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 格式:docx
- 大小:20.64 KB
- 文档页数:3
炼字炼句又称“炼词”。
修辞方法之一。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
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古人对炼字炼词都很重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
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
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
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
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
“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
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
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诗词中如何炼字?写诗词讲求表现技巧以体现⽴意。
即通过⾸尾照应、⼀线贯穿、明暗结合等结构⽅式,描写、叙事与抒情的选⽤和安排,以及语⾔、修辞等表现⼿段来突出主旨。
举例如:李⽩的《望庐⼭瀑布》⽇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是咏歌庐⼭瀑布之神奇壮美。
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李⽩在表现技巧上进⾏了精巧的设计:据《太平寰宇记》:⾹炉峰“在庐⼭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炉之状”。
也就是说⾹炉峰形状像⾹炉,聚散的烟云⼜像点燃的⾹烟。
诗⼈抓住这⼀特征,让它和飞溅⽽下的瀑布形成强烈的⽐衬:⼀个是冉冉上升的⾹烟,⼀个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上⼀下,互相映衬,⽽且都有强烈的动态感,并显得⼗分神奇。
只因为由此两句,下⾯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才有着落和依据:⾹炉峰上冉冉升腾的⾹烟,就像是天地间正在祭祀的⼀只⼤⾹炉,这才会“疑是银河落九天”;有了眼前飞悬的挂前川的瀑布,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动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这类叙述性句⼦也经过精⼼锤炼,为主题服务。
到过庐⼭看过瀑布的⼈都知道,站在李璟读书处的观瀑亭前看到的庐⼭瀑布实际有两条,⼀条叫马尾瀑,⼀条叫⼈字瀑,但⽆论那条瀑布都与⾹炉峰⽆关:马尾瀑在鸣皋峰上,⼈字瀑在鹤鸣峰上,两峰均在⾹炉峰后。
诗⼈描绘叹赏的就是鹤鸣峰上的⼈字瀑。
但是,如据实来写,马尾⽆论如何也⽆法和飞溅⽽下的瀑布形成强烈的⽐衬,也缺乏⾹炉上冉冉升腾的⾹烟那种神奇,因此必须和⾹炉峰挂钩。
于是,诗⼈想出个妙招:“遥看”⽽且是“前川”。
这样,既不会犯地理常识的错误,⼜很好表达了主题。
同时表现技巧来体现⽴意。
那么,什么是炼句与炼字?⼜该怎样正确处理炼字、炼句与炼意关系?炼句:在写作时斟酌语句,使简洁优美:同时要写好诗⽂,还须炼字。
炼字:写作时推敲⽤字。
⼀、⼒求“语意两⼯”。
⼀⾸好的诗歌,“意”要好,“语”也要好。
写诗当然先要强调“⽴意”,但同时也要有好的语⾔:“有意⽆词,锦袄⼦上披蓑⾐矣”(吴乔《围炉诗话》)。
一枝红杏出墙来——炼字导读:传说,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聪明伶俐,才思超过兄长。
一次妹妹出题,要兄长在诗句中各加一动词,完成“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
苏东坡依仗诗才,随口道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岂知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不敢掉以轻心,思之再三,又吟出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这次小妹称可,但并不说好。
东坡无奈,求苏小妹作答。
小妹给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思量良久,暗自佩服小妹才情。
“轻风”缓吹,“细柳”稍显动态,“扶”字运用拟人手法,贴切地摹写出和风轻吹细柳的情态。
“摇”、“舞”动态过猛,和“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映”、“隐”过于直白,音节也显生硬。
而“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个故事是古人的附会,但它却告诉我们古人写诗是多么地讲究遣词,这就是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炼字”。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也非常愿意为炼字而苦。
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炼字”佳话;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被称为“苦吟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这些夫子自道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炼字”的艰辛,也由衷敬佩他们对诗歌语言追求的执着。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古人尤甚。
一方面,古典诗词受格律限制,必须“戴着镣铐跳舞”;同时,很多诗人也把“炼字”作为一种玩味艺术的情趣。
宋代词人张先,据说写诗善用“影”字,自称生平得意者有三:“《天仙子》之‘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之‘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之‘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
”一说其脍炙人口之“三影”为“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炼字是什么意思炼字,即是对诗中所使用的每一个字进行精细地推敲和创造性地搭配,使其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因为汉字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炼字往往也是遣词造句,运用字词的功夫。
前人曾有“一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字为句眼”和“日锻月炼”等说法。
意思是说有的诗句往往因为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的优劣,甚至看出这首诗的高下。
宋代范温在《潜溪诗话》专设“炼字”一条,其中谈到:“好句要须好字,如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
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
柳涛:‘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
工部又有所喜之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
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
”。
清代贺贻孙在《诗笺》中也指出:“前辈有教人炼字之法,谓如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是炼第三字法;‘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第五字法之类”。
他的结论是“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正因为炼字对诗歌的高下起到如此的作用,所以因此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字句的锤炼,所谓:“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清诗丽句必为邻”;所谓“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欲枯”;“生应无掇日,死是不吟时”等等。
其实,炼字的作用并不止于诗歌创作方面,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
诗歌语言炼字类新解及试题解释概念: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炼到精警之处,人称“诗眼”。
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作品思想感情力量的蕴蓄之处。
“眉目传神”。
“诗眼”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突破口。
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炼字经典: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
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关于"推敲"的典故: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于“一字师”的典故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考查方向: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技巧点拨: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答题要领:1、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字(词)好;若问哪一个更好,则先肯定哪一个更好。
古诗炼字一、概述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作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达到简练精美、形象深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炼字。
炼字的作用或效果主要在于:1.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写活画面,传递感情。
2.形容词——形象真切,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3.数词——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
4.虚词——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5.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二、炼字的分类抓准特殊词语——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叠词等,常考的是形容词和动词1.形容词往往展现描写对象的色彩或状态,同时恰当的形容词也能直接展现作者的情状,反映其思想情感。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2.动词展现的动态既可以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又可以借助作者的行动,来表达出思想情感。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闹”字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春光烂漫之意。
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见”是“无意中看见”,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敲”字,据说是在韩愈的指导下由“推”改为“敲”的,此一改,境界全出,以动衬静,突出了夜的幽静。
古代诗词解析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概述
炼字方法是古代诗词解析的一种重要技巧。
通过炼字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品味古代诗词的深意和美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炼字方法以及相应的练,帮助读者提升对古代诗词的解析能力。
一、形声炼字法
形声炼字法是根据字的形状和声音来解析诗词的一种方法。
通过仔细观察字的构造和笔画,读者可以从中寻找与诗词主题相关的线索。
同时,注重字的发音,可以进一步理解诗词的韵律和格律。
下面是一个练示例:
练一:根据以下诗句,解析其中的形声炼字法。
山中应有千里雪,林间必有百年松。
二、象形炼字法
象形炼字法是根据字的形状和意义来解析诗词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字的外形,读者可以联想到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形象和意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下面是一个练示例:
练二:根据以下诗句,解析其中的象形炼字法。
江水流长,浩荡不绝;山川壮美,巍峨雄伟。
三、意象拓展法
意象拓展法是通过联想和引申来解析诗词的一种方法。
通过发散思维,读者可以将诗词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历史背景等进行联系,从而拓展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面是一个练示例:
练三:根据以下诗句,拓展其中意象的含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结语
通过炼字方法的应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古代诗词,领略其中的美妙和智慧。
希望本文介绍的炼字方法和练能帮助读者提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参考练答案:
练一答案:雪、松
练二答案:江、山
练习三答案:月、酒、问青天。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炼字型特点及提问方式。
2.掌握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古诗词炼字型答题步骤的初步运用。
2.难点——对古诗词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理解的把握。
课型: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评
参考答案如下:“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写诗特别注意锤炼语言,唐代和尚贾岛不是还有一个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二、炼字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用。
4、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等等
三、解答分析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可取的。
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符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能魅力四射。
所以答题的时候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四、答题步骤
1、理解该字该句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字或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参考答案:同意。
步骤一(解释含义):看,在诗中指回头望。
步骤二(展开描绘):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烘托或表达):只一“看”,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提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各抒己见后
赏析: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突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四、课堂训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阅读诗歌,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学生课堂思考练习2-3分钟后回答并明确
参考答案:
(步骤一)本诗诗眼为“独”字。
“独”就是独自,孤独的意思。
(步骤二)千山耸立,石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孤舟,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
(步骤三)“独”字准确而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同时“独”字准确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五、课堂小结
答案的表述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
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指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六、课后作业
(08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
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
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0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简析: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