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混凝土课程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85.71 KB
- 文档页数:17
混凝土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实践的兴趣和责任感。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主要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混凝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具备一定的混凝土设计和施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混凝土工程实践的兴趣,增强工程责任意识,认识到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基本组成材料及作用。
2.混凝土的性能:讲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混凝土的应用:介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4.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讲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用于传授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和应用等知识。
2.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混凝土工程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混凝土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性能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混凝土工程导论》等。
2.参考书:收集有关混凝土工程的专著、论文和标准。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4.实验设备:混凝土试模、压力试验机、抗折试验机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20%。
2.作业:布置混凝土相关计算、设计等作业,占总评的30%。
混凝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及其应用,了解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和认识。
1.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混凝土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3.熟悉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4.了解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5.能够分析混凝土的性能和适用场景;6.能够计算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参数;7.能够进行混凝土的制作和施工操作;8.能够评估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混凝土的分类和性能:介绍混凝土的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及其测试方法;3.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介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择、拌合、运输和浇筑;4.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介绍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施工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5.混凝土工程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如裂缝、渗透等,并介绍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及其应用;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混凝土工程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施工技术。
混凝土课程设计全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能、设计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混凝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2.分析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3.应用混凝土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
4.解释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介绍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混凝土的组成:讲解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的性质和作用。
3.混凝土的性能:分析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性能指标。
4.混凝土的设计:讲解混凝土设计原理和方法,包括配合比设计、构件设计等。
5.混凝土的应用:介绍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建筑、桥梁、道路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凝土的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合适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混凝土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途;2. 学生掌握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及其作用,了解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原则;3. 学生了解混凝土的性质,包括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并能够描述这些性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原则,进行简单混凝土配比的计算;2. 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及强度测试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混凝土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建筑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2. 学生认识到混凝土材料在现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混凝土材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操作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 混凝土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混凝土的分类及各类混凝土的用途2. 混凝土组成材料- 水泥、砂、石子、水等原材料的作用及选用原则- 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功能及使用方法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的基本原则- 简单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方法4. 混凝土的性质- 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性能指标- 混凝土性质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5.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浇筑、养护、施工质量控制- 常见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6. 混凝土实验- 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及强度测试方法-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安全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第3-4周:混凝土组成材料第5-6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7-8周:混凝土的性质第9-10周:混凝土施工技术第11-12周:混凝土实验操作与实践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第一章:混凝土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章:混凝土组成材料第三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四章:混凝土的性质第五章:混凝土施工技术附录:混凝土实验操作指南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性质、配合比设计等理论知识。
混凝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混凝土的定义、成分、性能和应用;掌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施工要求。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混凝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养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工程安全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定义和成分:介绍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材料及其作用。
2.混凝土的性能:讲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3.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介绍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理、方法及步骤。
4.混凝土施工技术:讲解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施工安全。
5.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施工技术。
2.讨论法:学生就混凝土工程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养护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混凝土试模、养护箱等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混凝土课程设计姓名:陈发明学号:20班级:铁道工程五班指导老师:严传坤设计时间:2018、12。
9目录1、钢筋混凝土伸臂梁设计任务书.......................................................................... 22、设计资料3ﻩ3、内力计算ﻩ44、跨中支座截面抗弯配筋6ﻩ5、斜截面配筋ﻩ96、翼缘抗弯设计 ..................................................................................................... 117、跨中裂缝及挠度验算13ﻩ8、支座截面裂缝验算ﻩ159、伸臂端挠度验算16ﻩ10、参考文献 (17)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某简支伸臂梁设计基本条件:某过街天桥得简支伸臂梁简图如下图所示,面荷载为除结构构件自重外得恒载g1(含栏杆、装修等)、结构构件自重恒载g2与活载q,在两边伸臂端端部均作用有集中恒载G与活载Q(模拟梯段荷载)。
G QGQ ≈¼L L≈¼Lg=g1+g2q主要数据:荷载取G=Q=0,除构件自重以外得恒载标准值,活载标准值,自重标准值按照得容重计算、跨度L=6~8m(不用区分计算跨度与净跨度),桥面宽度B=1、5~2、4m,每个同学根据名单上序号确定跨度与桥面宽度,如下表;梁截面形式自行拟定,建议采用工字形;设计内容(1)跨中与支座截面抗弯配筋;(2)斜截面配筋;(3)跨中挠度与裂缝验算;(4)支座截面裂缝验算;(5)伸臂端挠度验算。
2。
设计资料采用建筑结构相关规范进行计算。
设该构件处于正常环境(环境类别为一类),安全等级为二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钢筋为HRB335级,箍筋为HRB335级,则混凝土与钢筋得材料强度设计值分别为c t yv 11b 9.6 MPa 1.10 MPa 300 MPa 300 MPa1.0 1.00.550y y f f f f f αβξ'========实际初拟梁高为h = 700 m m,此时得梁宽可以初拟为实际初拟梁宽为b = 250 mm 。
混凝土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及其作用。
(3)了解混凝土的性质,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
(4)掌握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凝土设计计算。
(3)了解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工艺,能够进行现场施工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混凝土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2.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及外加剂等。
3.混凝土的性质,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
4.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则。
5.混凝土的应用领域及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混凝土的基本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混凝土工程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混凝土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挑战。
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测试,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混凝土工程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混凝土设计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混凝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性质;(2)了解混凝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熟悉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和设计;(2)具备分析和解决混凝土结构问题的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模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混凝土工程安全的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性质: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等;2.混凝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度设计、耐久性设计、变形设计等;3.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梁、板、柱、墙等常见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4.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的浇筑、养护、拆模、验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混凝土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规范;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3.实验法:学生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和测试,增强实践操作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混凝土设计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拓展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料,丰富教学手段;4.实验设备:准备混凝土试件制作和测试所需的实验设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4.课程设计:学生进行混凝土设计实践,评估学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混凝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大学混凝土课程,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材料特性、设计原理和施工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混凝土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工程领域的兴趣和认识。
1.了解混凝土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2.掌握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性能;3.熟悉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4.理解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求。
5.能够运用混凝土知识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6.具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7.掌握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的方法;8.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的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混凝土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2.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性能;3.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4.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5.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周: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第2周: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性能;第3周: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第4周: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第5周:混凝土工程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混凝土工程的应用和实践;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和施工技术;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混凝土工程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混凝土工程参考书籍;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4.实验设备:提供混凝土性能测试设备和施工工具。