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疾病负担-宣建伟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9
老年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作者:颜武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在通常情况下,心力衰竭源于患者的收缩功能不健全,因此,患者出现心理衰竭时的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降低。
而在临床中,患者心室射血量降低的主要表现为一个大的,扩张的心脏和降低的射血分数,舒张功能不健全的患者是较为少见的。
患者的心室充盈不足的原因多是因为患者心脏室壁的顺应性降低,但多数患者不会出现扩大的情况。
心理衰竭,顾名思义,从这个词本身我们就能看出,指的是患者的心脏活动突然受到终止或者是完全出现终止的情况,但是,在实际上患者的心脏活动却并没有受到突然的停止。
心脏衰竭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患者的心脏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这种状态时缓慢发生的并且常常超过数年。
在临床中针对老年心力衰竭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呢?一、预防老年心力衰竭的措施在临床中,加强三级预防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那么三级预防具体是指的哪三级呢?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指的是从根本上防止或者是减少心力衰竭疾病发生的相关措施,那么一级预防措施都包括哪些呢?一级预防主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这些策略的主要出发点都是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对疾病开始进行防御,为今后成人后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在进入老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要带家里的老人每年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的检查,对于体检的结果寻找医生进行积极的分析,对需要进行治疗的疾病应该及早入院进行系统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也就能够更早的痊愈。
对老年疾病进行尽早的治疗还能减少疾病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主要措施有如下:积极对老人开展心理辅导以及康复医疗、护理,避免老人的病情出现恶化,较少老人出现因病致残的情况,延长老人的寿命,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了解完老年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心力衰竭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吧。
小儿心力衰竭现代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100034)齐建光李万镇心力衰竭为一个临床综合征,其定义各家稍异,很难概全。
心力衰竭的传统定义是指心脏不能产生足够的心排血量以满足机体需要的状态。
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ACC/AHA,2005年)中心力衰竭定义为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引起运动耐量受限的呼吸困难和疲乏,以及导致肺充血和肢体水肿的液体潴留。
由于并非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即有容量负荷过重,因此主张使用“心力衰竭”这一术语替代旧的术语“充血性心力衰竭”。
应当强调,心力衰竭是一个病史上以特异症状(如呼吸困难和疲乏)和物理检查时以体征(液体潴留)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没有诊断性试验,主要是根据询问病史和物理检查而做出的一个临床诊断。
心力衰竭的类型一.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依据心力衰竭发生速度、发展过程及机体是否具有充分时间发挥其代偿机制,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短期内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器官灌注不良和受累心室后向的静脉急性淤血。
急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见于心脏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暴发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川崎病)和继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创伤或Valsalva窦瘤破裂的严重瓣膜关闭不全。
亦见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
慢性心力衰竭是逐渐发生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或急性心力衰竭渐变所致。
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心室重塑是其特征。
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如感染、心律失常、中断治疗等)可促发出现急性加重期表现,又称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急性发作)。
二.左侧心力衰竭、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左侧心力衰竭指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引起,临床上以肺循环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见于心肌炎、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左窒流出道梗阻(包括主动脉瓣和瓣下狭窄、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和心脏移植手术后急性排斥。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1. 引言1.1 心力衰竭概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供给氧和营养物质。
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无法满足机体对血液的需求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力衰竭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综合干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2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诊断和治疗在心力衰竭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
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重视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一疾病。
通过合理的诊断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心力衰竭患者,及时介入治疗,避免病情恶化;而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内容已超过2000字,如有需要继续输出,请告诉我】2. 正文2.1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两大类。
左心衰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咳嗽、胸痛、心悸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甚至在平卧时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心力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水肿、肝肿大、体重增加等症状。
右心衰的主要表现包括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水肿等。
心力衰竭:心脏病人最后的战场作者:柯若仪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12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亦称心功能不全。
心衰和心功能不全虽然不能划等号,但可以通用,一般把有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称之为心力衰竭。
就我个人来说,我喜欢用心功能不全这个词,因为“衰”听起来让人不舒服。
概念心衰是心脏由于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严重低下(或负荷过重),使泵血明显减少,不能满足全身需要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包括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静脉系统瘀血,甚至水肿,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的表现。
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
防治心衰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卫生系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技术(介入、手术、药物等)的进步,延长了人的寿命,使社会老龄化,同时也使得心衰的发病率增加,因为70岁以上老年人1/10患有心衰。
心衰不仅病人痛苦,家庭和社会负担也大。
如今对心衰的发生机制认识深入,防治效果明显,只要医患共同努力,心衰是可防可治的。
病因过去,心衰常见于心脏瓣膜病、肺心病的终末期,现在是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肌病占绝大多数。
长期心血管疾病造成心室重塑,心脏形态改变及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心衰。
分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心衰进行分类:根据心脏受累部位,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左心衰)和右心功能不全(右心衰)。
前者主要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病等引起左心受累为主,导致肺瘀血;后者主要由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引起右心受累为主,导致体循环瘀血。
不同疾病可以使左、右心衰先后发生或同时存在,如左心受累发生肺瘀血,使得肺血管压力上升,增加右心负荷,出现大循环瘀血,称之为全心衰。
根据病因、病程,分为急性心衰(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和慢性心衰。
急性心衰是因为急性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心脏负荷加重,超过心脏的代偿能力,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衰。
如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急性左心衰,而且死亡率很高,必须分秒必争地抢救,真是“时间就是心肌,就是生命”。
心力衰竭与肿瘤坏死因子α陶则伟;黄元伟【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04(002)007【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时心室重构的病理刺激主要来自二方面:一方面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另一方面为血流动力学异常。
异常升高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和内皮素等直接作用于心肌,促进心肌肥厚、心肌细胞凋亡和间质纤维化。
压力/容量负荷促进心肌组织分泌心房钠尿肽和B型钠尿肽同时,也促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分泌。
【总页数】4页(P566-569)【作者】陶则伟;黄元伟【作者单位】310003,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310003,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相关文献】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临床意义 [J], 杨建峰;魏经汉2.温阳消饮法对早期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及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的影响 [J], 杨嘉豪;徐建虎3.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水平与\r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J], 张冰;段维勋;俞世强;易蔚;易定华;杨勇;孙阳;谭延振;冯攀;王倩;张正斌;朱丽雯;金振晓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与信号通路PI3K/AKT活化的临床研究 [J], 高晓丽;刘英华;张小坤;崔慎情;谢明;刘亚宁;王健兵;顾爱峰;于成娟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Β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r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J], 黄政;方存明;程久佩;马小林;胡学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力衰竭健康宣教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21世纪心血管学科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其死亡率高于部分恶性肿瘤,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卫生经济负担。
为建立并推广心衰规范化诊疗及全面管理体系,更好地提高全民对心衰的认知和关注,将每年的11月26日定为“全国心力衰竭日”。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被称为心血管领域最后的战场。
长期以来,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治“重治疗,轻预防”,心衰防治知识普及率不高、民众对其普遍缺乏基本认知,致使很多患者错失了最佳诊疗时机。
目前随着天气转冷,心力衰竭进入急性加重的高发季节,更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真正意义地做到“用心守护,健康通行”。
心衰是由于各种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等)导致心脏泵血能力明显减退,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体液潴留等。
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循环淤血,也称为心功能不全。
心衰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为了帮助心衰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心衰患者进行以下健康教育。
1.心理护理心衰病往往反复迁延,病人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睡眠障碍、抑郁症等。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患者治疗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愉悦,可以听音乐、养花草、打太极拳等。
患者如出现抑郁症时,必要时可服用抗抑郁药物对症治疗。
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工作,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合理适当的运动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告知患者适当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心脏储备力,提高活动耐力,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根据病人的心功能分级,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
心功能Ⅰ级的患者,可不限制日常活动,但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Ⅰ级者可不限制日常活动,但应增加休息;Ⅰ级者应限制日常活动,以卧床休息为主;Ⅰ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活动要以不出现心悸、气急为原则,夜间睡眠要充足,白天养成午睡的习惯。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篇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70例,年龄≥65岁,其中男204例,女166例,平均年龄(70.96±16.98)岁。
心功能Ⅰ级72例,心功能Ⅱ级164例,心功能Ⅲ级130例,心功能Ⅳ级4例。
原发病:肺源性心脏病98例,冠心病9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均好转出院。
2护理讨论2.1住院期间护理2.1.1体位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削减,肾脏供血增加。
有利于水肿的减退。
如消失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时,要马上实行半卧位或坐位,以削减回心血最,改善肺瘀血,增加肺活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使患者舒适。
方法:摇高床头,或用靠背架及枕头将上身抬高45°或90°使成半卧位或坐位,腰部垫以薄枕,下肢屈膝,抬高30°,以防下滑。
2.1.2吸氧患者消失气急、发绀时,必需马上给氧气吸入,一般为低流量(2mL/min)持续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2mL/min,病情掌握后改间断吸氧。
2.1.3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常有紧急、焦虑、烦躁担心,这些因素能影响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系统,加重心脏负荷。
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削减,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使心衰加重。
护士要留意怜悯,劝慰患者,准时执行医嘱,主动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在患者面前不任凭谈论患者的病情,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量避开一切不良刺激。
本组16例患者由于家属协作不好,造成患者烦躁担心,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2.1.4饮食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水分,予以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少吃多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钠盐限制一般不必过严,由于利尿剂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良好。
另外,老年人体液总量较少,远侧肾单位重汲取钠的力量下降,使钠丢失增多,易引起脱水,血压下降,血液浓缩、血栓形成,对食量少的患者,可不限钠,以免影响食欲,但在心力衰竭急剧加重期间,特殊是利尿剂失灵的状况下,需严格限钠,每天不超过2g,要鼓舞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卡维地洛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r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张朝华;刘旭帮;柴建文【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8(046)001【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87例老年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卡维地洛,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后心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40例,92.19%)高于对照组(31例,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量(CO)和每搏输出量(SV)水平均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以降低老年CHF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效改善心功能,并提高治疗效果.【总页数】3页(P57-59)【作者】张朝华;刘旭帮;柴建文【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相关文献】1.联用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心功能的影响[J], 黄和胜2.贝那普利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 [J], 刘永建;齐洪娜;李佳;刘晓婷;王维展3.卡维地洛联合贝那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J], 舒华敏4.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J], 廖业敏;李宗开;程贞华;何君5.卡维地洛联合依那普利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J], 孟慧明;杨志刚;王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衰中心护理分析总结新闻报道
据报道了解急性心力衰竭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现代社会的开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伴有肺部毛细血管楔压增加、心脏输出减少、组织充血等病症的临床综合征。
患者一旦确诊为急性心力衰竭,既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经济的方法来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成为医疗作者关注的重点。
左西孟旦不同于传统正性肌力药直接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而是与肌钙蛋白C结合,增加肌钙蛋白C与钙离子复合物构象的稳定性。
左西孟旦对钙离子浓度具有依赖性,在收缩期,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高,它与肌钙蛋白c的亲和力高,可以增加心肌纤维收缩性、改善血流动力学,但不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不增加心肌耗氧;在舒张期,钙离子浓度下降,它与肌钙蛋白C的亲和力低,不导致舒张功能恶化,反而使舒张功能得以改善。
目前,临床常使用左西孟旦作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用药。
心理因素在心力衰竭恶化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抑郁、焦躁和孤单均属心理因素,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预后因子。
心力衰竭容易反复发作,发作时患者感极度不适,所以焦虑与恐惧是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再加上反复住院导致经济压力增大,家属也会产生烦躁心理,所以对于反复发作心力衰竭患者,更要做好心理护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作为管床护士,每日下午会给该患者做好关于心衰
的饮食、用药等方面的健康宜教,提供正能量。
卡维地洛片在慢性充血性心衰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沈炳权;施向凡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3(025)005
【摘要】目的:观察卡维地洛片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98例器质性心脏病,CHF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洛德,北京巨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治疗6周,对照组48例,单用抗心衰治疗6周.结果:治疗组在减慢心率、改善心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和35.42%,两组间有显著差别,P<0.001.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用卡维地洛片,可明显降低心率、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
【总页数】2页(P710-711)
【作者】沈炳权;施向凡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310002;浙江省医院内科,310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相关文献】
1.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J], 沈炳权;施向凡
2.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白光明
3.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60例疗效观察 [J], 任古松;张春霞
4.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39例疗效观察 [J], 钮进彦;孙宝莹;朱瑞财;李桂荣
5.雷米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观察 [J], 马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李伟;顾健霞【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3(029)003【总页数】2页(P229-230)【作者】李伟;顾健霞【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1;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14.16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
近年来,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满意疗效,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心衰病位在心,并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心阳气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
陈可冀提出CHF的根本病机为内虚,气虚血瘀贯穿始终[1]。
邓铁涛认为CHF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提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应“心从脾论治”[2]。
严世芸认为心衰早期多以心气虚为主,进而发展到心阳虚,最后发展到心肾阳气虚,提出心肾同治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3]。
于清华等[4]提出气阴两虚是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病机关键,心病发展到心力衰竭阶段必定累及心之气血阴阳。
王虹等[5]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肝属木,心属火,肝为心之母。
肝病可及心,心病可及肝,主张从肝论治心力衰竭。
袁国强等[6]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提出气阳虚乏、络瘀水停、络息成积是主要病机。
2 辨证分型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分型,分为心肺气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气阴两亏、气虚血瘀、痰饮阻肺。
王发渭等[8]分为即脾肾阳虚型、心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血瘀水停型。
高祯明[9]分为心脾两虚、阴阳两虚、心肾阳虚、阳气虚脱、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肺气虚、痰饮阻肺。
陈可冀分为气虚血瘀型,中阳亏虚、水饮内停型,肾阳虚衰、水饮泛滥型[1]。
谢慧文等[10]分为心阳气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心阳虚脱型。
邓铁涛分为心阳虚和心阴虚[2]。
袁国强[6]分为心络气虚证、热毒滞络证、络息成积证、痰饮内停、肺络壅阻证、阴阳俱衰、阳气虚脱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87例
尹庆卫;宋建新;王景学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5(014)004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重症,治疗较为棘手。
我们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87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369-369)
【作者】尹庆卫;宋建新;王景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潍坊,261041;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潍
坊,261041;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潍坊,26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1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J], 吕祥
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双下肢水肿临床效果评价 [J], 白金祥;刘强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J], 张成双
4.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康复管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观察 [J], 李刘英;朱凤亚;曹文斋;车德亚;颜荟;陈树民
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刘俊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气养阴法佐治慢性心力衰竭45例观察李飞泽;康法宝【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年(卷),期】2017(052)002【总页数】2页(P126-127)【关键词】益气养阴法;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作者】李飞泽;康法宝【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院浙江舟山 316000;浙江省舟山市中医院浙江舟山 316000【正文语种】中文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复杂而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心力衰竭在绝大多数患者中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患,即使心脏没有受到新的可觉察到的损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也会不断地恶化[1]。
现代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某些临床症状改善欠佳、药物禁忌症多、副反应明显等不足,中医药治疗也正处于探索阶段。
本研究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5例。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舟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
治疗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3岁~79岁,平均69.8岁±4.1岁;冠心病28例,高心病12例,风心病3例,肺心病2例;心功能Ⅱ级14例,心功能Ⅲ级20例,Ⅳ级11例。
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61岁~78岁,平均68.5岁±4.9岁;冠心病26例,高心病14例,风心病1例,肺心病4例;心功能Ⅱ级10例,心功能Ⅲ级23例,Ⅳ级1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心功能等级构成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布的《2014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心功能分级评定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为Ⅱ~Ⅳ级;中医诊断及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有关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分述如下。
1.3.1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的心功能Ⅱ~Ⅳ级病人;②年龄45~79岁;入选前1个月内未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合并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维持稳定者;自愿接受治疗。
基于“心受气于脾”探讨调脾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樊宇;龚帆影;吴宣瑱;张春芹;刘福明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22(54)8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乃多种心脏疾患的终末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水”范畴,概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以心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为标。
“心受气于脾”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参机求法,慢性心力衰竭的辨治应以脾为关键。
从脾论治,施以健脾益气、温脾补土、固脾护卫、调脾颐心等大法,临床取效满意。
附验案1则以佐证。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樊宇;龚帆影;吴宣瑱;张春芹;刘福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2.基于调肝运脾法论治中期高血压病
3.基于肠肝轴探讨中医调肝运脾法论治原发性肝癌
4.心脾(胃)相关及健脾和胃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5.陈启兰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