z的差异之处在于三者中电子(基态)的能量不同C.原子轨道和电子云都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D.电子云图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电子4.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②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③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5.对于钠原子的第二电子层的p轨道2p x、2p y、2p z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云形状不同B.原子轨道的对称类型不同C.电子(基态)的能量不同D.电子云空间伸展的方向不同6.下列关于价电子构型为3s23p4的粒子描述正确的是()A.它的原子核外有三种形状不同的电子云B.它的原子核外电子共有1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C.它可与H2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为非极性分子第1页/总15页D.核外电子轨道表示式为: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s能级有1个轨道B.2p、3p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不同C.p轨道呈哑铃形,因此p轨道上电子的运动轨迹呈哑铃形D.同一能层的p轨道电子能量不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铁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有26种BC.从原子轨道重叠方式考虑,氮气分子中的共价键类型有σ键和π键D.HCN分子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9.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钠的焰色反应是电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释放能量产生的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IA族,是s区元素C.各能层的s电子云轮廓图都是球形,但球的半径大小不同D.乙醇比甲醚的沸点高是因为乙醇分子中O-H键极性强10.“原子”原意是“不可再分”的意思。
2024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备考计划一、复习目标:1. 熟悉并掌握重点知识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方程式等;2. 理解化学原理和反应机理,掌握解题方法;3. 提高解题速度和答题技巧,增强应试能力;4.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二、复习内容及计划:1. 复习有机化学知识(预计用时2个月):(1) 掌握醇、酚、醚、醛、酮、酸、酯的基本性质和反应;(2) 熟悉烃、卤代烃、醇、醚、酮、醛、酸、酯的命名方法;(3) 理解有机物的立体化学,包括手性、光学活性和光学异构体等知识;(4) 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做大量的习题,分析解题思路。
2. 复习无机化学知识(预计用时1个月):(1) 复习化学元素的性质、分类和周期规律;(2) 复习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 理解无机化合物的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等基础概念;(4) 复习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并注重实验操作。
3. 复习化学方程式(预计用时2周):(1)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 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速率和反应机理;(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条件和配平方法;(4) 解题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平衡常数、平衡浓度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4. 复习课堂知识(预计用时1个月):(1) 复习课堂上已学过的知识点,强化记忆;(2) 分析高考试题,并总结出重点和难点;(3) 整理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4) 解题方法:针对高考试题进行典型题型和解题方法的整理与归纳。
5. 模拟考试(预计用时2周):(1) 进行周期性的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效果;(2) 分析模拟考试成绩和解题过程,找出不足之处;(3) 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
三、复习方法和策略: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保持良好的学习节奏和习惯;2. 结合课堂笔记和教科书,有重点地进行知识复习,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3. 大量做习题,包括课本习题、模拟试题和历年高考试题,提高解题能力;4. 注重积累和总结,制作思维导图、知识框架图等学习工具,帮助理清知识脉络;5. 多参加讨论和交流,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学习,互相提供帮助;6.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复习计划。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1.(2021·全国·高考真题)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总反应可表示为: 2232CO (g)3H (g)CH OH(g)H O(g)+=+该反应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①-12221CO (g)+H (g)=CO(g)+H O(g)ΔH =+41kJ mol ①-1232CO(g)+2H (g)=CH OH(g)ΔH =-90kJ mol总反应的ΔH=_______-1kJ mol ⋅;若反应①为慢反应,下列示意图中能体现上述反应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填标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A .B .C .D .(2)合成总反应在起始物()()22n H /n CO =3时,在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设体系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为3x(CH OH),在t=250①下的()3x CH OH ~p 、在5p=510Pa ⨯下的()3x CH OH ~t 如图所示。
①用各物质的平衡分压表示总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p K =_______; ①图中对应等压过程的曲线是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①当()3x CH OH =0.10时,2CO 的平衡转化率α=____,反应条件可能为___或___。
2.(2021·福建·高考真题)(1)元素M 的离子与NH 4+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则M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 。
(2)硫酸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3)能证明Na 2SO 3溶液中存在SO 32-+H 2OHSO 3-+OH -水解平衡的事实是_(填序号)。
A .滴人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H 2SO 4溶液后红色退去B .滴人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氯水后红色退去C .滴人酚酞溶液变红,再加入BaCl 2溶液后产生沉淀且红色退去(4)元素X 、Y 在周期表中位于向一主族,化合物Cu 2X 和Cu 2Y 可发生如下转化(其中D 是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① 非金属性X Y(填“>”或“<”)① Cu 2Y 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5)在恒容绝热(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条件下进行2A ( g ) + B ( g )2C ( g ) + D ( s )反应,按下表数据投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测得体系压强升高。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是指描述化学反应发生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理论体系。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原有的化学键被打断,新的化学键形成。
化学反应有多种类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等。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发生电子的转移。
在这种反应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而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是指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而还原剂是指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是通过电子转移实现的。
置换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一个离子或原子从一个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并代替另一个离子或原子进入另一个化合物中。
在置换反应中,置换反应的进行与离子或原子的活动性有关。
活动性较高的离子或原子可以在化学反应中置换活动性较低的离子或原子。
加成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两个或多个物质之间的共有键(σ键)断裂,然后新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到断裂的原子上形
成新的化学键。
加成反应在有机化学中尤为常见,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类型。
除了上述几种反应类型,化学反应还有其他类型,如水解反应、分解反应、络合反应等。
每种类型的化学反应都有其特定的化学反应原理,这些原理是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基本
规律。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考化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考化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专题解析及详细答案⼀、化学反应原理1.某校化学课外兴趣⼩组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做了以下实验。
(1)⽤三⽀试管各取5.0 mL、0.01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再分别滴⼊0.1 mol·L-1 H2C2O4溶液,实验报告如下。
①实验1、3研究的是________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表中V=_________mL。
(2)⼩组同学在进⾏(1)中各组实验时,均发现该反应开始时很慢,⼀段时间后速率会突然加快。
对此该⼩组的同学展开讨论:①甲同学认为KMnO4与H2C2O4的反应放热,温度升⾼,速率加快。
②⼄同学认为随着反应的进⾏,因_________,故速率加快。
(3)为⽐较Fe3+、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该⼩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所⽰的实验。
回答相关问题:①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
②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反应产⽣⽓泡的快慢,定性⽐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定量分析:如图⼄所⽰,实验时以收集到40 mL⽓体为准,忽略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 4.0产物Mn2+可能对该反应具有催化作⽤分液漏⽃控制阴离⼦相同,排除阴离⼦的⼲扰收集40mL⽓体所需时间【解析】【分析】(1)①、②作对⽐实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只有⼀个条件的改变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探究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般我们从反应放热,温度升⾼,另⼀个⽅⾯从反应产⽣的某种物质可能起到催化作⽤;(3)⽐较Fe3+、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阳离⼦不同,尽量让阴离⼦相同,减少阴离⼦不同造成的差别,催化效果可以从相同时间内收集⽓体体积的多少或者从收集相同体积的⽓体,所需时间的长短⼊⼿。
高考必考!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高考考点】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四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
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
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气态,l液态,s固态,溶液aq;不用↑和↓(因已注明状态)。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常温常压可不标)。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⑥不标反应条件⑦标ΔH,包括“+”或“-”、数字和单位2、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反应热等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的差值。
ΔH=E生(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反应物的总能量)(重结果:末-初)(2)反应热等于旧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与新键生成放出能量的差值。
ΔH=E吸(反应物的键能总和)-E放(生成物的键能总和)(重过程:步步走)(3)盖斯定律,即一步完成的反应热等于分几步完成的反应热之和。
ΔH=ΔH1+ΔH23、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根据总反应书写电极反应。
基本技巧是,先写出比较容易的一极(如原电池的负极一般为金属失电子),然后用总反应式减去这一极的反应式,即得到另一极的电极反应。
可充电电池中的放电和充电分别对应原电池和电解池,并且原电池中的负极反应与电解池中的阴极反应是互逆的,正极反应与阳极反应是互逆的。
(2)常见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
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是一个难点,但可以从正极进行突破。
燃料电池的本质是利用可燃物的燃烧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氧气一定得电子,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可燃物失电子,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高考化学如何理解与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原理是高考化学中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了化学反应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机理,同时也能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化学反应类型以及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础概念化学反应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有物质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其中,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反应物,通过反应转化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包括:变化前后物质组成发生改变,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化学物质的质量守恒等。
二、化学反应类型1. 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是关键。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之间的反应等。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属于酸碱反应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其中,酸是指具有产生H+离子能力的物质,碱是指具有产生OH-离子能力的物质。
3.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在反应溶液中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固体沉淀。
常见的沉淀反应包括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反应,通过反应生成难溶沉淀。
4. 气体的生成与溶解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气体可以生成或溶解。
例如,酸与碳酸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等。
三、应用方面化学反应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具体例子:1. 燃烧反应: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过燃烧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在生活中,火焰的燃烧、燃料的燃烧等都是燃烧反应的应用。
2. 腐蚀反应:许多金属在与氧气和水接触时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一种称为腐蚀的化学反应。
腐蚀反应对金属的保护和防腐蚀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食物加工:食物加工中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
例如,在面包的制作过程中,面粉中的淀粉在发酵反应中被酵母菌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发酵,从而制成松软的面包。
4. 化学工业:化学反应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反应原理1.对于基元反应,如a A+b B c C+d D,反应速率v正=k正·c a(A)·c b(B),v逆=k逆·c c(C)·c d(D),其中k正、k逆是取决于温度的速率常数。
对于基元反应Ⅳ2NO(g)+O2(g)2NO2(g),在653 K时,速率常数k正=2.6×103 L2·mol-2·s-1,k逆=4.1×103 L·mol-1·s-1。
(1)计算653 K时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2)653 K时,若NO的浓度为0.006 mol·L-1,O2的浓度为0.290 mol·L-1,则正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s-1。
2.采用N2O5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 ℃时N2O5(g)分解反应:2N2O5(g)4NO2(g)+O2(g)2N2O4(g)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
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t/min 0 40 80 160 260 1 300 1 700 ∞p/kPa 35.8 40.3 42.5 45.9 49.2 61.2 62.3 63.1研究表明,N 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v=2×10-3×(kPa·min-1)。
t=62 min时,测得体系中=2.9 kPa,则此时=________kPa,v=________kPa·min-1。
3.H2S与CO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2S(g)+CO2(g)COS(g)+H2O(g)。
在610 K时,将0.10 mol CO2与0.40 mol H2S充入2.5 L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考点剖析及复习建议■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林增辉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是高考的基本题型,分值占15%左右,主要考查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速率、限度和方向的问题,是化学核心概念和核心理论考查的重要载体。
从近几年的高考得分率来看,该题的得分率是比较低的,这应引我们的重视,应多思考复习备考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笔者对比分析了近年来全国卷的高考真题,探求其考查方式,统计和剖析高频考点,力图能帮助同学们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一、2019~2020年全国卷真题考点统计2019~2020年全国卷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核心考点统计如下: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焓变计算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分析化学计算文字分析电化学与其他考点2019新课标I 根据能量变化图计算焓变(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分析不同温度下分压变化图像,确定曲线含义分析并计算产物比例范围,根据分压变化图像计算速率——————2019新课标域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计算焓变(盖斯定律)提高转化率的方法,分析含两条等温线的图像计算转化率、书写平衡常数(分压式)根据文字和图像,叙述在无水环境下电解的原因结合文字和电解图,书写阳极和总反应方程式2019新课标芋利用盖斯定律计算焓变根据含三条进料浓度比曲线的图像,比较平衡常数的大小,提高转化率的方法计算并书写平衡常数,计算电解过程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分析进料浓度比的影响根据文字和电解图,书写阴极反应式2020新课标I 根据图像数据写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三条等压线分析计算压强,书写化学平衡常数(分压式)文字分析速率方程和速率图像———2020新课标域计算焓变(盖斯定律)提高转化率的方法,速率影响因素计算并书写化学平衡常数(分压式),计算速率(代数式)———根据电解图像,书写电极反应式,计算两极反应物的比例2020新课标芋根据图像判断焓变正负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图计算产物比例,根据图像计算平衡常数(分压式)文字说明提高产物速率和选择性的措施催化剂的选择性统计显示,2019~2020年的全国卷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的考点是比较集中的,也比较相似,基本上都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焓变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和化学计算,有部分试题还考查了文字分析和电解的内容。
高考化学二轮备考高频考点知识讲解与训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大题1.(1)煤气化制合成气(CO和H2)已知:C(s)+H2O(g)===CO(g)+H2(g)ΔH2=131.3kJ·mol−1C(s)+2H2O(g)===CO2(g)+2H2(g)ΔH2=90kJ·mol−1则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合成气制甲醇合成气CO和H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ΔH<0。
①在容积均为VL的甲、乙、丙、丁四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amolCO和2amolH2,四个容器的反应温度分别为T1、T2、T3、T4且恒定不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测得反应进行到tmin时H2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则T3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用a、V表示)②图反映的是在T 3温度下,反应进行tmin 后甲醇的体积分数与反应物初始投料比2c(CO)c(H )的关系,请画出T 4温度下的变化趋势曲线。
______________③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为测定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_____A .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B .CO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C .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D .c(H 2)=2c(CH 3OH) (3)由甲醇制烯烃 主反应:2CH 3OH C 2H 4+2H 2O i ;3CH 3OHC 3H 6+3H 2O ii副反应:2CH 3OHCH 3OCH 3+H 2O iii某实验室控制反应温度为400℃,在相同的反应体系中分别填装等量的两种催化剂(Cat.1和Cat.2),以恒定的流速通入CH 3OH ,在相同的压强下进行甲醇制烯烃的对比研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选择性:转化的甲醇中生成乙烯和丙烯的百分比)由图像可知,使用Cat.2反应2h 后甲醇的转化率与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均明显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结合碰撞理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O(g)+H 2O(g)=CO 2(g)+H 2(g) ΔH=-41.3 kJ ·mol -1(2)①539V 2/27a 2②③ABC(3)该条件下2h 后催化剂失活,甲醇转化率较低;Cat.2显著降低反应iii 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相同时间内快速生成副产物二甲醚,目标产物选择性下降【解析】(1)将第2个方程式减去第1个方程式,得到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O(g)+H 2O=CO 2(g)+H 2(g) ΔH=−41.3 kJ ·mol −1(2)①根据题意,列出下面“三段式”:2a 2x 100%30%a x+2a 2x+x -⨯=--,解得11ax=mol 14,则22211a14539VV=11a11a27aa2a21414()V VK=--⨯⨯;②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根据图得出反应在tmin时,T2温度H2的体积分数最低,T3、T4温度高,H2的体积分数高,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图反映的是在T3温度下,反应进行tmin后甲醇的体积分数与反应物初始投料比2c(CO)c(H)的关系,则T4温度甲醇的量比T3温度甲醇的量小,即变化趋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