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古诗词炼字(独自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32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炼字类一.炼字的规律:(一)五言和七言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3.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4.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6.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7.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8.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二)词性的角度1.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
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古诗词炼字古诗词炼字题答题技巧今天给各位分享古诗词炼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诗词炼字题答题技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古诗词中的“炼字”古诗词中的“炼字”古诗词中的“炼字”曾卉古人很讲究炼字古诗词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因反复“推敲”字词而闻名的贾岛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由此可见,古诗词中的炼字非常重要,那么何为古诗词中的“炼字”呢?轿携简单来说,就是以最生动、贴切的字来表现古诗中的人、事、情、理,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经常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从语法上来讲,动词、形容词、虚词、名词、数量词(一、千……)、叠词(凄凄、惨惨、戚戚……)、拟声词都可以炼,但最为常见的是炼动词和形容词。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为例,其中第三、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中的“敲”字用得极为巧妙,首先古诗词炼字我们从诗题中的“幽”推断此处环境清幽,少有人来往。
再由“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两句可知:安闲的居住之处少有邻居挨在一起,一条长草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如果用“敲”字一来可以突出夜深人静时的声响,二来可以体现诗人不确定屋里是否有人,符合当时的情境。
贾岛在炼“敲”字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字,如僧“推”月下门,这个“推”字用在此处不仅显得诗人不礼貌,而且给读者一种屋里有人的感觉,不能体现居住之处的荒芜。
又如僧“开”月下门,一个“开”字说明诗人可以随意出入,仿佛他才是这里的主人,而僧“撞”月下门的“撞”字用得太粗鲁,不符合诗人的身份,这样对比看来,唯有“敲”字贴切自然,真可谓是: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从上面的示例来看,炼字有以下四个原则:古诗词炼字我们再来看白居易《暮江吟》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的“铺”字用得很平缓,给人柔和、亲切、安闲之感,如果用“落”或“入”字虽有动态美,但破坏了诗歌整体意境上的宁静,而“照”字可推测阳光较为强烈,不符合傍晚时分阳光柔和的特点猛祥,可见在炼字的过程中符合诗歌的意境是炼字成功的关键。
中考34首古诗词“炼字”大全1、《渔家傲秋思》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异”字用的好,它统领全词,写出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等一系列景物,与地景物截然不同,“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西北边塞的荒凉,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观沧海》(1)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3、《饮酒》(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5、《次北固山下》(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3)“阔”用得好,因为它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6、《使之塞上》(1)本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句中的五个形容词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古诗文中的炼字古诗文中的炼字安徽鲍亚民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古诗词“炼字”题例解作者:钟瑛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4年第01期纵观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语言鉴赏是考查的重点,而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又为重中之重。
先来看看2011年湖北卷中的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这类试题都直接限定我们对某个(些)词做出赏析。
怎样回答这类题目?下面分两点来谈。
找准赏析的角度鉴赏诗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方面看,炼字实际就是从境、意、情、味四方面追求最佳表达。
下面即分述之。
一字活境。
如2011年安徽卷所选杨万里诗《最爱东山晴后雪》中“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一“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一字传情。
即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一字显旨。
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者的可耻嘴脸。
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一字致趣。
如福建2013年卷所选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句,一“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从形式方面看,则要学会抓住结构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去揣摩。
结构手法,即探究某一个字在整首诗中是否统领全诗,前后是否呼应、照应。
如2005年天津卷所选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中,一“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从写景的角度看,主要是抓住动静、虚实等。
有以动衬静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